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東西方不同的世界觀

2020-12-03 岐黃道心

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兩種世界觀,對於西方人來說,他們似乎還要思考一番,他們的知識源於神創,而對於東方來說,學問只來源於聖人,聖人構建理論教化民眾,東方沒有主流意識裡是沒有神的,僅尊聖人為神而已。

物質世界,東方則認為源於「道」,道是不可以言說的,來言就不是「常道」了,「道」就是客觀存在的整體,是人所能感知但又並不先存在於人的意識的整體,不是人的意識來決定的。

整體內部與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則由人去發現,建立理論反映這些關係,就產生了學問和運用。

哲學與科學從整體中產生。因此中國的哲學從來都是唯物主義的。東方的宗教僅僅是為撫慰心靈而存在,東方是整體的宇宙觀。

西方分析哲學認為世界是粒子構成的起源,但萬事萬物的關係在哪裡,卻是由理論概念構造的。

這樣就意味著西方的分析哲學的基礎「規則與粒子」則必然只能是先驗或超驗的。先驗的是誰,要麼是神創,要麼是人自創,西方人的意識就構建出了神,或構建出自己的精神世界,超驗與先驗式的分析哲學基礎,到科學昌明的現代必將與現實產生矛盾,走向宗教哲學、先驗哲學與科學的對立,最後產生哲學已死的哲學終結。

然而分析哲學的思維模式則一直存在於西方社會之中,由於先天就缺少整體的思維觀、宇宙觀,雖然科學似乎一直在發現與發展中,卻同時也一直在糾錯中,均源於錯誤的哲學理念。

而整體哲學思維明確人與物的關係,就是人的本體去觀察事物,反映而構造世界萬物的概念。

分析哲學思維則是將物質分離化,人的意識理性與感性等分析,產生物質與意識的矛盾,無法統一,直至辯證法哲學,但分析思維觀產生的人的意識活動乃至整體社會被規則化、概念化、理論化所限制。

因此對於西方的斷續文化,可以說他們本身就沒有構成明確的真實的、完整體的、哲學理念的結果。即使在工業化的今天,西方文明依然是矛盾重重均源於此,這是人與物的矛盾,最後歸結於自身的不和諧與矛盾。

因為人反映著客觀物質世界,不同的意識形態構建的不同的社會形態,由此錯誤的意識形態則必然構成不穩定的社會結構,最終歸於混亂,並從未整合。

與此相對比的就是整體的意識形態所構建的東方社會形態的穩定性,即使有著外來文化的衝擊產生發展的紊亂,則會自主地將外來的優秀理論與思潮在整體的正確的哲學理念引領下獲得融入,不斷地自我更新,將歸於平和與發展。

客觀與整體即為道,道不可言說之物質性,可以言說是有意識參與,道有千變萬化,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就是分析哲學思維,但原則就是客觀整體的,不管如何地分析,產生多少的理論與概念,進行多少的實驗與研究,都必須回歸客觀整體性,而回歸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而完成客觀整體物質至意識,意識到物質的完整規律。

相關焦點

  • 到底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你怎麼看?
    科學上講,物質覺得意識,因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是意識的載體!而哲學上並不這麼認為,哲學的理念是意識可以決定意識,意識可以獨立於物質而存在,這也是唯心主義思想,與唯物主義針鋒相對。長期以來,唯物與唯心貌似勢不兩立,但本質來說就是世界觀和宇宙觀的不同。不過目前科學界的主流思想是唯物主義,也就是世界是物質的,這裡的物質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看得見的物質,而是指客觀存在性!簡單說就是,宇宙的存在是客觀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然也不會受意識的影響,宇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 意識是物質的特徵,物質和精神是一性
    一、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西方科學用幾個世紀的時間來研究意識,可意識對西方科學來說仍然是個迷。在研究意識中遇到的難題「意識的難題」是指體驗與感受的問題,例如對顏色、味道、明暗等等的感受,對價值觀的判斷等等。「意識的難題」,近年來重新觸發了哲學上長期解決不了的爭論,即意識是從物質中突然出現的,還是萬物皆有意識?
  • 無神還是有神的認知,由世界觀主導,你認為這個世界有神嗎?
    有神還是無神爭論了幾千年。時空通訊以為,人的思想意識既有遺傳基因的原因,更是在社會實踐中漸漸積累起來的。有神無神的觀點是人類後天社會實踐和學習中形成起來的,不同的人生和不同選擇的學習和吸收,就決定了不同的世界觀。關於對待神的看法,這個世界有三種人,一種是真正的無神論者,一種是真正的有神論者,還有一種是稀裡糊塗弄不清有神無神,主張信則有不信則無者。
  •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不經實踐檢驗,那麼任何回答都是存在缺陷的。那麼,怎麼樣才能最終定性這個問題的答案呢?如果答案是物質決定意識,那麼就應該給出一套建構體系,基於物質的組合演化可以產生出意識,否則,這個判定只是一種理論猜測,還無法形成一種科學的判斷。如果答案是意識決定物質,那麼就應該給出意識在怎樣的條件下生成物質,否則這種判定就是無稽之談。
  • 意識能從科學角度解釋嗎?意識可能是一種「物質」
    事實上,我們不應該對標準科學方法難以處理意識感到驚訝,正如英國杜倫大學科學家菲利普·戈夫(Philip Goff)在其新書《伽利略的錯誤:新意識科學的基礎》中所探討的那樣,現代科學被明確設計為排斥意識。在「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之前,科學家們認為物質世界充滿了各種特性,例如:顏色和味道。
  • 世界的真相是物質還是意識?也許所有人都錯了
    題:世界的真相是物質還是意識?也許所有人都錯了!物質和能量不過是意識的表現形態,我好像找到四維空間的答案了!文/姜子說書《錯把妻子當帽子》這本書裡面,有24個神經失序的患者,其中有靈肉分離的人,也有完全不懂計算的數學奇才雙胞胎,讓人不禁懷疑這個世界是數位化的代碼,好似《黑客帝國》一般!
  • 物質世界是意識永生的能量工程
    又或者說當時意識與現有認知世界並不在一個維度頻道,所以無法感知記憶當下,而但意識適應調整為當下相同的維度頻道時,就產生了感知與記憶。而對之前的維度記憶則是一片空白。筆者傾向於幼兒時意識在不同的維度產生意識的空白,當意識在當下的維度時,則產生了當下的意識記憶。為什麼這麼說呢?
  • 所有的物質同時存在於變化,與人意識精神變化無關,難道不是嗎
    作為人意識和思維的對象物質世界可以給出一個重要定理: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同時存在於變化,與人意識精神變化無關。當然對於一個具體運動的物質可以作線性的描述,但是以相關標準量化方式描述還是以物質相干性的力學量進行描述,這是有根本區別的。量子力學深刻地改變了物理科學的基本原則。
  • 當前最難的課題: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西方哲學將對世界的認知角度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區分二者就是對意識與物質關係的本質認定。  具體說來:唯物主義呢,認為物質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意識的產生是依賴於物質載體,沒有物質就沒有意識。意識的產生依賴於物質載體,沒有物質則沒有意識。  比如人沒有眼睛,就無法「看」,沒有鼻子就無法「聞」……人看待任何事物的綜合感覺,不僅受器官影響,還受體內激素影響。且人死後,地球仍然在轉,人類滅絕後,宇宙依然存在。  唯心主義呢,卻相反,認為一切的現象,都是因為有意識才能感覺到物質的存在。
  • 把物質現象與主觀意識相關聯的研究不屬於自然科學範疇
    任何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都應該鼓勵,任何以科學名義的忽悠都需要警惕。有人說現在講量子的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騙子,即便是這樣,我們也要向另外不到百分之十的科學家致敬,感謝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學的發展指引人們思想的進步,更加清晰的認識事物,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哲學為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影響著科學的探索,科學需要哲學的幫助才能更加進步。現代自然科學大約在400年前從哲學中逐步獨立出來,是研究自然界物質的現象和發展規律的學術規範。自然科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假說、新的學科產生,並不斷更新、淘汰原有的理論。
  • 人類的意識,是一種物質還是一種能量,或者是其他東西呢?
    世界上的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要麼就是物質要麼就是能量組成的,什麼東西都是存在一個能量的構成也是有物質的,兩者都是無法缺少的。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人類的意識是屬於前者呢?還是後者呢?還是兩者都不是呢?其實對於這個問題邏輯身體是物質的意識就是屬於人的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因此兩者的組成必定不同。
  • 意識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到底是物質還是能量?
    當然如果把意識理解為本能或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這種低級意識也存在與動物當中,甚至細菌也有這種反應。從上面兩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對意識的的定位在於對客觀事物和刺激的「反映」或「反應」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意識的產生是需要能量的。
  • 什麼叫世界觀?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有什麼意義
    風華正茂正需要正確的世界觀什麼叫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本質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根本觀點和看法。世界觀可以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類型,凡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就是唯物主義,反之,凡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識,意識決定物質就是唯心主義。具備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人,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認識和利用規律是需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這就是務實的思想。反之,也是務虛的思想。
  • 暗物質與暗能量與量子意識組成的世界
    正原子與正分子所構成的物質世界是我們所處的物體宇宙世界。而反原子與反分子所構成的形體世界是另一個世界___平行宇宙即意識形世界,意識形是物體或肉體的靈魂是意識構成的形體,是由反原子或反分子構成的暗物質與暗能量與反量子意識的結合體,其意識形與物體宇宙中的物體或肉體相對應,且互為隱形。
  • 世界觀與文學世界觀
    內裡滲透著時代精神、政治思想、人類事務的總體分析、各環節的把握意識等等。不論國家產生後的任何時代和任何國家,這種國家政治的世界觀或意識形態都是需要的,而且是在不斷的運動中變化發展豐富的。西方國家不否認這一點,東方國家更是看重這一點,中國從古至今、自上而下都重視這一點。  哲學的世界觀與此不同。古今中外,哲學家如繁星掛空,哲學著作如汗牛充棟,籠統地說所有哲學的世界觀都是普遍的、客觀的、全面的、深刻的、對人類意識和活動有廣泛的穿透力和輻射性的,是不確切的。
  • 人類的意識是物質還是能量?答案引人深思
    在人類的歷史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意識」是什麼?靈魂是否真的存在,人類的意識究竟是以什麼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的?意識屬於能量還是屬於物質呢?很多人認為,地球上只有人類具有意識,其實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很多高級脊椎動物,都擁有意識,只是根據進化的方向不同,大腦的進化程度也不同,簡單的來說就是「智商」不同,但是大部分動物都擁有自我意識,一些智商高的生物也可以使用工具,並且有著「自我意識」,明白自己是作為一個個體確切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
  • 馬哲第二章講義: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高度發展的產物,既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又是社會的直接產物。自然界物質之所以會產生出它最美的花朵——人類的意識,這是自然界物質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決定的。    意識起源問題的科學解決,揭示了物質對於意識的根源性,意識對於物質的派生性,從意識的起源方面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這一基本原理的正確性。
  • 意識是什麼?是物質、能量還是一種波呢?中國科學家解釋意識理論
    意識到底是什麼?是物質還是能量還是一種波呢?甚至意識到底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面困擾著科學界。有科學家認為界定意識的定義已經到達了神學與科學之間的邊界了,對無論是哲學還是物理學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 世界觀可能崩塌… 中國科學院朱清時:量子意識(人人能懂版)
    量子力學可能崩塌你的「科學」世界觀:人類的主觀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 量子力學的詭異現象 量子力學也是自然科學史上被實驗證明最精確的一個理論,但是量子的觀念,沒有人能夠理解。最後結果會使大家認識到,意識是量子力學的基礎,物質世界和意識不可分開。 這個實驗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薛丁格提出的,被稱為「薛丁格的貓」。
  • 叔本華說的「意志」是意識還是物質?
    叔本華的「意志」既非意識,也不是物質,更不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的什麼「意志力」。那麼,叔本華說的「意志」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如果你對康德哲學有所了解,或者學習過佛教的唯識論,這個問題就很好了解了。因為叔本華的意志是一個本體論的概念,相當於康德的「物自體」、「自在之物」,或者佛學裡邊的第七識。想要詳細討論這個問題,可以寫一本書了。在這裡,我可以簡單解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