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作為太陽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夏代已經出現。據《大戴禮記·夏小正》記載夏代已確定兩至,即夏至和冬至。其名稱分別為「時有養日……時有養夜」,「養日」即夏至,「養」為「長」,說明「養日」是白晝最長的一天。
到了商代,在二至的基礎上確立了二分。「二至二分」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商代的四方神為司分司至之神。商代雖然有二分二至四節,但商代只有冬、春兩個季節,還沒有後來意義上的春、夏、秋、冬四季。[11]在周代,始有春、夏、秋、冬四季。西周以後,北方陰陽學說盛行,始用陰陽來解釋春、夏、秋、冬四時,認為四時推演是由於陰陽的作用。如《管子·乘馬》云:「春、夏、秋、冬,陰陽之推演也。」
夏至、冬至作為在夏代就已確定的兩個重要節氣,因此一直是陰陽學說的重要闡釋對象。陰陽學說認為夏至日是陽氣達到極點開始由盛轉衰,而陰氣開始萌生之日。民間一直有所謂「夏至一陰生」的說法。《淮南子·天文訓》雲夏至「陽氣極,陰氣萌,故日夏至為刑」。《說文解字詁林》則引孔穎達釋夏至為「陰進而陽退」。
夏至不但被釋為陰陽大轉換的關鍵時刻,而且夏至日在陰陽學說中被賦予扶陽抑陰之義,即在夏至這一天,要千方百計扶助陽氣之長大,扼殺陰氣之萌動。如《呂公歲時記》云:「夏至一陰生,宜服餌製作硫黃,以折陰氣。」夏至日微陰開始牾逆盛陽,在陰陽學說看來,這不符合天道。所以古代士大夫們對夏至這一天十分恐懼,如:「五月日至,陰始牾陽,君子之所懼也。」《淮南子·時則訓》中說得更為明白:「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慎身無躁。節聲色,薄滋味。百官靜,事無徑,以定晏陰之所成。」這裡說的「日至」或「日長至」就是指夏至。
夏至節氣中的陰陽信仰對後來的端午節產生了影響,端午節也有在端午日要謹慎行事的傳統,這是受夏至陰陽信仰的影響。如民間有出嫁的女兒在端午日要回娘家躲端午的民俗,在浙江諸暨民間有「端午日端端坐」的說法等。夏至日的扶陽抑陰信仰實際上是受尊陽卑陰思想的影響。道家的尊陽卑陰思想一直被繼承下來,到漢代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如董仲舒《春秋繁露·陽尊陰卑》云:「陽方盛,物亦方盛;陽初衰,物亦初衰……貴陽而賤陰也。惡之屬盡為陰,善之屬盡為陽。陽為德,陰為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