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門,對門的鄰居在門面掛了艾草,還有長條的菖蒲。
兒子眼睛一亮,甚是奇怪,問:「媽媽,這門上掛的是什麼草?為什麼要在門上掛草呢?」
哦,又一年端午到,又到了掛艾草和菖蒲的時節了。
濃濃粽香葉,悠悠端午情。
別看如今節日過得越來越簡潔,可在古代,古人們可並不單單只是吃粽子那麼簡單。今天,就讓我們帶著孩子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人們的端午都是怎麼過的吧。
01包粽子
說起端午,第一個想到的莫過於是粽子了,肉粽、蛋黃粽、蜜棗粽……甜鹹各有所愛。
雖說早在半月前,早已從超市採購並品嘗了粽子,可怎麼吃,都感覺離童年媽媽和奶奶親手包的鹼水粽差了一些味道。時光隔開的不僅有空間距離,還有滿滿的動手儀式感。
古人最講究儀式感,包粽子、吃粽子,還得拿粽子用來祭祀水神,粽子文化早從春秋時期就已流行開來。古時粽子又叫 「角黍」,是用菰葉將黍米包裹成角狀,投入水中祭祀水神用的祭品。後來,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殉國後,「角黍」則逐漸成為祭祀屈原的代表物之一。
唐代最富庶,所以粽子用米最為講究,粽子已成為白瑩如玉、形狀多樣美食。宋代花樣不斷翻新,創新了很多內陷,「蜜餞粽」就源於宋代創新。再到明、清時期,粽子則成了寓意吉祥的佳品,讀書人吃棗粽,諧音為「早中」,吃包成細長如毛筆的粽子,諧音為「必中」。
粽子受古人歡迎,名著《紅樓夢》中有一回寫到晴雯不小心跌落了寶玉的扇子,倆人大鬧脾氣,黛玉進門打趣:「大節下怎麼好好的哭起來?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
你看,粽子別提有多受歡迎了?
02賽龍舟
這個習俗還是與屈原的傳說有關。據說楚國人聽聞屈原投江,爭先恐後划船追趕去拯救,但浩浩清波、汪汪碧水,哪裡還有屈原的影子呢?於是呢,賽龍舟成為一件大眾娛樂活動,到了宋代,端午節賽龍舟更成為流行。
然而,大規模的聚賽活動,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就像我們現在集會容易出現踩踏事件一樣,古時候也存在這個隱患。到了元朝,元世祖下令禁賽。後來到了明朝,有一段時間復甦過,可因為傷財勞命,又發生賽龍舟帶來的人命官司,明朝政府也給禁止。不過,民間「賽龍舟」的熱情絲毫不減。
03端午射柳
端午射柳是宮廷娛樂項目,原來是金元舊俗,為天旱祈雨之禮。
《菽園雜記》有載,朝廷每逢端午節, 官員們有賞賜可拿,有射柳等節目可供娛樂。
與宮廷中的射柳相比,邊鎮的射柳活動更多地繼承了金元時的演武精神,實戰性強,娛樂的氛圍則要淡一些。
歷經幾個朝代的發展演變,端午射柳成為了影響深遠的習俗,在古代成為端午節的一項大型活動。
04鬥百草
如果說射柳是宮廷遊戲,那麼鬥百草就是民間遊戲了,也在端午節進行。
鬥百草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文鬥」,另一種是「武鬥」。
「武鬥」就是選擇一種草莖或花徑,用手捏草莖,雙方互套,然後再拉,看誰的草先斷誰就算輸了。作為80後,小時候的我們還玩過這個遊戲。
還有就是「文鬥」了,雙方像對詩一樣互對花草名,看誰收集的花草越多,誰勝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體可以看一幕《紅樓夢》。
有一回寫道: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個人,都滿園中頑了一回,大家採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花草堆中鬥草。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這個又說:「我有星星翠。」那個又說:「我有月月紅。」這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個又說:「我有《琵琶記》裡的枇杷果。」荳官便說:「我有姐妹花。」眾人沒了,香菱便說:「我有夫妻蕙。」
雅俗共賞,鬥草是一件歡樂事。
05闢邪毒
兒子問我:「為什麼門上要掛艾草和菖蒲呢?」這個儀式流傳於古人為了闢邪毒。
端午正值五月初五的仲夏,天氣溼熱,毒蟲侵襲,瘟瘴之氣始作,人體很容易生病。古代時候,科學和醫學都不發達,人生病了,古人常會用妖魔鬼怪來拿命作為說法。
因為菖蒲的葉子,像一把鋒利的寶劍,古人認為可以喝退鬼怪,而艾草從古以來就被用來灸疾治病,所以被認為有驅除瘟疫疾病的功能。
06掛香囊
掛香囊其實也是同理,只是精巧了一些。香囊內有艾草、菖蒲等香草,還有硃砂、雄黃等物,再包以絲布,配上五色絲線而製作成。
在古代,常有製作香囊、佩戴香囊的習俗,年輕男女之間也會互贈香囊表達心意。
在富貴人家,香囊內會裝上名貴材料,是禮尚往來的佳品。
《紅樓夢》中就有一回,賈芸為了向鳳姐討一個差事,便向倪二借了銀兩,購置了昂貴的冰片、麝香等香料送到鳳姐手裡。
這個時候,臨近端午,鳳姐正尋思著要採購這些藥材,見賈芸來饋贈,當然正中下懷,於是爽爽快快就把大觀園種花種草的工程交給了賈芸。
你看,投其所好,也是一門功夫。
07系五彩繩
古人在端午節還會在手臂、腳腕上繫上用五種顏色編織成的五彩繩,又叫作「合歡索」,有祈求戰爭和瘟疫不要發生的意思。
給孩子系五彩繩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青、白、黑、黃、紅這五種顏色,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也代表著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蘊涵著五方神力。主要用來祈福納吉、闢邪驅災。五彩繩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作——長命縷。
這個習俗,有些地方還保存著。記得兒子剛出生那年的端午時節,我的媽媽就曾拿過來一團五彩繩,說是專門請人做的,讓我放在孩子床頭避避邪。
08喝雄黃酒
還記得《新白娘子傳》裡面的一幕嗎?蒙在鼓裡的許仙被設計,執意要白素貞把放了雄黃的酒給喝下去。白素貞左右為難,但最後為了不讓愛人失望,把酒一飲而下。結果當然是,她痛苦地現出了原形。
雄黃酒,其實是由菖蒲和雄黃等物泡製而成的。雖然古人知道雄黃有毒,但他們認為喝了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就是用了一招「以毒攻毒」之法。
古人的端午,滿滿儀式感。
《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雖說科技日新月異,然而留在我們記憶中最深刻的,往往就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印記。讓孩子了解有意思的端午文明,也是給孩子的生活多一味幸福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