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委員會|易道專業委員會|譚德貴|易道|易學|中國宗教學會易道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概念,是古人認識自然的一種樸素的唯物觀點。我們的祖先在對自然界現象的認知過程中,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分為陰和陽兩大類,認為世上各種生物、各種事物的發展運行規律都離不開陰陽兩面,認為陰陽是萬物的核心。比如主宰地球生命的兩大星球-太陽和月亮,太陽就屬陽,月亮就屬陰。
《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所謂「兩儀」就是陰陽,所以《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關於陰陽對立。
陰和陽本來屬於不同屬性的兩種物質,從根本上它們是相互克制的,是相互排斥的,是敵對的,所以有陰陽對立的關係。我們老祖宗發明的陰陽角中就有一半是陰的,一半是陽的;八卦也是由陰交和陽交這兩大主要原素構成的。再比如自然界中的乾旱和洪澇;人類的男人和女人;社會生活中的忠臣和姦臣、富人和窮人;包括現在講的發展與資源,等等。這些都是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但是它們分屬完全不同的屬性,且是對立的矛盾。
關於陰陽互根。
陰和陽雖然是事物的對立面,但是也是同時存在的,不可能一方消滅另一方,所以必須相互依存、互相為用。世上的任何事物,不能只要陰不要陽,也不能只要陽不要陰,陰和陽缺一不可,互相為用。如自然界的晴天和雨天,白天和黑夜;社會生活中的官員和百姓。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也是如此,也需要太陽和月亮,光是白天不行,全是黑暗,沒有陽光更不行。
關於陰陽消長。
陰和陽是客觀存在的,既然不可能一方消失,那就可以採取運動的方法來進行調整。它們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隨時都是運動著、變化著的,其運動變化的規律是「此消彼長」,通過此消彼長來達到互相調整分配的目的。如白天完了是黑夜,黑夜完了是白天,有的季節白天多一點,有的季節黑夜多一點。晴天過了總有雨天,雨天過了總有晴天。
因為陰和陽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兩大元素,所以在任何時候我們都少不了陰陽。但是陰和陽又是相互克制、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影響的,隨時可能有量的變化,所以如果我們不處理好這種對立的關係,就會打破陰陽之間的相對平衡,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招致災難。
比如,晴天和雨天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氣候條件,沒有晴天不行,沒有雨天也不行,但是晴天過多就會引起乾旱,雨天過多就會引起洪澇。社會分工中必然有官員和百姓,他們也是互相依存的,如果都是官員,那就沒有人來從事工農業活動,沒人納稅,社會沒法維繫。如果都是百姓,沒有人管理、治理國家,社會也沒法維繫。人類要發展,不發展就永遠只能停留在比較原始的生活狀態中,久而久之,人類就會退化,就可能滅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發展就要充分利用資源,而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過度的無序的發展可能將有限的資源消耗完,地球上的資源消耗完了,人類也可能滅絕了。
凡此種種,這些現象的客觀存在就是陰陽對立,也就是哲學上的矛盾;這些現象的合理存在、有序並存就是陰陽互根,也就是哲學上的統一;這些現象的合理轉化、有序變化就是陰陽消長,也就是哲學上的矛盾統一體,是由對立走向統一的運動過程。只有通過對立、並存、轉化、統一、和諧,社會才會前進、發展。
中國宗教學會易道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在社科院宗教所領導下,努力踐行關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人文精神」使命,弘揚國學,服務社會,造福人民!中國宗教學會易道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譚德貴教授,國家「《易經》與預測學」專業唯一博導。易道委員會|易道專業委員會|譚德貴|易道|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