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吃粽子,人們認為是懷念偉大的愛國者屈原。而端午掛艾葉,很少有人知道這是為什麼?
小時候,最是想念的是過端午節。因為五月,比過年氣候要暖和,特別是活動豐富多彩,包粽子、掛艾條和菖蒲劍,賽龍舟,灑雄黃酒,促蛤蟆,帶香包,大體上都與健康有關係的活動,搞得熱熱鬧鬧,非常的好玩。映像最深的是母親給我講述關於掛艾的故事。母親告訴我,端午節掛艾葉,就是紀念一位女神仙鮑姑。

相傳,古代有個姑娘叫鮑姑,心地善良,會做艾灸,是中國最早的女艾灸師,後來成為著名大醫家葛洪的夫人。有一年,在河南等地出現一種怪病,人們的身上長出一種贅疣、肉瘤,很難看。一天,鮑姑見一個年輕女子滿臉長出贅疣,到她那兒來看病。鮑姑用艾葉做成艾絨,又裹成條,用火點燃艾條,在女子的贅疣上晃晃了,贅疣就不見的。後來到鮑姑那兒看病的人陸繹不絕,鮑姑忙不過來,她就教人們到山上採艾草掛到門前,從此,人們身上長的贅疣、肉瘤都漸漸消失了。後來,一年的五月五日,鮑姑到山上採藥,從懸崖上摔倒山谷,人們找了幾天幾夜沒有找到鮑姑,認為鮑姑修道成仙了。為了紀念鮑姑,人們在五月五日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艾葉,以表示對大醫家鮑姑的敬意。意為愛您鮑姑。

後來我長大,自己也學習了中醫知識,對艾葉了有更全面的認識。艾,與愛諧音,真還與「愛」有關。艾葉是多年生草本,性味苦辛,歸肝、脾、腎三經。有溫經止血的功能,特別是對婦女的疾病,除溫經止血外,還有安胎、月經不調、痛經、心腹冷痛等,常在門前掛艾葉,實際上是有避除穢氣的作用。

不僅掛的與艾葉有關,吃的也與艾葉有聯繫。民間有一道艾葉排骨粥,經常被人們用來做熱天的藥繕,可以散寒止痛、溫經止血。材料就是排骨300克,水發大米150克,艾葉40克,鹽適量。先將艾葉洗淨,排骨氽水,砂鍋中注水燒開,倒入大米,排骨,煮至食材熟透,然後才放入艾葉,鹽,拌勻調味,關火後盛出粥可用。這就是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外的一道美味艾葉排骨粥。
五月端午節來了,又到掛艾時。於是又回憶起母親講的故事。對我來說,與其說是過節,還不如說是用這種方式懷念偉大的大醫家鮑姑和葛洪,以弘揚中醫精神,大愛精神。

持艾,就是提示人們不要忘了付出大愛。年年端午掛艾,就是愛你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