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30歲的時候就退出了仕途。孔子說三十而立,所謂三十而立,是孔子自己在30歲的時候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所以他開始開館教學了。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可能是辭職創業了,朝廷上的工作不幹了。回來以後幹了一件什麼事?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那個時候的普通老百姓是沒有機會學知識的,知識是被貴族們壟斷的,而孔子獲得了一些知識以後,他的辦法就是,不挑學生,只要你來,我就教你。
這時候孔子開始帶徒弟,怎麼證明孔子是個很出色的老師呢?就是孟僖子都命自己的兒子去跟孔子學習,你就可以想像孔子辦的這個私人學校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當時非常有權勢的三家之一,孟僖子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說,你去跟孔子學習就好了。
晚年孔子總結他的學生分了四個門類: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這就是孔門四科十哲的來歷,就是孔子回顧他的學生,說這裡邊有四個門類,一個是德行,一個是言語,一個是政事,一個是文學。德行好,會說話,會從政,然後會寫東西。這四種人,四個門類,十個學生是我最得意的,這個叫作孔門十哲。
孔子最欣賞的學生肯定是顏回,你比如說孔子講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就是只有我跟你能夠做到,用的時候就出來好好用,人家不用咱,咱可以藏起來好好的學習、工作,孔子認為顏回的境界跟他是很像。然後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顏回死的時候,子曰:「噎!天喪予!天喪予!」說老天爺是要殺了我。顏回死的時候,孔子大概是71歲,孔子73歲去世了,他71歲的時候顏淵死的。然後顏淵死,子哭之慟。哭得特別難過。從者曰:「子慟矣。」說你太難過了,然後孔子說:「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就是你不為這樣的人哭你為誰哭?這種人死了你還不哭?那難過是一定的。
魯哀公曾經問孔子說:「弟子孰為好學?」你的弟子當中誰是比較好學的?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不遷怒,不貳過,這是我學到的第一句《論語》,我小時候我爸爸就教我說:「不遷怒,不貳過。」就一個人非常重要的是像顏回這樣不遷怒,有了生氣的事,你不要發洩在別人身上。你看我們生活中大量的發脾氣是遷怒給別人。然後不貳過,犯過一次的錯不要再犯第二次。能夠做到這一點,顏回的境界。孔子說這是最好學的,到目前為止我沒有見到別人像他這麼好學。還有一次孔子回憶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就是顏回能夠做到三月不違仁,三個月的時間,都保持在仁的那個狀態當中,這是非常難的,其他的人一兩天也就了不起了。總之顏回走了,顏回跟孔子的關係是非常親近的,孔子是希望顏回能夠接他的衣缽的。然後子路也在衛國遇難。
子貢在孔子的後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因為沒有子貢就沒有孔子。每一個偉大的聖人背後,一定有一個有錢的學生,這個有錢的學生有能力,把孔子烘託起來。所以在子貢死了以後,這裡邊有一段叫做「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就叔孫武叔這個人有一次在朝廷上講,說子貢比孔子好,子貢比孔子還厲害。那時候孔子已經過世了。子服景伯就轉告了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子貢說這段話是非常明智的,他說你們都覺得我好,是因為我的這個門牆只有及肩這麼高,你一探頭就能看見裡邊,有錢有錢,挺好的,這人挺能幹。夫子的牆數仞之高,你根本沒機會看,以你的能力根本看不見裡邊什麼好的地方,所以你們不要再胡說了。這是子貢在極力地捍衛孔子。
然後叔孫武叔毀仲尼,就還是那個人整天毀仲尼,說仲尼不怎麼樣。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德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就是你要毀仲尼,子貢說仲尼不可毀,說其他人的好像丘陵一樣,你可以翻過去,孔子的好是日月,你見過哪個人翻過日月去?所以子貢是下了大力氣把孔子的理論傳播開去,因為他當時是首富,第一個典型的儒商。
後來孔子死後葬於孔林,大家所有的人就去種一棵樹,慢慢地形成了孔林。他的弟子在孔子的墓旁邊結廬而居,居喪三年。一群成年人,住在那兒陪自己的老師陪了三年。三年之後,灑淚而別,相擁而泣。然後走出來了,子貢說,不行,我還得再住三年。然後子貢回到那個小廬又住三年,一共六年。所以現在你今天到孔林去看,你會看到孔子的墓在中間,然後懷子抱孫,就是他的那個兒子和孫子都在這兒。然後旁邊有個小廬,那個小小的草廬就是子貢,住了六年陪著孔子的地方。
孔子是後來有個故事叫「獲麟」。獲麟就是有人在郊外抓到了一個怪獸,大家不認識這什麼東西,然後請孔子來看。孔子一看是麒麟,說你怎麼跑到這兒來了?神獸怎麼會在這兒被抓到?孔子說:「吾道休矣。」就是我差不多了。孔子看到獲麟,知道自己的天命將絕。後來有一天孔子在家裡邊,子貢回來,他跟子貢講,他說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我夢見我站在兩個柱子中間,因為我是商人的後代,根據商人的傳統,死了的人就要把棺材停在兩個柱子中間,所以我應該很快就要走了。大概就過了幾天,孔子就離世了。這是孔子晚年的這個過程。
孔子在晚年刪詩書、定禮樂,然後寫了《春秋》。這裡邊講叫「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就是為什麼孔子作《春秋》會讓亂臣賊子懼呢?叫「一字之褒,勝於爵祿;一字之貶,嚴於斧鉞。」就是我在《春秋》裡邊寫你一個字的好,你這輩子算值了,世世代代都知道你好人。所以當孔子作了《春秋》以後,把歷史這件事拿出來做武器的時候,亂臣賊子懼。大家都知道說,你得好好保持你的操守。
我們說說孔子之卒。在魯哀公十六年,孔子卒,終年73歲,葬於泗上孔林。然後到今天,一直有70餘代。孔子的家譜一直延續至今,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我們來聽聽孔子對自己的一個評價,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 就孔子不喜歡吹牛,別人說他是聖人,他都不接受,但是他說,十室之邑,這一個小村子有十家人,必有忠信如丘者,就像我這樣道德好的、講究忠信的肯定有,但是沒有人像我這麼好學的。所以孔子是一個終身成長的心態,他這一輩子一直到最後都在不斷地學習。他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過矣。」就是他一直都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學習的。
我們最後用司馬遷的一段話來結束《孔子傳》。司馬遷說:「《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就是這兩句話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就是我們讀《論語》時候的感覺。我們都特別希望能夠跟這樣的人交談,能夠跟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能夠活成這樣一個理想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