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走在崩潰邊緣的俞敏洪,靠3點從絕望中尋找希望

2020-12-05 騰訊網

都說寒門難出貴子,但有人就是能逆天改命。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出身寒門,是一個來自三線城市的農村貧窮青年。

按照「寒門難出貴子」的邏輯,俞敏洪肯定不會是貴子,而是生活的「跪子」。

然而,他做到了「勝天半子」,逆襲成為了如今大名鼎鼎的新東方集團的董事長。

俞敏洪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他2019年出的書《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裡,俞敏洪提到了幫助自己逆襲的3個因素:

1、自我驅動

是家長都會羨慕俞敏洪,這個別人家的孩子,通過高考考上了北大。

後來他創業做新東方,從零做起,把新東方做成了一家上市公司。

為什麼俞敏洪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就能混得這麼有出息呢?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背後的邏輯是自我驅動。

俞敏洪一直想變得更有價值、更能幹、更有作為。這驅動著他不斷去讀書學習,去結交更有意義的朋友,使自己的視野變得更開闊。

懂得自我驅動的人,實力都不會太差。

自我驅動能力極強的俞敏洪,憑實力一步步徵服所有不服,他如今取得的成就令人徹底信服。

在我看來,自我驅動能力是衡量普通人和牛人的重要分水嶺。

比如,普通人的早起是自律,牛人的早起是習慣。

普通人想的是如何加薪,牛人想的是如何提升能力。

普通人少壯不努力,老大當苦力;牛人少壯就努力,老大開賓利。

在我看來,你的自我驅動能力有多強,你面前的攔路虎就有多翔。

2、敢於改變

俞敏洪能上演逆襲,很重要一點是來自他的敢於改變。

俞敏洪認為如果自己一直待在農村,就只會是一個離不開農村的農民了。

而在農村的環境裡,他不可能成為超越農村環境的個體。

俞敏洪的敢於改變,倒是使我想起了「股神」巴菲特1995年第一次來中國的其中一幕。

巴菲特在神農溪看到9個縴夫拉著竹筏前進,忍不住感慨道:「那些縴夫中可能就有一個比爾·蓋茨,但他出生在這,命運就鎖在了河岸」。

我在想,如果俞敏洪不敢於改變自我,他可能也會像縴夫那樣,命運被鎖在了河岸。

幸好俞敏洪敢於改變自我,為了不做一輩子農民,他選擇了做一名「北漂」:「從江陰這個三線城市漂洋過海到北大讀書,畢業後留在北大當老師,後來離開北大創辦了新東方」。

我特別欽佩俞敏洪的一點是:「他在1990年就敢於離開體制,放棄鐵飯碗」。

要知道現在雖然已經是2020年,但還是有很多人不敢離開體制,不敢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在我看來,如果這些不敢離開體制的人,能有俞敏洪這種敢於自我改變的精神,何事不成?

3、懂得後退

很多人都認為,要想逆襲,就得不斷負重前行。

真的是這樣嗎?

在俞敏洪看來,比起不斷負重前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後退。

他上大學時,拼命學習不知後退,結果得了肺結核。一度走在崩潰邊緣的俞敏洪,在醫院住了足足一年,耽誤了學業。

幸好在這一年,俞敏洪經過反思,領悟到了很多人身上都沒有的智慧:「懂得後退」。

他懂得後退一步看未來,把日後的大學生活和大學畢業後的生活想得更清楚了。

後來,俞敏洪創辦的新東方上了市。

他再次後退一步看未來,別人關注的都是新東方的股價,而俞敏洪關注的卻是公司長遠的發展。

正因為他懂得後退,回歸初心,以不焦躁的心態看待新東方的一切,反而能把新東方未來發展的路想得更清楚。

國內的企業,很多都活不過3年,但新東方已經活了快30年。

新東方能屹立將近30年不倒,正得益於掌舵人俞敏洪有「懂得後退」的智慧。

在我看來,我們都走得太快,以至於忘了為了什麼而出發。

我們不妨像俞敏洪一樣,後退一步看未來,找回初心,這樣才方得始終。

寫在最後

都說逆襲難,本質還是因為懶。

如果你能像俞敏洪那樣,自我驅動的能力足夠強,勇於改變,懂得後退,逆襲真的沒那麼難。

俞敏洪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我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至暗時刻,但是黑夜給了你黑色的眼睛,正是讓你用它們來尋找光明。

有光明在的地方,就有希望。

我很喜歡《基督山伯爵》裡的一句話:「人類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等待』和『希望』這兩個詞中」。

當然,這裡的「等待」不是叫你像守株待兔那樣去等,而是像俞敏洪那樣拼盡全力後靜待佳音。

只要你足夠努力,經得起等待,永遠對未來充滿希望,屬於你的成功一定會到來!

相關焦點

  • 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
    昨天用一天時間讀完了俞敏洪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親述新東方創業發展之路》這本書。這本書完整、深刻的講述了俞敏洪帶領新東方從0到1,從1到N的過程與思考。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創業、管理等方面有一個全新的思考。
  • 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回憶鹹魚翻身的歷程,比電影精彩
    就是自稱「土鱉」的俞敏洪。俞敏洪因創辦新東方培訓學校,幫助學生出國深造而被稱為留學教父。回憶「鹹魚翻身」的歷程,俞敏洪寫了自稱「比電影更精彩」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是肩負著使命感和責任感寫這本書的,他說:「希望我的這些感悟和思考,能夠對所有成長中的年輕人,但也不僅限於年輕人,有所幫助。」在《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這本書中,俞敏洪完成的講述了新東方的創業發展之路,從0到1,再從1到N的創業歷程。
  • 俞敏洪自述,多次走「在崩潰的邊緣」,那些創業者的至暗時刻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是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自述,以第一人稱角度講述俞敏洪從三十歲創立新東方至今二十多年來的人生經歷,從一人講英語課到管理市值近千億人民幣的上市公司,大眾對他的經歷頗為好奇,更多的人是從前些年大火的電影《中國合伙人》中了解他的故事的。
  • 看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想起他與馬雲的異同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最近出了本自傳《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講述了新東方的創業發展之路。這本書裡講了很多新東方鮮為人知的早年故事,在看到俞敏洪北大前後的那段經歷時,我忽然想到了他與馬雲的異同。相同之處也有很多,他們都是60年代出生(俞敏洪大兩歲),都參加了三次高考,都學的是外語,畢業之後都做了外語老師。當然,俞敏洪最終上的是北京大學,馬雲則是杭州師範的專科,差距不是一般的小。1986年以後,國內興起了出國的熱潮,北大畢業的學生們出國的非常多。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十三條經驗一個質疑一個問題
    最近看了俞敏洪這本自傳,書名為《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很形象的形容了他的創業過程。俞大智若愚,優秀但不出彩,出身草根,從底層創業,幾乎可以說把創業者能踩的坑都踩了一遍,沒有崩潰沒有離析,應該歸功於他偏軟的性格和包容的思想。
  • 《我曾走在崩潰的我邊緣》裡每一個人的崩潰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大佬朋友第一次在我面稱讚這本書一定要讀的時候,我大腦給我信息反饋是:「哦,這是大佬們要讀的書,和我沒關係。而且一聽名字就不適合我。」第二次聽見這本書名時,它成了我的必讀,更成了我現在坐在這絞盡腦汁寫復盤的書。真是應了那句「人生無常,世事難料。」
  • 讀《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有感
    俞敏洪的人生像是一個中國夢,我們從中看到了我們自己,從農村出來,也不算聰明,高考三次上了北大,然後創業新東方,有的只有堅持,在同學心目中最沒有出息的人,最後成了屌絲逆襲的典範,成了同學中最成功的人,你我的心中何嘗不懷有這樣的夢想。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創業從來都是喜憂參半的堅持和不斷開拓...
    #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 2020年第17本(3月份第3本)《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閱讀時間2020年3月10-17日。 這本書是我今年閱讀時間最長的一本,大概用了8天才讀完,雖然這本書的頁數確實有點多,大概相當於兩本書,但讀這麼長時間的主要原因卻不是因為字數多,而是感覺自己進入了讀書疲倦期。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對比《中國合伙人》中那些更真實的創業經歷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這本書,就是俞敏洪老師所寫的關於新東方從創業初期到現在的真實經歷。不過在電影中王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角色,他不僅增添了電影的趣味性,同時也映射著那個年代特有的,嚮往開放,憤世嫉俗的青年形象。另外,在實際中,俞敏洪沒有去留學,除了被拒籤以外,還有其他的原因。
  • 好書推薦:俞敏洪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
    沒有看這本書之前,自己對於「新東方」和「俞敏洪」三個字都很陌生,概念是模糊的。糊糊塗塗中,只知道俞老師是非常勵志的人,具體做了哪些事,有哪些影響我是完全不清楚的。看完了這本書,我看到了俞老師奮鬥的一生,勵志的一生。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你的朋友圈裡藏著你的未來
    其實,成東青的原型,就是自稱「土鱉」的俞敏洪。俞敏洪因創辦新東方培訓學校,幫助中國學生出國深造而被稱為留學教父。回憶「鹹魚翻身」的歷程,俞敏洪寫了自稱「比電影更精彩」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是肩負著使命感和責任感寫這本書的,他說:「希望我的這些感悟和思考,能夠對所有成長中的年輕人,但也不僅限於年輕人,有所幫助。」
  • 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新東方大事記與經驗教訓,《中國...
    書中作者總結的經驗教訓我認為還是比較誠懇深刻的,不避諱自己的缺點和失誤。   讀後感覺新東方多次度過危機,多虧了作者比較厚道,多次出讓自己的利益來息事寧人。   另外,俞敏洪雖然讀書很多,但是非常清楚自己讀的以人文社科為主,理工科思維比較欠缺,我認為這一點也比較難得。
  • 俞敏洪:果斷、不猶豫,選擇時考慮好這3點
    俞敏洪曾說:選擇是要果斷、不猶豫,但要考慮好這3件事:1.做選擇時,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內看這是很多人在做很多事情時都存在的一個誤區。你總覺得為什麼人家買一張彩票都能中個幾千萬的大獎,可你不知道人家為了中獎,一張號堅持買了10年,那是怎樣一種堅持和毅力呢?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也沒有那麼多偶然的爆發,都是在做足了堅持和努力之後才可能會發生的必然事件。所以,如果你對自己的現狀不夠滿足,不妨選擇一條路堅持走下去,不出幾年,定然會有好的結果!
  • 大學生緩解心理壓力的方法有很多,不要總是走在崩潰的邊緣
    讀書現在在大學生活裡已經被遊戲和其他期間替代的差不多了,打發空閒時間的方式有太多比讀書有趣,吸引人讀書適合一個人在靜下來的時候去做的事,適合那些不善於交際的同學,適合那些找不到興趣和愛好的同學,適合那些面對大學生活迷茫的同學,適合那些被所謂的壓力折磨的同學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剛進入大學的時候
  • 俞敏洪:一隻悲欣交集的駱駝
    或是出於對丈夫軟弱的絕望,李八妹給兒子起了個小名為「老虎」,希望他擁有老虎那樣的霸氣。可惜的是,在這一點上,俞敏洪始終沒能達到她的期望。儘管李八妹對俞敏洪百般疼愛,但是教子卻極其嚴格,其雷霆之威,到了瞪一眼俞敏洪就要發抖的地步。俞敏洪6歲時,第一次穿上了涼鞋,出去給小夥伴炫耀,結果丟在了小河邊。李八妹遍尋不得,回家拿起竹竿就打俞敏洪,直到把竹竿打斷。
  • 美國各地醫院已到崩潰邊緣,絕望的護士懇求大家聖誕節保持距離
    一名絕望的護士發布了一條社交消息,懇請家庭不要在假期聚在一起,因為美國各地的醫院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莫莉伊莉莎白弗朗西斯透露,在經歷了冠狀病毒病房的艱難護理後,她哭了起來。當時,醫生們警告說,「全美50個州都將發生災難」 ,因為人們為了在感恩節與親人見面而無視社會疏離規則。
  • 希望的盡頭也是絕望的開端
    除上證指數外,其它各大指數上周升跌情況為:上證50升3.78%,上證180升3.80%,滬深300升3.92%,深證100升3.91%,深證成指升4.89%,深證綜指升4.95%,中小板指升5.01%,中小板綜升4.90%,創業板指升5.05%,創業板綜升6.38%。股指期貨合約同期升跌情況為:對應滬深300的IF升4.38%;對應上證50的IH升4.48%;對應中證500的IC升6.02%。
  • 我曾徘徊在崩潰邊緣
    想到晚上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心裡開始自責,開始自卑,也開始了逃避,我想找個人聊天,但又不想和任何人說話,那一刻我走到了崩潰的邊緣。本來自習室裡只有我一個人,一對情侶從前門進來,坐到了我的身後。算了吧,就這樣。
  • 哪本書拯救了自卑青年俞敏洪?企業家的黃金屋和桃花源
    不走尋常路的他,九年後創辦了一家企業——新東方。從身處塔基的自卑青年俞敏洪,到高居塔尖的社會精英俞敏洪,看似很遠,其實很近——近得只需要一本書就能填平。尼採提出的「超人概念」把俞敏洪「從自卑中拯救了出來」,牽引他走向企業家的終途。書籍如同阿基米德的槓桿,具有撬動地球的力量,它讓諸多類似少年俞敏洪一般的邊緣人士,走出封閉的世界,突破人生的局限,走到舞臺中央。
  • 拋棄煩惱,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只有顫抖於寒冷中的人,最能感受到太陽的溫暖;也只有從痛苦的環境中擺脫出來,才會深深感覺到這個世界的美好。就像火車過隧道,即使在黑暗中,也要看到前方的光明。心往好處想,不論何時,不論何事,只要仍在人間,就要心往好處想,天堂就在人心中。人生可以沒有名利、金錢,但必須擁有美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