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先秦時期農曆五月五日為惡日的信仰本身並不含有陰陽思想,到漢代,夏至節的陰陽信仰移植到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時,就產生了這樣一個矛盾:即如何使本來沒有陰陽思想的五月五日變得名正言順地具有陰陽思想。
為解決這一問題,漢代以後出現了一個專門的詞來指代五月五日的陰陽思想,即「端午」。「端午」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周處《風土記》中。《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粘米,以慄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煮肥龜,令極熟,去骨加鹽豉蔌蓼,名曰俎龜粘米,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包裹未(分)之象也。龜表肉裡,陽內陰外之形,所以贊時也。」這段話中的「俗重五日與夏至同」,講的就是民間最看重的五月五日,而五月五日的民俗活動與夏至節氣活動有相似的地方,而對於粽子民俗事項,也是用陰陽學說來解釋,認為粽子是陰陽食品,是陽內陰外。
漢代以後端午節的核心思想是陰陽信仰,而五月五日本身不具有陰陽思想,因此,漢代以後出現「端午」一詞來代替原來的五月五日是順理成章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端」為「初也」,表示最初的意思,「午」則是「端午」一詞的關鍵。端午節的許多民俗事項一般放在五月五日午時進行,如午時採百草為藥,午時煎百草沐浴,午時喝雄黃酒,午時以雄黃酒噴灑牆角或者床下,午時貼符於門,午時棄花、棄蒲艾於路,在午時儲水,在午時閉戶避瘟,在午時貼午時聯,在午時點土製蚊香等。在東北,則直接稱呼端午節為「午節」。
為什麼端午眾多民俗事項選擇在午時進行?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午」是陰陽交替,陰陽消長,而午時則是陰陽轉換的關鍵時刻。《史記·律書》云:「陰陽交,故曰午。」《說文解字》釋「午」為「牾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與矢同意」。徐鍇將「午」字拆開釋為「『人』為陽,『一』為地,『︱』為陰氣貫地,午逆陽也;五月陽極而陰生,午者,正衝之也」。《淮南子·天文訓》中說:「陽生於子,陰生於午……陰生於午,故五月為小刑。」「刑」即「殺」之意,雲午時陰開始殺陽,開始陽衰陰盛。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以陰逆陽來釋「午」,但「午」字本意並不含陰陽思想,《晉書·樂志》釋「午」為「午者長也,大也,言萬物皆長大也」,這是用其本意。東漢許慎釋「午」的意義受到當時陰陽信仰的影響。同時這也正說明「端午」一詞是漢代陰陽五行信仰大盛後才興起的。
「午」字的運用,正解決了五月五日惡日中本來沒有的陰陽信仰,而「午」字和五日又有著聯繫。古代「午」、「五」可以通假。《釋例》云:「五午同音,可借也。」在曆法中,夏曆以寅月為歲首即正月,則午月為五月。漢代用夏曆,在五行信仰影響下,「五」、「午」就開始混用。所以「端午」既指初五這一天,「仲夏端午」即五月初五,同時「端午」又指這一天陰開始午逆陽,是陰陽轉換、陰陽消長的重要時刻。於是「端午」一詞既包含了原來夏至節中的陰陽內容,又包含了初五的意思,這樣就解決了原來的五月五日為惡日的民間信仰在接納夏至時出現的矛盾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