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自述,多次走「在崩潰的邊緣」,那些創業者的至暗時刻

2020-12-03 北晚新視覺網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是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自述,以第一人稱角度講述俞敏洪從三十歲創立新東方至今二十多年來的人生經歷,從一人講英語課到管理市值近千億人民幣的上市公司,大眾對他的經歷頗為好奇,更多的人是從前些年大火的電影《中國合伙人》中了解他的故事的。

王子蔚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 俞敏洪著 中信出版集團

俞敏洪卻在書中寫到,這部電影中以他為原型的成東青「弱點比優點突出地更加明顯」,而其他幾個角色優點更明顯。這是俞敏洪對電影的不滿。電影劇本便是「中國合伙人」三位中的另一位徐小平寫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中,俞敏洪輕描淡寫地提到徐小平因「不守規矩」而被新東方董事會投票開除一事,將多年來大家感興趣的三人恩怨掀開了一角。

徐小平為何要創作這樣一部電影?這源於2003年的一本書《東方馬車》。2001年,《北京青年報》資深記者盧躍剛開始了在新東方長達兩年的「蹲點」,為這個正在快速發展的企業寫傳記。俞敏洪看來,盧躍剛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不寫讚美型傳記的優秀記者,他與幾乎完整記錄了新東方管理團隊爭吵的過程,用俞敏洪的話說就是「什麼光輝形象都沒了」。《東方馬車》出版後很快十萬冊售罄,出版社不斷要求加印、再版。因為這部非虛構作品是以俞敏洪為主角,「徐小平、王強、胡敏等看了以後都覺得把他們的形象描寫得不行」,簡而言之,除了俞敏洪外,大多數人都對這部傳記不滿意。這本書之後便沒有再印,這也引發了後面電影的創作。

俞敏洪一路走來多次「在崩潰的邊緣」。新東方創立初期沒有財務系統,學生報班交錢幾百幾千的現金,一次收錢正是周末,附近的銀行都不能存錢,俞敏洪只好拎著兩百萬的現金回家,這兩百萬差點要了他的命——這個故事在坊間流傳很廣。在書裡,他詳細描述被搶劫、報警、送醫院搶救、心跳停止的經歷,朋友此前多次提醒他,去銀行租個保險柜都比把錢拎回家強。俞敏洪反省了自己:這是思維方式局限的後果。想想也確實後怕:2005年這夥劫匪落網,他們曾搶劫了七個人,只有俞敏洪活下來了。他感慨:可能老天不願意讓我離開,希望我以後多做點事情。

這次生死是個人經歷,之後的幾次「崩潰」大都是公司的冒險。2012年,已經在美國上市的新東方忽然遭遇美國一家調查公司的攻擊,導致其股價大幅下跌,形勢十分危急,公司面臨下市的風險。俞敏洪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股價穩住,他想到了找一些對他非常信任的朋友來救市。第二天他召集了一批企業家朋友,包括馬雲、柳傳志等人一起吃午飯,大家問他,那家公司的爆料是不是真的。俞敏洪說:新東方從來沒有做過假帳,這是我的底線。大家聽完說,不用再講了,喝酒吧。當天晚上,幾家公司買入了三億美元的新東方股票,不到兩天新東方的股價便回升了。

在俞敏洪與大學同學們組成了合伙人之後,最大的矛盾便是管理層們親屬。家裡親戚在重要崗位,大學同學管理起來束手束腳,不敢得罪。很多部門的負責人手下都是招親戚來幫忙,新東方便處於一種家族套家族的關係,碰到事不是這個人的姐夫就是那個人的妹妹,管理上變得「已經有點失控了」。俞敏洪下決心把家族成員清理出去,但這事兒難在他自己的母親和姐夫都在新東方,要是只清理別人繞過自己,顯然難以服眾。可俞敏洪是個孝子,母親又比較強勢。「我的個性比較柔弱,比較忍氣吞聲,家裡人天天跟我吵,我媽因為這件事半年不給我做飯,覺得我不是他兒子。」俞敏洪在書裡寫出了當時的窘迫。但最終通過半年時間去做工作,他讓自己家裡人都離開了公司,員工們發現老闆這回動真格了,只好紛紛照做。從此俞敏洪給新東方制定了規矩:凡事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一律不準進入新東方。

俞敏洪犯過許多錯,許多次的可能性中,都有可能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路,但人生沒有假設。人們有追逐故事性和傳奇性的本能,但這些失敗卻讓人覺得人生更加真實。他寫到,故事雖然精彩,但真正做業務的過程是每天殫精竭慮、反覆思考、反覆折騰、反覆犯錯誤再糾正錯誤的過程。人需要瞻前顧後,但不能猶豫不決。一路走來俞敏洪再冷靜回看當初,「因為一件事情做成了以後,講起來自然會帶有很多傳奇色彩。這裡面也沒有什麼很奇妙的東西,就是一點一點做起來的。」

(原標題:創業者的至暗時刻)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曾走在崩潰邊緣的俞敏洪,靠3點從絕望中尋找希望
    在他2019年出的書《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裡,俞敏洪提到了幫助自己逆襲的3個因素: 巴菲特在神農溪看到9個縴夫拉著竹筏前進,忍不住感慨道:「那些縴夫中可能就有一個比爾·蓋茨,但他出生在這,命運就鎖在了河岸」。 我在想,如果俞敏洪不敢於改變自我,他可能也會像縴夫那樣,命運被鎖在了河岸。
  • 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回憶鹹魚翻身的歷程,比電影精彩
    就是自稱「土鱉」的俞敏洪。俞敏洪因創辦新東方培訓學校,幫助學生出國深造而被稱為留學教父。回憶「鹹魚翻身」的歷程,俞敏洪寫了自稱「比電影更精彩」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是肩負著使命感和責任感寫這本書的,他說:「希望我的這些感悟和思考,能夠對所有成長中的年輕人,但也不僅限於年輕人,有所幫助。」在《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這本書中,俞敏洪完成的講述了新東方的創業發展之路,從0到1,再從1到N的創業歷程。
  • 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
    昨天用一天時間讀完了俞敏洪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親述新東方創業發展之路》這本書。這本書完整、深刻的講述了俞敏洪帶領新東方從0到1,從1到N的過程與思考。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創業、管理等方面有一個全新的思考。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十三條經驗一個質疑一個問題
    最近看了俞敏洪這本自傳,書名為《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很形象的形容了他的創業過程。俞大智若愚,優秀但不出彩,出身草根,從底層創業,幾乎可以說把創業者能踩的坑都踩了一遍,沒有崩潰沒有離析,應該歸功於他偏軟的性格和包容的思想。
  • 看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想起他與馬雲的異同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最近出了本自傳《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講述了新東方的創業發展之路。這本書裡講了很多新東方鮮為人知的早年故事,在看到俞敏洪北大前後的那段經歷時,我忽然想到了他與馬雲的異同。相同之處也有很多,他們都是60年代出生(俞敏洪大兩歲),都參加了三次高考,都學的是外語,畢業之後都做了外語老師。當然,俞敏洪最終上的是北京大學,馬雲則是杭州師範的專科,差距不是一般的小。1986年以後,國內興起了出國的熱潮,北大畢業的學生們出國的非常多。
  • 好書推薦:俞敏洪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
    沒有看這本書之前,自己對於「新東方」和「俞敏洪」三個字都很陌生,概念是模糊的。糊糊塗塗中,只知道俞老師是非常勵志的人,具體做了哪些事,有哪些影響我是完全不清楚的。看完了這本書,我看到了俞老師奮鬥的一生,勵志的一生。
  • 《我曾走在崩潰的我邊緣》裡每一個人的崩潰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大佬朋友第一次在我面稱讚這本書一定要讀的時候,我大腦給我信息反饋是:「哦,這是大佬們要讀的書,和我沒關係。而且一聽名字就不適合我。」第二次聽見這本書名時,它成了我的必讀,更成了我現在坐在這絞盡腦汁寫復盤的書。真是應了那句「人生無常,世事難料。」
  • 讀《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有感
    我是很喜歡俞敏洪的,大學時看了他的很多視頻,俞敏洪,馬雲,史玉柱儼然是青年時代的人生導師。另外也看到俞敏洪文筆的幽默,有些場景讓我會心一笑,講到反差處還會開懷大笑,你怎能不喜歡一個幽默的人呢。看完全書,你就會理解為何書名叫做《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既使一個樂觀的人,一個幽默的人,一個純良的人也曾走在人生低谷,過著人生起伏,創業不易,且行且珍惜。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對比《中國合伙人》中那些更真實的創業經歷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這本書,就是俞敏洪老師所寫的關於新東方從創業初期到現在的真實經歷。大學畢業以後,孟曉駿成功留學美國,而成冬青卻遭多次拒籤,最後留在學校當了一名英語老師。王陽則被自己的美國女朋友甩了以後,開始一蹶不振。在現實當中,俞敏洪確實經歷過2次高考落榜,直至第三次考入了北大。孟曉駿的原型,實際上是融入了徐小平和王強兩個人的經歷。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創業從來都是喜憂參半的堅持和不斷開拓...
    #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 2020年第17本(3月份第3本)《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閱讀時間2020年3月10-17日。 這本書是我今年閱讀時間最長的一本,大概用了8天才讀完,雖然這本書的頁數確實有點多,大概相當於兩本書,但讀這麼長時間的主要原因卻不是因為字數多,而是感覺自己進入了讀書疲倦期。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你的朋友圈裡藏著你的未來
    其實,成東青的原型,就是自稱「土鱉」的俞敏洪。俞敏洪因創辦新東方培訓學校,幫助中國學生出國深造而被稱為留學教父。回憶「鹹魚翻身」的歷程,俞敏洪寫了自稱「比電影更精彩」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這驗證了一句話:光明和希望,總是降臨在那些真心相信夢想一定會成真的人身上。」自稱「土鱉」的俞敏洪,不但是新東方的創始人,如今還是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等。
  • 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新東方大事記與經驗教訓,《中國...
    讀後感覺新東方多次度過危機,多虧了作者比較厚道,多次出讓自己的利益來息事寧人。   另外,俞敏洪雖然讀書很多,但是非常清楚自己讀的以人文社科為主,理工科思維比較欠缺,我認為這一點也比較難得。
  • 時刻面臨崩潰壓力的創業者 | 獵雲網
    朋友圈鋪天蓋地有關健康問題的討論中,我認為獨獨沒有討論的是創業者如何訓練排解心理壓力的問題。心理壓力導致自殺不用多說,導致猝死或是其他大量的健康問題比不運動帶來的問題更嚴重,更讓人崩潰。很多創始人為了讓團隊不感受到自己面臨的壓力,外表表現很正常,但是自己已經負債無數,連正常的吃、住都無法保證,更不談要去度假旅遊。
  • 至暗時刻,閃光時刻
    邱吉爾的傳記片,亦多截取其傳奇一生中的「臨界點」,比如,《邱吉爾的秘密》講述其晚年中風導致個人理想與身體疾患的矛盾時刻,同時表現了他與家庭、政壇以及護理人員的關係。《風暴前夕》《不懼風暴》和《至暗時刻》則均以其在二戰中「臨危受命」出任首相展開,緊扣其生命節律中最為糾結特殊的「臨界點」。其中,《至暗時刻》聚焦的時間最短,是從1940年5月10日邱吉爾出任首相到決定拒絕和談的20天間所發生的事。
  • 俞敏洪:一隻悲欣交集的駱駝
    俞敏洪被他們激得沒法,只好鼓起勇氣,挺起胸膛,義無反顧地走向門口。門一開,俞敏洪「撲通」一聲跪在地上。王強頓時覺得:人性崩潰了,尊嚴崩潰了……除了人性和尊嚴的崩潰以外,俞敏洪還有兩次差點死掉。當時學生沒有信用卡,繳費都是現金。而由於銀行下午4點以後就停止對公存款業務,俞敏洪不敢把錢放在辦公室,只能拎回家。結果就被人盯上了。
  • 人生至暗時刻,企業家們是如何挺過去的?對我們有何啟發?
    人生至暗時刻,需要勇氣、擔當和忍耐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好幾次至暗時刻。面對人生至暗時刻,有的人氣餒退縮,灰心喪氣;有的人則堅強面對,如同邱吉爾在二戰初期那樣,以破釜沉舟的勇氣來面對,以抵抗到底的決心來應對。而面對至暗時刻,企業家們會怎麼做,這決定了他的高度和格局是不是能再上一層樓,也決定了企業能不能更上一層樓,或者在面對挫敗中得以通過卓絕努力而力挽狂瀾,讓企業順利渡過激流險灘。
  • 我曾徘徊在崩潰邊緣
    翻著手機,看到了蔡蔡姐今天寫的文章:《在那些想放棄寫作的時刻,你做了什麼?》內容看了個大概,突然開始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寫文章,自己為什麼要做很多事情走到現在。我居然找不到一個理由來支撐我做的事情。想到晚上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心裡開始自責,開始自卑,也開始了逃避,我想找個人聊天,但又不想和任何人說話,那一刻我走到了崩潰的邊緣。本來自習室裡只有我一個人,一對情侶從前門進來,坐到了我的身後。算了吧,就這樣。
  • 2020年,是誰的至暗時刻?
    原標題:2020年,是誰的至暗時刻?回顧即將過去的2020年,大多數時刻都像今天一樣,不斷散發著不確定性的氣息,同時充滿了對峙和相互矛盾的焦慮。 至暗時刻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車市銷量大跌。宏觀市場的變化使車企本就不寬裕的資金鍊變得更加緊繃,其中一些邊緣化的玩家更是爆發了流動性危機。
  • 陳思和:在至暗時刻,做真正清醒的理性主義者
    陳思和:在至暗時刻,做真正清醒的理性主義者 【編者按】曾寫過自傳體小說《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的周勵,即將出版新作《親吻世界——曼哈頓手記》。
  • 大學生緩解心理壓力的方法有很多,不要總是走在崩潰的邊緣
    在將來就業時會有很大的幫助下面留給大家整理了一年每個月考證的時間表三、讀書、多讀書讀書現在在大學生活裡已經被遊戲和其他期間替代的差不多了,打發空閒時間的方式有太多比讀書有趣,吸引人讀書適合一個人在靜下來的時候去做的事,適合那些不善於交際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