道家世界觀、生命觀、物質和精神的關係

2020-12-03 還魂草1900

道家的世界觀和生命觀

道家認為,人天的世界是相應的。

天有什麼,人也有什麼。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陰陽。

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臟。簡單說,人是天的副本。

由此萌生出中醫醫學的理論。

所以古時才有「十道九醫」的說法。

歷史上有名的醫生有很大部分都是道士或者是與道教相關的人物。

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關係

道家認為人是由魂和魄這兩部分所組成的。

魂是精神層面的,魄是肉體層面的。

此魂此魄則暗合陰陽,孤陰不長,獨陽不生。

兩者不能單獨存在。

道家無為思想

無為的思想,源於《道德經》:「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因此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魏晉以後,「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所謂「治國」的「無為」,應當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天下,這樣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樣才能做到「無為」呢?《雲笈七籤》指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可見道教的「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所以說「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慾的境界。

(喜歡哲學、心理學、醫學、美學、IT、職場、營銷、旅遊、文化的朋友,可關注 還魂草Nico 。持續輸出優質內容。)

相關焦點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我發現佛教哲學和道家哲學差別太大,甚至相反。為此,我從十個方面把佛教哲學(主要是中國佛教哲學)與道家哲學(主要是《道德經》哲學)作了對比,供大家參考。這十個方面是: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哲學、生命觀、認識論、因果關係、人生修煉的方法論、人生修煉的結果,以及政治哲學(當然包含管理哲學)。   畢竟由於水平有限,難免錯漏,萬望包涵。
  • 道家古典修仙和當代中華仙學
    中醫之法用盡,也未治好頑疾,病情步步惡化,所以對於生命已經感到絕望。後來,在學習道家書籍的過程中,發現仙學修養法,甚感興趣,姑且試做。起初並無效驗,但除此再無良法,只好勉強再做下去。後來身體漸漸好轉,保全了生命。這是他平生研究中華養生修仙之道的起點。
  • 章魚哥筆記解讀王通《通知》這本書,讓你了解道家和佛教的世界觀
    昨天給你解讀了《通知》這本書的第一章第二節,主要是跟你聊了聊 「感覺與信息」兩個詞語之間的聯繫,以及感覺對人的重要性和一些延伸的話題討論。今天給你解讀《通知》這本書的第一章的第三節,今天聊的主題也是兩個詞語:能量和信息。
  • 道家的天地觀就是人體本身,人即是宇宙!道家與科學的相互理解!
    天地中有生命,人中有魂魄。天地中有星辰和運動軌跡,人中有穴位脈絡。人即宇宙,故有無窮能量,只是未成發掘。道家認為自己就是「氣」組成的,不外乎宇宙也如此!這種想法和現代科學不謀而合,科學說:所有物質都是由量子組成的。
  • 意識是物質的特徵,物質和精神是一性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認識到,沿著唯物世界觀來研究意識,只能走進死胡同,因此,必須要改變西方實證科學的世界觀,轉向東方哲學的世界觀。這是近年來思想界、學術界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勢。對比,新興科學動態,和邊緣科學的一些論調,還是應了那句話:科學的盡頭是玄學。很多在說這個段子:科學家花了幾千年登上山頂,卻發現佛學家已經在等著他們了。
  • 所有的物質同時存在於變化,與人意識精神變化無關,難道不是嗎
    在相關性邏輯形式的表述中,已往的實在論與現象論形式與內容之爭,經常把知覺性思維和感覺性思維由物質對象加以約束部分混淆在一起,由於在傳統哲學層面上無法區別思維中物質實在的「性質」,無法表述確定在思維中「客體」性質觀念的實在部分,因此所建立的思維邏輯都是以觀察者意識精神的相對性為轉移的世界觀。
  • 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東西方不同的世界觀
    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兩種世界觀,對於西方人來說,他們似乎還要思考一番,他們的知識源於神創,而對於東方來說,學問只來源於聖人,聖人構建理論教化民眾,東方沒有主流意識裡是沒有神的,僅尊聖人為神而已。物質世界,東方則認為源於「道」,道是不可以言說的,來言就不是「常道」了,「道」就是客觀存在的整體,是人所能感知但又並不先存在於人的意識的整體,不是人的意識來決定的。整體內部與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則由人去發現,建立理論反映這些關係,就產生了學問和運用。
  •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與人的關係有多重要!
    對於一種關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基礎。基礎不好。無論建築物多麼令人印象深刻,它只會是空中的城堡,而且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她努力工作以節省長時間購買漂亮的裙子,她直接說:「這個品牌的衣服還需要省錢才能買到嗎?」旅行時,您購買了一些精美的紀念品,並帶著令人愉悅的表情回家。
  • 道家的宇宙觀、政治觀以及人生觀
    道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一個「道」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列子等。第一、道家的宇宙觀「道」是無形不可見的,是超時空的存在,是宇宙最高本體和一切事物的根源,正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員工物質和精神幸福的內涵是什麼?
    稻盛和夫依靠的是他正面思維方式所形成的正確的經營哲學,即「在追求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同時,為人類和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貢獻」。那麼,員工物質和精神幸福的內涵是什麼?    首先,關於「物質」、「精神」、「幸福」以及「物質幸福」、「精神幸福」的含義,我們可以先從字面意思上來了解,進而可結合自身工作、經歷、生活體驗來理解。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最早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之事的是戰國末期的著作《呂氏春秋》和《莊子》。 《莊子·天運》篇中記載:「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呂氏春秋》則記載:「孔子學於老聃、孟蘇、夔靖叔。」莊子好言寓言,其說多不屬歷史事實,《呂氏春秋》更是晚出的著作。這樣,我們可以推測,孔老相會是道家興起之後的附會之說,它大概只是一個傳說。
  • 老莊與道家的關係
    長期流行一種觀念,認為老子、莊子為道家,這是不嚴謹的,其關係要具體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只有老子學派、莊子學派。老子與莊子沒有直接的傳授關係。老子或莊子從未自稱為「道家」,只有儒家自稱為儒,墨家自稱為墨。儒墨兩家各有自己的傳承關係。
  • 辯證唯物論者對精神到物質,物質到精神的經典論述,文化誦讀
    辯證唯物主義者,是從物質到精神的認識。而從精神到物質的認識是修佛修道信主者的修心意識。宇宙之主,或者說是上帝。老百姓說是老天爺爺。而對老天爺爺的認識,或說佛道神的修煉意識是從修心信主的精神到物質的認識的體現。整個世界當中,一直以來就存在著,唯物論與唯心論的相互矛盾的爭論。
  • 道家思想學說,它是我們心靈與精神,最後的庇護所與棲息地!
    因此,了解這些思想流派的內核與影響,對我們認識傳統文化,對我們明了過去、省察當今、思考未來,都有不可估量和無法替代的重要意義!其中道家思想對我們人生具有重要意義。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尤其是莊子,並不優先突出人的獨特性,而以「齊一平等」的思想來看待人與萬物的關係,即所謂「齊萬物」「齊物我」「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到家比較強調「人與天一」「以人入天」,強調順其自然,強調「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 什麼才是人生正確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而我的世界觀,是從偏向唯心主義,漸漸轉變到今天偏向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涵蓋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世界觀是在不同時間不同位置時對身邊事物產生的認識年輕的時候,對於世界充滿了好奇和追求,做的夢比實際行動多。對於所有的事情都是帶著非常美好的心態去看的,堅守道德和正義之心,甚至只差了點武功要去行俠仗義一番。
  • 什麼是菩提心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佛教的教育方針、方法,就是徹底破除迷信,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就是行之以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方式和結果,也就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 佛教文化認為,心是主導人類行為的關鍵力量,心、心所決定了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心是精神界的總和。
  • 《天道》關於社會階層躍遷的「道理」精神躍遷比物質躍遷難度大
    道家講三魂七魄,三魂是天魂、地魂、命魂,其實天魂和地魂之間的複雜關係構成的運,而命魂構成了命,決定命運的維度有三個,文化屬性,周圍環境(磁場)以及時間和空間。所以有時候玄學並不是迷信,是神學、神秘學、預測學,通過事物普遍發展規律,探究人和事物變化的規律。
  • 新時期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你怎麼看?
    大學期間打好做人的基礎,使他們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的信仰,高尚的情操,強健的體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嚴肅的愛崗敬業精神,這一崇高的歷史任務就落在了我國高等教育者的肩上,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同時更直接關係到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 我的採蜜哲學:一是物質,二是關係,三是精神
    從很早的時候開始,我就將自己的人生觀概括為採蜜哲學:我願自己的人生像蜜蜂入花叢,只採擷那一點點精華,然後就悄悄離去。  我心中的精華分三個論域:一是物質,二是關係,三是精神。   在物質領域,無非衣食住行,屬於馬斯洛需求五層次的最下兩層,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
  • 道家老莊、黃老學說對中醫氣功養生學的影響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強調「道」為萬物之本源。並在《易經》一分為二的基礎上,提出一分為三。中醫學深受老莊道家學派的影響,並接受了道家宇宙本體論的認識。例如,《黃帝內經》提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並且,極為重視「知道」「清道」「奉道」。如在《上古天真論》中提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