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看《論語》,對於一個古漢語專業小學都沒畢業的人的來說,這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有的人說論語很簡單,網上有很多詳細的翻譯解讀,搜來看一下就可以了,當我搜了很多解讀後,發現都或多或少存在很多的問題。
所以我想靠自己去解讀一下,這個想法有多天真,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我被卡在這個地方,怎麼都不能理解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希望各路大神能幫我解讀一番。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也就不過如此而已。」
孔子的這段話翻譯起來並不難,翻譯成白話之後與原文所表達的意思肯定是有一定差別的,畢竟文言文中的句子是通過漢字字義和語境來表達含義的,每個字都相當於一段視頻。
翻譯之後總體意思是差不多的,但我不理解的問題也就出現了,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孔子的結論是「可謂好學也已」。
一個人「就有道而正焉」,「就」的意思是往高處走;「有道」是有學問道德的人,也是對人的敬稱;於是「就有道」便有了畫面感,一個人努力求學,但是有很多的疑問找不到答案,他需要訪名師,交好友,去請教有道之人。於是他帶上行囊,踏上求學之路,每到一地,都會向請教那裡的高人請教學問,不知不覺已過數載…
(反省:實話實說這種情節受到影視劇的嚴重影響,很糟糕)
「就有道而正焉」,「正」的含義是不偏斜,在這句話中也指找到了正確的目標。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向有道之人請教,糾正自己的不足,明確自己的目標。
如果說「就有道而正焉」是好學的表現,我比較能理解。「敏於事而慎於言」對不同事情有敏銳的反應能力,於是達到做事勤勉的程度,也勉強跟好學關係密切,也可以理解。
但是「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為什麼能跟「好學」扯到一起,我一直也理解不透其中的關聯。
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不太可能說出這種前後不搭,毫無邏輯的話來,我想要麼是我沒有理解透,要麼是我解讀錯了,要麼還有其他原因。
好幾天了,我卡在這,真的太難了,我幾乎要崩潰了,求各路大神能夠給予詳解,先行謝過。#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