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一個流傳兩千多年的「抗疫節」

2020-12-06 瀟湘晨報

適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庚子鼠年的端午節,格外引人注目。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中國一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抗疫節。其範圍,不僅涉及南方也涉及北方,不僅漢族家家戶戶過端午節,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也都從古到今慶祝這個節日,甚至韓國也有端午節,更是我國第一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至少有九種說法。不論哪種說法,無外三個方面。

一是源於浴蘭節說,古人五月採摘蘭草,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 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 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二是「惡日」說。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此俗在漢代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

三是追念歷史人物說,包括紀念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陳臨、屈原等。

現代學者又創新了祭祀龍圖騰說和端午源於夏至說等。但無論哪種起源,都與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驅邪禳災分不開。這從端午節的節事習俗活動中可以看出來。

首先是採插艾葉。百姓將艾葉、菖蒲懸於家門,企盼驅病避邪。艾葉、菖蒲、蒜頭被稱為「端午三友」。採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於是在端午節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其次,拴青、紅、白、黑、黃五色絲線,掛荷包、香囊,除蠍、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種毒害。孩子們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第三,端午節還有一個衛生習俗,就是採藥浴蘭驅五毒,或用容器接端午節夜裡的露水,早上洗臉。《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 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製藥用。採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 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還有採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採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或直接採挖新鮮的魚腥草、夏枯草、車前草、地黃、水芹、桑葉等,在端午節飲用。只不過蘭湯用於洗浴,涼茶用來飲用。

第四是飲蒲酒、雄黃酒或硃砂酒,或以酒灑噴,以雄黃點小兒額頭和耳、鼻等器官,以防毒蟲侵入。《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闢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誤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

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闢邪。從今天的衛生角度來看,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瀟灑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第五,端午節飲食習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粽子,古稱角黍。早在公元2世紀時便流行這種食品了。最早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後來才改用楝葉、菰蘆葉、竹葉、葦葉裹黏米成尖角心形狀,煮熟後食用。其原義不在於祭祀的需要,主要是節令的需要。在漢代的《風俗通義》裡關於粽子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往往被學者們忽略。它認為粽子所以用菰葉裹黏米和棗慄等餡,用灰汁煮熟食用是「取陰陽包裹之象也…所以贊時也」。在《齊民要術》中也引述了《風土記》的注說:「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這是用陰陽之說解釋這種節令食品的象徵意義所在。

農曆五月初五,多是夏至前後的節氣,恰好是寒氣終於消盡,熱氣達到飽和的仲夏季節,陰陽達到相互裹脅、均勻調和的狀態。在這個節令吃用年米做的涼食,可以從中品驗到這個節令陰陽相裹的風味。不然的話,人們何不照常做糯飯省時省事,偏要費事耗時去包製各種各樣的粽子呢?從這個古老的傳統特色看,粽子的發明創造和吃粽子習俗的源遠流長,很有適應自然生態環境、選擇相應生活方式的某些科學道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 谷部四》中著意介紹了粽子這種食品,可見作為節令美食,還有相當的藥膳食品的養生價值。

第六是賽龍舟。據記載,在楚地是為屈原招魂;在吳越地區,龍舟競渡則是為紀念祭伍子胥或孝女曹娥。龍舟競渡原本具有的較強的競技主題。我國北方各民族從來沒有端午節競渡習俗,更不知道南國漢族還有一位愛國大詩人屈原。但是,在遼、金、清各朝歷史上都有端陽節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後的八旗將士馳馬射柳、打馬球的競技遺俗。無論是賽龍舟,還是騎馬射柳,都有強健體魄、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的意思。

所以,上述習俗活動,要麼是祛病防疫,要麼是吃粽子養生,要麼是強健體魄提高免疫力,如果和現代世界範圍防治「非典」「禽流感」「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規模活動比照起來,完美地保護端午節的優秀文化遺產,繼承和發展端午節文化嚮往國富民強的優良傳統,使端午節為增強各民族人民身心健康發揮巨大的鼓動作用,應該說是件有意義的大事。

【來源:科技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50字 端午節傳統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吃什麼
    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 為什麼有端午節,端午節如何預防蛇鼠?
    端午節快要來了,端午節在中國很多老百姓都要過的一個節日,端午節的誕生,建立在古代王朝的,主要是從我們世界觀,無形之中的天幹地支,氣候等,演變而來。在醫生這個行業,古代中醫,在這一方面有這幾個說法,非常的有講究的。第一個,就是端午節他是由什麼而來。
  •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那端午節有哪些活動?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 留學黨百科:如何用英文向你的同學介紹端午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又稱重五節,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慶祝。這是廣泛流傳2000多年的民間節日,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端午節當天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吃粽子和賽龍舟(dragon boat racing)是其中的重要習俗。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
  • 過了這麼多年的端午節,今天才知道,「端」字原來是這個意思!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了,粽葉飄香,端午安康,吃粽子、放紙鳶、掛艾草、賽龍舟都是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日子是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相傳屈原就是五月五日日跳進了汨羅江。端午節,是從古至今保留下來的一個悠久傳統,古人寫端午的詩詞不勝枚舉,端午節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古人過端午節有很多講究,從詩人們留下來的關於端午節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來。杜甫在《端午日賜衣》中寫道:「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諺語說:"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 端午節用英語怎麼說?
    來源:China Plus 端午節中英文介紹 Duan Wu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 別樣的「女神節」 西京醫院為抗「疫」一線白衣天使送上特殊禮物
    春意尚寒,暖風漸起,在第110個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為仍然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送上了節日的問候。一件睡衣,伴你溫暖「最近睡的不太好,走的時候著急忘記帶睡衣了……」當得知這一消息後,醫院專門成立的慰問小組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立即行動起來。
  • 端午節掛艾草有什麼寓意?端午節掛的艾草啥時候取下來呢?
    端午節掛的艾草什麼時候取下呢?文/農夫也瘋狂這周五,就將要迎來五月初五端午節了。在民間一直有著「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說法,這也是不少地區依然保留的傳統習俗。這句農諺的字面意思是說在清明節當天,會在大門的兩邊插上柳枝,而到了端午節的時候又會在門窗處插上一把艾草。這個習俗由來已久了,端午節掛艾草有什麼寓意?
  • 我國端午節來歷和習俗,只要知道其中3個,說明你對端午節很了解
    比如說我們過段時間就會開始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端午節裡面有很多的習俗又都是什麼呢?我國的國土面積大,自古就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之說。所以很多地方的端午節習俗也不盡相同。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端午節這個概念了,只是我很多人不知道而已。早在春秋時期。當時的古代先人就已經有了粽子的雛形。
  • 2020年端午節精選祝福圖片大全 小企鵝版端午節微信表情包合集
    2020年端午節精選祝福圖片大全 小企鵝版端午節微信表情包合集時間:2020-06-25 08: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端午節精選祝福圖片大全 小企鵝版端午節微信表情包合集 端午到,粽飄香,飄出生活甜似糖;賽龍舟,鑼鼓響,賽出事業創輝煌;插艾葉,佩香囊,家庭安寧人健康
  • 端午節的由來來歷50至100字左右 關於端午節的小故事傳說介紹
    關於端午節的小故事傳說介紹  端午節的6個小故事,你都知道嗎?近些年專家學者考據發明,端午節的來歷有諸多疑問,下面摘選三條:(1)屈原這個人私人存不存在?為什麼只在《史記》中開始有記實,(2)食粽子習俗早於屈原棄世400多年,(3)為什麼其他六國也吃粽子眷念楚國屈原,有原理嗎?
  • 端午節「拍了拍」你,並呈上一份「端午節冷知識大考驗」!據說1%的人能全答對!
    艾瑞巴蒂,大家日期夜盼的端午節終於來了。
  • 端午節掛艾草有什麼寓意?怎麼掛艾草,有哪些講究呢?
    端午節掛艾草有什麼寓意?怎麼掛艾草,有哪些講究呢?文/農夫也瘋狂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這是一個自古以來就很受重視的傳統節日,在過去無論是官方,還是在民間都很受重視。而在端午節也會有很多習俗,其中之一就是划龍船、包粽子。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習俗,那就是端午節門前插艾草。在民間還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農諺,每年到了端午節,很多地區的老百姓都會把艾草和菖蒲捆綁在一起,然後懸掛在大門兩邊。那端午節掛艾草有什麼寓意?怎麼掛艾草,有哪些講究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這個習俗。①端午節為什麼有掛艾草的習俗?
  • 端午節的英語怎麼說?端午節有關的詞彙總結~
    小夥伴們大家好吖,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啦~那端午節用英語怎麼說呢?首先你可以簡單粗暴地寫成Duanwu Festival另外端午節是在陰曆五月初五嘛,還可以叫Double Fifth Festival (兩個五的節
  • 今年端午節,本世紀罕見!
    天文專家表示,今年的端午節有些特別,它是21世紀最晚的三次端午節中的一次。  端午節每年固定在農曆的五月初五,但它在陽曆中的日期卻非常不固定。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就是「閏月」。一個朔望月平均為29.5306天,積12個朔望月為354天或355天,與回歸年(約365.25天)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計下來就已超過一個月。  為了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古人採用設置「閏月」的方法。現行農曆「置閏」的方法是「十九年七閏」,即每隔2年到3年,就必須增加1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叫「閏月」。「置閏」的規則是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定。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還有哪些傳統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 兩千多年的文字時代,結束在微信手裡?
    大概在兩千多年前到不到三千年的時候,文字開始從一小撮人手裡流傳出來,被較多的人掌握。這種情況,幾大文明在差不多的時間段裡都出現了。在中國,大家都比較了解,中國興起一個階層,這個階層叫做「士」,現在叫讀書人、知識人、知識分子。最簡單說來,士能讀能寫,這是士的本事。那麼這個時候,我就說,文字時代開始了。在那之前,神話、歷史、思想等等,都是靠口傳的。
  • 端午節門前掛艾葉菖蒲,是什麼道理?中醫這樣說
    就說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葉、菖蒲的習俗吧,在我國已經流傳了將近兩千年。相傳西晉蘇州太守鄧攸為官清正,深受百姓愛戴。後來西晉出現八王叛亂,戰禍不斷,蘇州失守,百姓四散逃離。由於衙役早已解散,鄧攸只得自己肩挑幼子和失去雙親的侄子,開始了逃難的徵程。逃到泗水河邊時,遇到亂兵追趕。情急之下,鄧攸將兒子丟棄路邊,帶著侄子繼續往南逃。
  •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和菖蒲 端午節掛艾草和菖蒲的寓意
    端午節即將到來,大家準備好放假了嗎?在端午節到來之前,各大商場和超市已經開始做起了端午節的促銷活動,市面上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粽子,大家是喜歡甜粽子還是肉粽子呢?除了端午食粽和扒龍舟這兩個禮俗之外,端午掛艾草和菖蒲也是重要的習俗之一。那麼,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和菖蒲?
  • 端午節來臨,家裡掛艾草與菖蒲,那你知道為什麼有掛艾草習俗嗎?
    端午節馬上到了,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 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