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7歲小孩,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拜他為師

2020-12-05 大偉歷史觀

在很多人的眼裡,歷史知識了解過去,並沒有實際的用途,然而我們了解歷史學習的不僅僅是歷史,還有古人的節操,古人的信仰。

一般來說,年齡越大見識就越廣,學識會隨著年齡增長,但有時資歷少的年輕人也學識淵博,常能發表精彩看法,但許多年長者拉不下臉面請教年輕人,但孔子並非這樣,他還能做到不恥下問,還曾拜一個七歲的小孩為師,之所以拜師,是小孩回答了他一個「天上有多少顆星星」的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呢?

孔子在駕車遠遊時曾經路過舊關村,道路上的孩子蹲在地上畫畫,孔子沒有讓孩子挪道選擇從旁邊繞了過去,那孩子卻問道你為何要繞過城池,孔子這才看清孩子畫的是城池,孔子回答:是因為不忍心破壞他的畫;孩子卻說:城池就是讓人馬通過的地方,不必擔心這個問題,這一問一答間讓孔子覺得這孩子十分聰慧。

於是就和小孩接著聊了下去,小孩問孔子:為何鵝叫聲響亮;孔子說是因為脖子長的原因,但小孩卻不認可這個看法,說蛙的脖子也不長,但叫聲同樣響亮;孔子問小孩: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孩子回答:有一天一夜的星星。

孔子覺得這小孩不一般很有智慧,於是孔子就辦了七歲的小孩為師,這個小孩就是被稱為聖人之師的項橐,孔子能拜一個七歲的孩童做老師,由此可見,他不恥下問,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這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歷史,是我們的過去,也開闊了我們的未來,歷史典故很多只是故事,但如果不知道故事背後的情況,反而容易理解錯誤。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7歲孩子回答後,孔子決定拜他為師!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7歲孩子回答後,孔子決定拜他為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縱觀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有很多位老師,其中還有個七歲孩童,你是不是也在想,孔子為何要拜他為師呢?
  • 孔子問一個7歲小孩,天上多少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拜他為師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他也被後人尊稱為聖人,孔子思想也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在他周遊列國時也發生過許多有趣的事,眾所周知,孔子的桃李滿天下,卻不知這樣一位聖人也有過拜7歲小孩為師的經歷。這就應了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位孩子和孔子之間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 孔子問:天上幾顆星?一個7歲小孩回答後,孔子立即行禮拜他為師
    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們縱觀孔子的一生,可以發現孔子有許多位老師。在這些老師中,其中有一個七歲的小孩。當時孔子問他天上有幾顆星星,這個小孩回答之後,孔子就立即拜他為師了。下面就讓小編來講一些這段故事吧。孔子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所以他在求學期間,就是聽說哪有名師就向他拜師學習。例如孔子聽說老子很有學問,所以就向老子拜師學習。
  • 孔子「天上有多少顆星星」?7歲小孩抿嘴吐出8字後,孔子拜他為師
    孔子「天上有多少顆星星」?7歲小孩抿嘴吐出8字後,孔子拜他為師我們知道,歷史中的「教育專家」孔子經常喜歡周遊列國。某次孔子東遊的時候,碰到了一群小孩。可是這群小孩之中,有一個非常的怪。只見他動也不動的攔在孔子馬車前進的路上。
  • 孔子問:天上共有多少顆星?7歲孩童答後,孔子拜孩童為老師!
    孔子問: 天上共有多少顆星? 7歲孩童答後, 孔子拜孩童為老師!大家聽完了這些道理後,也都紛紛點頭,所以大家也都非常尊重他。孔子的一生是非常富有傳奇色彩的,它並非是好為人師,而是對知識非常的渴望,他如果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就會去請教別人,不管別人是什麼身份,只要能回答上他的問題,那麼他就會拜別人為師。有一次,他在路上偶遇一個小孩,他看見小孩正拿一個棍子在地上亂寫亂畫。
  • 孔子:天上有幾顆星星?小孩回答了10個字,孔子:請當我的老師
    再中國古代,儒家創始人孔子無疑是一個公認的偉大人物,他的學說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便時常掛在老師們的口中,來警示學生要謙虛,不要因為有了一點成就便驕傲自滿。
  • 學生問: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顆 你會怎麼回答呢,數學家的故事
    這是發生在18世紀瑞士一所教會學校的故事,有一天數學老師正在上課,一位學生好奇的問了老師一個問題,他說:請問老師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顆。老師頓時傻眼了回答道:你去問上帝吧,只有上帝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學生緊接著問道:上帝把那麼多的星星放到天上他不累嗎?這可讓老師不高興了。
  • 科普:天上到底有多少顆星星?
    科普:天上到底有多少顆星星?時間:2017-04-04 20:45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普:天上到底有多少顆星星? 夜空總是給人類帶來了許多深沉的含義:這是神的家、或是距離的本質、又或是無窮大的化身。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孔子篇
    恰巧葉縣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有個小孩,因有隻迷路的羊誤如其家門,小孩的父親趕快把家門關閉,想把迷羊據為己有。丟失羊的人沿路尋找,來到小孩家門口,小孩聽到尋羊之聲,就開門告知尋羊的人:「你的羊跑進我家了!」隨即將羊趕出門外送給了失主。葉縣的人們稱讚這個小孩「率直」。葉公以此為題來請教孔子的看法。孔子說:「我們那裡的率直就是父替子隱過曰父慈,子替父隱錯曰子孝,父慈子孝,率直就含在其中。」
  • 【新人類】關於靛藍小孩、水晶小孩與星星小孩
    水晶小嬰孩一般都非常冷靜且警覺,在他們出生後,幾乎馬上就會緩慢且謹慎地查看房間,一對眼睛似乎承載著年長者的智慧,一旁的人馬上就能感覺到他們的強大力量及平和。他們對所扮演的「角色」十分投入,旁觀者常會留下鮮明的印象:他們是帶著某些非常特別的東西來到這個世界。沒錯,他們確實有!水晶小孩有很強烈的直覺,也在意自己的感受。
  • 孔子不姓孔?孔子後人怎麼樣了?孔融因不孝而被殺?
    叔梁紇是個大力士,有戰功,但他有個遺憾就是家裡沒有能主持祭祀的兒子,孔子可能有九個姐姐,和一個有殘疾的哥哥叫孟皮,孟是大,仲是二,仲尼的稱呼也可見孔子排行老二,叔梁紇是晚年才生的孔子,大約在他66歲的時候,娶了15歲的顏徵在,不久就有了孔子,大概因為年紀相差太大,不合理法,所以《史記·孔子世家》:「紇(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就去世了,孔子17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
  • 眼見也不一定為實,聖人孔子誤以為學生顏回偷吃米飯
    孔子是我國儒學史上偉大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著孔聖人的名號,因為他的學識造詣很深,所以有許多的人都想要拜他為師,跟著他學習做人的道理。有一年,這孔子帶著自己的徒弟遊學,走到了陳國和蔡國的中間,當時各國都不是特別太平,導致人民時時擔驚受怕,根本沒有多大的心思種植莊稼,所以啊這一年莊稼的收成也不是特別好。孔子一行人的遊學放到如今可以算是窮遊了,畢竟孔子的名氣很大嘛,加上那麼多人同行,本來是不擔心這吃飯的問題的。
  • 眼見並不一定為實,這是經過孔子和顏回驗證的
    孔子和顏回之間曾經發生一個故事,證明了眼見並非為實。孔子喜歡周遊列國,可是荷包卻不硬,一生窮遊,到了陳國和蔡國之間,他們這一行人斷糧了,七日七夜都找不到什麼食物,缺吃少喝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去百姓家討米,回來就做飯吃。飯快熟的時候,孔子看到顏回從鍋裡挖米飯吃,心裡很不悅。
  • 《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裡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間煙火一樣,平常就專門說格言。其實這是誤解,孔子從三十歲教學,一直到七十三歲去世,中間共四十多年,這些年得說多少話,不可能全是格言。《論語》不過是把他這四十多年所講的話,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把這些精華集中起來,我們才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 孔子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
    整體來說,孔子認為有某種力量創生與主宰著宇宙萬物,它背後含有某些規則,甚至可能具有某種意志,但他不認為那就是一個人格化的神或天帝。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孔子的這個基本立場也影響了他對鬼神的態度。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 桃李春風:與孔子有關的尊師重教故事
    這只是孔子聽說的,是否真實,還要當場試驗一番,孔子讓弟子們往器皿中注水,果然驗證孔子聽說的無誤。孔子由此不禁感慨,天下萬物哪有滿而不覆的呢?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又問,敢問老師有沒有「持滿之道」?孔子回答:「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 天上有多少顆星星?這是每個孩子都會問的問題,而答案在不斷更新
    天上有多少顆星星?這是每個人在童年都提出過的問題,但大多數人並沒有得到過滿意的答案。童年的夜晚,當我們仰望星空,面對漫天的繁星,我們會不自覺地想要把它們數清楚,但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我們向成人求助,而此時我們大多會得到類似的答案「星星是數不清的,很多很多」。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他還開辦創了一個私塾,宣揚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隨著孔子影響的不斷擴大,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已經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但他仍然認為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於是30歲時他離開家鄉前往洛陽拜訪老子這位大思想家。曲阜和洛陽相隔數上千裡的路程,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跋涉,孔子終於抵達了洛陽。孔子到達洛陽市外,看到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站在馬車旁邊等候,孔子上前行禮問安。
  • 葉公和孔子抬了一句槓被嘲笑兩千年,嶽飛站隊孔子,孟子卻更巧妙
    要問誰是史上最冤的冤大頭背鍋俠,我一定首選葉公……為什麼呢?因為我記得我從小學三年級就知道了葉公的大名,小學課文《葉公好龍》詳細的記載了葉公的」好龍情形「。我當時就心想這葉公真虛偽,有膽喜歡又沒膽面對,真是個小丑。
  • 拙讀《論語》第一百六十九篇:孔子與葉公
    原文: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主流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到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道怎樣回答。孔子說:「你為何不說:『他的為人啊,發憤得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連憂愁也忘了,連自己的衰老就要到來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