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就說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葉、菖蒲的習俗吧,在我國已經流傳了將近兩千年。
相傳西晉蘇州太守鄧攸為官清正,深受百姓愛戴。後來西晉出現八王叛亂,戰禍不斷,蘇州失守,百姓四散逃離。由於衙役早已解散,鄧攸只得自己肩挑幼子和失去雙親的侄子,開始了逃難的徵程。逃到泗水河邊時,遇到亂兵追趕。情急之下,鄧攸將兒子丟棄路邊,帶著侄子繼續往南逃。
後石勒帶兵追到,石勒舉刀要殺鄧攸,鄧攸對石勒講了一路逃難的經歷,求石勒只殺他夫妻兩個,留侄子一條性命。石勒聽了鄧攸放棄親生兒子保全侄子的舉動,大為感動。於是決定放過鄧攸,又怕他們再遭他人追殺,石勒就在路旁採了菖蒲和艾葉,插在他們身上,並傳令:「凡遇到身上插菖蒲、艾葉的人,是仁義之人,不準傷害!」
五月初五,鄧攸等人到達福建寧化,那裡聚集了很多逃難的百姓。看到追兵將至,無數當地百姓也將成為冤魂,鄧攸想起了石勒所傳的軍令,就讓大家都在門上插了菖蒲、艾葉。叛軍追到寧化,見家家戶戶都插著菖蒲、艾葉,心中疑惑,但軍令如山,不敢隨便殺人,就轉到其他地方去了。這些老百姓後來輾轉閩南、臺灣一帶,為感激鄧攸的恩德,就在端午節這天在門前插菖蒲、艾葉以作紀念。這個悽涼而美麗的故事,向世人展現了一種無私的人間大愛。
傳說歸傳說,端午節門前掛艾葉、菖蒲,究竟是什麼道理?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兩味藥的作用。中藥學中艾葉屬於止血藥,有溫經止血、安胎、散寒止痛等作用;菖蒲是水菖蒲,作用為化溼、開竅、祛痰、解毒殺蟲等。這些功效主要通過內服、外用起作用,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古人想通過端午節在門前掛艾葉、菖蒲,起到闢邪防病的作用,表達一種嚮往健康的願望。但在端午節具體的活動中,有人用艾葉、菖蒲在室內薰染,確能起到殺滅病菌、消毒防病的作用。佩戴艾葉做的香囊也有闢邪防病的效果。
(文中配圖均為資料圖,僅供參考)
(作者 王叔文,河北贊皇縣執業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