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點|艾蒿菖蒲雄黃酒,如今這些還是端午節必備嗎?

2020-12-05 齊魯壹點

文|劉紹義

家鄉人把端午節稱作五月當午,原以為這是一句土語,讀了不少地方志,才知道不少地方如杭州灣北岸奉賢、南匯等區域也稱「端五節」為「當五汛」。不論「五月當午」與「當五汛」有沒有關係,家鄉人對端午節的重視程度,一點也不亞於江南一帶。插艾蒿也好,掛菖蒲也罷,就是飲雄黃酒的習俗,同樣一點也不少見。母親不喝酒,雄黃酒就免了,但菖蒲要掛,艾蒿要插。我家大門、堂屋門上,端午節這幾天,菖蒲、艾蒿是少不了的。

到了城裡,才知道艾蒿、菖蒲還需要買。在我家後園的一大片空地上,端午節前後,艾蒿能長一人多高,母親每到這個時候,都會割下一大捆,給左鄰右舍送去,根本不要花錢買的。菖蒲更不用說,我家西邊就是一條河,河裡長滿菖蒲,一到夏天,孩子們就在岸邊提蒲棒,嫩的吃,老的拿著玩,薅幾根菖蒲,根本不在話下。

母親說菖蒲、艾蒿都是闢邪的,當初我不信,長大後書看得多了,才知道所謂闢邪只不過是鄉下人的一種迷信,可剝去這層迷信色彩,它還是很有科學道理的。因為端午節一過,盛夏就要來臨,蚊蠅孳生、疾病流行,所以此時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十分重要,而艾蒿和菖蒲等一些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對驅除穢氣、淨化空氣非常有益。我國早在《孟子》一書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有「艾蒿逐冷,除溼,老人丹田氣弱、胸腹怕冷者,以熟艾入布其腹臍,妙不可言」的記載。現代臨床實踐證明,艾蒿治療風溼病,依然十分有效。菖蒲是古醫方根治噤口痢的特效藥,直到今天,人們仍然用他治療痢疾。

雄黃又叫雞冠石,是一種礦物質。《神農本草經》上說:「雄黃味苦平寒,主寒熱、鼠瘻、惡創、疽痔、死肌、殺精物、物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鑠食之,輕身、神仙。」人們端午飲雄黃酒,就是為了除惡。至今我們那裡還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俗語。因為雄黃有毒,如今飲雄黃酒的已經沒有了,但屋裡院中灑雄黃水以及在孩子們的鼻子、耳朵、額上抹雄黃的習俗還在,這也反映了與時俱進的家鄉人對害蟲的痛恨和對疾病防治的認真。

雄黃酒沒有了,人們就泡艾蒿酒、菖蒲酒。我喝過三爺泡的菖蒲酒,清澀冷冽,滿口餘香,讓人想起歐陽修的《端午帖子詞》:「共存菖蒲酒,君王壽萬春。」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把菖蒲插入有水的瓶中,放在室內觀賞,這也許是受蘇東坡老先生的影響,「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於几案間,久而益可喜也」。

當然,記憶最深的,還是母親包的粽子。走南闖北,去了那麼多地方,吃了那麼多粽子,總感到母親包的粽子最好吃。母親包粽子用的不是粽葉,是我家老宅西邊河岸的葦葉。端午節前後,葦葉剛剛長出,蒼翠欲滴,用它包出來的粽子,有一股濃濃的清香。

在我的記憶裡,母親包的粽子大都是棗粽,也包過紅豆粽和花生粽,形狀都是傳統的三角形。她先把葦葉捲成三角形,再用勺子把溼漉漉的糯米灌入其中,用大拇指壓緊後,再把葉片翻轉過來,用五彩線纏緊就行了。來城裡後,我也曾跟著鄰居張嬸學做過豆沙粽子和豬肉粽子,做出的粽子雖然也味道鮮美,但總覺得沒有母親做的粽子好吃,也許是心理作用在作怪。

想想看,母親包的粽子形狀,就是李時珍《本草綱目》裡描寫的形狀:「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不僅如此,明代的高濂還在他的《飲饌服食箋·粽子法》中詳細地介紹了粽子的煮製方法。高濂認為,「凡煮粽子,必用稻柴灰淋汁煮,亦有用些許石灰煮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煮粽子的粽葉「青而香」。

我還是喜歡齊白石老先生1954年畫的那幅《粽子》圖,一個個赭色的三角形熟粽,被一根根濃墨的草繩繫著,或聚或散,煞是可愛。為了增添畫面的色彩感,這位老先生聰明之極,又在左上角畫兩瓣切開的鹹蛋,使畫面增添了不少端午的氣氛,讓人拍案叫絕,回味無窮。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關於端午節的這些英語趣味表達 你都知道嗎考試作文能用到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關於端午節的這些英語趣味表達 你都知道嗎考試作文能用到 端午節(農曆5月5日,通常在公曆的6月份)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5th day of the 5th lunar month, has had a history of mo     原標題:關於端午節的這些英語趣味表達 你都知道嗎考試作文能用到     端午節(農曆5月5日,通常在公曆的6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還有哪些傳統習俗
    端午節傳統民俗有吃粽子、龍舟競渡、喝雄黃酒等風俗,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以及海外華人生活地區廣泛流傳,下面我們來看看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一、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屈原。如今賽龍舟已成為了中國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
  • 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懸掛艾草和菖蒲?有何作用?原來是這樣的
    傳統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說到端午節大家肯定首先會想到吃粽子,划龍舟,飲雄黃酒等等。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每到端午節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掛艾草和菖蒲,農村有句俗語「清明插柳枝,端午插艾蒲」,在這天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會懸掛艾草和菖蒲。
  • 端午節喝雄黃酒,真能讓白娘子現蛇形?
    這一習俗在明朝仍然興盛,卻因雄黃酒的競爭而逐漸銷聲匿跡。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實因端午節和雄黃酒之間的緣分太複雜。端午節為何要「闢邪解毒」現代人的節日觀較為世俗、喜慶,恐怕很難想到古時許多節日竟都包含了「驅瘟闢邪」的嚴肅含義。
  • 泡艾草、掛菖蒲 專屬端午節的草藥飄香
    原標題:[我們的節日·端午]泡艾草、掛菖蒲 專屬端午節的草藥飄香   還有幾天才到端午節,敘永縣兩河鎮天生橋村的李成蓮已在後院田壩裡採摘起艾草,準備送給兄弟家掛上。不一會功夫,一根一米多高的艾草就被她連根拔起,一股濃鬱的藥草香瞬間在風中散開。
  • 端午節的英語怎麼說?端午節有關的詞彙總結~
    小夥伴們大家好吖,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啦~那端午節用英語怎麼說呢?首先你可以簡單粗暴地寫成Duanwu Festival另外端午節是在陰曆五月初五嘛,還可以叫Double Fifth Festival (兩個五的節
  • 端午節吃五黃是什麼 五毒是哪五毒養生與內涵習俗介紹
    端午節吃什麼好?在江南人的傳統中,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黃酒代替雄黃酒)。另外,也有其他說法,鹹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  1、【黃瓜】:五月正是黃瓜上市的季節,加之此時潮溼悶熱,而黃瓜性屬寒涼且富含汁水,端午時節吃點涼拌黃瓜生津解渴又消暑開胃。
  • 媒體解讀端午節:最初非吉祥節日 意在祛病防瘟
    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表示,端午節的形成最早與「夏至」節氣有關,意在提醒人們為祛病防瘟做好準備,在千百年的演變中,逐漸才形成了今天的端午節,並加入了「憑弔屈原」等一系列內容。  緣起:與「夏至」節氣有對應關係 起先並非吉祥節日  說到端午節,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為祭祀屈原而來。但在高巍看來,端午節的產生並不是這麼簡單。
  •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50字 端午節傳統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吃什麼
    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 民間千年風俗 端午節雄黃驅蛇 到底靠不靠譜?
    民間千年風俗 端午節雄黃驅蛇 到底靠不靠譜?本文導讀: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按照習俗,要喝雄黃酒,而且酒不僅要喝,還要含在嘴裡沿著家中牆壁四周噴一圈,以驅趕諸蟲百毒。
  • 端午節為什麼會被稱作「五毒月」?五毒具體指哪些?受益匪淺
    端午節因為實在農曆五月初五這日,五月又是「五毒月」,因此民間將端午節常常叫做「五毒月」,古代的先祖們為何有這個說法呢?端午節期間正值初夏,溫熱多雨,細菌繁殖很快,蟲害又什麼猖獗,人們只要稍不注意,便很容易招來各種疾病,正如民謠所唱的那樣:「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 端午雄黃酒真能把白娘子打回原形嗎?到底有沒有白蛇?
    提到端午節的習俗,許多人印象最深的是划龍舟、包粽子。當然,還有家家戶戶門前懸掛的艾蒿和香蒲,有些人家還會在端午節喝雄黃酒,或將雄黃粉灑在房屋的周圍,闢邪和驅蟲。有些人會在這一天從山上採來草藥煮水洗澡,據說有防疫保健作用。門口掛艾草和菖蒲端午節在門上掛艾草,這與道教創始人張陵張天師降妖除魔的傳說有很大的關係。
  • 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看古人怎麼過端午?
    又到一年端午時,對於大多數小夥伴來說,端午節在我們的印象中意味著吃粽子、賽龍舟,懷念屈原。但古人在這天會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端午節也是古人的「衛生防疫節」,今天就跟希望小編一起來了解下。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能祛溼,古人很早就了解了它的好處,於是在潮溼多雨的端午節,古人就用祛溼的艾葉和菖蒲,加上殺菌的大蒜一起來祛除寒溼防止生病,所以艾葉、菖蒲、大蒜也被叫做「端午三友」。通過把它們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可以用來除病菌、驅毒避邪、佑護健康。
  •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那端午節有哪些活動?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 小夥被蜈蚣咬傷喝雄黃酒解毒:結果反中毒
    昨日,29歲黃陂居民朱先生在樓下散步時不慎被蜈蚣咬傷腳趾,他想起以前看電視劇裏白娘子飲雄黃酒的情結,以為雄黃酒「驅妖避邪」,於是喝雄黃酒解毒,卻「中毒」更深。專家提醒,喝雄黃酒等同吃砒霜,市民們切勿模仿。6月8日下午3點多,朱先生穿著拖鞋在樓下的小區裡散步,無意中踩到一條軟軟的東西。
  • 蛇怕的到底是酒還是雄黃?冷知識了解一下
    哎,估計很多人都想到了,尤其是剛過完端午節,大家都知道喝雄黃酒就能防蛇,你看白娘子當年就是喝了雄黃酒,在許仙面前現出了原形!但雄黃酒真的能防蛇嗎?到底是雄黃防蛇?還是酒防蛇呢?民間有句話說「五毒醒,端午臨」,自古以來怎麼驅「五毒」,成了端午節日裡大家關心的大事,尤其是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發現雄黃有助於驅五毒之一的蛇,這在南北朝時期的文獻裡就有記載,到明朝時期就逐漸發展成端午泡雄黃酒,可以驅蛇避瘟的說法,這也是《新白娘子傳奇》中,白娘子端午節喝雄黃酒現原形的背景!
  • 為什麼有端午節,端午節如何預防蛇鼠?
    端午節快要來了,端午節在中國很多老百姓都要過的一個節日,端午節的誕生,建立在古代王朝的,主要是從我們世界觀,無形之中的天幹地支,氣候等,演變而來。在醫生這個行業,古代中醫,在這一方面有這幾個說法,非常的有講究的。第一個,就是端午節他是由什麼而來。
  • 端午節到了,很多人家門口都會掛艾草,老農說掛艾草也有講究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的節日,這個節日有很多的習俗,比如吃粽子、賽龍舟、沐蘭湯、佩香囊、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蒿等等。這幾天,小編家附近的菜市場,就常有老農在賣紮好的,一束一束的艾蒿,方便大家買回家後,掛在門口。
  • 不慎被蜈蚣咬傷 喝雄黃酒解毒 小夥越解越「毒」
    本報訊(記者伍偉 通訊員馬遙遙)臨近端午節,小夥子下樓散步不慎被蜈蚣咬傷腳趾,他便想起喝雄黃酒解毒,不料喝了反而「中毒」更深。急診外科郭清皓醫生聽小夥子說自已配了雄黃酒來喝,便立即對他進行洗胃,打破傷風針、抗過敏和解毒治療。1個小時後,朱先生的症狀得到明顯緩解,腳背和傷口周圍的紅腫也消失了。該科主任艾芬說,雄黃是一種中藥藥材,可用做解毒劑、殺蟲藥,但多為外用。
  • 端午節掛艾草有什麼寓意?怎麼掛艾草,有哪些講究呢?
    端午節掛艾草有什麼寓意?怎麼掛艾草,有哪些講究呢?文/農夫也瘋狂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這是一個自古以來就很受重視的傳統節日,在過去無論是官方,還是在民間都很受重視。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習俗,那就是端午節門前插艾草。在民間還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農諺,每年到了端午節,很多地區的老百姓都會把艾草和菖蒲捆綁在一起,然後懸掛在大門兩邊。那端午節掛艾草有什麼寓意?怎麼掛艾草,有哪些講究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這個習俗。①端午節為什麼有掛艾草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