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以後端午節核心思想是陰陽信仰,陰陽學說解釋粽子是陽內陰外

2020-12-02 魚兒讀書會擺尾

我國先秦時期農曆五月五日為惡日的信仰本身並不含有陰陽思想,到漢代,夏至節的陰陽信仰移植到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時,就產生了這樣一個矛盾:即如何使本來沒有陰陽思想的五月五日變得名正言順地具有陰陽思想。

為解決這一問題,漢代以後出現了一個專門的詞來指代五月五日的陰陽思想,即「端午」。「端午」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周處《風土記》中。《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粘米,以慄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煮肥龜,令極熟,去骨加鹽豉蔌蓼,名曰俎龜粘米,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包裹未(分)之象也。龜表肉裡,陽內陰外之形,所以贊時也。」這段話中的「俗重五日與夏至同」,講的就是民間最看重的五月五日,而五月五日的民俗活動與夏至節氣活動有相似的地方,而對於粽子民俗事項,也是用陰陽學說來解釋,認為粽子是陰陽食品,是陽內陰外。

漢代以後端午節的核心思想是陰陽信仰,而五月五日本身不具有陰陽思想,因此,漢代以後出現「端午」一詞來代替原來的五月五日是順理成章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端」為「初也」,表示最初的意思,「午」則是「端午」一詞的關鍵。端午節的許多民俗事項一般放在五月五日午時進行,如午時採百草為藥,午時煎百草沐浴,午時喝雄黃酒,午時以雄黃酒噴灑牆角或者床下,午時貼符於門,午時棄花、棄蒲艾於路,在午時儲水,在午時閉戶避瘟,在午時貼午時聯,在午時點土製蚊香等。在東北,則直接稱呼端午節為「午節」。

為什麼端午眾多民俗事項選擇在午時進行?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午」是陰陽交替,陰陽消長,而午時則是陰陽轉換的關鍵時刻。《史記·律書》云:「陰陽交,故曰午。」《說文解字》釋「午」為「牾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與矢同意」。徐鍇將「午」字拆開釋為「『人』為陽,『一』為地,『︱』為陰氣貫地,午逆陽也;五月陽極而陰生,午者,正衝之也」。《淮南子·天文訓》中說:「陽生於子,陰生於午……陰生於午,故五月為小刑。」「刑」即「殺」之意,雲午時陰開始殺陽,開始陽衰陰盛。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以陰逆陽來釋「午」,但「午」字本意並不含陰陽思想,《晉書·樂志》釋「午」為「午者長也,大也,言萬物皆長大也」,這是用其本意。東漢許慎釋「午」的意義受到當時陰陽信仰的影響。同時這也正說明「端午」一詞是漢代陰陽五行信仰大盛後才興起的。

「午」字的運用,正解決了五月五日惡日中本來沒有的陰陽信仰,而「午」字和五日又有著聯繫。古代「午」、「五」可以通假。《釋例》云:「五午同音,可借也。」在曆法中,夏曆以寅月為歲首即正月,則午月為五月。漢代用夏曆,在五行信仰影響下,「五」、「午」就開始混用。所以「端午」既指初五這一天,「仲夏端午」即五月初五,同時「端午」又指這一天陰開始午逆陽,是陰陽轉換、陰陽消長的重要時刻。於是「端午」一詞既包含了原來夏至節中的陰陽內容,又包含了初五的意思,這樣就解決了原來的五月五日為惡日的民間信仰在接納夏至時出現的矛盾現象。

相關焦點

  • 夏至日是陰陽大轉換的關鍵時刻,在陰陽學說中被賦予扶陽抑陰之義
    西周以後,北方陰陽學說盛行,始用陰陽來解釋春、夏、秋、冬四時,認為四時推演是由於陰陽的作用。如《管子·乘馬》云:「春、夏、秋、冬,陰陽之推演也。」夏至、冬至作為在夏代就已確定的兩個重要節氣,因此一直是陰陽學說的重要闡釋對象。陰陽學說認為夏至日是陽氣達到極點開始由盛轉衰,而陰氣開始萌生之日。民間一直有所謂「夏至一陰生」的說法。《淮南子·天文訓》雲夏至「陽氣極,陰氣萌,故日夏至為刑」。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陰陽學說」的科學之路
    陰陽家作為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屬於小眾化、邊緣化的學說。架構在術數思想基礎之上的陰陽家,具備諸子百家中最為接近當代科學的理性思想萌芽,且以五行四時等理論對自然事物運行做了較系統化的解釋。在後世發展過程中,陰陽家經歷了以兵陰陽為表現形式的全盛時期後,逐漸淪為一種邊緣文化,且不被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主流文化圈承認。
  •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
  • 陰陽學說---基本內容
    其中:一、中醫學基礎理論內容: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臟腑學說、辨證、經絡學說五章。二、現代醫學基礎理論內容: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等七章。第二節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學說的內容是解釋陰陽之間的相互關係、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
  • 陰陽五行學說背後的科學性,讓全世界人震驚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偉大的發現莫過於「陰陽五行」了,這四個字蘊含著古人經天緯地、博大精深的智慧。陰陽五行,可分為「陰陽」與「五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必兼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
  • 陰陽學說與神秘的太極圖
    古人認為:很久以前,天地混沌未分叫做太極,太極後生兩儀,兩儀具有陰陽對立與並存性質的兩種因素或事物,兩儀就可以理解為陰陽。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互根、陰陽對立、陰陽消長、陰陽轉化。什麼是陰陽陰陽學說的重要作用: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裡就闡述了自然大道生發萬物的過程:萬物負陰而抱陽而生,負陽而抱陰而化。
  • 愛因斯坦相對論碰上中國陰陽學說
    由此可見,科學權威對人的思想禁錮可見一斑。下面才是正文:1、關於陰陽學說:最早陰陽學說,可考證的是在戰國時期,由一批人提出並推廣的一種學說,這批人自稱為陰陽家。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重要階段,都有這些陰陽學家的參與,例如鬼谷子,便被傳為陰陽學家,他的倆弟子大家都知道。
  • 中醫養生|一分為二——陰陽學說,天地之道陰陽的基本概念
    一分為二——陰陽學說陰陽,是古人從大自然獲得靈感後總結出來的一對概念。地球自轉一周即為一天,出現白天黑夜的交替。白天氣溫較高,能見度較強,象徵著光明;夜晚氣溫較低,能見度弱,象徵著黑暗;黑白之分非常明顯,屬於自然的陰陽之說由此而生。人類順應這個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中醫知識】陰陽學說
    其影響且遠且大,成為人們行為義理的準則。如當今博得世界讚嘆的《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家理論和實戰經驗的總結,其將陰陽義理在軍事行為中運用至極,已達到出神人化的境界。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宇宙間一切事物不僅其內部存在著陰陽的對立統一,而且其發生、發展和變化都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
  • 陰陽學說簡介(附語音)
    就是陰陽。我拿出一點時間來跟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什麼是陰陽?《黃帝內經》以後會反覆的講陰陽,我們在將來的學習當中也會反覆地提及陰陽,在這裡我首先給大家把陰陽介紹一下。(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陰陽的最初含義非常簡單,僅僅值得是陽光的向背,向陽光地方叫做「陽」,背陽光的叫做「陰」。向陽的地方溫暖、明亮、乾燥,背陽的地方寒冷、晦暗、潮溼。
  • 陰陽學說(之三)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陰陽學說貫穿於中醫學理論和臨床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以認識和闡述人體的形體、臟腑、經絡、生命過程、疾病過程,以及辨證治療等等。概括和闡述人體的生命過程陰陽學說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類經附翼·醫易》)。就是說,人的有生命的形體產生於陰陽二氣,所以說:「生之本,本於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
  •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 陰陽五行學說,系統科學的靈魂,中國達人的經典思維導圖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偉大的發現莫過於「陰陽五行」了,這四個字蘊含著古人經天緯地、博大精深的智慧。陰陽五行,可分為「陰陽」與「五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必兼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
  • 陰陽學說的魅力,《黃帝內經》來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學的精髓之一,自古以來,不少人對研究陰陽五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陰陽五行常常給人神秘莫測、奧妙無窮之感,想要吃透其中精髓,實在難呀!今天,小編就和您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說,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來源:悅讀中醫,文章選自《內經精要譯註》;作者:鄭紅斌,包素珍。
  • 端午節,一個流傳兩千多年的「抗疫節」
    此俗在漢代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三是追念歷史人物說,包括紀念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陳臨、屈原等。現代學者又創新了祭祀龍圖騰說和端午源於夏至說等。但無論哪種起源,都與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驅邪禳災分不開。這從端午節的節事習俗活動中可以看出來。
  • 陰陽學說理論概念內容在中醫學中有哪些具體應用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
  • 陰陽 學說
    易道委員會|易道專業委員會|譚德貴|易道|易學|中國宗教學會易道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概念,是古人認識自然的一種樸素的唯物觀點。我們的祖先在對自然界現象的認知過程中,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分為陰和陽兩大類,認為世上各種生物、各種事物的發展運行規律都離不開陰陽兩面,認為陰陽是萬物的核心。比如主宰地球生命的兩大星球-太陽和月亮,太陽就屬陽,月亮就屬陰。《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所謂「兩儀」就是陰陽,所以《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關於陰陽對立。
  • 陰陽五行說與科學及真理之關係
    更為重要的是,以「五經」博士領銜的全部漢代學術界,把佔星學—陰陽五行說整合進入先秦儒家經典「五經」的解釋之中,形成了中國學術史上屈指可數的重鎮——兩漢經學。     簡而言之,從鄒衍學派,經過董仲舒、司馬遷及整個漢代經學,到《黃帝內經》和《漢書·律曆志》,佔星學—陰陽五行說所建構的思想體系,從天上七政(日月五星),到地上五行(金木水火土),再到人之五藏(肝腎心脾肺),形成了從天體到人體、宇宙到內臟、宏觀到微觀的完整世界觀。
  • 傳統的「陰陽學說」,理解了這三方面,指導生活很有意義
    我們知道,中醫理論裡,有一個「陰陽學說」。你知道嗎?,陰陽學說其實來字道家學說。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陰陽兩種物質組成的,在這一點上,很類似於現代科學對事物的研究,發現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我們可以用這種思維來理解「陰陽」。
  • 為什麼「陰陽五行」不能成為一門科學?
    而太極圖中的「陰陽魚」,則隱喻陰陽可以互含,甚至互變,相互消長變化和運動平衡。到了漢代,光武帝將肇始於董仲舒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學說,閹割成了用儒家經典來算命卜卦的「讖緯之學」,並把所有讖言的解釋權,全都收歸官方。在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仍有為數眾多的國人用「陰陽五行」卜卦算命,看風水、算福禍。「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能是莊子最先提出的,後被漢代儒家董仲舒發展為一套哲學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