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有感

2020-12-03 Joeybull

我是很喜歡俞敏洪的,大學時看了他的很多視頻,俞敏洪,馬雲,史玉柱儼然是青年時代的人生導師。俞敏洪的人生像是一個中國夢,我們從中看到了我們自己,從農村出來,也不算聰明,高考三次上了北大,然後創業新東方,有的只有堅持,在同學心目中最沒有出息的人,最後成了屌絲逆襲的典範,成了同學中最成功的人,你我的心中何嘗不懷有這樣的夢想。

這本書是寫俞敏洪親述新東方創業發展之路,沒有什麼高大上的套路,全部都是場景還原,總結經驗教訓,用俞敏洪的話說就是把故事掰開了,揉碎了,坦誠地與大家講述曾經遇到的問題。掰開的不但是故事,他也在書中掰開了自己,剖析自己優缺點,講述性格的影響,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真切切的人,看到的全是坦誠。另外也看到俞敏洪文筆的幽默,有些場景讓我會心一笑,講到反差處還會開懷大笑,你怎能不喜歡一個幽默的人呢。看完全書,你就會理解為何書名叫做《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既使一個樂觀的人,一個幽默的人,一個純良的人也曾走在人生低谷,過著人生起伏,創業不易,且行且珍惜。

京東方創業史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一個是俞敏洪開創時期,自己單打獨鬥,以活下來為主,發展順利時邀請同學徐小平,王強等一起創業,進入合伙人階段,後續隨著體量壯大,要進入集團正規發展,上市階段,這一段最為痛苦,不斷和同學爭吵,妥協,《中國合伙人》這部電影就是拍攝的這一階段,徐小平的劇本,美化了自己,醜化了俞敏洪,但俞敏洪從不計較,既使如現在,在俞敏洪的嘴裡你都看得到他對同學徐小平,王強的敬重,從內心來說我始終覺得俞敏洪是一個寬厚,善良和謙虛的人。

書中很多細節都體現了俞敏洪的"大道",例如請學生去吃夜宵,增加他們的信任。一個班招生的時候只有20人,但是等到結束時變成了40人,因為那20人不斷把自己同宿舍的同學帶來插班聽課,我們允許插班免費聽課。因為俞敏洪想明白了背後的本質是要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最可靠的客戶。另外當有一件事情你不能做的時候,一定要找幾個人同時幫你做。除非你相信自己已經給了這個人足夠的利益,並且這些利益能保證他一輩子都願意跟你一起幹。當然,俞敏洪的堅持也一如既往的運用到了創業上,死磕精神永垂不朽,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申請辦學許可證,當時的政策辦下來很難,俞發揮死磕精神,每過一兩個星期,就去和辦事員聊天,到後來就很熟了,過了半年左右,教育局看到俞的誠意,也調研培訓機構一點問題也沒有,於是把條件放寬了下辦了培訓證,真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最後,新東方從來沒有啟動過競業禁止協議,儘管不少人出去了,幹的事情跟新東方存在競爭關係,但俞敏洪依然允許他們出去,依然抱著鼓勵的態度。因為俞敏洪覺得這是對一個人生命的承認,對一個人自由意志的承認,而自由意志和奮鬥精神一直是其信奉的核心價值觀。個人的自由以及個人的探索是大於一切利益的,而俞敏洪的「大道」,很多都體現了利益之上的追求。

俞敏洪患肺結核住院一年左右時間,狂讀了二三百本書,書中的思想成為了他以後開創事業和做人的基石。如果你是以誠懇的,讓人信任的態度來做事情,跟人打交道,那麼就會不斷的贏得別人的信任,別人也願意不斷的把機會交給你,你成長的機會,收穫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多。經營一家企業也是一樣,最重要的就是抓準核心,把事情做對。比如教育培訓,核心就是教學質量,抓住了這個核心,再來考慮用什麼樣的模式才能把這個核心放大。核心一定是在前的,模式一定是在後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事情做好,只要你把事情做對了,好的結果自然會到。

相關焦點

  • 《我曾走在崩潰的我邊緣》裡每一個人的崩潰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大佬朋友第一次在我面稱讚這本書一定要讀的時候,我大腦給我信息反饋是:「哦,這是大佬們要讀的書,和我沒關係。而且一聽名字就不適合我。」第二次聽見這本書名時,它成了我的必讀,更成了我現在坐在這絞盡腦汁寫復盤的書。真是應了那句「人生無常,世事難料。」
  • 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
    昨天用一天時間讀完了俞敏洪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親述新東方創業發展之路》這本書。這本書完整、深刻的講述了俞敏洪帶領新東方從0到1,從1到N的過程與思考。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創業、管理等方面有一個全新的思考。
  • 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回憶鹹魚翻身的歷程,比電影精彩
    回憶「鹹魚翻身」的歷程,俞敏洪寫了自稱「比電影更精彩」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是肩負著使命感和責任感寫這本書的,他說:「希望我的這些感悟和思考,能夠對所有成長中的年輕人,但也不僅限於年輕人,有所幫助。」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創業從來都是喜憂參半的堅持和不斷開拓...
    #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 2020年第17本(3月份第3本)《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閱讀時間2020年3月10-17日。 這本書是我今年閱讀時間最長的一本,大概用了8天才讀完,雖然這本書的頁數確實有點多,大概相當於兩本書,但讀這麼長時間的主要原因卻不是因為字數多,而是感覺自己進入了讀書疲倦期。
  • 看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想起他與馬雲的異同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最近出了本自傳《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講述了新東方的創業發展之路。這本書裡講了很多新東方鮮為人知的早年故事,在看到俞敏洪北大前後的那段經歷時,我忽然想到了他與馬雲的異同。但杭州的高校數量遠不能和北京相比,出國留學的學生們顯然也少得多,馬雲沒走英語培訓這條路,而是發現了剛剛興起的網際網路行業,並堅決地投身其中。人生命運各不同,數十年後的今天,俞敏洪和馬雲這兩位英語老師都很成功。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十三條經驗一個質疑一個問題
    我個人頗喜歡看成功人士寫的自傳,縱有美化,但亦會有少許乾貨溢出。最近看了俞敏洪這本自傳,書名為《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很形象的形容了他的創業過程。俞大智若愚,優秀但不出彩,出身草根,從底層創業,幾乎可以說把創業者能踩的坑都踩了一遍,沒有崩潰沒有離析,應該歸功於他偏軟的性格和包容的思想。
  • 我曾徘徊在崩潰邊緣
    我居然找不到一個理由來支撐我做的事情。趴在桌上我想了好多事情,都是負面的、自卑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心中的小我在不斷的縮小、縮小。曾經的經歷和當下的壓力,嚴重地打擊著那個小我。我想讀書,但又感覺到非常的疲憊。
  • 俞敏洪自述,多次走「在崩潰的邊緣」,那些創業者的至暗時刻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是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自述,以第一人稱角度講述俞敏洪從三十歲創立新東方至今二十多年來的人生經歷,從一人講英語課到管理市值近千億人民幣的上市公司,大眾對他的經歷頗為好奇,更多的人是從前些年大火的電影《中國合伙人》中了解他的故事的。
  • 曾走在崩潰邊緣的俞敏洪,靠3點從絕望中尋找希望
    在他2019年出的書《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裡,俞敏洪提到了幫助自己逆襲的3個因素: 在我看來,你的自我驅動能力有多強,你面前的攔路虎就有多翔。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你的朋友圈裡藏著你的未來
    回憶「鹹魚翻身」的歷程,俞敏洪寫了自稱「比電影更精彩」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是肩負著使命感和責任感寫這本書的,他說:「希望我的這些感悟和思考,能夠對所有成長中的年輕人,但也不僅限於年輕人,有所幫助。」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對比《中國合伙人》中那些更真實的創業經歷
    引子曾有一部國產勵志影片,令無數心懷創業夢想的人,為之熱血沸騰。這部電影上映首日,即成為單日票房冠軍,累計票房超5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這本書,就是俞敏洪老師所寫的關於新東方從創業初期到現在的真實經歷。
  • 讀《昆蟲記·蟬》有感
    來之不易的幸福——讀《昆蟲記·蟬》有感        中山路小學五(7)班 李若妍
  • 相親已經讓我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本人年齡27,因大學畢業入錯行荒廢三年,一事無成,但現在幡然悔悟,決定重新開始,但是事業還未起步之時,遇到了這事,致使自己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事情是這樣的:有天自己的媽老漢找熟人給我介紹對象,我也想了下,自己本來圈子也小,所以要不試試,結果熟人去找了一個媒人
  •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2020-11-21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眼中的錢學森:讀《錢學森故事》有感
    我眼中的錢學森:讀《錢學森故事》有感 發表時間:2011-03-10   來源:我翻看了《錢學森故事》這本書,覺得很生動,也很樸實,將錢學森的生平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娓娓道來,再現了錢學森不平凡的一生。這些故事有的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有的則是我以前聞所未聞的,勾起了我對錢學森的深深回憶和無盡思念。錢學森走了,但他又離我那麼近,在他身邊工作的一些場景常在我腦海中閃現,他給予我們的言傳身教,更令我永志難忘,我感覺他並未離開,他永遠活在我們心裡。
  • 好書推薦:俞敏洪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
    糊糊塗塗中,只知道俞老師是非常勵志的人,具體做了哪些事,有哪些影響我是完全不清楚的。看完了這本書,我看到了俞老師奮鬥的一生,勵志的一生。我也進一步了解了新東方這個品牌,新東方的歷史發展脈絡。通過俞老師的介紹,我也看到了新東方這個品牌在俞老師的帶領下的精神內核,見證了一個「土鱉」怎麼帶領一群「海龜」創業成功的故事!
  • 妻子的背叛使我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文/伊靜心靈舞者婚姻諮詢來訪者提問:妻子又一次外遇了,我該怎麼辦?我愛的太深,越陷越深,我看不懂她的想法與需要,我一次次的原諒與容忍,換回一次次的傷害。如果她找到的是幸福,我放手心甘情願,可是她出軌的對象都不會給她幸福。我不明白她為什麼會這樣?
  • 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新東方大事記與經驗教訓,《中國...
    書中作者總結的經驗教訓我認為還是比較誠懇深刻的,不避諱自己的缺點和失誤。   讀後感覺新東方多次度過危機,多虧了作者比較厚道,多次出讓自己的利益來息事寧人。   另外,俞敏洪雖然讀書很多,但是非常清楚自己讀的以人文社科為主,理工科思維比較欠缺,我認為這一點也比較難得。
  • 他的一句「我等你」,把我從崩潰的邊緣拉回來
    高考結束後,男孩給女孩發簡訊說:「對不起,我不能陪你走下去了。」原來,男孩考砸了,因為他在考試的時候一直想的是她,想到的是和她的點點滴滴,直到最後,他才清醒過來,可是,一切都已經遲了。女孩臨走的時候,男孩去火車站送女孩男孩說:「我一直在你身旁從未走遠。」就這樣,女孩在男孩的注視下離開了。上了大學之後,女孩遇到了一個對她瘋狂的男生,男生不顧一切的追她,但是女孩並沒有答應。一天,男生當著大家的面單膝下跪手捧玫瑰向女孩表白,女孩被感動到了,就答應了男生的請求,成為他的女朋友。
  • 學子講壇丨銀河之巔 ——讀阿西莫夫《基地》有感
    銀河之巔——讀阿西莫夫《基地》有感192229  喬千容  「浩瀚的宇宙,往往給予人們神秘的色彩,一望無際的盡頭,是否存有第二地球?」躺在璀璨的星空下,你是否會產生對群星的敬畏與無限的遐想?可要論我最佩服的人,那無疑是首任市長塞弗.哈定。當第一次謝頓危機來襲時,政府官員都不敢承認,只是墨守成規,繼續編書。但哈定卻是沉著冷靜地直面危機,又慷慨激昂地推翻了老套戰略。他以「宗教信仰」為武器,在潛移默化中解決了安納克裡昂的威脅。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哈定的頭腦,他對未來的精密分析甚至可以與謝頓媲美。哈定是淡泊名利的,但他善於把握時機,上進心極強,大大扭轉了基地的弱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