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陰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很多人家在大門上都要掛些菖蒲、艾蒿。這種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傳說在唐朝僖宗年間,黃巢起義,殺富濟貧。官府派兵鎮壓或造謠惑眾。這年,黃巢起義軍打到了河南,兵臨鄧州城下,受欺騙的百姓出城逃難。黃巢見一個婦女帶了兩個孩子,拉著小的,抱著大的,感到奇怪,上前詢問,方知大孩的父母雙亡,小的是親身兒。黃巢感動地說:「大嫂,不要怕,黃巢專和官家作對。你愛鄰居的孩子,黃巢愛天下的百姓。只有愛,不會殺呀!」黃巢見路旁長滿艾蒿、菖蒲,就順手拔了兩棵給她,說:「對,有艾(諧音「愛」)不殺!大嫂,你快回城去,暗暗傳話,讓窮人門上都掛上菖蒲、艾蒿,有了這個記號,就不會被傷害。」這位婦女便回到城裡,當天晚上,就轉告窮人家都掛上菖蒲、艾草。第二天恰好是五月端陽,起義軍攻進鄧州城,殺了貪官汙吏、土豪劣紳,開倉分糧,百姓歡呼。掛菖蒲、艾草從此便成了習俗。也有人說這事發生在明末,說「有艾不殺」的是張獻忠。
其實,端陽節老百姓在大門上掛菖蒲、艾蒿的習俗,早在先秦時就有了。屈原《楚辭》中就有「浴蘭湯兮沐芳華」的詩句,這說明端午節的一些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在民間流行了。而且古諺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說法。
民間把掛菖蒲、艾蒿作為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可能是五月正當初夏,雨多潮溼,細菌繁殖快,藉助菖蒲、艾蒿的藥味,可驅趕蚊蟲,淨化空氣的緣故。《荊楚歲時記》中就有「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的記載。故有人考證,在屈原以前,五月五日是個惡性的節日,或者叫巫節。菖蒲、艾蒿都是多年生的草本藥用植物,菖蒲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竅、殺菌的功用;艾蒿入藥,性溫、味苦,祛寒溫,止下痢,幹的艾蒿繩點燃可驅蚊蠅,艾絨是針灸不可缺少的藥材。由此,端午節人們在大門上掛菖蒲、艾蒿相沿成習,也就很自然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