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紀英
一
1980年夏天,一位江南俞姓木匠的18歲兒子,考進了北京大學——跨進校門時,他連普通話都說不好,那口蘇南方言總被戲稱為「日語」。
沉重的自卑感揮之不去,幫室友提熱水、給女生扛行李,是他一次次融入集體的笨拙嘗試。
如果按照慣常的邏輯,劇情大概會這般續寫——「我努力了二十年,就是為了坐在這裡和你喝一杯咖啡」。
可惜,這位來自鎮江臨縣江陰的鄉下青年,從小喝慣了鎮江香醋,咽不下洋咖啡。
不走尋常路的他,九年後創辦了一家企業——新東方。
從身處塔基的自卑青年俞敏洪,到高居塔尖的社會精英俞敏洪,看似很遠,其實很近——近得只需要一本書就能填平。
拯救俞敏洪的那本書,是尼採的哲學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採提出的「超人概念」把俞敏洪「從自卑中拯救了出來」,牽引他走向企業家的終途。
書籍如同阿基米德的槓桿,具有撬動地球的力量,它讓諸多類似少年俞敏洪一般的邊緣人士,走出封閉的世界,突破人生的局限,走到舞臺中央。
儘管熱愛讀書,並不一定能夠成就非凡事業,但成就非凡者,幾乎都是書籍的忠實信徒。做到頭部的企業家,也無一例外都是「書蟲」。
當俞敏洪在惡補英語和普通話的時候,向南不到五公裡的北京外國語學院裡,後來擔任噹噹執行董事、創始人的女大學生俞渝,正在設計她的留學計劃。
兩位俞姓青年並不認識——但他們都痴迷讀書。
俞渝留學計劃的緣起也是一本書,書名為《如何去美國留學》,靠著這本書的指引,她照葫蘆畫瓢去了美國。
如果不去美國,她還會創業嗎?
很大概率之下,依然會有企業家俞渝——單槍匹馬勇闖華爾街的俞渝,在MBA畢業後第三年,就玩了一出完美的收購遊戲,幫助中國公司拿下美國通用汽車旗下子公司,大賺一億三千八百萬。
但未必會有噹噹。1996年,俞渝在美國結識李國慶,不到三個月閃電結婚,隨後回國創辦了噹噹。
一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拯救了自卑的俞敏洪,一本《如何去美國留學》改變了俞渝的人生。
這樣的例子,在企業界比比皆是。鋼鐵俠原型埃隆·馬斯克仿佛無所不能,先是涉足網際網路支付改變金融業,又開著特斯拉顛覆汽車行業,同時把民營火箭送上外太空。他無所不能的秘訣就是讀書,「光靠讀書就可以成為一個火箭科學家」,當然再加上「實驗,因為有時書上的東西未必正確。」
讀書對馬斯克的塑造不僅關乎科學素養,還關乎人生選擇。馬斯克從小就是書痴,「直到有一天,我開始讀百科全書,這也無意中讓我發現自己真正的愛好——設計和實現產品的工程師。」
讀書啟蒙了許多企業家的創業初心,隨著企業發展壯大,他們又在書本中尋求管理之道。
2013年,我去採訪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和他的創業夥伴、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
他們創業之時,中歐長江等商學院尚未成立,「你們做企業遇到問題向誰請教呢?」
兩人的答案很一致,拜書本為師——採訪結束後,唐修國還送了我一本《基業長青》,他說那本書是他的「管理老師」。
書籍,某種程度上,是企業家的孵化器。
二
因為認識到讀書的價值,機緣巧合之下,把圖書做成了生意,美國有亞馬遜,中國有噹噹。
在電商出現之前,書蟲們於浩瀚卷宗中,尋找心中所愛,並不比海裡淘金容易多少——在全球,每天有7740萬本書出版,全球圖書的總量累計超過了2萬億本。
俞渝就親歷過找書之苦。20多年前,她經常去逛中國最大的書店——西單圖書大廈,16000平方米的營業廳裡,陳列著33萬種出版物。俞渝穿梭於暗淡的室內光線中,從一層到另一層,上上下下,每一層圖書還要分開排隊付款,苦不堪言。
為了找到一本梁實秋描寫北京秋天的散文,俞渝還曾趕到三聯韜奮書店,在三層樓的書店裡,來來回回地翻找,才在「港臺文學」的小角落裡得見真容。
切身體驗過線下買書的不便之後,俞渝更為篤定創辦噹噹的決心。
彼時,初出茅廬的噹噹腳下所踩的,尚是網際網路、電商基礎設施嚴重短缺的不毛之地。
噹噹的第一個辦公室,選在了國家圖書館。俞渝上班的路上,總能看到瀛海威的廣告牌,「中國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從這裡向北1500米。」
彼時,連網民都是鳳毛麟角——噹噹的早期用戶中警察居多,因為公安部門是中國最先聯網的機構。
沒有快遞公司,噹噹啟用了各地的送報公司,給讀者送書上門;沒有支付寶、微信支付、信用卡,噹噹開拓了貨到付款的模式。
於不毛之地建起城池,從無到有、從0到1,噹噹成就了中國第一家上市電商公司,早於京東和阿里四年。
現在,當信息流、短視頻、直播平臺大行其道,人們的注意力被碎片化地分割於短短的140字和15秒,放下手機,斷開Wifi,沉心閱讀還有價值嗎?
親自把全球帶入信息化高速公路的比爾·蓋茨,依然覺得讀書有價值——每天睡前的一個小時,都是固定的讀書時間,他甚至略顯古板地偏愛紙質書勝過電子書。
而俞敏洪的家中,如今已經收藏了一萬多本圖書,「好像沒書在身邊,靈魂就沒有了安全感」。他甚至有些矯情地認定,人生的最大成就不是創立新東方,而是實現了買書自由,再也不用糾結價格。
即便到了現在,俞渝依然從讀書中受益良多,「大衛奧格威的自傳很具象地告訴了我什麼是廣告;華盛頓郵報Katherine Graham的自傳讓我相信,依靠勇氣、堅持和不斷搜尋人才,一個中年女人可以踏入新行業,打造優秀的公司;彼得杜拉克則讓我意識到,要在公司與人性的衝突中尋找中間地帶。」
閱讀的價值,並沒有因為信息的泛濫而消失,反而越發凸顯,這也是噹噹和俞渝繼續堅守的底氣。
而書香的回歸,也讓噹噹繼續青春期。今年4月書香節,噹噹1分鐘賣出圖書3521982冊;暑假讀書季,噹噹的圖書收訂碼洋同比增長48%,中小學生閱讀更是同比大漲156%。
如今的噹噹,不僅身負商業使命,也在履行社會擔當——兩者已經合二為一。無論是與盒馬鮮生、滴滴跨界送書150餘萬冊,讓書香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專車、超市,還是利用年輕人最愛的社交媒體打卡、短視頻平臺直播等新模式,開啟一場復興傳統文化的時空之旅,都是社會價值與商業使命的同步共振。
於商業,書中自有「黃金屋」;於社會,書中自有「堯舜禹」。
三
從書籍中得到滋養的企業家們,也在著書立說,反哺社會。
比如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出版的《價值》。
對於操盤4000億投資基金的張磊來說,寫書,從經濟回報來看,性價比著實過低,但以文字為載體,共享積攢幾十年的投資智慧,釋放於普羅大眾和後輩晚生,於社會價值來說,則是指數級的無限量放大。
無獨有偶,全球最大私募基金黑石集團創始人蘇世明,也以八旬之身,耗費三年時間,把從人生的「艱難險阻、挫折坎坷」中總結出來的見解經驗,傾囊相授於《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這本著作中。
「希望這本書能夠給那些希望提升個人影響力、實現自我價值,或是志在建立具有獨特文化的卓越組織的機構人士以啟迪。」
並非每位企業家都有機會寫書立說,但推薦書籍,則人人可行。
也是為了推薦圖書,三十多年前,相隔不到五公裡,卻無緣相識相熟的俞敏洪和俞渝,三十多年後的昨天,終於在亞布力相聚一堂。
剛剛落成的亞布力企業家論壇永久會址裡,有一所俞渝以噹噹名義捐贈冠名的圖書館。
酷愛讀書的俞敏洪、張躍、羅康瑞、劉永好等理事,成為了圖書館首批薦書大使。
俞敏洪推薦的書單長達31本,再顯「學霸」氣息,涵蓋小說、戲曲、哲學、詩歌、紀傳體、社會文化等多種類型。
曾被哲學家尼採「拯救」的俞敏洪,對於哲學書籍依然偏愛有加——《商人為什麼需要哲學》和《人生哲思錄》名列書單。
在一個讀書精神似乎不合時宜的年代,企業家走到臺前,扛起提倡讀書的大旗,具有不可替代的感召力——一個熱愛讀書的社會,才有遠大前景。
因為,書中不僅有維持生計的「糧食與蔬菜」,也有安放靈魂的「詩歌和遠方」。無論是企業家還是普通人,都能從激烈的商戰、繁忙的工作中,暫時抽身而退,轉頭回到書籍的「桃花源」和「理想國」裡休整靈魂,滋養心靈。
向企業家看齊,開始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