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了,粽葉飄香,端午安康,吃粽子、放紙鳶、掛艾草、賽龍舟都是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日子是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相傳屈原就是五月五日日跳進了汨羅江。
「端午」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之所以叫端午,是因為端是開頭、初始的意思,《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端五」就是「初五」。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五月初一叫端一,初二叫端二,數到初五,就是端五,「五」和「午」諧音,「端五」就稱為「端午」了。
端午節,是從古至今保留下來的一個悠久傳統,古人寫端午的詩詞不勝枚舉,端午節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古人過端午節有很多講究,從詩人們留下來的關於端午節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來。
杜甫在《端午日賜衣》中寫道:「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諺語說:"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端午節吃了粽子後,穿上畫著圖案的衣服,這一年冬天就不會再怕受凍。"
在唐朝,端午節這天,就有皇帝給百官賞賜衣服的習俗。杜甫如今終於當上了一個左拾遺的小官,也能感受到皇帝賞賜衣服的恩寵,衣服的面料又好,夏日穿在身上清涼如水,讓杜甫心中既感動又開心。
蘇軾的《浣溪沙端午》中也記載了很多宋代過端午節的民間風俗:「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用芳香的蘭草來沐浴,女子還會將五彩花線纏在紅玉色的手臂上,在髮髻上掛著祛邪驅鬼、保佑平安的符錄。面對如此佳節,詞人也情不自禁地許下了和朝雲相伴千年、天長地久的願望。
《紅樓夢》裡寫了中秋節、元宵節、端午節等許多傳統節日,端午節也有佩戴香囊的習慣,賈芸攀附上鳳姐,就是通過端午節給鳳姐送香料。「我就和我母親商量,賤賣了可惜,要送人也沒有家兒配使這些香料。因想到嬸娘往年間還拿大包的銀子買這些東西呢,別說今年貴妃宮中,就是這個端陽節所用,也一定比往常要加十幾倍:所以拿來孝敬嬸娘。」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習俗,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就是專門描寫龍舟競賽的熱鬧場景:「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隨著鼓聲響起,龍舟飛渡,就像是真龍躍出了水面,船棹在波浪中穿梭,像飛起來的萬千利劍一樣迅疾,鼓聲陣陣就像是雷鳴一樣震耳欲聾。觀眾在岸上鼓掌喝彩,龍舟在河水中疾馳競渡,場面熱鬧得驚天動地。
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更多的是表達對屈原的懷念,張耒《和端午》中寫道:「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端午節龍舟競賽是為了悼念屈原的忠魂,如今楚國已亡,屈原也投了汨羅江,只有離騷如日月一般永遠照耀著後世,但屈原的精神將永遠讓後人敬仰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