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這裡我來說說孔子家世: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死於公元前479年3月4日(周敬王四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夏曆二月十一日),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國都在今河南商丘縣)貴族。宋的始祖是微子啟。微子啟卒,由弟微仲即位。大概微仲就是傳說中可查的孔子遠祖。宋國和魯國毗鄰。孔子五代祖木金父因其父孔父嘉在宮廷內證中被殺而從宋國避禍奔魯。孔子父親叫叔梁紇,自微仲到叔梁紇共計十四代,其中較著名的只有四人,即弗父何、正考父(甫)、孔父嘉和叔梁紇。
一、弗父何是孔子第十代祖先。
弗父何的父親宋緡公(名共)有子二人,長子弗父何,次子鮒祀(又名方祀)。緡公死時不傳子而傳弟熙,是為煬公。鮒祀不服,殺了熙。原應由長兄弗父何繼位,弗父何不受,讓位於弟鮒祀,即宋厲公。弗父何因讓國而聲譽大張,世為宋大夫。
二、正考父是孔子第七代祖先,弗父何的曾孫。
他以謙恭儉樸和熟悉古文獻見稱。他曾連續輔佐宋國三公即戴公、武公和宣公,不但不驕傲奢侈,反而越發謙遜儉樸。他在家廟中的鼎上作如下銘文:「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糊餘口。」意思是每逢接受任命、提升職位時,都是越來越恭敬。始而低頭,再而曲背,三而彎腰,連走路也小心翼翼地靠著牆邊走,然而誰也不會侮慢我。我用這鼎煮饘和粥,聊以充飢而已。
同時,他又愛好文獻。據傳《詩經》中的《商頌》,就是經他和周太師校訂的。
三、孔父嘉是孔子第六代祖先,正考父的兒子。
從孔父嘉起,子孫有的就以孔為姓氏了。大概孔父嘉不像父親正考父那樣謹慎恭敬,所以在一次宮廷鬥爭中和宋殤公(與夷)一同為華督所殺。其子木金父避難奔魯,從此定居魯國陬邑。
四、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是孔父嘉的五代孫,亦即從宋國避難到魯國後的第五代了。
前四代默默無聞,到了叔梁紇,算是有點小名氣了,「叔梁」是字,「孔」是他的姓,按照現代人的叫法,應該是孔紇,但史料上都習慣稱他為 「叔梁紇」。叔梁紇的名號中,卻有名無姓;紇是名,故叔梁紇又稱陬人紇。
叔梁紇主要是立了兩次戰功,一在偪(同「逼」)陽之戰。魯襄公十年(前563年)以晉國為首的幾個諸侯國攻打一個叫偪陽(今山東省棗莊市南面)的小國,叔梁紇作為魯國貴族孟獻子屬下武士,也參加作戰。
當他們攻入陽城時,守城的人突然把城門上吊起的懸門放下,意欲把入城隊伍攔腰截斷,然後分別消滅他們。正在此時,叔梁紇趕到,用手託起懸門,使先入城的隊伍能夠趕緊退出,避免了損失。
二在夜突齊圍救臧紇之戰。偪陽戰役七年之後,魯襄公十七年(前556年)齊國侵入魯國的北部,齊軍高厚帶領的部隊圍困了防邑,那時被圍困在防邑裡的有魯大夫臧紇及其弟臧疇、臧賈和叔梁紇。魯軍前去救臧紇,從陽關(約在今山東泰安縣東)進擊,接引臧紇,因懾於齊軍強大,到了近防邑的旅松這個地方就停下不敢前進了。
叔梁紇帶著臧疇、臧賈和甲兵三百人,保護臧紇間突圍而出,將臧紇護送到旅松魯軍駐地,然後又衝進防邑而固守之。齊軍攻打不下,只好撤退。
由於在這兩次作戰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膂力,叔梁繪曾一時「以勇力聞於諸侯」他雖然立過兩次戰功,但是並沒有加官進爵,得到提升終其身不過是一個「武士」身份(貴族中最低級的身份)和一個陬邑大夫(一說陬邑宰,其管轄區相當於現在的一個鎮、鄉或區)的低級官職而已。
叔梁紇在魯襄公十七年突圍之戰勝利歸來時,年已六十三歲左右。他先娶施氏,生女九人,沒有兒子。後娶妾生了一個兒子,叫伯尼(又名孟皮),是個有足病的跛子。在當時封建宗法社會裡,重男輕女,只有兒子才能繼承父業。叔梁紇的貴族地位雖已沒落,但畢竟是個陬邑大夫,在鄉間還是有一定地位的人,當然對跛子兒子不滿,認為有失體面,希望有個像樣的兒子繼承自己,於是就向顏家求婚。
據說顏家有三個女兒,老大、老二都不願意,只有不滿二十歲的小女兒名叫顏徵在的表示願意嫁給叔梁紇。大概叔梁紇在六十六歲左右和顏徵在結了婚。古時認為年過六十四歲結婚.就不合禮儀。叔梁紇年近古稀,顏徵在則在妙齡,年齡相差其大,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用含義模糊的「野合」二字描述這種不合禮儀的結合,是寓有隱諷之意的。因為「野」字可有兩種不同解釋,一種是野外,一種是粗野不合禮儀,歷來多作後者解。
叔梁紇和顏徵在婚後不久,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孔子。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禱於尼丘得孔子。」孔子所以名丘字仲尼,大概就是因為禱於尼丘山而生的緣故。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就去世了。於是顏徵在離開紇家,帶著三歲的孔丘,寡母孤兒,遷居到魯國國都曲阜城內的闕裡去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