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是陰陽大轉換的關鍵時刻,在陰陽學說中被賦予扶陽抑陰之義

2021-01-16 魚兒讀書會擺尾

夏至作為太陽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夏代已經出現。據《大戴禮記·夏小正》記載夏代已確定兩至,即夏至和冬至。其名稱分別為「時有養日……時有養夜」,「養日」即夏至,「養」為「長」,說明「養日」是白晝最長的一天。

到了商代,在二至的基礎上確立了二分。「二至二分」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商代的四方神為司分司至之神。商代雖然有二分二至四節,但商代只有冬、春兩個季節,還沒有後來意義上的春、夏、秋、冬四季。[11]在周代,始有春、夏、秋、冬四季。西周以後,北方陰陽學說盛行,始用陰陽來解釋春、夏、秋、冬四時,認為四時推演是由於陰陽的作用。如《管子·乘馬》云:「春、夏、秋、冬,陰陽之推演也。」

夏至、冬至作為在夏代就已確定的兩個重要節氣,因此一直是陰陽學說的重要闡釋對象。陰陽學說認為夏至日是陽氣達到極點開始由盛轉衰,而陰氣開始萌生之日。民間一直有所謂「夏至一陰生」的說法。《淮南子·天文訓》雲夏至「陽氣極,陰氣萌,故日夏至為刑」。《說文解字詁林》則引孔穎達釋夏至為「陰進而陽退」。

夏至不但被釋為陰陽大轉換的關鍵時刻,而且夏至日在陰陽學說中被賦予扶陽抑陰之義,即在夏至這一天,要千方百計扶助陽氣之長大,扼殺陰氣之萌動。如《呂公歲時記》云:「夏至一陰生,宜服餌製作硫黃,以折陰氣。」夏至日微陰開始牾逆盛陽,在陰陽學說看來,這不符合天道。所以古代士大夫們對夏至這一天十分恐懼,如:「五月日至,陰始牾陽,君子之所懼也。」《淮南子·時則訓》中說得更為明白:「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慎身無躁。節聲色,薄滋味。百官靜,事無徑,以定晏陰之所成。」這裡說的「日至」或「日長至」就是指夏至。

夏至節氣中的陰陽信仰對後來的端午節產生了影響,端午節也有在端午日要謹慎行事的傳統,這是受夏至陰陽信仰的影響。如民間有出嫁的女兒在端午日要回娘家躲端午的民俗,在浙江諸暨民間有「端午日端端坐」的說法等。夏至日的扶陽抑陰信仰實際上是受尊陽卑陰思想的影響。道家的尊陽卑陰思想一直被繼承下來,到漢代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如董仲舒《春秋繁露·陽尊陰卑》云:「陽方盛,物亦方盛;陽初衰,物亦初衰……貴陽而賤陰也。惡之屬盡為陰,善之屬盡為陽。陽為德,陰為刑。」

相關焦點

  • 【中醫知識】陰陽學說
    二者在生理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物質可以轉化為功能,功能也可以轉化為物質。如果沒有這種物質和功能之間的相互轉化,生命活動就不能正常進行。(2)無限可分性:陰陽的無限可分性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之中復有陰陽,不斷地一分為二,以至無窮。如,晝為陽,夜為陰。而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則為陽中之陰;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則為陰中之陽。隨著對立面的改變,陰陽之中又可以再分陰陽。
  • 陰陽學說(之三)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陰陽學說貫穿於中醫學理論和臨床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以認識和闡述人體的形體、臟腑、經絡、生命過程、疾病過程,以及辨證治療等等。因此,中醫學中有逕以陰、陽代稱臟腑的,如《靈樞·陰陽清濁》說:「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此處陰、陽即指五臟和六腑而言。經絡學根據經絡循行部位和所連屬臟腑等不同,將經絡分為陰經、陽經、陰絡、陽絡,並以陰陽命名。
  • 陰陽學說
    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所以可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互根。    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一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這種消長變化是絕對的,而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
  • 中藏經首倡扶陽如何理解陽為生之本,陰為死之基
    在中醫藥的世界裡,理法方藥缺一不可,中醫典籍也是浩如煙海,有四大經典和四小經典之說,而中藏經既不是四大經典,也不屬於四小經典,其醫理以陰陽為主線,兼承內經,而首倡扶陽,提出了陽為生之本,陰為死之基的理念,在講陰陽平衡的中醫世界裡,又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 陰陽學說---基本內容
    其中:一、中醫學基礎理論內容: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臟腑學說、辨證、經絡學說五章。二、現代醫學基礎理論內容: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等七章。第二節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學說的內容是解釋陰陽之間的相互關係、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
  • 陰 陽 學 說---陰陽概念
    其中:一、中醫學基礎理論內容: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臟腑學說、辨證、經絡學說五章。二、現代醫學基礎理論內容: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等七章。它認為物質世界是在陰陽兩氣作用的推動下發展著的。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元素,這五種物質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關係,它們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都可以分陰陽兩大類,陰和陽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消長和相互轉化的關係,它們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是事物生長、變化和消亡的根源。
  • 中醫養生|一分為二——陰陽學說,天地之道陰陽的基本概念
    一分為二——陰陽學說陰陽,是古人從大自然獲得靈感後總結出來的一對概念。地球自轉一周即為一天,出現白天黑夜的交替。白天氣溫較高,能見度較強,象徵著光明;夜晚氣溫較低,能見度弱,象徵著黑暗;黑白之分非常明顯,屬於自然的陰陽之說由此而生。人類順應這個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陰陽學說與神秘的太極圖
    什麼是陰陽陰陽學說的重要作用: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裡就闡述了自然大道生發萬物的過程:萬物負陰而抱陽而生,負陽而抱陰而化。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面,陰陽不斷的運動和相互作用,陰陽的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產生、發展、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相互作用的結果。陰陽學說是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陰陽學說在易經預測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陰陽學說與二建制數自然界一切事物最基本的狀態就是開和關的狀態。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陰陽學說」的科學之路
    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思想史》中既有:「戰國時出現了一個學派,將陰陽術數思想加以發展,企圖構造世界圖式,以說明世界的整體聯繫,這個學派就是陰陽家,又叫五行家,或陰陽五行家。"《漢書●藝文志》將術數分為六類,分別為天文、歷譜、五行、筮龜、雜佔、形法。由此可見,建立在術數思想基礎上的陰陽家學說內容相當廣泛,從天文歷算到吉兇佔卜。
  • 陰陽五行學說背後的科學性,讓全世界人震驚
    五行學說是從西周的「五材」演變而來的。漢初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記載,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士卒歡樂歌舞以待旦,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五種基本材料的看法,當是有古老淵源的。《左傳》中記載的關於柳下惠的一段話中有:「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這是最早出現的"五行」二字。
  • 漢代以後端午節核心思想是陰陽信仰,陰陽學說解釋粽子是陽內陰外
    為解決這一問題,漢代以後出現了一個專門的詞來指代五月五日的陰陽思想,即「端午」。「端午」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周處《風土記》中。《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粘米,以慄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煮肥龜,令極熟,去骨加鹽豉蔌蓼,名曰俎龜粘米,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包裹未(分)之象也。
  • 陰陽學說的魅力,《黃帝內經》來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學的精髓之一,自古以來,不少人對研究陰陽五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陰陽五行常常給人神秘莫測、奧妙無窮之感,想要吃透其中精髓,實在難呀!今天,小編就和您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說,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來源:悅讀中醫,文章選自《內經精要譯註》;作者:鄭紅斌,包素珍。
  • 陰陽學說理論概念內容在中醫學中有哪些具體應用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如下:(1)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體的陰陽關係由於某種因素之影響而失去相對的平衡協調,從而出現偏盛偏衰的結果但是應當指出,人體各部位、各組織結構、各臟器之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它們常根據一定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如以胸背關係來說,則背屬陽,胸屬陰。若以胸腹上下關係來說,則胸又屬陽。腹則屬陰。同樣,五臟若以上下關係來分,則心肺在膈上屬陽,心為陽中之陽髒,肺為陽中之陰髒;肝脾腎在膈下屬陰,肝為陰中之陽髒,腎為陰中之陰髒,脾亦為陰中之陰髒。
  • 陰陽學說簡介(附語音)
    (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原文是:「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就是「陰」和「陽」,它不會永遠固定,它會消長變化。氣候的這種寒溫,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這種躁動和寧靜都是可以把陰陽來進行歸類,歸類的同時還會發現陰陽它是互相消長的。所以《易傳》裡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後來陰陽就進入中國的這種諸子百家的思想當中成為了一種共識,就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共同的方法,來概括自然界。
  • 陰陽 學說
    我們的祖先在對自然界現象的認知過程中,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分為陰和陽兩大類,認為世上各種生物、各種事物的發展運行規律都離不開陰陽兩面,認為陰陽是萬物的核心。比如主宰地球生命的兩大星球-太陽和月亮,太陽就屬陽,月亮就屬陰。《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所謂「兩儀」就是陰陽,所以《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關於陰陽對立。
  • 陰陽五行學說,系統科學的靈魂,中國達人的經典思維導圖
    五行學說是從西周的「五材」演變而來的。漢初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記載,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士卒歡樂歌舞以待旦,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五種基本材料的看法,當是有古老淵源的。《左傳》中記載的關於柳下惠的一段話中有:「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這是最早出現的"五行」二字。
  •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一直有朋友留言讓我以通俗的語言,寫一寫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陰陽對於學習《易經》等學習傳統文化非常重要,可以說對陰陽的理解是基礎的基礎。在八卦圖中,陰陽以陰爻和陽爻來表示,一個是斷線,一個是直線;陰陽魚中則一個是黑,一個是白。倘若從八卦中的陰陽爻和陰陽魚的黑白學起,會很抽象。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的傳承過程,將陰陽學說發展得簡練而深刻。但是倘若我們學習伏羲上觀天象,俯察地理的方法,積極探索我們所在的自然界,用心感悟,其實陰陽也非常實在,是真實的。
  • 傳統的「陰陽學說」,理解了這三方面,指導生活很有意義
    我們知道,中醫理論裡,有一個「陰陽學說」。你知道嗎?,陰陽學說其實來字道家學說。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陰陽兩種物質組成的,在這一點上,很類似於現代科學對事物的研究,發現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我們可以用這種思維來理解「陰陽」。
  • 陰陽 ▎ 走進「陰陽」(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漢班固《白虎通·嫁娶》:「七歲之陽也,八歲之陰也,七八十五,陰陽之數備。」16、動靜。《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考其陰陽,以觀其誠。」盧辯註:「陰主靜,陽主動,考其陰陽者,察其動靜也。」17、開合。《後漢書·班固傳上》:「張千門而立萬戶,順陰陽以開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