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喜歡俞敏洪的,大學時看了他的很多視頻,俞敏洪,馬雲,史玉柱儼然是青年時代的人生導師。俞敏洪的人生像是一個中國夢,我們從中看到了我們自己,從農村出來,也不算聰明,高考三次上了北大,然後創業新東方,有的只有堅持,在同學心目中最沒有出息的人,最後成了屌絲逆襲的典範,成了同學中最成功的人,你我的心中何嘗不懷有這樣的夢想。
這本書是寫俞敏洪親述新東方創業發展之路,沒有什麼高大上的套路,全部都是場景還原,總結經驗教訓,用俞敏洪的話說就是把故事掰開了,揉碎了,坦誠地與大家講述曾經遇到的問題。掰開的不但是故事,他也在書中掰開了自己,剖析自己優缺點,講述性格的影響,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真切切的人,看到的全是坦誠。另外也看到俞敏洪文筆的幽默,有些場景讓我會心一笑,講到反差處還會開懷大笑,你怎能不喜歡一個幽默的人呢。看完全書,你就會理解為何書名叫做《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既使一個樂觀的人,一個幽默的人,一個純良的人也曾走在人生低谷,過著人生起伏,創業不易,且行且珍惜。
京東方創業史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一個是俞敏洪開創時期,自己單打獨鬥,以活下來為主,發展順利時邀請同學徐小平,王強等一起創業,進入合伙人階段,後續隨著體量壯大,要進入集團正規發展,上市階段,這一段最為痛苦,不斷和同學爭吵,妥協,《中國合伙人》這部電影就是拍攝的這一階段,徐小平的劇本,美化了自己,醜化了俞敏洪,但俞敏洪從不計較,既使如現在,在俞敏洪的嘴裡你都看得到他對同學徐小平,王強的敬重,從內心來說我始終覺得俞敏洪是一個寬厚,善良和謙虛的人。
書中很多細節都體現了俞敏洪的"大道",例如請學生去吃夜宵,增加他們的信任。一個班招生的時候只有20人,但是等到結束時變成了40人,因為那20人不斷把自己同宿舍的同學帶來插班聽課,我們允許插班免費聽課。因為俞敏洪想明白了背後的本質是要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最可靠的客戶。另外當有一件事情你不能做的時候,一定要找幾個人同時幫你做。除非你相信自己已經給了這個人足夠的利益,並且這些利益能保證他一輩子都願意跟你一起幹。當然,俞敏洪的堅持也一如既往的運用到了創業上,死磕精神永垂不朽,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申請辦學許可證,當時的政策辦下來很難,俞發揮死磕精神,每過一兩個星期,就去和辦事員聊天,到後來就很熟了,過了半年左右,教育局看到俞的誠意,也調研培訓機構一點問題也沒有,於是把條件放寬了下辦了培訓證,真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最後,新東方從來沒有啟動過競業禁止協議,儘管不少人出去了,幹的事情跟新東方存在競爭關係,但俞敏洪依然允許他們出去,依然抱著鼓勵的態度。因為俞敏洪覺得這是對一個人生命的承認,對一個人自由意志的承認,而自由意志和奮鬥精神一直是其信奉的核心價值觀。個人的自由以及個人的探索是大於一切利益的,而俞敏洪的「大道」,很多都體現了利益之上的追求。
俞敏洪患肺結核住院一年左右時間,狂讀了二三百本書,書中的思想成為了他以後開創事業和做人的基石。如果你是以誠懇的,讓人信任的態度來做事情,跟人打交道,那麼就會不斷的贏得別人的信任,別人也願意不斷的把機會交給你,你成長的機會,收穫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多。經營一家企業也是一樣,最重要的就是抓準核心,把事情做對。比如教育培訓,核心就是教學質量,抓住了這個核心,再來考慮用什麼樣的模式才能把這個核心放大。核心一定是在前的,模式一定是在後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事情做好,只要你把事情做對了,好的結果自然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