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為何孔子卻姓孔,他到底跟誰姓

2021-01-09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這裡我來說說孔子家世: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死於公元前479年3月4日(周敬王四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夏曆二月十一日),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國都在今河南商丘縣)貴族。宋的始祖是微子啟。微子啟卒,由弟微仲即位。大概微仲就是傳說中可查的孔子遠祖。宋國和魯國毗鄰。孔子五代祖木金父因其父孔父嘉在宮廷內證中被殺而從宋國避禍奔魯。孔子父親叫叔梁紇,自微仲到叔梁紇共計十四代,其中較著名的只有四人,即弗父何、正考父(甫)、孔父嘉和叔梁紇。

一、弗父何是孔子第十代祖先。

弗父何的父親宋緡公(名共)有子二人,長子弗父何,次子鮒祀(又名方祀)。緡公死時不傳子而傳弟熙,是為煬公。鮒祀不服,殺了熙。原應由長兄弗父何繼位,弗父何不受,讓位於弟鮒祀,即宋厲公。弗父何因讓國而聲譽大張,世為宋大夫。

二、正考父是孔子第七代祖先,弗父何的曾孫。

他以謙恭儉樸和熟悉古文獻見稱。他曾連續輔佐宋國三公即戴公、武公和宣公,不但不驕傲奢侈,反而越發謙遜儉樸。他在家廟中的鼎上作如下銘文:「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糊餘口。」意思是每逢接受任命、提升職位時,都是越來越恭敬。始而低頭,再而曲背,三而彎腰,連走路也小心翼翼地靠著牆邊走,然而誰也不會侮慢我。我用這鼎煮饘和粥,聊以充飢而已。

同時,他又愛好文獻。據傳《詩經》中的《商頌》,就是經他和周太師校訂的。

三、孔父嘉是孔子第六代祖先,正考父的兒子。

從孔父嘉起,子孫有的就以孔為姓氏了。大概孔父嘉不像父親正考父那樣謹慎恭敬,所以在一次宮廷鬥爭中和宋殤公(與夷)一同為華督所殺。其子木金父避難奔魯,從此定居魯國陬邑。

四、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是孔父嘉的五代孫,亦即從宋國避難到魯國後的第五代了。

前四代默默無聞,到了叔梁紇,算是有點小名氣了,「叔梁」是字,「孔」是他的姓,按照現代人的叫法,應該是孔紇,但史料上都習慣稱他為 「叔梁紇」。叔梁紇的名號中,卻有名無姓;紇是名,故叔梁紇又稱陬人紇。

叔梁紇主要是立了兩次戰功,一在偪(同「逼」)陽之戰。魯襄公十年(前563年)以晉國為首的幾個諸侯國攻打一個叫偪陽(今山東省棗莊市南面)的小國,叔梁紇作為魯國貴族孟獻子屬下武士,也參加作戰。

當他們攻入陽城時,守城的人突然把城門上吊起的懸門放下,意欲把入城隊伍攔腰截斷,然後分別消滅他們。正在此時,叔梁紇趕到,用手託起懸門,使先入城的隊伍能夠趕緊退出,避免了損失。

二在夜突齊圍救臧紇之戰。偪陽戰役七年之後,魯襄公十七年(前556年)齊國侵入魯國的北部,齊軍高厚帶領的部隊圍困了防邑,那時被圍困在防邑裡的有魯大夫臧紇及其弟臧疇、臧賈和叔梁紇。魯軍前去救臧紇,從陽關(約在今山東泰安縣東)進擊,接引臧紇,因懾於齊軍強大,到了近防邑的旅松這個地方就停下不敢前進了。

叔梁紇帶著臧疇、臧賈和甲兵三百人,保護臧紇間突圍而出,將臧紇護送到旅松魯軍駐地,然後又衝進防邑而固守之。齊軍攻打不下,只好撤退。

由於在這兩次作戰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膂力,叔梁繪曾一時「以勇力聞於諸侯」他雖然立過兩次戰功,但是並沒有加官進爵,得到提升終其身不過是一個「武士」身份(貴族中最低級的身份)和一個陬邑大夫(一說陬邑宰,其管轄區相當於現在的一個鎮、鄉或區)的低級官職而已。

叔梁紇在魯襄公十七年突圍之戰勝利歸來時,年已六十三歲左右。他先娶施氏,生女九人,沒有兒子。後娶妾生了一個兒子,叫伯尼(又名孟皮),是個有足病的跛子。在當時封建宗法社會裡,重男輕女,只有兒子才能繼承父業。叔梁紇的貴族地位雖已沒落,但畢竟是個陬邑大夫,在鄉間還是有一定地位的人,當然對跛子兒子不滿,認為有失體面,希望有個像樣的兒子繼承自己,於是就向顏家求婚。

據說顏家有三個女兒,老大、老二都不願意,只有不滿二十歲的小女兒名叫顏徵在的表示願意嫁給叔梁紇。大概叔梁紇在六十六歲左右和顏徵在結了婚。古時認為年過六十四歲結婚.就不合禮儀。叔梁紇年近古稀,顏徵在則在妙齡,年齡相差其大,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用含義模糊的「野合」二字描述這種不合禮儀的結合,是寓有隱諷之意的。因為「野」字可有兩種不同解釋,一種是野外,一種是粗野不合禮儀,歷來多作後者解。

叔梁紇和顏徵在婚後不久,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孔子。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禱於尼丘得孔子。」孔子所以名丘字仲尼,大概就是因為禱於尼丘山而生的緣故。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就去世了。於是顏徵在離開紇家,帶著三歲的孔丘,寡母孤兒,遷居到魯國國都曲阜城內的闕裡去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孔子#

相關焦點

  • 孔子不姓孔?孔子後人怎麼樣了?孔融因不孝而被殺?
    文/趙九九 孔子不姓孔,而是姓子,孔氏,先秦時期,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一個部落的統稱,而氏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子」是殷商的國姓,也就是說他是殷商人的後代,與商湯、商紂王是一家子。我們經常說孔子是魯國人,實際上孔子祖上是宋國人,後來才移居到魯國的。
  • 為什麼孔子會被稱為「孔老二」?孔子的哥哥是誰?
    孔老二,是個比較詼諧幽默的叫法,非常接地氣,這麼一叫,聖人與凡人的距離就拉近了,仿佛孔子就是隔壁炸油條的老孔似的。 「孔老二,來兩根油條!」「好嘞!」
  • 孔子姓甚名誰,這一稱呼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又被稱為「孔老二」?
    根據史料的記載,孔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的後代,在商朝滅亡之後,孔子的先祖被冊封為宋國權貴。到了孔子第六代先祖之時,孔氏家道中落,無奈之下,只好改「子」姓為「孔」姓。 後來,孔氏一族更是受到了宋國的另一位權貴的欺壓,為了躲避這位權貴的追捕和國家內亂,孔子的曾祖父便帶著全家一起遷移到了魯國陬邑。從此以後,孔氏就由宋國人變成了魯國人。
  • 孔子雖然被稱為聖人,卻也被稱「孔老二」,那麼誰是老大?
    在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孔子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創了自己的儒家學說,並且周遊列國四處傳播自己的學說,也是有了很大的成就。孔子被我們稱為至勝孔聖人,受到人們的供奉和祭拜。儘管如此,我們也都知道孔子有一個孔老二的稱呼,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人生三大不幸,孔子全佔其二,另一不幸竟是被妻拋棄
    孔子孔子的第一大不幸:少年喪父。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原宋國人士,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在那裡定居,任職陬邑大夫。《孔子家語》記載,叔梁紇最先娶了施氏,一連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
  • 孔子畫像為何總露出兩顆門牙?不是因為醜,背後有深刻含義
    提起孔子,想必在中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因為是他開了私人講學之風,所以又被尊為「萬世師表」,教師鼻祖。歷代帝王出於統治需求,在登基後也會對孔子進行祭拜和追封。而在今天,孔子已走向了全世界,孔子學院也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傳播著中國古典文化。
  • 孩子跟母親姓,媽媽到底得到了什麼?看看「過來人」怎麼說
    只是自始至終,人們往往更關心孩子跟母親姓之後,父親和孩子失去了什麼,卻沒幾個人真正去關心母親到底從中得到了什麼,即便有所得也能被人認為是得不償失。 這裡便從母親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那麼,孩子跟母親姓後,母親到底能從中得到什麼?
  • 孔子是個弱不禁風的讀書人嗎,子路:我差一點被他打死
    在孔子的那個年代,讀書、習武是並行而驅的,那個年代讀書人腰中的劍,可不是像後世那樣作為裝飾品好看的,是一言不合、路見不平就要拔出來砍人的,孔子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孔子遺傳了父親的勇猛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被孟獻子贊為」有力如虎」,與狄虒彌、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叔梁紇身高十尺、虎背熊腰、孔武有力。
  • 無論跟誰姓,最後都是男權的姓
    如果對姓氏無所謂,那麼改了姓也沒關係才對。 到底是女人把姓氏看得太重,還是大眾把姓氏看得太重?她的老公,因為沒同意改姓才和女人離婚。他對姓氏的看重,也不會弱於女方。 她和她丈夫愛情破裂了,我不太相信只是姓氏的故事。
  • 塞女排混血領隊身世顯赫:中國母親總統翻譯塞族父親孔子學院院長
    據央視報導,原來他是中塞混血,中文名字叫鑫鑫,父親是塞爾維亞孔子學院的院長,母親來自杭州,目前擔任塞爾維亞總統和總理的中文翻譯。 鑫鑫作為塞爾維亞女排領隊,平日的工作除了與比賽主辦方聯絡溝通,還要組織運動員訓練,照顧她們的飲食起居,他為何能夠說一口標準的中文呢
  • 散文丨孔子故鄉人
    孔子故鄉人文/周長行孔子的故鄉人,幾乎都與孔子「沾親帶故」。我的朋友章言勁就向我講述過他父親與孔子的故事,還被我寫進了一本書裡。他的講述如下:……別看父親沒受過正規教育,可他一談起孔子來話不斷流。孔子名丘,字仲尼。
  • 《獅子王》導演迎娶孔子後裔
    本報記者特別越洋連線孔令華在美國的家人,她的母親沈蘭一提起這位大腕級「洋女婿」,就眉開眼笑地誇獎個不停。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採訪中,孔媽媽透露了這場豪華婚禮中鮮為人知的細節以及女兒和女婿長達四年半的戀愛長跑。  記者還發現,儘管孔令華一家可以確認為孔子後裔,但由於一筆10元美金會費的小小風波,孔令華父女至今未被登記進正在全球大規模續修中的《孔子世家譜》。
  • 大一學生因獨特的名字走紅,或是全國唯一,不跟爸姓也不跟媽姓
    這不,武漢一位父親因為愛好歷史,又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特別感興趣,而且他認為春秋戰國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就給兒子取名叫「春秋戰國」。初一看人家還以為這孩子姓「春秋」,名「戰國」呢?這樣一想,這名字取得還挺好。其實,這孩子既不跟爸姓,也沒跟媽姓,自成一派了!
  • 歷史上有四大姓是所謂的「通天普」,普天之下,只有一種家譜的!
    但是在後世各宗族修家譜,有四大姓是所謂「通天普」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種家譜。家譜這四大姓是孔、孟、曾、顏。這四大姓的祖先都分別追溯到孔子、孟軻、曾參、顏回這四大聖人,而這四大家譜,所排的字輩——就是輩分命名所用的字——也是完全一樣的。這件事情看起來好像與我們國家和民族沒有什麼關係,實際上這充分表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崇高的文化,重視血統的精神。
  • 孔子為何被譽為千古聖人?孟子為何被稱為亞聖?
    千古聖人孔子孔子出身於西周末年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童年生活比較艱澀,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貧且賤」。既不富裕,社會地位也低。說孔子出生的時候,父親70歲,母親才20歲,是老陽少陰所生。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過了不久,他便跟隨著母親回到了魯國,自小住在了魯國。
  • 孔子的徒子徒孫們個個官運亨通,為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要知道在孔子的三千弟子當中,子貢的學問不是最好的,比他好的像顏回、曾子、子路等等,有的是。孔子周遊列國,自己很窮,很倒黴,但是每個國家對於他的推薦,那是要買帳的。他的弟子在各個國家,有當軍隊司令員的,有當行政首長的,所以,每個諸侯都不敢用他,因為他的學生太多了,幾百萬人口的天下,他的學生就有三千人,而且學生絕對聽他的話,他動一下,諸侯國都會動搖,誰敢用他?
  • 復旦大學教授倡議"子隨父姓,女隨母姓"
    「想讓寶寶隨我姓,公公婆婆會怎麼看?」近幾年來,網絡上頻頻發起關於孩子姓氏的討論。據了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進入婚育高峰期,雙方都是獨苗苗,下一代到底跟誰姓引發了爭論。   「子隨父姓,女隨母姓。」日前著名遺傳學家、復旦大學教授盧大儒從遺傳學的角度,提出一種兼顧男女雙方姓氏傳遞的建議。
  • 人生三大不幸,孔子都經歷了?無論你多麼不幸,總有人比你更不幸
    回過頭來看孔子,他一生其實活得不容易。我們對他的學問思想存而不論,單是看他的生活本身,置於今日社會, 也是不幸的。「 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是我國人所謂的人生三大不幸,孔子都經歷了。《史記》記載:「 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然後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好好讀《詩經》,你就不會說話。」(「不學詩,無以言。」)後來孔子又看到孔鯉到院子裡玩,就問他學《禮記》了沒有。孔鯉說沒有。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學禮,你就不會做人。」(「不學禮,無以立。」)孔子,對於孔鯉的教育如此的上心,然而孔鯉的成就不僅趕不上父親孔子,也趕不上他的兒子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自幼非常的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