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庚子鼠年的端午節,格外引人注目。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中國一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抗疫節。其範圍,不僅涉及南方也涉及北方,不僅漢族家家戶戶過端午節,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也都從古到今慶祝這個節日,甚至韓國也有端午節,更是我國第一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至少有九種說法。不論哪種說法,無外三個方面。
一是源於浴蘭節說,古人五月採摘蘭草,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 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 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二是「惡日」說。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此俗在漢代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
三是追念歷史人物說,包括紀念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陳臨、屈原等。
現代學者又創新了祭祀龍圖騰說和端午源於夏至說等。但無論哪種起源,都與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驅邪禳災分不開。這從端午節的節事習俗活動中可以看出來。
首先是採插艾葉。百姓將艾葉、菖蒲懸於家門,企盼驅病避邪。艾葉、菖蒲、蒜頭被稱為「端午三友」。採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於是在端午節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其次,拴青、紅、白、黑、黃五色絲線,掛荷包、香囊,除蠍、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種毒害。孩子們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第三,端午節還有一個衛生習俗,就是採藥浴蘭驅五毒,或用容器接端午節夜裡的露水,早上洗臉。《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 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製藥用。採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 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還有採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採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或直接採挖新鮮的魚腥草、夏枯草、車前草、地黃、水芹、桑葉等,在端午節飲用。只不過蘭湯用於洗浴,涼茶用來飲用。
第四是飲蒲酒、雄黃酒或硃砂酒,或以酒灑噴,以雄黃點小兒額頭和耳、鼻等器官,以防毒蟲侵入。《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闢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誤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
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闢邪。從今天的衛生角度來看,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瀟灑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第五,端午節飲食習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粽子,古稱角黍。早在公元2世紀時便流行這種食品了。最早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後來才改用楝葉、菰蘆葉、竹葉、葦葉裹黏米成尖角心形狀,煮熟後食用。其原義不在於祭祀的需要,主要是節令的需要。在漢代的《風俗通義》裡關於粽子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往往被學者們忽略。它認為粽子所以用菰葉裹黏米和棗慄等餡,用灰汁煮熟食用是「取陰陽包裹之象也…所以贊時也」。在《齊民要術》中也引述了《風土記》的注說:「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這是用陰陽之說解釋這種節令食品的象徵意義所在。
農曆五月初五,多是夏至前後的節氣,恰好是寒氣終於消盡,熱氣達到飽和的仲夏季節,陰陽達到相互裹脅、均勻調和的狀態。在這個節令吃用年米做的涼食,可以從中品驗到這個節令陰陽相裹的風味。不然的話,人們何不照常做糯飯省時省事,偏要費事耗時去包製各種各樣的粽子呢?從這個古老的傳統特色看,粽子的發明創造和吃粽子習俗的源遠流長,很有適應自然生態環境、選擇相應生活方式的某些科學道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 谷部四》中著意介紹了粽子這種食品,可見作為節令美食,還有相當的藥膳食品的養生價值。
第六是賽龍舟。據記載,在楚地是為屈原招魂;在吳越地區,龍舟競渡則是為紀念祭伍子胥或孝女曹娥。龍舟競渡原本具有的較強的競技主題。我國北方各民族從來沒有端午節競渡習俗,更不知道南國漢族還有一位愛國大詩人屈原。但是,在遼、金、清各朝歷史上都有端陽節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後的八旗將士馳馬射柳、打馬球的競技遺俗。無論是賽龍舟,還是騎馬射柳,都有強健體魄、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的意思。
所以,上述習俗活動,要麼是祛病防疫,要麼是吃粽子養生,要麼是強健體魄提高免疫力,如果和現代世界範圍防治「非典」「禽流感」「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規模活動比照起來,完美地保護端午節的優秀文化遺產,繼承和發展端午節文化嚮往國富民強的優良傳統,使端午節為增強各民族人民身心健康發揮巨大的鼓動作用,應該說是件有意義的大事。
【來源:科技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