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回憶鹹魚翻身的歷程,比電影精彩

2020-12-03 進賢金羅溪

#俞敏洪#俞敏洪說:「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人品底線。」

就是自稱「土鱉」的俞敏洪。俞敏洪因創辦新東方培訓學校,幫助學生出國深造而被稱為留學教父。

回憶「鹹魚翻身」的歷程,俞敏洪寫了自稱「比電影更精彩」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

俞敏洪是肩負著使命感和責任感寫這本書的,他說:「希望我的這些感悟和思考,能夠對所有成長中的年輕人,但也不僅限於年輕人,有所幫助。」

在《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這本書中,俞敏洪完成的講述了新東方的創業發展之路,從0到1,再從1到N的創業歷程。

做好合理的利益分配

對於一家企業來說,利益分配的方式至關重要,它決定了一個創業者能否把公司做好、做興旺。

許多創業公司到最後之所以散架或者倒閉,往往也是因為利益分配不公平或不到位。

而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利益分配也是最難的,所以應該在不同時期採取不同的分配體系,新東方就是這麼過來的。

起初,給老師遠高於同行的工資加獎金;徐小平、王強加入以後,轉變為合伙人機制;

2000年以後,新東方有了更多長久的合作夥伴,就採取了股份制;到如今採取的是上市公司的分配方法。

正是由於有這種因地制宜的機制,新東方所以到今天還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

其實不管是國家、組織,還是家庭,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問題。

而從本質上來說,只有把利益的問題擺正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長久。

「三臺」留住人才

創業公司想要留住人才,除了要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外,還要給新人提供「三個臺」:工作的舞臺、發展的平臺和可靠的後臺。

舞臺是能夠給員工一片發揮自己才華的天地;平臺則是舞臺的疊加,在平臺上,你可以從老師變成管理者,再從管理者變成股東;同時這些人才的發展也是需要公司作為後臺予以支持。

因為別人之所以不去獨立創業,而選擇跟隨你,也是因為這樣事情可以變得更加簡單,這就是後臺的力量。

關於用人,俞敏洪認為還有一個原則,那就是隊伍的年輕化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雖然年輕人有時做事情還不成熟,甚至不靠譜,但是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鍛鍊,他們的成長速度是40多歲中年人的好幾倍。

從危機中去尋找機會

所謂商場如戰場。一家公司在成長發展中難免會遇到挫折甚至是危機,因此化解危機,從危機中去尋找機會,也是一個企業家應該具備的能力。

而在新東方的發展史上,渾水公司的攻擊可以說是最著名的危機事件。

在受到攻擊後,新東方的股市大震,市值直接減少了60%。在這種危急關頭,越需要企業管理者要有冷靜清晰的應對策略。

俞敏洪通過求助於馬雲,柳傳志等企業家朋友,使得新東方的股價得以扭轉逆境;

後又藉助此次危機,給新東方骨幹發放三年期權,在為公司節約成本的同時又將核心骨幹留了下來。

所以,困難當頭不亂陣腳,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積極尋找突破點,才是以不變應萬變的好方法。

俞敏洪1976年初中畢業後回了農村老家,1980年第三次高考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後又因換上肺結咳搜學一年。

1988年起,俞敏洪由"醉裡挑燈看三國",轉為夜戰TOEFL、GRE,並終於考過了TOEFL和GRE。

屋漏偏逢連夜雨,1989年,美國開始了對中國的緊縮留學政策,為了賺錢,俞敏洪約王強等同學在校外辦班開始賺課時費。

工作單位北京大學對俞敏洪的創收行為態度是,賞你一個處分,不要太激動。

在校期間,班上男女比例一比一,他卻從沒被一個女同學正眼看過。漫步校園時遇見了當時北大"系花"級別的美女,一見鍾情,600本名著轉化為情詩,如滔滔江水不絕,終於抱得美人過,從此變為俞夫人。

從北大辭職之後,俞敏洪和女友租下一間農民房。女友給房東的孩子做家教,俞敏洪在社會上的培訓學校打工,隨後發現觀念相差頗大,於是萌發了自立門戶的念頭。

1993年,已經31歲的俞敏洪正式創辦北京新東方學校。兩年之後,新東方的學生已經發展到了一萬五千人,俞敏洪的美國夢徹底熄滅了,他和同為北大教師的徐小平以及北大同學王強加盟新東方。三人號稱新東方三駕馬車。

2019年3月28日,新東方集團(600811,診股)旗下的新東方在線正式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外界稱之為"港股在線教育第一股"。

2002年,新東方做出了一個決定,任何人的親屬不得在新東方任職。這個決定的觸發因素是俞敏洪的母親在父親去世後來北京和他共同居住,作為創始人的母親,俞媽媽的待遇無疑是高級的,久而久之,俞母開始幹涉新東方的發展。

其他兩駕馬車王強和徐小平欲退出新東方。俞敏洪沮喪到了極點,為了阻止母親的"指手畫腳",他以下跪的方式換來了母親的放手。

2010年,俞敏洪提出了新東方要推進三化(標準化、系統化、信息化)。而今年年初,俞敏洪再次連發五封"內部郵件"自任"三化工作小組"組長,在2019自然年及2020財年(即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強烈推進'三化'",要"脫胎換骨"、"洗心革面"。

2015年,新東方以數千萬元人民幣入股尚德教育成為重要股東。而去年,新京報曝光了尚德教育銷售員飾演多重身份、虛假承諾補錄學籍、勸轉專業、虛假優惠等招攬新學員的各種"套路"。

今年年初, 俞敏洪投資1350萬美元的達內教育涉欺詐招生,讓學生"貸款交學費",最後遭訴諸法庭。

自2018年1月-10月,9個月的時間裡新東方股價從108.4美元/股跌至51.26美元/股,跌幅52.7%,幾乎腰斬,市值從高點時的170多億美元跌至最低81億美元,蒸發91億美元。

2019年3月28日,新東方在線在上市的鐘聲還未消散的時候,股價就開始下跌,不到一小時,便跌破發行價。

在時代浪潮滾滾前進的途中,所有人都在拼命洗掉身上舊時代的印記,只有俞敏洪,似乎還是那個從無錫江陰農村走出來、帶著濃厚鄉音的中國商人。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是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創立新東方的心路歷程,如果用一個詞語形容,應該是「誠懇」。他通過場景和故事帶讀者回顧新東方發展的時間節點,描述他碰到的問題總結的經驗教訓,給予「後浪」一些參考和啟發。

相關焦點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你的朋友圈裡藏著你的未來
    成東青到底具備哪些特質,使他能夠「鹹魚」翻身?其實,成東青的原型,就是自稱「土鱉」的俞敏洪。俞敏洪因創辦新東方培訓學校,幫助中國學生出國深造而被稱為留學教父。回憶「鹹魚翻身」的歷程,俞敏洪寫了自稱「比電影更精彩」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是肩負著使命感和責任感寫這本書的,他說:「希望我的這些感悟和思考,能夠對所有成長中的年輕人,但也不僅限於年輕人,有所幫助。」
  • 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
    昨天用一天時間讀完了俞敏洪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親述新東方創業發展之路》這本書。這本書完整、深刻的講述了俞敏洪帶領新東方從0到1,從1到N的過程與思考。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創業、管理等方面有一個全新的思考。
  • 俞敏洪自述,多次走「在崩潰的邊緣」,那些創業者的至暗時刻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是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自述,以第一人稱角度講述俞敏洪從三十歲創立新東方至今二十多年來的人生經歷,從一人講英語課到管理市值近千億人民幣的上市公司,大眾對他的經歷頗為好奇,更多的人是從前些年大火的電影《中國合伙人》中了解他的故事的。
  • 看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想起他與馬雲的異同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最近出了本自傳《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講述了新東方的創業發展之路。這本書裡講了很多新東方鮮為人知的早年故事,在看到俞敏洪北大前後的那段經歷時,我忽然想到了他與馬雲的異同。相同之處也有很多,他們都是60年代出生(俞敏洪大兩歲),都參加了三次高考,都學的是外語,畢業之後都做了外語老師。當然,俞敏洪最終上的是北京大學,馬雲則是杭州師範的專科,差距不是一般的小。1986年以後,國內興起了出國的熱潮,北大畢業的學生們出國的非常多。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十三條經驗一個質疑一個問題
    我個人頗喜歡看成功人士寫的自傳,縱有美化,但亦會有少許乾貨溢出。最近看了俞敏洪這本自傳,書名為《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很形象的形容了他的創業過程。俞大智若愚,優秀但不出彩,出身草根,從底層創業,幾乎可以說把創業者能踩的坑都踩了一遍,沒有崩潰沒有離析,應該歸功於他偏軟的性格和包容的思想。
  • 讀《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有感
    我是很喜歡俞敏洪的,大學時看了他的很多視頻,俞敏洪,馬雲,史玉柱儼然是青年時代的人生導師。俞敏洪的人生像是一個中國夢,我們從中看到了我們自己,從農村出來,也不算聰明,高考三次上了北大,然後創業新東方,有的只有堅持,在同學心目中最沒有出息的人,最後成了屌絲逆襲的典範,成了同學中最成功的人,你我的心中何嘗不懷有這樣的夢想。
  • 曾走在崩潰邊緣的俞敏洪,靠3點從絕望中尋找希望
    在他2019年出的書《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裡,俞敏洪提到了幫助自己逆襲的3個因素: 俞敏洪認為如果自己一直待在農村,就只會是一個離不開農村的農民了。 而在農村的環境裡,他不可能成為超越農村環境的個體。 俞敏洪的敢於改變,倒是使我想起了「股神」巴菲特1995年第一次來中國的其中一幕。
  • 《我曾走在崩潰的我邊緣》裡每一個人的崩潰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大佬朋友第一次在我面稱讚這本書一定要讀的時候,我大腦給我信息反饋是:「哦,這是大佬們要讀的書,和我沒關係。而且一聽名字就不適合我。」第二次聽見這本書名時,它成了我的必讀,更成了我現在坐在這絞盡腦汁寫復盤的書。真是應了那句「人生無常,世事難料。」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對比《中國合伙人》中那些更真實的創業經歷
    引子曾有一部國產勵志影片,令無數心懷創業夢想的人,為之熱血沸騰。這部電影上映首日,即成為單日票房冠軍,累計票房超5億。不過電影有電影的表現手法,需要有起承轉合,需要有衝突,有轉折,符合大眾觀影的口味,以及避免對真實人物帶來不好的影響。所以電影對故事的真實性進行了一定的改編。那麼真實的故事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這本書,就是俞敏洪老師所寫的關於新東方從創業初期到現在的真實經歷。
  • 好書推薦:俞敏洪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
    沒有看這本書之前,自己對於「新東方」和「俞敏洪」三個字都很陌生,概念是模糊的。糊糊塗塗中,只知道俞老師是非常勵志的人,具體做了哪些事,有哪些影響我是完全不清楚的。看完了這本書,我看到了俞老師奮鬥的一生,勵志的一生。
  • 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新東方大事記與經驗教訓,《中國...
    作者對新東方重要歷程的回顧。   書中作者總結的經驗教訓我認為還是比較誠懇深刻的,不避諱自己的缺點和失誤。   讀後感覺新東方多次度過危機,多虧了作者比較厚道,多次出讓自己的利益來息事寧人。   另外,俞敏洪雖然讀書很多,但是非常清楚自己讀的以人文社科為主,理工科思維比較欠缺,我認為這一點也比較難得。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創業從來都是喜憂參半的堅持和不斷開拓...
    #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 2020年第17本(3月份第3本)《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閱讀時間2020年3月10-17日。 這本書是我今年閱讀時間最長的一本,大概用了8天才讀完,雖然這本書的頁數確實有點多,大概相當於兩本書,但讀這麼長時間的主要原因卻不是因為字數多,而是感覺自己進入了讀書疲倦期。
  • 酷我音樂大學生畢業節:為畢業生打造鹹魚翻身計劃!
    除了設置模擬教室和酷我音樂大學畢業證供大家拍照留念外,酷我音樂還硬核打造職場脫口秀電臺節目--鹹魚翻身計劃!專門為畢業生提供職場就業指南,各種高薪工作等你來,鹹魚也能大翻身!既然是畢業大狂歡,那自然不少了勁歌熱舞助興。活動現場酷我音樂更邀請到校園樂隊到場表演。
  • 唯一鹹魚大翻身的海魚!
    馬友魚曬乾做成鹹魚味道特別好!別人鹹魚翻身還是鹹魚,而馬友鹹魚翻身,身價就蹭蹭上漲了!馬友魚乾的做法也很多,一起來看看吧。泡由於馬友鹹魚幹,含鹽分較高,鹹味重,在食用前,可以先用清水浸泡5分鐘左右除掉鹹味。然後瀝乾水分,就可以開煮了!
  • 我們像只鹹魚一樣,努力讓自己翻身,我相信奇蹟會出現的!
    我是一隻鹹魚,不想承認,也不能否認,聽著五月天的鹹魚,發現自己過得似乎真的有點鹹魚呢!做鹹魚 等被吃麼相信每個人的內心都裝著不為人知的夢吧!星爺在少林足球中的那句「沒有夢想的人生,和鹹魚有什麼區別?」這句話從此刻在我人生當中,我想證明,即使用我的一生,我依舊會堅持學習堅持心中的夢!
  • 我曾徘徊在崩潰邊緣
    我居然找不到一個理由來支撐我做的事情。趴在桌上我想了好多事情,都是負面的、自卑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心中的小我在不斷的縮小、縮小。曾經的經歷和當下的壓力,嚴重地打擊著那個小我。我想讀書,但又感覺到非常的疲憊。
  • 他被陷害入獄,因禍得福得修真傳承,從此鹹魚翻身的都市修真文!
    他被陷害入獄,因禍得福得修真傳承,從此鹹魚翻身的都市修真文!歡迎來到秀仙小說圈,小說有很多的種類,近年來,小說越來越受青睞,很多的小說都改編成了電視劇,被大眾熟知,但是還是有很多的小說讀者們都沒有接觸和了解過,小編會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些優秀的作品,跟小編一起來看看今天的小說吧!
  • 面對職場危機,普通社畜如何把握機會鹹魚翻身
    身在職場的你我,不論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還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年輕人,都得面對一個殘酷的真相——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02.比失敗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失敗。●得過且過,上班混日子餘歡水作為多年經驗的老前輩,卻屢次遲到,工作業績長期墊底,連續5個月績效不達標,瀕於辭退的邊緣。但他的做法是什麼呢?
  • 鹹魚翻身的吸血鬼,是所有怪物的榜樣
    車門打開,一位面色蒼白,頭戴面具的男子走下來將少女擁入懷中,似乎是在親吻。色氣十足,優雅而又危險,成為了我對吸血鬼的第一印象。 當然,吸血鬼最終完成自己形象的鹹魚大翻身,還是要歸功於史蒂芬妮·梅爾所著小說《暮光之城》。
  • 俞敏洪:一隻悲欣交集的駱駝
    第二個星期的某一天,俞敏洪直接到楊桂青的宿舍去敲門,邀請她出去划船。楊桂青同意了,兩人一起去了圓明園的福湖。很多年以後,俞敏洪無數次地講到,在湖中心,他向女孩求愛,並說,如果你不同意,我就把你推下去淹死。日後以俞敏洪為原型的電影《中國合伙人》重現了這個情節。在電影裡,女孩寧死不屈,主動跳湖,受寒而得了急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