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的題目是「小學·經典·思想——《齊物論釋》的三個世界」,它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齊物論釋》的主旨,在真諦上涉及到齊物哲學與自由平等的建立,在俗諦上特別提出《齊物論釋》對文明論的批判和反思。第二部分從語言的角度討論,太炎先生在證成這一系列龐大的思想體系時所使用的一些方法,或者說進入《齊物論釋》時的一個角度。首先是小學、訓詁,從分析名相始,一直到排遣名相終,也就是「訓詁與遣名」。然後是太炎先生的語言文字思想和實踐,最後上升到語言文字哲學和齊物哲學之間的關係。第三部分探討《齊物論釋》在展開自己思想框架中,對於潛在經典(既包括莊子,也包括唯識學)內在的吸收和突破。我們先探討《齊物論釋》的思想主旨,然後從語言、經典兩個角度來理解《齊物論釋》的內在理路及其展開論證的特點。
孟琢著《齊物論釋疏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一、自由平等和文明論探討《齊物論釋》的基本主旨,我們今天從兩個角度來說:自由平等和文明論。先看《齊物論釋》的文本:
「維綱所寄,其惟《消搖》、《齊物》二篇,則非世俗所云自在平等也。體非形器,故自在而無對;理絕名言,故平等而鹹適。」
太炎先生在《齊物論釋》一開始,便強調《齊物論釋》的主旨是什麼。他說「齊物」不是世俗的自由平等,這是我們理解齊物哲學,或者理解太炎先生整個學術的一個重要視角,即究竟是在真諦層面,還是在俗諦層面看問題。他說「非世俗所云自在平等」,意味著在《齊物論釋》中,自由平等的思想首先是在真諦層面展開的。這個真諦立足於哲學的最根本之處,也就是心物存在的根本依據。下文說:「體非形器,故自在而無對」。體是從本體層面,也就是從形上學層面探求心物存在的根本依據,太炎先生是從第八識、精神的本源之處,來探討何為心物存在的根本依據,從這樣一個高度去理解自由的問題。「理絕名言,故平等而鹹適」,是從認識論層面,徹底去消解或批判語言以及語言背後的理性思維,以此建立平等。也就是說,太炎先生的《齊物論釋》是在本體論哲學和語言哲學的高度上,來探討自由平等的根本建立的問題,這是從真諦上看。
章太炎《齊物論釋定本》,浙江圖書館1919年刊行
從俗諦上看,可以看到太炎先生在《齊物論釋》強烈的現實憂患,這個現實憂患他化用《易·繫辭》之語:
「作論者其有憂患乎!遠睹萬世之後,必有人與人相食者,而今適其會也。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
太炎先生認為莊子《齊物論》是憂患之作,這與他處於中國艱難的現代轉型的歷史背景,與他自身的時代憂患息息相關。他說「遠睹萬世之後,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一定會存在人與人之間種種的欺詐、傷害、壓迫、鬥爭與衝突,展現到極致就是人與人相食。「而今適其會也」,在他看來,他所處的那樣一個激烈衝突的世界,一個中國被帝國主義蠶食、兼併的世界,就是人與人相食的世界,帶有一種歷史的悲劇感。在這樣的歷史當中,帝國主義進行侵略的內在的文化依據是什麼呢?太炎先生很敏銳地看到:文野不齊之見。這與文明等級觀念密不可分。「高等文明」打著幫助「低等文明」、「劣等文明」的旗號,進行侵略和蠶食,這是他所處的時代,這是他的憂患所在。
這裡涉及到《齊物論釋》在真諦和俗諦上的雙重主旨:在真諦上建立根本意義上的自由平等,在俗諦上對於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具有高度的自覺,由此產生一種精神上的反抗。這兩個層面其實密不可分,前者是後者的深層基礎,後者是前者在現實中的體現。
理解太炎先生在齊物哲學中所建立的真諦和俗諦意義上的主旨,有兩個角度要注意。首先,就真諦而言,要理解他證成根本意義上的真諦的自由平等的理路所在,即他是如何證明,如何構建這個體系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就《齊物論釋》文字來說,是根據《齊物論》原有結構分成七章:第一章體量最大,分成六個小節,這一章是太炎先生證成真諦的自由平等,排遣名相以及由名相所帶來的種種差異的哲學建構的過程。在俗諦意義上對於「文野之辨」的反思,集中體現在第三章。因此,真俗兩層主旨其實也體現在《齊物論釋》篇章結構上。在真諦層面思考和理解它的理路,在俗諦層面看到太炎先生齊物哲學的現實關切,這涉及到真俗之間的互相印證,以及所謂的轉俗成真、回真向俗之間的互相攝持的關聯。
1、證成自由平等首先,我們簡單勾勒一下太炎先生證成真諦的自由平等的思路:第一個思路是證成真如,以及由一切存在都具足的本原性的真如,來證成一種根本性的自由。第二個思路是通過無盡緣起,來證成根本性的平等。這兩個思路都和他對語言的排遣密不可分。自由平等的哲學建立是在本體論的證真、認識論的遣名的互證中不斷展開的。太炎先生在將莊子與唯識的會通中,在莊佛互證中,構建出他自己的一個相當整齊的思想體系。
2、現實關切另一方面,自由平等指向的是切近的現實關懷。太炎先生寫《齊物論釋》之時,正是他在日本主持《民報》,進行大義凜然的反清排滿革命之時。在排滿革命中,很多革命者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太炎先生的齊物哲學也不例外。但有意思的是,他在反清排滿的背景下,又對於帝國主義的文化政治侵略具有一種高度的自覺。他反思什麼呢:
「然始創自由平等於已國之人,即實施最不自由平等於他國之人。在有政府界中言之,今法人之於越南,生則有稅,死則有稅,乞食有稅,清廁有稅,毀謗者殺,越境者殺,集會者殺,其酷虐為曠古所未有,是曰食人之國。雖蒙古回部曾未逮其豪毛。此法蘭西非始創自由平等之法蘭西邪?」
他說西方的自由平等是雙標,他說:「今法人之於越南,生則有稅,死則有稅,乞食有稅,清廁有稅,毀謗者殺,越境者殺,集會者殺,其酷虐為曠古所未有」,這就是法國。他對此沉痛追問:「此法蘭西非創自由平等之法蘭西邪?」所以,太炎先生在反清的背景下,對於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對於全世界各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有一種極其痛切的現實關懷。《齊物論釋》對文明論,對文明等級以及基於文明等級的文化殖民,反思是非常痛切的。
所以,《齊物論釋》的思想主旨具有雙重的突破性:既突破傳統,建立現代價值,對於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階級壓迫,有一種強有力的革命精神;同時又特別強調中國的文化獨立,批判西方來維護文化獨立。前者是現代性的,後者則具備後現代的反思性。二者呈現出豐富的張力。套用政治話語來說,他具有一種中西、古今之間的雙重思想突破,這種突破與反帝反封的雙重時代擔當密不可分,和他對文明論的反思密不可分。
二、訓詁與遣名接下來從兩個角度,展現齊物論釋中的方法特點。首先探討小學。太炎先生的工作分成三個層次:首先,他用一種語文學的方式,或說文字訓詁的方式,來貫通《齊物論》與唯識的義理。這也是太炎先生「訓詁通義理」的具體展現。其次,傳統小學從經學的附庸成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是從太炎先生始,他最先提出中國語言文字之學。太炎先生提出中國語言文字之學的時間,就是他思考撰寫《齊物論釋》的時間,所以《齊物論釋》中也蘊含了他的中國語言文字學思想。最後是從訓詁到遣名,就是「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終」。
我們先看第一個層次。《齊物論釋》中說:
「詳佛典說,第八識為心體,名阿羅邪識,譯義為藏,亦名阿陀那識,譯義為持。莊子書《德充符》言「靈府」,卽阿羅邪;《說文》:「府,文書藏也。」府、藏同義。《庚桑楚》言「靈臺」,卽阿陀那。臺本訓持,見《淮南注》及《釋名》。此靈臺者,許叔重、郭子玄皆說為心,《釋文》:「靈臺,謂心有靈智,能任持也。」
《齊物論釋》第一章第一節的關鍵問題是證成阿賴耶識。先證明八識是存在的,這是唯識的基本工作。從語根上講,阿賴耶識有兩個常見的名相,一個是阿羅耶,也就是阿賴耶,語根意義是藏,能藏種子,另一個是阿陀那,語根意義是持。《莊子》中講心的表述是靈府、靈臺。太炎先生從訓詁上講,「府,文書藏也」,「臺本訓持」,意義相通。這是傳統的訓詁之法,但背後指向的是義理,他用這種傳統的訓詁之法來證成《莊子》中有八識,將莊子和唯識學會通。面對他這種訓詁,一方面要看它是否合乎於理,即是否符合語言事實;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關注到訓詁和義理之間的互證,即在訓詁和義理的關聯中,他是如何構建自己的哲學體系的。這是語文學的層面。
其次,《齊物論釋》中蘊含著太炎先生對於語言文字學的深入。比如,他在《齊物論釋》中反思:語言的性質是什麼?語言的類型是什麼?語言和思維的關係是什麼?辭義有什麼類型?訓釋有幾種類型?語言是特殊性還是普遍性的,是民族性的還是任意性的?詞源、詞根意義和詞彙意義有沒有區別?等等。這些思考和他的小學著作相互呼應,成為他建立中國語言文字之學的理論基礎。
「蓋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乃合《齊物》之意。」
「徒以跡存導化,非言不顯,而言說有還滅性,故因言以寄實,卽彼所云: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
無論語文學還是語言文字學,這是一種建構,它和前面說的「理絕名言」存在一個張力,所以分析名相始,一定要落實到排遣名相終,一定要理絕名言,「離言說相,離文字相」。語言文字的背後是意識、思維,所以要「離心緣相」。排遣了語言文字乃至於背後的人的理性意識思維,才能夠指向畢竟平等。「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是《大乘起信論》中的說法,它直接指向的就是真如。《大乘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一方面排遣名相,一方面自如地運用名相,探討名相之理,如何理解二者之間的張力,如何理解它們的統一關係?這是齊物哲學中對於語言反思的一個重要視角。太炎先生界定語言的根本屬性是「還滅性」,他的語言哲學受到佛教對語言態度的深刻影響。
梁真諦著,高振農譯《大乘起信論校釋》,中華書局1992年版
在關注《齊物論釋》的語言世界時,出現了三個層次:首先是語文學,訓詁的層次。第二是語言文字學,他對語言的學理構建。第三是語言哲學。中國近代以來的語言哲學受西方語言哲學的影響太大,但畢竟是兩種語言文字形態,兩種文化傳統,從中國自身的語言和語言研究傳統出發,來構建獨具特色的語言哲學,是《齊物論釋》的一個重要工作。
三、經典與突破太炎先生是如何立足於傳統來構建《齊物論釋》的思想體系,又是如何突破傳統?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說:一方面,《齊物論釋》的義理說解源自於經典世界的積澱生成。太炎先生的很多思考和中國的現實密不可分,但又充分指向中國的歷史傳統和歷史問題,所以看太炎先生要有一種古典關切,歷史的反思。在經典世界的積澱生成中,在古典和新義的融會中,《齊物論釋》體現出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文化蘊藉。另一方面,齊物哲學中的思想闡發,又充分超越了經典的闡釋傳統,在舊說和新解的張力中,體現出銳意風發的思想突破。比如《齊物論釋》中有很多地方和郭注、成疏不一樣,和經典唯識學也有很多地方不一樣。這兩方面,一方面是從中國古典來理解太炎先生的深度,另一方面是從齊物哲學和古典的對比來把握他的突破。這兩個角度都脫離不了他的經典世界和齊物哲學的關聯與對比。
《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06年版
舉個例子:
「雲行雨施,則大秦之豪喪其誇,拂菻之士忘其奡,衣養萬物,何遠之有。」
齊物哲學對文明論的反思,涉及到中西文化的關聯問題。那麼這種批判和反思會不會導致新的對立?會不會把一種新的價值標準駕於文明論之上?太炎先生《齊物論釋》自身的批判性,有沒有對更深刻的反思?就要細讀文本。這裡用了一個「喪」和「忘」,二者的互文就指向了「吾喪我」。郭注是用「忘」來解釋「喪」。這裡的「喪」不是對「我」的否定,因為否定了「我」,「吾」就無法獨存,這裡的「喪」是對偏執的遺忘和消解,從而回歸一種整體性。太炎先生用喪、忘表明,《齊物論釋》對文明論的批評不是一種非此即彼的激烈否定,不是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逆襲,而是在齊物的平等中消解任何一種文明,既消解西方文明也消解東方文明的自我中心和傲慢,它指向的是世界文明的多元共存。
再如:
「夫其所以括囊夷惠,炊纍累周召,等臭味於方外,致酸鹹於儒史,曠乎未有聞焉。」
炊纍出自《莊子·在宥》,郭象註:「若遊塵之自動」,是一種萬物自然而然運動生發的狀態。它形象表達出太炎先生對社會建設的理解——良好的社會秩序是自然的升發,是「不齊而齊」的自主運動。
以上是從經典的蘊藉中去理解太炎的思想。此外,太炎先生還有一些地方和經典傳承、經典論述明顯不同,這些不同也是我們理解齊物哲學和《齊物論釋》問題的生根點,為什麼不同,原因何在?舉個例子: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
「代」,在莊學傳統中基本解釋為變化,但太炎先生將它解釋為時間:「節序遞遷,是名為代」。這裡就有他的創造,也和他構建的哲學體系有關。《齊物論釋》第一章第一節,就是證成法相唯識。法相是什麼?就是心物存在的類別。大乘唯識中《百法明門論》講「五位百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應行法,無為法。在《齊物論釋》中第一章第一節中,太炎先生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用訓詁和其他方法來證成阿賴耶識;第二是證成色法、外在的世界是唯識所生;第三是證成心和心所法,即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唯識的。最後用「日夜相代乎前」證明時間也是唯識。時間屬於心不相應行法,他以時間為代表證明心不相應行法和第八識的關係。這個結構和經典唯識學很像,就是先證成唯識,然後再證成法相唯識。在這樣一個哲學框架的背景中,他把「代」解釋為時間。所以他和舊說不同的地方,是我們理解他思想體系和思想特點的一個角度。
評議討論戴海斌:孟琢教授是治傳統語言學、文獻學、章黃學術的專家,深有造詣。 特別值得介紹,他現在主持北師大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也有「章黃學術」的公眾號,大家可以關注。「章黃學術」,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學術史名詞,或是學術研究關心的對象,但對孟老師可能不盡然,北師大的語言文字學有歷史傳統和深厚積澱,經歷幾個世代,都有代表性學者和研究,孟老師相對年輕的一代學者,也是章黃學派的傳人,正在做著對以章太炎、黃侃為殿軍的乾嘉學派經學、小學和文學傳統加以繼承與發展的工作。
《<齊物論釋>疏證》在2019年出版。去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也是《齊物論釋》定本刊印100周年,太炎誕辰150周年,孟老師做了這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提供了《齊物論釋》一個新釋本。太炎本人《齊物論釋》極為看重,認為是「一字千金」的著作,後世對「齊物」思想也有極高評價。但形成對比的是,學界對《齊物論釋》的解讀、研究和闡發不足,同樣,這樣高明的思想又為何在現實歷史中迴響寥寥?這些問題,當然有各種原因和歷史背景。但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齊物論釋》實在難讀!太炎書難讀,《齊物論釋》難讀之尤!這個《疏證》,就是孟老師以「以小學通義理」的看家本領(用太炎話說,語言文字之學是「一切學問之單位之學」)做的一個工作。我對語言訓詁是十足的外行,不能贊一詞。這個書詳密疏證、調停諸家,至少給我一個好用的、起碼稍稍看得懂的本子。這一工作的價值首先值得討論。
再有,在文本背後,我們可以發現,章太炎寫《齊物論釋》有持續的寫作、修訂、刊刻定本的過程。從章太炎在「蘇報案」後的1906年出獄東渡,開始佛學轉向,算到1919年正式定本,有十三年時間。這個過程,中間經歷了反滿革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也是孟老師說的「中國歷史發生根本改變的13年」。太炎寄托在這個書裡,有許多「古典關切」、「現代關切」,這些思想遺產對於後世、當代的意義,也值得好好討論。
所以,這次邀請了語言、歷史、哲學、思想各方面研究的專家,希望從多角度來理解太炎學術,並探索後續的研究方向。組織這個討論,我還有一點私心。復旦大學歷史系是章(太炎)、康(有為)學術研究起步比較早的學術機關,也可謂章學重鎮。從周予同先生的經學史脈絡下來,朱維錚先生、姜義華先生都是大家,在太炎研究和文獻整理兩方面,做出過極多成績。我們有這個研究傳統,現在也有學生繼續在做這方面研究。當然,當代風氣多變,學術升降也很正常,太炎研究目前好像稍顯式微。我本人不在章太炎研究的學門之內,但我也希望能夠紹介前沿的、好的研究,通過這樣直接的討論,促進敝系的章太炎相關研究,對正在為此努力的同學們有一點刺激和鼓勵,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朱維錚、姜義華編注《章太炎選集(注釋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周展安:我首先談對《齊物論釋疏證》這本書的認識。我知道孟琢兄在做這個事情,現在終於看到書,是非常興奮的。當時想到:中國人也有自己的《齊物論釋》疏證之作了。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據我粗淺了解,1981年日本的荒木見悟先生寫了《齊物論釋疏證》, 1984年高田淳先生出版《辛亥革命與章太炎的齊物哲學》。比較下來,我認為孟琢兄的《齊物論釋疏證》最詳盡。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這本書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以太炎解太炎。他對太炎著作非常熟悉。對於太炎很多不受人重視的文章,也可以信手拈來。第三點,孟琢兄對太炎齊物哲學思想的理解。章太炎在世時,對自己的學問特別自信也特別看重的,相對於小學來講,可能更是他的哲學。太炎佛學不是一般的佛學,他和同時代的佛學,包括和佛典的很多闡釋是有差異的,這個差異並非是他沒讀懂,或讀錯了,而是他自己就是要這麼闡釋。張志強老師也曾指出過這一點,就是章太炎要借他對佛典的闡釋,來表達他自己的哲學。
荒木見悟『斉物論釈訓註』(圖片由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生陳希攝影、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生歐陽清提供)
高田淳『辛亥革命と章炳麟の「斉物」哲學』(圖為復旦大學姜義華教授藏書,復旦大學博士生歐陽清提供)
接下來就孟琢兄講座及其著作中涉及到的問題,我簡單談四點:
第一點是如何理解平等?我同意孟琢兄講座中對於平等之於太炎思想重要性的強調。要稍加補充的是,平等在章太炎的論述裡,或許可以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常見的在啟蒙運動脈絡中的平等。這在太炎論述中有諸多展現,比如他對秦制的研究,對五朝法律的研究,對中國歷史上均田制、土地制度的研究,他認為裡面都有平等的東西。這是一個層面,它可以和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由平等」來作關聯性的解說。另一個層次是《齊物論釋》中講的平等,這個層次要比前一個層次更高,是佛學意義上的平等。佛學裡有很多和「平等」有關概念,比如平等智、平等性智等。什麼是平等智、平等性智?就是轉化第七末那識得到的智慧,即觀一切法都是平等,世界萬法沒有自性,沒有自己的規定性。所以,平等在佛典裡面有更複雜完整的說法,叫平等一如、平等性智,平等是這個脈絡中一個比較簡化的說法。
第二點是關於真諦和俗諦的關係。我也同意孟琢兄所說的真諦和俗諦不一不二的關係。我想稍為補充的是:在一不一不二、假實相蕩的真和俗相互內在的關係之下,在這個前提底下,恐怕還要再認識一點,就是真諦和俗諦的地位有不平衡性。它體現在哪裡呢?在《齊物論釋》中,太炎論到最後,講到寧可去做所謂的「一闡提」,即不能成佛的人,完全執著在此世的人,當他講到這個程度,實際上他的腳已經更多站在俗諦意義上。這也是為什麼他闡發了對「眾同分」的理解。《齊物論釋》中,章太炎在論述真諦時,始終是在和俗情、俗諦、邊見、倒見的糾纏中展開。也就是說,真諦必須用一種內在化的視野去看,真諦就是諸多邊見、倒見相互激蕩的結果。這是我要講的不平衡性。這在理論上既有唯識宗,也有真心系比如《大乘起信論》的影響,特別是《起信論》中關於染淨種子互燻的理論,太炎受其影響很大。
第三點是太炎的佛學解莊。太炎以佛學解莊的脈絡比較複雜,能把這一點解明已經不容易。可是我們還要反過來問:太炎和唯識學的區別在哪裡?太炎在《齊物論釋》裡面,特別重視唯識宗和華嚴宗,他本人的論述和一般的華嚴經典、唯識經典的區別在哪裡?我覺得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他在佛典闡釋上有非常多的突破。他對唯識宗,對陳那、世親、護法的東西,其實都有批評,這在《齊物論釋》中還少,在他和學生吳承仕的通信中更多。第二個層面,我覺得尤其重要,他在《齊物論釋》裡面展示出來的不是純粹的理論構造,而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中介,那就是他對現實的關切。他的以佛解莊不是純粹的思想史或學術史意義的,必須要聯繫到整個近代史的廣闊圖景。他在《齊物論釋》裡面特別展示出對於經學、進化論、文明論包括文明論背後的所謂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政治潮流的關注。
最後一點是,很多人在闡釋太炎的齊物哲學時,會說太炎思想有多元主義傾向,甚至發展出多元平等這樣的概念。這個恐怕也需要商榷。剛才說《齊物論釋》是立足於現實,而現實就是當時中國是一個非常弱的狀況,別人不僅要打你,而且要把打你正當化,背後是文明等級論這樣一套話語的操控。也就是說,太炎是在站在一個弱者、抵抗者的位置上來寫《齊物論釋》的。而一個特別在弱勢位置上展開的思考,是不太可能發展出一套非常從容的多元平等、或多元主義的話語,這套話語本身更多屬於勝利者的言說,而不是抵抗者的言說。這是其一。其二,多元平等裡面,如果說太炎肯定了多元,就是多個自我規定性。而齊物哲學最根本是講「喪我」,就是要破掉規定性,所以不可能停留在多元這個層次上。我們或許不能說章太炎反對多元平等,但是多元平等絕不是他的終極視野。
董婧宸:《齊物論釋》這部著作,可以視為章太炎國學研究的最後一塊「版圖」。太炎1906年東渡日本,1908年開始國學講習會,講授《說文解字》《爾雅義疏》《文心雕龍》《莊子》諸書。《齊物論釋》前後的寫定,卻經過了漫長的過程。最初,章太炎撰成的只有解析訓詁、辨析疑義的《莊子解故》,1910年《齊物論釋序》刊載,1912年出版頻伽精舍本《齊物論釋》,至1919年,包含初本、定本的《齊物論釋》才最終刊行。章太炎對齊物哲學的討論,一直綿延到他講授《莊子》的十年之後。而最終呈現給我們的《齊物論釋》和《定本》,體現為章太炎以「釋」的文體,疏通《齊物論》的文本,並有前後初本、定本的思想變化,構成了一個內在「復調」、思想層次豐富的著作。《齊物論釋》乃以佛解莊,又和章太炎身處的歷史環境有緊密聯繫,解讀和還原有一定的難度。我從幾個角度,來談一談我對《齊物論釋疏證》的體會。
章太炎流亡日本時期像
一、語文學的工夫《疏證》在「語文學」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具體包括文本注釋、以章解章、初本定本比勘等諸多內容。
1、文本注釋
朱維錚、姜義華先生的《章太炎選集》中,已有對《齊物論釋自序》的注釋。兩位先生是我們崇敬的前輩學者,《章太炎選集》是太炎研究的經典之作,也是我們進入章學世界的重要階梯。但如果強加對比的話,也能看到《疏證》的一些具體的進步。
其一,字詞。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字義的注釋準確。字詞理解不準確,容易對整篇主旨產生偏微。如《齊物論釋自序》:「常道不可以致遠,故存造微之談。」《選集》注「造微」為「虛構的微言」。《疏證》注,「造微,進於精微」。從義項看,「造」當為達到,釋「造」為「虛造」,小誤。二是字詞指向的明確。在詞義理解準確之外,對文本中有具體指向的含義,要認識準確,否則容易造成篇章的誤讀。如:「等臭味於方外,致酸鹹於儒史。」《選集》:「方外,世外。」《疏證》:「現實世界之外,謂佛學也。」方外為世外,固不誤,但更準確的說,世外當指佛學,而非泛指。
第二,句讀。《章太炎全集》中,《菿漢微言》亦與《齊物論釋》密切關係。或因關涉佛典,或因未解篇章,《全集》在《齊物論釋》《菿漢微言》中,在個別處存在破句。《疏證》在這方面做了一些糾正工作。
第三,典源。章太炎熔裁經典,語言蘊藉。但這也意味著索解不易。要把握章氏的主旨,需要準確抓住典源。如《齊物論釋自序》:「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文王明夷」出自《周易·明夷》。「仲尼旅人」,說孔子流離失所。但這句在《自序》中要表達什麼意義?那就要找到典源,說明含義。《疏證》指出,章氏此言,出自《周易·文言》王弼注,其主旨是「內文明而外柔順」,指向的《齊物論釋》中的明真通俗。
第四,章句。真正好的「章句」,不應該是「章句小儒,破碎大道」,而是在離章辨句時,溝通全篇,把握主旨。如《疏證》在疏解「止足不可以無待」時,指出此下三句,為莊子勝老、墨、儒三家之處,較好地闡明了前後的論證脈絡。這一工作也貫穿於《疏證》全書。
綜上,《疏證》在文本注釋方面,做了很多基礎的工作,或可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便利。
2、以章解章
《疏證》的「以章解章」,一方面體現在援引章氏語言文字考證的著作,說明《齊物論釋》中「分析名相」時的語言依據。例如,《齊物論》「與接為構,日以心鬥」,章氏在《齊物論釋》中,以《庚桑楚》「知者,接也」「知者,謨也」為中介,溝通了《齊物論》中的「接」與佛教名相中觸、受等的關係,這與傳統的解釋有所不同。接為什麼能和觸、受聯繫在一起?《疏證》:「《文始》以謨與模、摹、慕諸字同源,為規摹形象之義」,從章氏的詞源考證出發,《疏證》補充說明了「謨」與規模的詞源特點。通過對詞源的勾連,更好地幫助今人理解章太炎新解的背景和思想。
另一方面,「以章解章」也體現在援引章氏《國故論衡》《菿漢微言》等書,來補充說明章氏的學術觀點。以典故為例,《齊物論釋·釋篇題》:「雲行雨施,則大秦之豪喪其誇,拂菻之士忘其傲,衣養萬物,何遠之有。」「雲行雨施」典出《易·文言》:「雲行雨施,天下平也。」這裡,「雲行雨施」不能從字面意義解讀,而是和下文「天下平也」聯繫在一起,章氏藉此表達《齊物論釋》的平等觀念。《疏證》引《菿漢微言》:「雲行雨施而天下平,故《齊物論》者,天下之鴻寶也。」這樣,把典源、典面和章太炎的解釋運用,都比較充分地揭示出來,對理解章氏的思想旨趣有所幫助。
3、版本比勘
《齊物論釋》一書存在著前後的版本變化,體現出章氏學術思想的前後發展。《疏證》做的另一方面工作,就是比較初本、定本的版本異同,並簡要揭示其中反映出的學術思想的變化。前後相同,《疏證》中就用「定本同」加以說明;前後有殊,《疏證》則分列不同的版本,並對其中涉及的字句、名相、主旨差異加以梳理,呈現出豐富的思想動態變化。
二、文本的張力《齊物論》是《莊子》中的一篇,《齊物論釋》又是章太炎在援佛入莊,闡釋《齊物論》並闡明章太炎齊物哲學的一部著作。從《齊物論》到《齊物論釋》再到《齊物論釋丁本》,其中是有豐富的張力的。從《莊子解故》序言看,章太炎的學術資源,在語言文字方面,既有經典的郭象注、陸德明音義、成玄英疏,又有洪頤煊、王念孫、俞樾、孫詒讓等清人考證。在佛學思想方面,又有唯識和華嚴兩大宗。在《齊物論釋》中,哪些是章太炎繼承前人學術,那些是章太炎開啟新詮?《疏證》在這些方面,作了很多細緻的爬梳工作,並以此為基礎,要言不煩、簡明扼要地勾勒出章太炎的思想。這些工作不僅為今人提供了基礎讀本,也可能對我們進一步去理解章太炎的思考,會有一定的推進。
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從古代以來的疏證,本身也有一定的體式和規則。《疏證》作者關於章太炎學術思想的全面討論,恐怕既不可能、也不必然體現在《疏證》之中。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章太炎在近代學術史上的意義和價值,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我也期待著包括作者在內,各位同道一起努力,能有不斷的突破。
歐陽清:因為我正好在作《齊物論釋》的博士論文,孟老師的《齊物論釋疏證》的出版對我來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必備參考書,節省了我很多文獻檢索、以及爬梳文義的時間,所以我首先要感謝孟老師。在孟老師的書出版之前不久,章太炎弟子繆篆《齊物論釋注》得以影印出版,但繆注十分繁瑣,反而不便於理解文義。孟老師的《疏證》相對繆注來說,更加刪繁就簡,便於學者閱讀和利用。其次,在每一章節之前,皆有本章文旨的概括,梳理思想脈絡,可謂便利導讀。再次,在註疏中,《疏證》還注重「以章注章」,對章太炎先生其他著作的相關之處,也詳加徵引,據以互證,探求淵源,從而展現出《齊物論釋》的思想統攝。
我想從學術史的角度,談一談《齊物論釋》作為章太炎諸子學研究的一面。孟琢老師提出以「三個世界」,小學世界、經典世界、思想世界為基本路徑來研究和解讀《齊物論釋》,我讀過之後頗受啟發。但在《前言》當中,孟老師似乎對三個世界之間的邏輯關係並未有所梳理。章太炎在《國故論衡·文學總略》中說:「文字初興,本以代聲氣,乃其功用有勝於言者。言語僅成線耳,喻若空中鳥跡,甫見而形已逝,故一事一義得相聯貫者,言語司之。及夫萬類坌集,棼不可理,言語之用,有所不周,於是委之文字。文字之用,足以成面,故表譜圖畫之術興焉,凡排比鋪張,不可口說者,文字司之。及夫立體建形,向背同現,文字之用,又有不周,於是委之儀象。儀象之用,足以成體,故鑄銅雕木之術興焉,凡望高測深不可圖表者,儀象司之。」也就是我們表達的途徑有言語、文字、儀象,其作用各有不同,而文字的作用最為獨至。言語通過音來表意,然而無體無形,出口即逝,只能表達一事一義,因此說言語成線。文字以形體表音、義,有跡可循,且合形、音、義三者於一體,為文辭之本;文字敷衍而成文章,文章匯成文獻,可以展現社會歷史之平面,故說文字成面。文物立體,形象直觀,故說儀象成體。但是文物本身無法說話,如何確定文物的信息,仍要依靠文獻的記載。因此,言語、文字、儀象,其用雖各有不同,但只有文字,承載形、音、義三者,超越時空,其功用雖然有不周,但最為獨至。因此章太炎以為,董理小學,要以韻學為候人、而且要堅持字本位。1906年章太炎在其演講《論語言文字之學》中,主張把傳統小學改稱為語言文字學,並認為小學語言文字學是一切學問之基礎。孟琢老師序言中也講到,對《齊物論釋》小學世界的疏證是基礎。
其次,從生成過程來說,思想產生在前,語言文字的表達在後,二者的共同載體則是「文本」。因此對研究者而言,文獻、文本的校勘是基本前提,語言文字的訓詁是核心關鍵,由此通往思想的世界。小學——文學——思想的世界得以打通。但從作者角度說,其實只有一個世界,就是作者的思想世界。莊子的思想世界、墨子的思想世界。因此,對研究者來說,小學、文學與思想三者之間,必然是能夠貫通的邏輯關係。
林少陽:首先我想講,孟琢老師的《齊物論釋》的注釋,在我看來是第一本系統的注釋,在此之前系統的注釋是沒有的,這是第一本。所以在任何意義上,這是章學研究的一個很大貢獻。在孟琢兄系統的注釋這本書之前,有這兩位老先生做過相關的工作,剛才展安說的1984年是第二本,是高田淳先生的著作。第一本,嚴格講是以雜誌連載方式出現的,是荒木見悟在九州大學學報時的一個訓讀本。日本的訓讀是按照日本傳統閱讀中國古文的習慣,把文言文的讀音標出來,也算是一個最低限度的翻譯。所以,荒木見悟這些連載論文是把以日文閱讀的部分標出來。因此,對於要閱讀、理解《齊物論釋》這本書,固然有一定的幫助,但其實我個人認為也沒有特別大的幫助。當然荒木先生是大學者,對章學是有所推動的。真正對它作註解、作解讀的是高田淳先生的書。我第一次見孟老師,問他知不知道日本這兩位已故學人著作,他說不知道,也就是說他完全按照自己的學養、自己的感悟去解讀。這是了不起的工作。我想將來如果再把《齊物論釋》國際化,翻譯成英文,孟琢老師的這個《註疏》和日文的高田淳先生的翻譯,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孟琢老師這個書對於章太炎的國際化、以及承接之前的學術譜系,我想是有他的貢獻。
第二,孟琢兄講到樸學跟佛學、莊學的對話,我很同意,我想稍為補充一點,它既是樸學跟他所理解、所重新建構的佛學、莊學之間的對話,同時也是跟他所吸收接納的包含德國觀念論、馬克斯穆勒的語言哲學等在內的這些西方學術的對話。章學以小學為始基,以傳統學術融合西方之學,無論對傳統還是對西學,都是批判性重構的學術,所以一般傳統「國學」的概念,在他的框架裡面是否適合,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因為與一般未必是批判性重構傳統學術的人相比,他的獨特性是明顯的。章太炎的這種佛學模式,我想是和他通過日本接觸的東京大學佛學群體有很大關係。最早東京大學開佛學課,是因為德意志觀念論,日本人覺得我們東亞有一個完全不輸於西方、類似的「哲學」體系。所以張志強老師有一句話我很是共鳴,他說:章太炎是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哲學真正的起源。其實這方面在英語學界,也已經有了幾篇論文,我想將來孟琢跟他們的對話也會非常有意思。西方學者更會習慣於強調章太炎與西學關聯的部分,這也會帶來新的貢獻。
林少陽著《鼎革以文——清季革命與章太炎「復古」的新文化運動》,收入「章學研究論叢」
張鈺翰:大概因為我是《齊物論釋疏證》這本書的責任編輯,這兩年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策劃出版了一套「章學研究論叢」,所以戴老師讓我介紹一下相關的情況。
第一,孟老師做這個書非常不容易,我們17年認識,那時他就在做這個工作,到2019年底書出來,前後至少花了三年時間,給未來的《齊物論釋》研究做了一個奠基性的工作,這在現在的學術界是非常難得的——當然我對學術界的了解非常有限而且片面。
第二,書裡面「隱藏」了很多非常好玩的地方。比如說作者簡介裡面有一句「喵星人」,還有像「琥珀與貓毛可摩擦生電,以吾小咪隨求驗之,屢試不爽」,還有其他一些地方等等。這裡特別體現了孟老師對學術的理解,不是把學術作為一種純客觀的「對象」,而是把它內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誠然,學術很崇高,很莊嚴,但學術也沒那麼嚴肅,不必板著面孔,而是鮮活的,與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的。
第三,這本書名叫「疏證」,主要以訓釋文字為主,但其中也在闡發義理。前言裡面也提到,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也是名為疏證,本質在談義理。《齊物論釋》特別援據佛家的唯識學,為什麼?章太炎在《論諸子學》裡面說,中國之學其失在於「汗漫」,他引唯識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唯識學是佛學之中最講邏輯的,他要借這個邏輯嚴密的體系救他所謂中國學問「汗漫」之失。章太炎對中國之學這個批評對不對、他自己在建構體系方面是否完成,還可以討論,但是他這種體系化的、會通中西的努力,也是今天構建中國義理系統的基本路徑,是不容抹殺的。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章學研究論叢」的相關情況。「論叢」從2016年章太炎逝世八十周年時開始,先出了章念馳先生編、著的兩種作為紀念,2017年《章太炎全集》出齊之後,每年都會有幾種新著出來,至今已經出版了11種。這是一套開放的叢書,有合適的質量高的著作,我們還會收進去,一直出下去。算是我們打造章學出版重鎮的一個重要方面。
《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編
就近些年的章學研究來說,據我個人有限的觀察,有這麼幾個比較顯著的傾向:
一個是章太炎生平、交遊、著述本身的考釋。這其實已經持續了幾十年,大的方面好像都很清楚,但是細節部分,還是有很多可以追究的地方。這些年有新材料不斷被發現,比如說經常有章太炎的書信現身於拍場,還有對過去材料的細讀,都可以發掘出很多新的認識,這方面像戴海斌老師、董婧宸老師都有文章。
另一個是對章太炎受日本以及通過日本接受西方的影響,章太炎與日本人、其他亞洲人的交往,還有從整個亞洲的視角去看待章太炎,這方面研究越來越深入。在這方面比較突出的學者,大多有日本的學術背景,或者是在日本的學者,如坂元弘子、小林武,林少陽、彭春凌,相對來說大陸的學者在這方面略顯薄弱。
還有一個特別突出的是,學界對章太炎的思想包括對《齊物論釋》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章太炎思想的當代價值的思考,這反映出章太炎學術和思想的生命力,說明章太炎可以作為我們思考現實與未來的一個重要起點。當然,這種章太炎熱,跟康有為熱有點不一樣,就是大部分首先還是基於學術立場的,不是為某些現實目的張目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