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門前掛艾葉菖蒲,是什麼道理?中醫這樣說

2020-12-05 杏花島

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就說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葉、菖蒲的習俗吧,在我國已經流傳了將近兩千年。

相傳西晉蘇州太守鄧攸為官清正,深受百姓愛戴。後來西晉出現八王叛亂,戰禍不斷,蘇州失守,百姓四散逃離。由於衙役早已解散,鄧攸只得自己肩挑幼子和失去雙親的侄子,開始了逃難的徵程。逃到泗水河邊時,遇到亂兵追趕。情急之下,鄧攸將兒子丟棄路邊,帶著侄子繼續往南逃。

後石勒帶兵追到,石勒舉刀要殺鄧攸,鄧攸對石勒講了一路逃難的經歷,求石勒只殺他夫妻兩個,留侄子一條性命。石勒聽了鄧攸放棄親生兒子保全侄子的舉動,大為感動。於是決定放過鄧攸,又怕他們再遭他人追殺,石勒就在路旁採了菖蒲和艾葉,插在他們身上,並傳令:「凡遇到身上插菖蒲、艾葉的人,是仁義之人,不準傷害!」

五月初五,鄧攸等人到達福建寧化,那裡聚集了很多逃難的百姓。看到追兵將至,無數當地百姓也將成為冤魂,鄧攸想起了石勒所傳的軍令,就讓大家都在門上插了菖蒲、艾葉。叛軍追到寧化,見家家戶戶都插著菖蒲、艾葉,心中疑惑,但軍令如山,不敢隨便殺人,就轉到其他地方去了。這些老百姓後來輾轉閩南、臺灣一帶,為感激鄧攸的恩德,就在端午節這天在門前插菖蒲、艾葉以作紀念。這個悽涼而美麗的故事,向世人展現了一種無私的人間大愛。

傳說歸傳說,端午節門前掛艾葉、菖蒲,究竟是什麼道理?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兩味藥的作用。中藥學中艾葉屬於止血藥,有溫經止血、安胎、散寒止痛等作用;菖蒲是水菖蒲,作用為化溼、開竅、祛痰、解毒殺蟲等。這些功效主要通過內服、外用起作用,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古人想通過端午節在門前掛艾葉、菖蒲,起到闢邪防病的作用,表達一種嚮往健康的願望。但在端午節具體的活動中,有人用艾葉、菖蒲在室內薰染,確能起到殺滅病菌、消毒防病的作用。佩戴艾葉做的香囊也有闢邪防病的效果。

(文中配圖均為資料圖,僅供參考)

(作者 王叔文,河北贊皇縣執業中醫師)

相關焦點

  • 傳統節日回憶:端午節掛艾葉,愛你一輩子
    門前掛艾葉與菖蒲端午節吃粽子,人們認為是懷念偉大的愛國者屈原而端午掛艾葉,很少有人知道這是為什麼?小時候,最是想念的是過端午節。因為五月,比過年氣候要暖和,特別是活動豐富多彩,包粽子、掛艾條和菖蒲劍,賽龍舟,灑雄黃酒,促蛤蟆,帶香包,大體上都與健康有關係的活動,搞得熱熱鬧鬧,非常的好玩。映像最深的是母親給我講述關於掛艾的故事。母親告訴我,端午節掛艾葉,就是紀念一位女神仙鮑姑。
  • 端午節艾葉菖蒲掛左邊還是右邊 用紅線綁住插在門楣上
    端午節艾葉菖蒲掛左邊還是右邊 用紅線綁住插在門楣上時間:2018-05-14 23:10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艾葉菖蒲掛左邊還是右邊 用紅線綁住插在門楣上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很受歡迎的一個傳統節日,會有很多的風俗習慣,掛艾葉菖蒲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習俗。
  • 端午節也是「古代衛生節」 你家懸掛艾草和菖蒲了嗎?
    說到端午節大家肯定首先會想到吃粽子、划龍舟、飲雄黃酒等等。在南京的很多老人都知道每到端午節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掛艾草和菖蒲,有句俗語「清明插柳枝,端午插艾蒲」,在這天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會懸掛艾草和菖蒲。   這幾天荔枝新聞網友在街頭看到已經有艾草和菖蒲賣了。據攤主介紹,艾草以前可是到處都有的,菖蒲只有水邊才有,現在已經很少了。
  • 為啥端午節家裡門前要掛艾草與菖蒲?一說你就明白了,古人真講究
    五月五端午節又要到了,記得小時候家長都會提前一天在門前掛上艾草和菖蒲,可這究竟有什麼講究呢?我們來一起看看~為啥端午節家裡門前要掛艾草與菖蒲?一說你就明白了,古人真講究。"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其實從古詩句中就可以清楚了解到,端午五月五,正是天氣越來越熱的時候,在古代因為條件有限,人們很容易受溼氣侵蝕影響而感染疾病。
  •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和菖蒲 端午節掛艾草和菖蒲的寓意
    端午節即將到來,大家準備好放假了嗎?在端午節到來之前,各大商場和超市已經開始做起了端午節的促銷活動,市面上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粽子,大家是喜歡甜粽子還是肉粽子呢?除了端午食粽和扒龍舟這兩個禮俗之外,端午掛艾草和菖蒲也是重要的習俗之一。那麼,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和菖蒲?
  • 端午家門口掛的艾草菖蒲賣瘋了 醫生說它甚至能救命
    端午將至,幾乎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都掛上翠綠的艾草菖蒲。今天,杭州某社區的物業向小區的業主送上一捆捆新鮮的艾草菖蒲。  端午掛艾草菖蒲似乎是從祖上就傳下來的老習俗,老底子的杭州人都說這能驅蚊、驅邪。可其實,很少有人說得出這個習俗的來歷以及真正功效。浙江在線記者也多方採訪專家,來揭開艾草菖蒲的故事。
  • 端午節快到了,巧辨菖蒲與鳶尾,買到真正的菖蒲
    端午節又稱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在端午節那天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而來。掛菖蒲,艾蒿這已是南北城鄉的習俗,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菖蒲(學名:Acorus calamus L.):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
  • 端午節來臨,家裡掛艾草與菖蒲,那你知道為什麼有掛艾草習俗嗎?
    端午節馬上到了,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 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
  • 為什麼端午節門旁掛艾草?關於它的傳說你又知道多少?
    端午節快要到了,那麼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我想大家都知道,無非就是賽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那麼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前掛艾草呢?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端午節門前掛艾草的那些傳說。
  • 為什麼要掛艾草和菖蒲?看完你就什麼明白了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和菖蒲?看完你就什麼明白了。端午節專屬文章之艾草篇。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習俗非常多,根據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習俗細節上的差異,雖然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划龍船、食粽子是普遍習俗。端午節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端午節的習俗有扒龍船、食粽子、掛艾草與菖蒲等等。
  • 端午話蘄艾:中醫名家的款款「艾」情
    又是一年端午時,又是一年艾草香......古往今來,談及端午,插艾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在「中國艾都」蘄春,「千門萬戶懸昌艾,出城十裡聞藥香」。蘄春的艾不同於普通艾, 蘄艾植株高大,香氣濃鬱,藥效是普通艾的數倍。所以就有這樣一種說法:艾可分為兩種,蘄艾和普通的艾。
  • 泡艾草、掛菖蒲 專屬端午節的草藥飄香
    原標題:[我們的節日·端午]泡艾草、掛菖蒲 專屬端午節的草藥飄香   還有幾天才到端午節,敘永縣兩河鎮天生橋村的李成蓮已在後院田壩裡採摘起艾草,準備送給兄弟家掛上。不一會功夫,一根一米多高的艾草就被她連根拔起,一股濃鬱的藥草香瞬間在風中散開。
  • 端午節艾草的用途是什麼 這是有一定寓意的
    在端午節的習俗中掛艾草菖蒲到現在大家還能見到,以前小的時候每逢端午前一天必去田地裡割艾草掛在大門口,那麼,它的用途大家要了解清楚。   掛艾草菖蒲的用途:   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插艾草和蒲草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還有哪些傳統習俗
    二、掛香包端午節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內裝用中草藥以及香料,它的製作工藝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三、系五彩繩端午節孩子們一覺醒來,手腕、腳踝上已系上用五彩絲線編的「五色繩」,大人們說系上就百病不侵。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再把五色繩剪下來,讓雨水衝走,災病也就隨著被帶走了。
  • 端午佳節,教你掛艾蒿與菖蒲的時間和方法
    我們期待的又一個小長假要開始了,端午佳節舉家團圓包粽子、掛艾草、菖蒲、看划龍舟比賽,緬懷屈原。又是一個難得的團聚時刻。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都流行著在端午節在自家的門上掛上艾草和菖蒲,而這一風俗習慣也只有來一輩人知道掛艾草和菖蒲的時間與方法了,年輕人大多都是比較隨意,沒有老一輩的嚴謹。那麼一般在什麼時候掛艾草菖蒲和是怎麼掛的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說說。
  •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 端午節用英語怎麼說?
    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The Duanwu Festival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為什麼端午節門口要插艾葉呢?
    民間有一句老話是: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為什麼端午節門口要插艾草呢?在中國傳統裡,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我們現在把端午節當成一個節日過,但是在古代端午可不是個好日子,古人認為瘟鬼和五毒等不祥因素都是集中在五月初五這一氣候轉換較為顯著的時間出籠的,所以古代甚至有躲端午的說法!東漢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有諸多禁忌。所以最早門口插艾,根本的原因是為了闢邪!
  • 網絡中國節 端午【專題】
    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
  • 端午節掛艾草有什麼寓意?端午節掛的艾草啥時候取下來呢?
    端午節插艾草有什麼講究?端午節掛的艾草什麼時候取下呢?文/農夫也瘋狂這周五,就將要迎來五月初五端午節了。在民間一直有著「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說法,這也是不少地區依然保留的傳統習俗。這句農諺的字面意思是說在清明節當天,會在大門的兩邊插上柳枝,而到了端午節的時候又會在門窗處插上一把艾草。這個習俗由來已久了,端午節掛艾草有什麼寓意?端午節掛的艾草啥時候取下來呢?在民間的說法是端午節插艾,這樣不僅有招福驅邪的用途,而且還有防病驅蚊的效果,當然了重點在於後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