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兩種世界觀,對於西方人來說,他們似乎還要思考一番,他們的知識源於神創,而對於東方來說,學問只來源於聖人,聖人構建理論教化民眾,東方沒有主流意識裡是沒有神的,僅尊聖人為神而已。
物質世界,東方則認為源於「道」,道是不可以言說的,來言就不是「常道」了,「道」就是客觀存在的整體,是人所能感知但又並不先存在於人的意識的整體,不是人的意識來決定的。
整體內部與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則由人去發現,建立理論反映這些關係,就產生了學問和運用。
哲學與科學從整體中產生。因此中國的哲學從來都是唯物主義的。東方的宗教僅僅是為撫慰心靈而存在,東方是整體的宇宙觀。
西方分析哲學認為世界是粒子構成的起源,但萬事萬物的關係在哪裡,卻是由理論概念構造的。
這樣就意味著西方的分析哲學的基礎「規則與粒子」則必然只能是先驗或超驗的。先驗的是誰,要麼是神創,要麼是人自創,西方人的意識就構建出了神,或構建出自己的精神世界,超驗與先驗式的分析哲學基礎,到科學昌明的現代必將與現實產生矛盾,走向宗教哲學、先驗哲學與科學的對立,最後產生哲學已死的哲學終結。
然而分析哲學的思維模式則一直存在於西方社會之中,由於先天就缺少整體的思維觀、宇宙觀,雖然科學似乎一直在發現與發展中,卻同時也一直在糾錯中,均源於錯誤的哲學理念。
而整體哲學思維明確人與物的關係,就是人的本體去觀察事物,反映而構造世界萬物的概念。
分析哲學思維則是將物質分離化,人的意識理性與感性等分析,產生物質與意識的矛盾,無法統一,直至辯證法哲學,但分析思維觀產生的人的意識活動乃至整體社會被規則化、概念化、理論化所限制。
因此對於西方的斷續文化,可以說他們本身就沒有構成明確的真實的、完整體的、哲學理念的結果。即使在工業化的今天,西方文明依然是矛盾重重均源於此,這是人與物的矛盾,最後歸結於自身的不和諧與矛盾。
因為人反映著客觀物質世界,不同的意識形態構建的不同的社會形態,由此錯誤的意識形態則必然構成不穩定的社會結構,最終歸於混亂,並從未整合。
與此相對比的就是整體的意識形態所構建的東方社會形態的穩定性,即使有著外來文化的衝擊產生發展的紊亂,則會自主地將外來的優秀理論與思潮在整體的正確的哲學理念引領下獲得融入,不斷地自我更新,將歸於平和與發展。
客觀與整體即為道,道不可言說之物質性,可以言說是有意識參與,道有千變萬化,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就是分析哲學思維,但原則就是客觀整體的,不管如何地分析,產生多少的理論與概念,進行多少的實驗與研究,都必須回歸客觀整體性,而回歸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而完成客觀整體物質至意識,意識到物質的完整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