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即將到來的端午節,6日,屈原故裡湖北省秭歸縣三峽工程希望小學舉行創意包粽子和旱地划龍舟大賽,近千名師生參加。
中新網北京6月20日電(上官雲)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按照傳統,全國各地都會舉行一些儀式以示慶祝,常見的便是「吃粽子」、「賽龍舟」,但不為人知的是,端午節最初並非「良辰吉日」。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表示,端午節的形成最早與「夏至」節氣有關,意在提醒人們為祛病防瘟做好準備,在千百年的演變中,逐漸才形成了今天的端午節,並加入了「憑弔屈原」等一系列內容。
緣起:與「夏至」節氣有對應關係 起先並非吉祥節日
說到端午節,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為祭祀屈原而來。但在高巍看來,端午節的產生並不是這麼簡單。他介紹,中國的很多節日與節氣之間存在對應關係,「端午」與「夏至」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夏至』提醒人們高溫到來,在陽光雨水充足、有益於農作物生長的同時,蚊蠅開始滋生,疫病流行。過去科技水平不發達,人們在認識到這一現象後,便有意識的在『夏至』之前選擇一個時間節點,舉行一些活動來提醒大家注意防病」。
由於過去人們認為數字「五」不吉利,因而五月是「惡月」、「五日」則是「惡日」,因而五月初五被最終選定為提示大家趨利避害的時間節點,並逐漸形成不少民俗活動。民俗學者蕭放也表示,端午節在傳統社會也並非良辰吉日 「早在漢代,人們為了驅邪避害會採取許多措施,『避瘟保健』成為最早的節日主題」。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端午節的不少民俗活動的實際可操作性都很強。」高巍進一步解釋,過去人們會在小孩的額頭等位置抹上雄黃酒,北京地區會在院門懸掛鍾馗像闢邪,「那會兒家家『蘭湯沐浴』,即在水中放入草藥洗澡,都是為迎接高溫高溼可能帶來的疾病做準備,也是給人們提供一種心理支撐。」
「古時端午節很多習俗都非常生活化。但隨著時間流逝,這些有趣有益的民俗活動逐漸失落了。」高巍認為,這就需要政府大力倡導、逐漸恢復一些在今天仍然具有實際意義的民俗,「比如倡導人們畫扇面饋贈親友等等,才能逐漸感受到我們與端午節的密切關係,回歸本源。」
習俗綿延:飲菖蒲雄黃酒「懸艾避瘟」 民間鬥百草
誠如兩位專家所說,或許正是因為端午節最初並非一個吉祥的節日,人們在端午節這天會有不少「避忌」的手段,比如飲菖蒲雄黃酒、懸艾避瘟。蕭放說,民間還會用艾草做成人形,懸於門戶之上「以禳毒氣」;同時多用五色線系在小兒手腕上,男左女右,稱為「端午索」或「長壽線」。
作為節日,娛樂性是端午的一個重要屬性,「龍舟競渡」逐漸演變為競技的遊戲或遊船市集的遊樂活動,自不必多言;「鬥草」也是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蕭放介紹道,據《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的節日娛樂在南朝時就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鬥草有兩種鬥法,一種是文鬥,鬥草名,互相以草名對答,對不上為輸;一種是武鬥,比試草的韌性,以強健為勝。」
歷史演進至南朝時期,屈原傳說與五月五日端午節掛上鉤以後,「飯祭水神、祈求平安」的儀式也成為節俗之一。而「端午送扇」的節俗出現在唐朝,並成為社會風氣。蕭放說,史料記載,這一天唐太宗還遵循五日賀節的舊俗,送長孫無忌、楊師道各人飛白扇兩枚,「宋明以後端午節親友之間除了饋贈粽子、香囊外,還以扇子為節禮」。
「舊時藥鋪在端午節還有個重要傳統,即『舍藥』,將諸如清涼油、避瘟散一類的藥品發給百姓。這固然有宣傳自身的目的,終歸對人們還是有好處的。」高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