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們的節日·端午]泡艾草、掛菖蒲 專屬端午節的草藥飄香
還有幾天才到端午節,敘永縣兩河鎮天生橋村的李成蓮已在後院田壩裡採摘起艾草,準備送給兄弟家掛上。不一會功夫,一根一米多高的艾草就被她連根拔起,一股濃鬱的藥草香瞬間在風中散開。
在當地,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掛起菖蒲、陳艾,這是祖祖輩輩傳下的習俗,既可以避邪氣驅蚊蟲,也寓意這一年全家風調雨順、萬事大吉。
正在採摘艾草的李成蓮
鄉村:種艾草採菖蒲,就為端午這一天
在天生橋村,幾乎家家戶戶的田地裡都種植有艾草;菖蒲在當地則被叫作「水菖蒲」,通常都生長在池塘邊,且基本都是野生的,很少有人專門種植。
李成蓮說,以前村民家裡窮,每年家家戶戶都會種一大片艾草,採下後等到端午節那天早早趕到鎮上去賣;現在大家的生活都好了,很少再有人專門種植大片艾草去賣,少許種植的也只為端午節這天家裡自用。自嫁到兩河鎮後,她還堅持年年種艾草、掛艾草,已成為一種習慣。
每到端午節,村民都會從自家地裡採摘下艾草,從池塘邊摘幾根野生菖蒲,經打理後綑紮成狗兒形狀,系上一顆大蒜和一片肉,再塗抹上雄黃酒,就成了當地俗稱的「艾狗兒」。村民們相信,有了「艾狗兒」懸掛在自家大門上,就可以「驅蚊除妖,順風順水」。
「鄉下蚊蟲多,端午前後天氣又熱,娃娃些身上容易長各種毒瘡,我們就用陳艾、菖蒲熬成水給他們洗澡,管用得很,洗了毒瘡就慢慢消了。」談起為什麼每年仍堅持種植艾草,李成蓮講述了一段讓她記憶猶新的往事:
十年前,鄉下的衛生條件還不是特別好,16歲的小女兒和同學下河洗澡回家後,渾身長出許多紅瘡,奇癢無比。到鎮上診所看病,大夫說是某種很難根治的「狼瘡」,嚇得李成蓮兩腿發軟。雖然又是吃藥又是打針,可小女兒的症狀就是不見好轉。後來有村民建議她用菖蒲、陳艾試試。連續三天,李成蓮都採艾草、菖蒲並熬成水為小女兒洗澡,慢慢紅瘡消了,身上也不癢了。
李成蓮說,就因為這件事,當地村民都把艾草和菖蒲當成一種神奇的藥草來種植。
城裡:菜市場買艾草菖蒲,去晚了怕買不到
每年端午節,在瀘州城區,也總能看到不少人家將艾草和菖蒲懸掛在門前,構成現代都市生活裡一道古樸的風景。
這幾天,市民徐阿姨已經開始留意菜市場裡有沒有人開始售賣艾草、菖蒲,準備買些回家清理乾淨後掛在門上。「往年都是端午節當天上午去買,以前農民常常背著背簍來賣,現在都是推個小推車。不過,賣的量雖然比以前多,但買的人也多,去晚了還怕買不到。」徐阿姨說,艾草、菖蒲平時市場上是買不到的,只有端午節那一兩天才有,所以每年大家都爭先恐後去購買。
艾草、菖蒲價格不貴,通常大把的5元,小把的2元。徐阿姨每年都會買上兩把,門前左邊右邊各掛一把,一邊掛一邊嘴裡還要念叨:「菖蒲劍,陳艾草,驅邪除病是法寶」。這句話是徐阿姨從小聽外婆這樣念的,一直記在心裡。
「外婆常說艾葉像人形,又能給人治病,所以端午這天將陳艾掛在門上可以保人平安無病;菖蒲葉子像闢邪的寶劍,把菖蒲掛在門上,一切『邪惡鬼魅』就不敢進屋了。」徐阿姨說,小時候過端午節,吃了粽子、莧菜,外婆還會用指尖蘸上雄黃酒,在幾個姐妹的眉心畫上一個「王」字。晚上,再用剩下的艾草、菖蒲熬水給大家洗澡,這樣端午節才算是過完。
外婆雖然早已去世,但艾草、菖蒲那略微苦澀、泛著藥香的味道,卻長久地留在徐阿姨心頭。如今每年端午節,她也會蘸上一點雄黃酒,在女兒眉心寫上一個「王」字,也保佑她平安順利、無病無災。
除了艾草、菖蒲,每年端午節這天,看到車前草、夏枯草、藿香、茴香、蒲公英等,徐阿姨也總會買些來熬水喝,一時間家裡處處飄散著各種草藥香。徐阿姨說,這是一年才聞得到一次,只屬於端午節的芳香。(川江都市報記者 李莉 攝影報導)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