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家作為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屬於小眾化、邊緣化的學說。架構在術數思想基礎之上的陰陽家,具備諸子百家中最為接近當代科學的理性思想萌芽,且以五行四時等理論對自然事物運行做了較系統化的解釋。
在後世發展過程中,陰陽家經歷了以兵陰陽為表現形式的全盛時期後,逐漸淪為一種邊緣文化,且不被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主流文化圈承認。陰陽家的興衰歷程折射出傳統中原文化體系具有重術輕道、重技輕學、重文輕理的選擇偏好,而這正是中原農耕文明的固有特性。
一、陰陽家學說的科學思想萌芽
作為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一,陰陽家的學說較為小眾化,且在後世發展過程中不斷被邊緣化,但陰陽家卻是諸子百家中最接近當代科學思想萌芽的學說。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思想史》中既有:「戰國時出現了一個學派,將陰陽術數思想加以發展,企圖構造世界圖式,以說明世界的整體聯繫,這個學派就是陰陽家,又叫五行家,或陰陽五行家。"《漢書●藝文志》將術數分為六類,分別為天文、歷譜、五行、筮龜、雜佔、形法。
由此可見,建立在術數思想基礎上的陰陽家學說內容相當廣泛,從天文歷算到吉兇佔卜。陰陽家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作為變量,用五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對事物進行描述,與當代數學建模思想異曲同工。
除對事物進行描述外,陰陽家之五行理論還對未發生的事物進行預測,即佔卜吉兇。受社會生產力水平所限,在陰陽家學說誕生和發展階段,人們對世間事物的認知尚不全面,其貼卜更多依賴於隨機事件。然而,以觀察到的事物運行規律為依據,藉助固定變量由已知條件推導未知結果的過程,毫無疑問具有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影子。
陰陽家學說體系世界觀建立在樸素辯證思想基礎上。根據陰陽家對「陰」「陽"這一組對立概念的描述,陰與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從這一角度而言,陰陽家儘管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神秘主義色彩,但其核心思想卻具有現代理性思維的雛形。
此外,陰陽家對宇宙運行規律進行了歸納總結。陰陽家學說認同萬物之同構性、感應性,因而,其認知方式呈現出一種由小及大的類比推理狀態。這一認知模式使陰陽家對世界的認知得以規律化、體系化,從而傾向於理性。
然而,這種理性思維雛形並不能完全等同於當代科學的理性思維。陰陽家的世界觀並非完全建立在所觀察到的事實結果基礎之上,也沒有進行精確的量化描述,且不具有嚴密的可證偽性。因此,先秦陰陽家的理性思維更接近一種唯心主義理性。
二、陰陽家學說的發展與邊緣化
在儒家學說掌握話語權的中原傳統社會體制下,陰陽家雖不至完全酒滅,但已逐漸失去主流文化地位,成為一種邊緣文化。「罷黜百家」並未完全抹殺陰陽家,而是將其中的少量理論內容納人儒家體系中,用以維護儒家模式政權的穩定。陰陽家從誕生、發展直到退出歷史舞臺,僅經歷了戰國到東漢這一短暫時期。在此期間,儒家學說逐漸完成從「百家之一」到「唯我獨尊」的發展歷程,而陰陽家也隨之邊緣化,最終淪為部分道學者眼中的異類。
陰陽家學說發展的全盛時期在戰國末期。此時局勢動蕩,諸侯國之間經過多年制衡,處於博棄的關鍵時期。該時期,各國政治外交形勢基本確定,因而,對軍事力量的依賴也空前強烈。
當時,兵陰陽思想作為陰陽家學說的一個分支,已經存在思想體系和理論的表達,然而,兵陰陽家真正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被明確定義晚至東漢時期。東漢末年,儒家觀念逐漸佔據主流話語權,陰陽家日漸式微,儘管兵陰陽家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並得以明確表述,卻沒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也沒有真正進人主流價值觀體系中。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對兵陰陽描述為:「陰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隨鬥擊,因五勝,假鬼神以為助者也。」由此,兵陰陽家對軍事方面的關注主要為天官、時日、陰陽、向背、五行生剋等內容。正是這些陰陽家學說內容在軍事方面的實用價值,才促使陰陽家以兵陰陽的形式登上文化舞臺。
東漢以後,兵陰陽在軍事上的應用雖然仍在持續,但陰陽家學說卻隨著儒家話語權愈發強勢面失去存續空間。人們對陰陽家的理論體系逐漸失去興趣,僅保留一部分實踐方法作為方術或秘術而存在。不同於兵陰陽,方術並未真正被納人到軍事、經濟、教育等正統領域中,而是更多地被用作娛樂或滿足私人意願。此外,由於陰陽家學說理論逐漸被埋沒,方術更多被整合在道教體系中。
雖然《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情節裡仍能看到兵陰陽的風採,但陰陽家的普遍定位已經成為類似還魂、修仙之類旁門左道或用以娛樂的雕蟲小技。即使在元雜劇《長生殿》中,唐明皇藉助陰陽方術得以重逢楊貴妃,但仍帶有道教色彩。
煉丹術是陰陽家技能中流傳較廣泛、影響較直接的一種。在古典文學名菁《紅樓夢》中,寧國府大老爺賈敬痴迷此道,最終中毒身亡。由賈府眾人對賈敬態度可以看出煉丹修道在傳統社會中並非被提倡和認可的「正道」,而被視為一種不符合儒家價值觀評判標準的偏門。
不僅小說中如此,歷史上對相信方士者的主流評價也往往不高或以儒家思想為評判標準。由此可見,在成熟的正統中原文化語境下,煉丹術的邊緣地位,即代表陰陽家已處於文化邊緣位置。
三、陰陽家之「李約瑟難題」折射民族文化取向
儘管陰陽家理論體系架構已包含理性的科學思想,但在主流的中原文化中,這種理性觀念萌芽並未得以進一步系統化、完備化,因而,中原文化圈主流思湖中也沒有形成系統而獨立的近代科學理論。
古代高度發達的技術實踐與近代科學理論的缺失問題是近代著名的「李約瑟之謎」,造成這一事實的原因可能包含自然地理、歷史機遇、社會體制等多方面因素,但究其根源,所折射出的是中原傳統文化體系的民族文化取向。
中原農耕文明體系是一個相對早熟的文明形式。詩性文明時期的缺失導致中原文化圈對未知事物探究缺乏熱情,而更關注實際用途及利害關係,注重描述與復原,對直觀因果進行判斷而忽視其中可能蘊含的內在規律。
這種重表象、輕原理的實用主義傾嚮導致中原文化科學性和系統性缺失,對抽象理論接受度較低。因而,中原文化在發展成熟過程中並未真正發展出抽象化、規律化的科學架構。陰陽家學說也因此被神秘主義稱為「密術」,甚至一定程度上諱莫如深,僅以非主流的形式在民間流傳。
中世紀,西方存在一種類似於煉丹術以物質之間相互反應為基礎的技藝,即鍊金術。然面,西方研究者成功運用化學知識對「鍊金」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做出微觀層面的解釋,且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現代化學。這一過程即是由「術」至「道"的過程。相比之下,中原文化傳統中對現象和實踐方法過度關注,將「術」精益求精的同時也制約了人們對「道"的認知。儒家思想觀念中的實
用主義使人們更傾向於對「術」進行應用,而不願耗費看似不必要的資源和精力去探究「術」背後之「道」,造成了重術輕道的科學困境。
三國時期,諸葛亮所發明的木牛流馬在後世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關於木牛流馬究竟是否真實存在,學術界並無統一定論,民間至今亦僅留下隻言片語的描述或語焉不詳的傳說。在中原文化語境下,往往將擅長某些工具或器物設計製作的人稱為「能工巧匠",說明中原文化對實踐過程的注重遠遠超越對其原理依據。
尤其在技藝學習過程中,通常十分注重經驗或具體操作技巧,匠人們慣於在實踐中摸索,積累經驗,最終憑藉自身經驗與個人認知使所從事的手藝日臻成熟。這種重技輕學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制度化、集約化生產可能性的產生。由於實踐經驗具有極強的個人特異性,故鮮有對不同個體經驗進行共同點的歸納總結,而進步針對過程與原理的系統化研究,便因此失去了誕生與發展的源頭。
探索宇宙與自然是包括中原文明在內任何文明形式都不能缺失的文明發展歷程。早在先秦時期,已有多家學說形成各自字宙觀,並對宇宙和自然運行規律進行描述。
其中,當屬陰陽家對宇宙探究最為深人,其對字宙萬物運行的描述也得以保留並形成了中原文化體系宇宙觀主體內容。陰陽家學說中強調的「四時」「五行」理論,也是後來整個中原文化體系對世界的認知和描述基礎。
陰陽家對宇宙的探究在中原文化體系的發展歷程中,不僅沒有進一步深人,反而呈退化趨勢。人們更多地關注如何進行現象描述,而忽略了現象背後的本質與邏輯內涵。同樣地,陰陽家學說對天文演化以及曆法規律研究較多,且在該領城有一定的成果留存。
然而,隨著中原文化形態逐漸成熟,人們更加熱衷於為天文地理現象賦子人文層面的解讀,而對其本身的認知則完全停留在觀察和記錄這一表而行為之上。這一事實表明,中原農耕文明體系本身帶有重文輕理的傾向,而這一傾向的產生與農耕生產方式對經驗的依賴,以及對經驗背後理論的忽略直接相關。
參考資料:《漢書·藝文志》
作者簡介:本文系作者新哥說歷史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