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過頭來看孔子,他一生其實活得不容易。我們對他的學問思想存而不論,單是看他的生活本身,置於今日社會, 也是不幸的。「 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是我國人所謂的人生三大不幸,孔子都經歷了。
《史記》記載:「 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 孔子三歲而叔梁紇卒,葬於防。」因此孔子跟母親相依為命,未能得到父親家族的士大夫身份和地位。他自承:「 吾少也賤。」當季氏宴請士族的時候,孔子不請自去,被季氏家臣陽虎攔住了。陽虎羞辱他:「 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
十來歲時,孔子喪母。「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於鄹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孔子葬母時不知父母所在, 就做出驚世駭俗之舉,把母親的靈柩放在交通要道上,最後知情人告知其父母所在,總算將父母合葬。
《孔子家語》記載:「(孔子)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但孔子跟太太的關係並不融洽,原始儒家文獻《禮記·檀弓上》曾記載,「 伯魚之母死」,唐代孔穎達正義解釋:「 時伯魚母出,父在。」古人有「 七出之條」的說法,就是離婚。很多人為此想像孔子的夫妻生活,有說孔子 的太太不願意跟他過苦日子,選擇了離開;有說孔子忙於時事政治,長年不著家,家庭矛盾升級,最後選擇了離婚;有說孔子的太太過於黏糊,不講夫妻邊界,導致孔子對女人有偏見:「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譚嗣同對孔子離婚的解讀是:「 夫婦者,嗣為兄弟,可合可離,故孔氏不諱出妻,夫婦朋友也。」
孔子晚年,兒子孔鯉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孔子也體會到了。孔鯉一生沒有建樹,民間編派的笑話是,孔鯉對兒子孔伋說「 你父不如我父」,又對孔子說「 你子不如我子」。
公正地說,孔子的失意不僅是他的報世無門,也在於他不幸的家人關係。用現代精神分析學或心理學的一些說法, 他未能體驗到家人關係的圓滿。也許正是這些不幸的、不健 全的親情,使孔子一生的學問立足於倫理基礎。他的全部努 力在於,給這個世界上卑微渺小的個體立心立命,讓人們不 再孤苦無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