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2020-11-29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先秦時期非常有名的大學問家之一,相傳他從33歲開始,先後三次拜見「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經過老子的開導和點撥,一下子茅塞頓開。

在後來,孔子發奮學習,學識和智慧進一步提升,說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見解,這些見解經過孔子的弟子整理後,被收錄在《論語》裡。

「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論語·為政》裡邊的句子,原文這樣說——子曰:君子不器。

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兩個詞彙的含義,再弄清它們的引申含義,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

「君子」一詞誕生很早,它的含義經過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被賦予了許多內涵,逐漸豐富起來。

在早期,「君子」特指青年男子,比如,《詩經》裡寫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後來,當出現國家後,「君子」一詞被賦予政治色彩,指代君王、國君。從「君」字的造字方法來看,它是典型的會意字,從尹,從口。「尹」的本意是治理,「口」是口令、命令之意,合起來則是「發布治理國家的命令」,這個命令只有君王才有權發布,代表了崇高的地位,因此,具有崇高地位的人被稱作君子。

再後來,東周末年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周王室的「禮樂文化」被破壞得體無完膚,身為一國之主的君子,面對這些亂象無能無力。孔子看到後痛心疾首,向社會各界大聲呼籲:復禮。並重新給「君子」賦予了新的要求。

孔子根據社會上聖人、士、賢者等人所表現出來的品行,要求君子要以身作則,像他們一樣,用仁愛之心和高尚人格來引導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孔子根據自己的認知,以及當時的社會現狀,對「君子」賦予了其它含義。

孔子把君子的含義無限擴大,把那些具有偉大人格,高尚道德,淵博學識,深厚修養,傑出智慧的人,稱為君子,跟之前那種以身份地位界定君子的情況完全不同。

同時,孔子還指出,君子要有擔當,時刻要把「修齊治平」看作人生使命,還要具備運籌帷幄的本領,能引領其他人走向光明。

可以看出,孔子對君子的要求很高,在孔子眼裡,稱得上君子的人,無一例外是全知全能的人,並且人格很偉大,跟「聖人」沒有什麼區別。

然而,要達到「君子」的高度和境界,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必須經過漫長而艱苦的磨礪,按照某種規則和方式,不斷修煉自己的才華、本領和智慧,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

「器」的本意是指那些實實在在的、具有具體形狀和固定容量的器具或容器,它的作用是守恆的,用途也是固定的。

例如,一隻桶的容量和作用只能裝下一桶水,如果再想多給它裝下一碗水,就超出了它的容量限制,怎麼也裝不下,等於是做了無用功。

孔子根據現實生活裡器具的實際作用,以形而上的方式對其升華,對「器」字的含義進一步擴充,引申為一種來自外界的束縛和局限,這些束縛和局限會把超出範圍的物質,隔離在有形的框架之外,無法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而成人之美。

因此,孔子進一步認為,器有形而道無形,「器」只是事物外在的形式,「道」是事物內在的規律,只有內在規律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縛和限制,事物才能把自身能量發揮到最大化,進而造福同類。

對君子來說,要想受人崇敬和膜拜,必須以「學無止境」的態度來要求自己,不斷磨礪自己,不斷嬗變,才能真正達到理想的高度和境界。

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跟道家思想裡的「無用之用」有些殊途同歸的意味,都是通過二元辯證法去審視世間萬物,來發現事物的價值。任何事物在它的職能範圍內,它是有用的,如果超出職能範圍,相對來說,它就變成無用的。

孔子用「君子不器」想告訴人們,面對任何事物,不能用簡單的有用和無用來衡量它的價值,要根據特定環境分開對待。

真正的君子,不但要志存高遠,更要腳踏實地,要避開「器具」的壁壘,不能像器具的固有容量那樣,把自己的才華和能量過早的固定化,要善於突破自我,發掘自我潛能,突破功利色彩,變有限為無限,既能幹頂天立地的大事,也能做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任何環境下,都能體現出與眾不同的個人魅力和價值。這樣的人,真君子也。

相關焦點

  • 孔子說的「君子不器」是何意?「器」有2種理解,2種人生態度
    文|顏小二述哲文 儒家《論語》裡面記錄了許多孔子的思想,並給後世帶來無盡啟發,而《論語》一書裡面,也記錄了諸多孔子對於「君子」的論述。「君子」在孔子看來是理想人格,亦是後世無數遵從儒家思想的文人雅士追求一生的目標。對於君子,孔子曾說「君子不器」。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名言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是孔子跟某個弟子對話時,語重心長地教誨弟子時所說這句話大概意思為:君子性情坦率,心胸坦蕩,身正不怕影子斜,君子的內心必定是安定平和的。
  •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到底什麼是「器」?
    如「廟堂之器」,就是說這個人有高居廟堂的本事,如「器官」,就是指功能結構。一般來說,「器」除了在添加前綴的時候,指具體分類物品——如「金器」、「玉器」、「木器」等等,在文言文中其他時候都是指才具、功能。那麼「君子不器」,難道是說「君子不講究才能?」當然不是的。
  • 「專家只是訓練有素的狗」與「君子不器」
    瘋了,一位科學家怎麼會如此粗俗說這樣極具攻擊性的話呢?愛因斯坦不粗俗,此話也沒有攻擊性,如果你明白其中的含義,你反而會覺得他說得頗有道理,不過表面上不好聽罷了。專家如果不德才兼備,如果沒有人格品質,徒有專業知識,只不過就像一隻訓練有素的狗,可以服務社會,並且可以為社會作出貢獻,但他們絕非仁人君子。專家必須完善自己的人格,兼具獨特的人文素養,懂得關愛社會,為他人著想,這樣才能在群體與社會中成就自己的人生,而不只是像只訓練有素的狗。
  • 「君子以申命行事」是什麼意思?
    (上接「一、卦圖破解」)二、象辭破解象辭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一)釋字(詞)巽八卦之一。《易·說卦傳》曰:「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巽卦》天時為「申」,就要以「申命」行事,故曰「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巽卦》「以申命行事」的具體表現就是功臣思退。《易·繫辭傳》曰:「《巽》,稱而隱」。「稱而隱」就是權衡然後退隱的意思。又曰:「《巽》,德之制也」。「德」在這裡指君臣之義;「制」就是形成的制度。《巽卦》,是君臣之義形成制度的卦,也就是反映王權世襲代替禪讓制的卦。
  • 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多數說法認為,這是孔子譴責第一個製作人俑來陪葬的人。而實際上,「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作為一句單獨的引用語,這句話常常被冠以多種解釋,而要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還得先回到它本身的語境中來看。
  • 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是什麼意思
    「雷風恆,君子意立不易方」,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事實上恆卦是易經64卦之一,恆卦在易經中是由震卦和巽卦合二為一的,上雷下風,故名:雷風恆。那麼君子以立不易方是什麼意思呢?但是在「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這句話中,易經告訴我們的反而不是一個變字,而是一個不變的真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子安身立命的東西不能輕易改變。為什麼易經又要求我們變化,又要求我們不變呢?這裡突出了一個安身立命的東西,那麼什麼是安身立命的東西呢?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思想者|張自慧:孔子將人生分為六個階段,為何一以貫之的是這個字?
    在我看來,這種「韌性」肇始於中華先民的理性早慧,而這與儒家所尊崇的禮樂文化關係密切,與孔子所遵奉和倡導的「禮」與「仁」不可分離。今天的演講,我將圍繞「孔子之禮與成人之道」這個題目,與大家做分享交流。「周孔之道」與孔子的「禮樂人生」人們常說,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中國文明是「禮樂文明」。
  •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這個講的是什麼意思呢,對於現在的我們又有什麼啟示呢,今天我們來講一講,這句話的意思其實跟「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非常的相近,我先解釋一下上面文言文是什麼意思:商湯王的洗澡盆刻有一句話:如果能夠一天新,應該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詩經》:「周朝雖然是歷史久遠的國家,但接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時刻都在追求完美。
  • 言論篤實、神色莊重是否就能行事如君子
    「論篤是與」,「論」是言論的意思,「篤」是篤實誠懇的意思,「與」字是讚許的意思。 對於「論篤」,舊注為「口無擇言」,這裡要注意的就是「口無擇言」並不是口不擇言,口不擇言是亂說,口無擇言是不選擇性地說,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表現出來的誠懇直言。這句話的意思就對說話篤實誠懇的人表示讚許。何晏在《論語集解》中說,「論篤者,謂口無擇言。君子者,謂身無鄙行也。色莊者,不惡而嚴,以遠小人者也。
  • 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出處及用意「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孔子說的,出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但並不是詆毀女性。孔子是中國的一個大聖人,作為春秋時期最博學的人之一,他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整個世界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72名都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又被稱為「72賢人」。作為一代聖人的孔子,說這句話究竟是何用意呢?
  • 孔子的教學宣言:知行結合、內聖外王!
    第一篇第1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時:時常,經常。習:數飛也!指鳥兒頻頻試飛。在甲骨文中,「習」是個會意字,從羽,從日。就像兩隻小鳥在太陽下練習飛翔。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在《論語》中,孔子說過這樣一些話:「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這三句話的意思分別是說:「君子的道德有三項,我還沒有達到」;「聖人,我是看不到的了;只要看到君子,就可以了」;「這哪裡是仁,簡直可稱得上是聖了!連堯、舜都難以做到啊!」可見孔子是謙虛的,他從不以聖人自居,他是一位謀道之人。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孔子篇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這是一個極富人生哲理的歷史故事。子路問孔子:「假如衛君請您去治理國政,您首先幹哪件事?」孔子道:「我一定首先要正名,糾正名義上的混亂。」子路道:「您這人怎麼這樣迂啊,正名不正名有什麼了不起?」
  • 《論語》求知|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有人說當在今日的開封市內,未必可靠。封人,官名。《左傳》有穎谷封人、祭封人、蕭封人、呂封人,大概是典守邊疆的官。說本方觀旭《論語偶記》。(2)楊伯峻:請見、見之,兩個「見」字從前都讀去聲,音現,xian。「請見」是請求接見的意思,「見之」是使孔子接見了他的意思。
  • 思想在亂世之中升華(儒家孔子篇)
    是由孔子創立,孟子發展,荀子集大成的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的思想,源遠流長,至今仍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之一。儒家之「儒」究竟是何意,歷代文人學者各有各的見解。有人認為儒是一種宗教職業演變而來的,也有人認為儒是柔軟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儒是由巫師演變而來。總之,「儒」的來源雖然說法不一,但是,儒家的思想,已經深深的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了。
  • 農村老人常說:「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老人常說:「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在農村存在著不少很有特色的俗語,這些話多數是來自於前人,通過對於自身的經驗總結獲得的一些啟發,對於平時的農耕有著不小的幫助。很多農民朋友對於這些俗語保持著親切感,因此這些俗語在農村十分流行。但是其中也會因為一些話沒有什麼道理,讓信賴他的人得不到什麼幫助,我們在遇到俗語的時候一定要學會甄別。
  • 求助,我快要崩潰了,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最近我在看《論語》,對於一個古漢語專業小學都沒畢業的人的來說,這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有的人說論語很簡單,網上有很多詳細的翻譯解讀,搜來看一下就可以了,當我搜了很多解讀後,發現都或多或少存在很多的問題。所以我想靠自己去解讀一下,這個想法有多天真,直到現在我才明白。
  • 孔子,一個腳踏實地的實用理性主義者!
    我們常說儒家是入世的,而佛家與道家哲學是出世的,中國人就是經常遊走於出世和入世之間。儒家學說是紮根於現實的,它的立足點、著眼點和最終的價值追求,都在這塊現實的大地上。就拿學習來說,一般人有兩種傾向,第一種是我不懂裝懂,似乎自己什麼都知道,第二種是乾脆什麼也不想懂,糊弄過去算了。這兩種傾向都違反了儒家的實事求是過猶不及的思想。所以孔子批評自己的性格急躁的弟子子路,並告訴他,真正的生活態度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你要是知道了就說知道了,要是不知道,就不知道。你自己要反思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