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不但有無比燦爛的文明,還誕生了很多的節假日。中國古代人就很喜歡過節,而很多的節日也是很有來歷的,而且說起他們的來歷,並不會像我們今天過節這麼歡樂。事實上很多的節日後面都會有一段心酸的往事。比如說我們過段時間就會開始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端午節裡面有很多的習俗又都是什麼呢?我國的國土面積大,自古就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之說。所以很多地方的端午節習俗也不盡相同。
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端午節這個概念了,只是我很多人不知道而已。早在春秋時期。當時的古代先人就已經有了粽子的雛形。但是當時並不叫粽子,而是叫做「角黍」,就是用一些有香味的葉子或者是小竹筒把米包在裡面。而那時的角黍就是作為端午節的食品。
端午節又有什麼來歷呢?為什麼稱為端午呢?意思是這一天是一年的正午,正中間的意思,所以叫做端午。然後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屈原投汨羅江而死,他去世的那一天就是端午節,汨羅江是通洞庭湖,然後人們從汨羅江一直打撈到洞庭湖,都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然後人們為了寄託哀思,並且保護屈原大夫的身體。就先是在船上加上大鼓,邊敲邊走,震懾水裡的魚蝦不讓他們騷橈屈原的身體。人們又拿著角黍往水裡扔,餵飽魚蝦,不讓它們騷擾屈原的身體。
後來慢慢就形成了吃粽子的這個習俗。端午節有幾個習俗是基本上南北通用的。也有一些習俗是要因地制宜的。
第一個是掛艾葉草。因為艾葉在古代本身就是有著闢邪避諱的作用。中國古代中醫就已經大量的使用艾條治病,在《皇帝內經》裡就記載著用艾葉治病驅邪的例子。所以說,在在一年中的正中,需要用艾葉來預防疾病。
端午節吃綠豆糕,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綠豆糕呢?這也是一個講究。就是因為端午節這一天的陽氣最旺。綠豆有有清熱解毒的效果所以說,在炎熱的夏天,很多人都會選擇喝綠豆湯,然來清熱解暑。並且在端午節,古代的中國人都會讓家裡讀書的孩子吃綠豆糕和粽子,寓意為「高中」,也就是高中狀元,金榜題名。
端午節還有一個普遍的習俗就是佩戴香囊。在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會給孩子佩戴香囊,這種香囊可以防止蚊蟲叮咬,在古代認為可以闢邪。裡面含有多種中藥香料,香囊使用五色絲線織成的小袋子,裝上香料就成了端午節必備的香囊了,現在端午香囊已經作為一種的工藝品,為人們喜愛。
最後一個習俗就是賽龍舟了,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個重要活動,最初的時候是人們在船上架上大鼓,不斷的敲,然後有人划船,還有人拿網子打撈屈原的身體。後來形成了習俗之後就沒有拿網子的那個人了,只有敲鼓和划船的人,慢慢形成了現在的賽龍舟活動。這種活動一度成為一種祭祀活動,也是一種運動形式了。但是賽龍舟也是因地而異的,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因為有些地方水系多,有些地方水系少,就沒有賽龍舟的事情了。所以說賽龍舟一般南方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