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黃曉明、鄧超、佟大為主演的電影《中國合伙人》,是一部商業勵志片。該片講述了「土鱉」成東青與兩位大學同學創辦英語培訓學校,最終實現夢想的故事。
成東青,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兩次高考失利,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允許他再復讀一年時,他跪在地上,乞求家人讓他再試一次。
母親借錢讓他參加了第三次高考,他不但成功了,而且考進了名校。
大學畢業後,成東青留校任教。看似生活已經步入正軌,他卻因在校外的培訓班授課被校方開除。走投無路的成東青開始了創業之旅,後來,他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東青到底具備哪些特質,使他能夠「鹹魚」翻身?
其實,成東青的原型,就是自稱「土鱉」的俞敏洪。俞敏洪因創辦新東方培訓學校,幫助中國學生出國深造而被稱為留學教父。
回憶「鹹魚翻身」的歷程,俞敏洪寫了自稱「比電影更精彩」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
俞敏洪是肩負著使命感和責任感寫這本書的,他說:「希望我的這些感悟和思考,能夠對所有成長中的年輕人,但也不僅限於年輕人,有所幫助。」
01做一條有夢想的「鹹魚」
在周星馳的電影《少林足球》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呢?」
一位網友補充說:「如果你以為自己是一條鹹魚,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沒有夢想,你連鹹魚都不如。」
周星馳的電影,大多突出有夢想的小人物。《新喜劇之王》中的如夢,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物。
她在「豎店影視城」跑龍套,辛辛苦苦奔波了十年。每天就像在勞務市場等著開工一樣,等待一個角色。運氣好時,演個死屍或替身,運氣不好時,連盒飯都沒有。
雖然她用樂觀的精神支撐著夢想,但生活的壓力不斷給她重擊。譬如劇中有這樣一段場景,如夢在為一家影視公司送外賣時,見到了一位導演,她想為自己爭取個角色。
導演問如夢:「你覺得你有機會嗎?」如夢回答道:「我有。」
導演說:「你沒有。」如夢說:「我知道機會很難得,我願意等。」
當導演告訴如夢她永遠也沒有機會時,如夢問導演:「永遠是多遠?」
導演回答:「永遠就是從現在直到宇宙毀滅。」如夢仍不放棄地問:「那宇宙毀滅之後呢?」
導演像看一個異類一樣看著如夢,無言以對。
苦心人天不負,如夢堅守的夢想最終開花結果,她不但實現了自己的演員夢,還成為了最佳女主角。
這驗證了一句話:
光明和希望,總是降臨在那些真心相信夢想一定會成真的人身上。」
自稱「土鱉」的俞敏洪,不但是新東方的創始人,如今還是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等。
俞敏洪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參加了三次高考,考上了北大。北大畢業後,他留校任教。就在人生走上坦途時,他卻因在校外的培訓班授課,被學校處分。
俞敏洪選擇了辭職,當時離開北大需要一定的勇氣,畢竟大學教師是一個非常榮耀的工作。
他形容自己辭職時的狀態,就「像一隻家養的動物被扔到了荒野中,選擇只有兩個,要麼在荒野中餓死,要麼迅速學會捕食獵物!」
離開北大後,俞敏洪在北大西邊的一個村莊租了一間農民的房子,開始著手創辦培訓班。
在創業初期他遇到過各種困難。如:當時申辦辦學許可證很艱難,他與辦證人員死磕了半年才辦下了許可證,可許可證的期限只有半年;
為了生源,他穿著破軍大衣拎著漿糊桶,心情忐忑地到自己工作過的北大去貼小廣告;
租賃的教學場地簡陋密不透風,夏天上完一節課後他與學生們的衣服都已溼透;
還有因師資力量缺乏,他一人身兼多個科目的教學工作;甚至有一次,他的員工在貼小廣告時,被競爭對手捅了好幾刀。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俞敏洪為何還能堅持?
他說過:「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勇氣和行動。」
因為他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所以他夢想成真了。
要想鹹魚翻身,就要先做一條有夢想的鹹魚。因為有夢想,等於給了自己一線希望,等於給了自己一個爭取美好的機會。
02制定一個小目標
目標是什麼?
是前進的動力,是遠航的燈塔。有了目標,才不會彷徨躊躇不前,不會上演南轅北轍的鬧劇。
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他是在告誡人們,今天的因是他日的果,今天不為他日做打算,必然會潛伏著許多憂患。
因此目標的制定一定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1991年初俞敏洪從北大辭職後,他為自己制定了攢10萬元人民幣的目標。那一年,因與人合作開培訓班收入大幅增加,他又把目標調整為30萬元。
雖然30萬在九十年代初不是個小數目,但1991年年底他完成了目標。
如今俞敏洪的資產已超過200多個億,這200個億,就是從10萬的小目標起步的。
成長的動力需要目標的引領與激勵,然而,並不是目標定得越大越好。
日本著名馬拉松運動員山田本一,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中,兩次奪得世界冠軍。
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績,山田本一回答:憑智慧戰勝對手。
山田本一所說的智慧,是他每次比賽前,都要乘車將比賽的路線仔細勘察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一家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座公寓……這樣一直到賽程終點。
比賽開始後,他以百米衝刺的勁頭衝向第一個目標,到達第一個目標後,他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刺……這樣,40多公裡的路程,就被他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
這些小目標使他能輕鬆地跑完全程。
起初,山田本一不是這麼做的,而是把目標一下子定在終點的那面旗幟上,結果跑到十幾公裡,他就覺得疲憊不堪了,因為他被那段遙遠的路程嚇倒了。
列寧曾說過:「要向大目標走去,就要從小目標開始。」
將大目標分解成容易完成的小目標,小目標最終會累積成大目標。
03與高手為伍,曙光自現
《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以及三顧茅廬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
俞敏洪對《三國演義》也比較熟悉,他就想,要把新東方做大做強,就需要像劉備一樣找人跟他一起幹。他當時找合伙人有一個標準:就是合伙人的水平要比他強,同時又是可以一起合作的。
俞敏洪想來想去,想到了幾個大學同學,他認為他們的英語水平和學術水平都比他高。其中包括他的朋友王強,還有他在北大的老師徐小平。
1995年底,俞敏洪打算勸說王強和徐小平和他一起經營新東方。
當時徐小平在加拿大的溫哥華,王強在美國的新澤西。俞敏洪決定第一站先去找徐小平。
俞敏洪見到徐小平後,發現曾經意氣風發的徐小平在國外生活得並不好,前途渺茫。俞敏洪告訴徐小平新東方一年的總收入近千萬後,徐小平很羨慕。他們在見面的第一天晚上,就敲定了合作的事。
徐小平定下來後,俞敏洪又飛到美國找王強。
王強當時在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當他知道了新東方的經營情況後,感覺挺震撼的。
讓王強更震撼的是,他發現,俞敏洪在美國期間,無論去中餐館吃飯,還是去大學參觀,許多中國留學生都認識俞敏洪,並熱情的與俞敏洪交談。那些留學生們曾在俞敏洪的託福、CRE上過課。
王強對俞敏洪說:「你居然那麼有名,我得考慮是不是要回去了。」於是王強也回國加入了新東方。
當時,新東方的業務很單一,主要是出國考試培訓。徐小平和王強的加入,增加了俞敏洪要把培訓這塊蛋糕做大的信心。
俞敏洪給徐小平和王強進行了業務劃分。
徐小平之前在溫哥華做過移民諮詢工作,於是,俞敏洪讓徐小平專門負責新東方的留學、籤證、移民以及諮詢工作。王強的英語口語水平極高,俞敏洪讓王強負責英語培訓這項業務。
俞敏洪、徐小平、王強,這三駕馬車齊心合力,創造了如今在中國培訓業首屈一指的新東方。
俗語說得好:與鳳凰同飛必是俊鳥,與虎狼同行必是猛獸。
那麼,與高人為伍,必能登上巔峰。
04堅守人品底線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底線」這個詞,總會聽到「做人要有底線」、「做人要有原則」之類的話。
其實,底線就好比一條不可逾越的警戒線,只有保證不逾越這根線,才能保證心靈大壩的穩固。如果越過了這條警戒線,行為必然會失去最起碼的控制和約束,如同大壩決堤。
年初,在全國聚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口罩等抗疫物資緊缺,多地出現了以口罩牟取暴利的案件。
據《中國消費者報》報導,天津一連鎖藥店以高出進價5-7.4倍的價格銷售口罩牟取暴利,市場監督局對該藥店非法所得進行五倍罰款,該店被罰14.8萬元。
疫情傳播兇猛之際,如果說商家賣高價口罩牟取暴利,喪失人品底線,那麼那些銷售假口罩的人,可以說道德淪喪了。
據環球網報導,全國多地多名賣假口罩的犯罪嫌疑人被抓。
南京的劉女士在微信朋友圈買到了劣質口罩,她買的口罩包裝簡陋、纖薄如紗,生產日期居然是一周後的。
有些人的底線,在物慾與功利面前是那麼的脆弱,損人利己成了他們獲利的法寶。雖然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所追求的目標和理想不同,但做人不能沒有底線。
沒有底線,也就沒有了衡量對錯的尺度。
底線是人的自我基準,是道德的基準,是為人處世的基準。
面對新冠肺炎爆發,俞敏洪在2月23日做了一場直播,這場直播彰顯了他的人品高度。
在2003年非典期間,還沒有網際網路在線教育。新東方的學生們不能上課,只能全部退還學費。當時需要退費幾千萬,最後新東方沒錢退了,俞敏洪就向朋友借了1000多萬,把學費全部退給了學生。
俞敏洪說:「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人品底線。」
不做任何沒有底線的事情,這無疑是新東方發展的基石。
司馬光說過:「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
可見自古以來,修煉正直的高尚品格被視為安身立命的基石。
05自我驅動,永不言棄
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說:「我當時上學的時候,從來沒有得過班級前10名,但是我當時就有了這樣的一個想法,就是我用我的時間長度,來拼你的聰明程度。」
「就是你們幹五年幹成的,我幹十年,你們十年幹成的,我幹二十年,你們二十年幹成的,我幹四十年,實在不行,我就保持心情愉快,身體健康,到八十歲把你們一個個送走後繼續幹。」
在俞敏洪看來,自我驅動、永不言棄才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備素質之一。因為力求上進並取得成績的道路從來都是艱辛的,如果沒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信念,那麼成功只能成為奢望。
在美國影片《風雨哈佛路》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請不要閉眼,機會就在下一秒出現。殘酷的現實面前你應勇往直前。」
電影《風雨哈佛路》是根據美國「奇蹟女孩」莉斯·默裡的自傳改編的。由於莉斯的父母吸毒,致使家境貧寒,莉斯8歲開始行乞。15歲時,莉斯的母親死於愛滋病,父親也進了收容所,從此她無家可歸流落街頭。
在17歲時,莉斯決定回到學校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居無定所、流浪街頭的日子裡,她用兩年時間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學業,以全優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並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
莉斯還曾獲得過「白宮計劃榜樣獎」、「無所畏懼獎」,被評為「美國當代傑出年輕女性」,受到過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接見。
如今,莉斯在全球各地發表演講,激勵人們在困境面前不輕言放棄、追尋心中的夢想。
人們從這個女孩身上,看到了如何跨越艱難與困境障礙的一種精神,就是這種精神,使莉斯鹹魚翻身,擁有了優質的人生。
其實人人都是金子,可是有些人卻把自己隱藏起來。因為他們害怕磨難,所以只能成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個,一輩子只能做一條普通的鹹魚。
當一個人真正經歷了足夠的磨難時,上天不會虧待他。梅花香自苦寒來,鹹魚翻身也就指日可待。
一位網友說得好:「別擔心現實總比夢想遙遠,別計較收成不如付出豐盛。你對待當下的態度,會決定你未來的高度。」
過去不能決定當下,向未來奔跑,讓人生因努力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