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是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自述,以第一人稱角度講述俞敏洪從三十歲創立新東方至今二十多年來的人生經歷,從一人講英語課到管理市值近千億人民幣的上市公司,大眾對他的經歷頗為好奇,更多的人是從前些年大火的電影《中國合伙人》中了解他的故事的。
王子蔚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 俞敏洪著 中信出版集團
俞敏洪卻在書中寫到,這部電影中以他為原型的成東青「弱點比優點突出地更加明顯」,而其他幾個角色優點更明顯。這是俞敏洪對電影的不滿。電影劇本便是「中國合伙人」三位中的另一位徐小平寫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中,俞敏洪輕描淡寫地提到徐小平因「不守規矩」而被新東方董事會投票開除一事,將多年來大家感興趣的三人恩怨掀開了一角。
徐小平為何要創作這樣一部電影?這源於2003年的一本書《東方馬車》。2001年,《北京青年報》資深記者盧躍剛開始了在新東方長達兩年的「蹲點」,為這個正在快速發展的企業寫傳記。俞敏洪看來,盧躍剛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不寫讚美型傳記的優秀記者,他與幾乎完整記錄了新東方管理團隊爭吵的過程,用俞敏洪的話說就是「什麼光輝形象都沒了」。《東方馬車》出版後很快十萬冊售罄,出版社不斷要求加印、再版。因為這部非虛構作品是以俞敏洪為主角,「徐小平、王強、胡敏等看了以後都覺得把他們的形象描寫得不行」,簡而言之,除了俞敏洪外,大多數人都對這部傳記不滿意。這本書之後便沒有再印,這也引發了後面電影的創作。
俞敏洪一路走來多次「在崩潰的邊緣」。新東方創立初期沒有財務系統,學生報班交錢幾百幾千的現金,一次收錢正是周末,附近的銀行都不能存錢,俞敏洪只好拎著兩百萬的現金回家,這兩百萬差點要了他的命——這個故事在坊間流傳很廣。在書裡,他詳細描述被搶劫、報警、送醫院搶救、心跳停止的經歷,朋友此前多次提醒他,去銀行租個保險柜都比把錢拎回家強。俞敏洪反省了自己:這是思維方式局限的後果。想想也確實後怕:2005年這夥劫匪落網,他們曾搶劫了七個人,只有俞敏洪活下來了。他感慨:可能老天不願意讓我離開,希望我以後多做點事情。
這次生死是個人經歷,之後的幾次「崩潰」大都是公司的冒險。2012年,已經在美國上市的新東方忽然遭遇美國一家調查公司的攻擊,導致其股價大幅下跌,形勢十分危急,公司面臨下市的風險。俞敏洪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股價穩住,他想到了找一些對他非常信任的朋友來救市。第二天他召集了一批企業家朋友,包括馬雲、柳傳志等人一起吃午飯,大家問他,那家公司的爆料是不是真的。俞敏洪說:新東方從來沒有做過假帳,這是我的底線。大家聽完說,不用再講了,喝酒吧。當天晚上,幾家公司買入了三億美元的新東方股票,不到兩天新東方的股價便回升了。
在俞敏洪與大學同學們組成了合伙人之後,最大的矛盾便是管理層們親屬。家裡親戚在重要崗位,大學同學管理起來束手束腳,不敢得罪。很多部門的負責人手下都是招親戚來幫忙,新東方便處於一種家族套家族的關係,碰到事不是這個人的姐夫就是那個人的妹妹,管理上變得「已經有點失控了」。俞敏洪下決心把家族成員清理出去,但這事兒難在他自己的母親和姐夫都在新東方,要是只清理別人繞過自己,顯然難以服眾。可俞敏洪是個孝子,母親又比較強勢。「我的個性比較柔弱,比較忍氣吞聲,家裡人天天跟我吵,我媽因為這件事半年不給我做飯,覺得我不是他兒子。」俞敏洪在書裡寫出了當時的窘迫。但最終通過半年時間去做工作,他讓自己家裡人都離開了公司,員工們發現老闆這回動真格了,只好紛紛照做。從此俞敏洪給新東方制定了規矩:凡事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一律不準進入新東方。
俞敏洪犯過許多錯,許多次的可能性中,都有可能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路,但人生沒有假設。人們有追逐故事性和傳奇性的本能,但這些失敗卻讓人覺得人生更加真實。他寫到,故事雖然精彩,但真正做業務的過程是每天殫精竭慮、反覆思考、反覆折騰、反覆犯錯誤再糾正錯誤的過程。人需要瞻前顧後,但不能猶豫不決。一路走來俞敏洪再冷靜回看當初,「因為一件事情做成了以後,講起來自然會帶有很多傳奇色彩。這裡面也沒有什麼很奇妙的東西,就是一點一點做起來的。」
(原標題:創業者的至暗時刻)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