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眼裡,歷史知識了解過去,並沒有實際的用途,然而我們了解歷史學習的不僅僅是歷史,還有古人的節操,古人的信仰。
一般來說,年齡越大見識就越廣,學識會隨著年齡增長,但有時資歷少的年輕人也學識淵博,常能發表精彩看法,但許多年長者拉不下臉面請教年輕人,但孔子並非這樣,他還能做到不恥下問,還曾拜一個七歲的小孩為師,之所以拜師,是小孩回答了他一個「天上有多少顆星星」的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呢?
孔子在駕車遠遊時曾經路過舊關村,道路上的孩子蹲在地上畫畫,孔子沒有讓孩子挪道選擇從旁邊繞了過去,那孩子卻問道你為何要繞過城池,孔子這才看清孩子畫的是城池,孔子回答:是因為不忍心破壞他的畫;孩子卻說:城池就是讓人馬通過的地方,不必擔心這個問題,這一問一答間讓孔子覺得這孩子十分聰慧。
於是就和小孩接著聊了下去,小孩問孔子:為何鵝叫聲響亮;孔子說是因為脖子長的原因,但小孩卻不認可這個看法,說蛙的脖子也不長,但叫聲同樣響亮;孔子問小孩: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孩子回答:有一天一夜的星星。
孔子覺得這小孩不一般很有智慧,於是孔子就辦了七歲的小孩為師,這個小孩就是被稱為聖人之師的項橐,孔子能拜一個七歲的孩童做老師,由此可見,他不恥下問,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這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歷史,是我們的過去,也開闊了我們的未來,歷史典故很多只是故事,但如果不知道故事背後的情況,反而容易理解錯誤。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