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大佬朋友第一次在我面稱讚這本書一定要讀的時候,我大腦給我信息反饋是:「哦,這是大佬們要讀的書,和我沒關係。而且一聽名字就不適合我。」第二次聽見這本書名時,它成了我的必讀,更成了我現在坐在這絞盡腦汁寫復盤的書。真是應了那句「人生無常,世事難料。」你曾走在崩潰的邊緣,而我現在正走在崩潰的邊緣。雖不是心中所愛,但奈何老大要求,我是硬著頭皮也得看啊。
人挪活,樹挪死,我們要果敢的走出舒適區,去奮鬥。
俞敏洪在最開始作為北大的老師,在他那個時代毫無疑問,是擁有著一份穩定而又舒適的工作的。可他卻毅然決然的選擇辭職出來創業,雖說他後來辭職創辦「新東方」其中有一些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因為他有著一顆出去闖蕩的果敢之心,讓他毫不猶豫地走出了當時對他來說的舒適區。
就像當初朋友讓我辭職去他的公司一樣,起初我很是猶豫。當然這份猶豫裡並不包含對朋友懷疑,覺得他不能給我帶來我想要的。而是一方面我不太相信我自己,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畢竟五年多的「混吃等死」讓我像動物園裡的獅子老虎一樣,失去了本能,去了不能給朋友「添一把柴」。另一方面,我害怕,害怕「走出去」後,什麼都做不了,又不能回到原來的位置。
畢竟在這個三四線城市交完保險五六千的工資對我來說已經很不錯了,而且我在那裡呆了五年多,我是在那裡是有絕對性優勢的,因為公司裡人員流動性很大,五年裡身邊的同事換了一批又一批,而我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名老員工。這也意味著我可以選擇最輕鬆最少的活去幹,而領導也不會說什麼,然後拿著比他們相對而言更多的福利。可我後來還是選擇的辭職,走出了我為自己營造的「舒適圈」。雖然現在在朋友這裡我好像真的如預期的那樣什麼忙也沒有幫上,但是我至少為我自己跨出了第一步,後面我只要努力一定是可以做些什麼的。就像俞敏洪在書中說的一樣「沒有什麼收穫會從天而降,一切都是要自己付出努力和勇氣的。」
沒有什麼事情是白做的,它總會在某一刻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俞敏洪能在連北大的老師也因為詞彙量不夠而不太願意去教GRE的時候,卻選擇去教,原因就是在他住院的一年裡做了在別人眼裡是吃飽了撐的沒有事幹才會做的事,背兩萬多的單詞。試想一下如果當初俞敏洪覺得被這兩萬多個單詞是一件無用功,那麼後來的他還能教GRE嗎?或者說他還有能力教好GRE嗎?
很多時候,在我們看來無用的事情,不一定就真的沒有用。它可能只是你在「磨刀」就好比你準備做一頓大餐,做大餐前你是不是得去菜場買食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能說買食材這件事是白做的?武林高手在練就一身本領前,做的最多的不還是扎馬步,練基本功這些看似沒用,又浪費時間的事。古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有的經歷都會是以後成功的鋪墊。
先講情懷,再講方式;無論是作為一個個人還是一個企業「問心無愧」至關重要。
書中寫道:希望大家先講情懷,再講方式。情懷是什麼?就是明白我們到底要幹什麼,就是自己在做一件事時,要有成就感,要引以為傲,並且能為這個社會帶來某種好處和進步,這就是情懷的最終解釋。
情懷就是在做一件事時把個人和社會揉在一起,同時對兩者都有好處,這就是情懷的核心。所以我們常常說:一個人做的事情對社會有好處,這個人是有情懷的;一個人做的事情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個人是有情懷的。在這個到處充滿著各種「誘惑」的社會,「不忘初心」,對大部分人來的說真的太難了。
在威逼利誘下我們能否「守住初心」是至關重要的。它關係著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是否能長久的立於不敗之地。這本書雖說是講的創業之路,卻也是講給我們做人之道。
以下有關企業管理:
1.一個企業應該避免「大廚效應」。這樣可以有效避坐地起價。
2.了解客戶(市場)需求,用客源帶動客源,以客易客。讓獲客成本降低。
3.可以適當的給客戶提供一些免費建議,對和客戶溝通增加彼此信任感。
4.一個企業必須有它的底線。
5.不同的發展階段應採用不同的利益分配。
6.首先要佔領用戶心智,再從自己的最高點延伸,這是一個品牌的成功之道。
7.利益結構要清晰,利益的分配機構要動態(發展中貢獻的大小不確定)有清晰的上下級結構。
(書還未讀完,所以這份讀後感也就只是部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