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的小故事傳說介紹
端午節的6個小故事,你都知道嗎?近些年專家學者考據發明,端午節的來歷有諸多疑問,下面摘選三條:(1)屈原這個人私人存不存在?為什麼只在《史記》中開始有記實,(2)食粽子習俗早於屈原棄世400多年,(3)為什麼其他六國也吃粽子眷念楚國屈原,有原理嗎?
關於端午祭的發源,近代諸多學者都有所考據,好比胡適、聞一多等,但端午節實情是什麼來歷,汗青煙雲遮眼,是詰難有定論。或者,經由過程端午節發源的汗青故事和人物,可以坐井觀天。
第一個,年齒介子推(?—公元前636年)
東漢蔡邕《琴操》中記實,蒲月初五眷念介子推。蔡邕描寫了一段話,大意是:晉國重耳與介子推,逃亡在外19年,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給重耳果腹。其後重耳返國登位了,但卻忘了封賞介子推。
為此,介子推有些怨氣,寫了篇《龍蛇之歌》感悟晉文公,隨後就背著母親躲在山中了。重耳多次呼叫招呼,介子推拒不下山。其後重耳縱火燒山,逼介子推下山。不測的是,介子推和母親被燒作古在山中。
為了眷念介子推,晉文公飭令每年的蒲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種。由此,後人以為端午節最早是眷念介子推的。雖然,也有許多人以為是清明通亮節。
第二個,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屈原這個汗青人物,最早呈此刻《史記·屈原傳記》中。在此當年,沒有屈原這個人私人物記實。據聞一多考據,把屈原和端午節綁縛在一路,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呈現的。
公元前278年,秦國上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京城。屈原在這一年蒲月五日此日投汨羅江自盡。在此當年,屈原被楚王貶黜政治中心,相稱於放逐到了江南地域。
為此,楚國人駕駛划子,但卻沒能在波瀾澎湃的淚羅江上找到屈原。由此,形成了賽龍舟。此外,為了不讓蛟龍吃失屈原的屍身,就投了米等許多食品。其後就形成了粽子。
第三個,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是楚國人,其後由於楚國要將他百口滅失(父兄均為楚王所殺),伍子胥就逃到了吳國。其後和孫武成為好伴侶,差點滅失了楚國,並將楚平王屍身發掘出來鞭屍。
吳王闔廬身後,吳王夫差登基。在吳越爭霸之中,吳軍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提議,雞犬不留,但夫差獨行其是贊成媾和。隨後,越國行使中傷計,收買奸臣,終極夫差賜作古伍子胥。
作古前,伍子胥說:我身後把我眼睛挖出來,放在國都東門上,看越軍滅吳。夫差震怒,將伍子胥屍身裝在皮革袋子裡,在蒲月初五投入大江。後人由此端午眷念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