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世界觀和生命觀
道家認為,人天的世界是相應的。
天有什麼,人也有什麼。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陰陽。
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臟。簡單說,人是天的副本。
由此萌生出中醫醫學的理論。
所以古時才有「十道九醫」的說法。
歷史上有名的醫生有很大部分都是道士或者是與道教相關的人物。
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關係
道家認為人是由魂和魄這兩部分所組成的。
魂是精神層面的,魄是肉體層面的。
此魂此魄則暗合陰陽,孤陰不長,獨陽不生。
兩者不能單獨存在。
道家無為思想
無為的思想,源於《道德經》:「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因此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魏晉以後,「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所謂「治國」的「無為」,應當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天下,這樣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樣才能做到「無為」呢?《雲笈七籤》指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可見道教的「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所以說「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慾的境界。
(喜歡哲學、心理學、醫學、美學、IT、職場、營銷、旅遊、文化的朋友,可關注 還魂草Nico 。持續輸出優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