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小學」「經典」與「思想」:《齊物論釋》的三個世界

2020-11-29 澎湃新聞
本文整理自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第5期「中國近代史青年學者讀書班」線上講座。北京師範大學孟琢副教授攜其新著《齊物論釋疏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分享關於章太炎《齊物論釋》的研究心得與體會。本次活動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戴海斌教授主持,並邀請了上海大學文學院講師周展安、北京師範大學講師董婧宸、復旦大學博士生歐陽清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歷史讀物與文獻整理編輯中心編輯張鈺翰與主講者對談。此外,香港城市大學林少陽教授、西北政法大學李智福副教授等也參與了討論。幾位與談嘉賓從語言、歷史、哲學等諸多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既為與會聽眾道出主講者研究背後的甘苦,也拓展了既有的學術視野。

我講的題目是「小學·經典·思想——《齊物論釋》的三個世界」,它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齊物論釋》的主旨,在真諦上涉及到齊物哲學與自由平等的建立,在俗諦上特別提出《齊物論釋》對文明論的批判和反思。第二部分從語言的角度討論,太炎先生在證成這一系列龐大的思想體系時所使用的一些方法,或者說進入《齊物論釋》時的一個角度。首先是小學、訓詁,從分析名相始,一直到排遣名相終,也就是「訓詁與遣名」。然後是太炎先生的語言文字思想和實踐,最後上升到語言文字哲學和齊物哲學之間的關係。第三部分探討《齊物論釋》在展開自己思想框架中,對於潛在經典(既包括莊子,也包括唯識學)內在的吸收和突破。我們先探討《齊物論釋》的思想主旨,然後從語言、經典兩個角度來理解《齊物論釋》的內在理路及其展開論證的特點。

孟琢著《齊物論釋疏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一、自由平等和文明論

探討《齊物論釋》的基本主旨,我們今天從兩個角度來說:自由平等和文明論。先看《齊物論釋》的文本:

「維綱所寄,其惟《消搖》、《齊物》二篇,則非世俗所云自在平等也。體非形器,故自在而無對;理絕名言,故平等而鹹適。」

太炎先生在《齊物論釋》一開始,便強調《齊物論釋》的主旨是什麼。他說「齊物」不是世俗的自由平等,這是我們理解齊物哲學,或者理解太炎先生整個學術的一個重要視角,即究竟是在真諦層面,還是在俗諦層面看問題。他說「非世俗所云自在平等」,意味著在《齊物論釋》中,自由平等的思想首先是在真諦層面展開的。這個真諦立足於哲學的最根本之處,也就是心物存在的根本依據。下文說:「體非形器,故自在而無對」。體是從本體層面,也就是從形上學層面探求心物存在的根本依據,太炎先生是從第八識、精神的本源之處,來探討何為心物存在的根本依據,從這樣一個高度去理解自由的問題。「理絕名言,故平等而鹹適」,是從認識論層面,徹底去消解或批判語言以及語言背後的理性思維,以此建立平等。也就是說,太炎先生的《齊物論釋》是在本體論哲學和語言哲學的高度上,來探討自由平等的根本建立的問題,這是從真諦上看。

章太炎《齊物論釋定本》,浙江圖書館1919年刊行

從俗諦上看,可以看到太炎先生在《齊物論釋》強烈的現實憂患,這個現實憂患他化用《易·繫辭》之語:

「作論者其有憂患乎!遠睹萬世之後,必有人與人相食者,而今適其會也。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

太炎先生認為莊子《齊物論》是憂患之作,這與他處於中國艱難的現代轉型的歷史背景,與他自身的時代憂患息息相關。他說「遠睹萬世之後,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一定會存在人與人之間種種的欺詐、傷害、壓迫、鬥爭與衝突,展現到極致就是人與人相食。「而今適其會也」,在他看來,他所處的那樣一個激烈衝突的世界,一個中國被帝國主義蠶食、兼併的世界,就是人與人相食的世界,帶有一種歷史的悲劇感。在這樣的歷史當中,帝國主義進行侵略的內在的文化依據是什麼呢?太炎先生很敏銳地看到:文野不齊之見。這與文明等級觀念密不可分。「高等文明」打著幫助「低等文明」、「劣等文明」的旗號,進行侵略和蠶食,這是他所處的時代,這是他的憂患所在。

這裡涉及到《齊物論釋》在真諦和俗諦上的雙重主旨:在真諦上建立根本意義上的自由平等,在俗諦上對於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具有高度的自覺,由此產生一種精神上的反抗。這兩個層面其實密不可分,前者是後者的深層基礎,後者是前者在現實中的體現。

理解太炎先生在齊物哲學中所建立的真諦和俗諦意義上的主旨,有兩個角度要注意。首先,就真諦而言,要理解他證成根本意義上的真諦的自由平等的理路所在,即他是如何證明,如何構建這個體系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就《齊物論釋》文字來說,是根據《齊物論》原有結構分成七章:第一章體量最大,分成六個小節,這一章是太炎先生證成真諦的自由平等,排遣名相以及由名相所帶來的種種差異的哲學建構的過程。在俗諦意義上對於「文野之辨」的反思,集中體現在第三章。因此,真俗兩層主旨其實也體現在《齊物論釋》篇章結構上。在真諦層面思考和理解它的理路,在俗諦層面看到太炎先生齊物哲學的現實關切,這涉及到真俗之間的互相印證,以及所謂的轉俗成真、回真向俗之間的互相攝持的關聯。

1、證成自由平等

首先,我們簡單勾勒一下太炎先生證成真諦的自由平等的思路:第一個思路是證成真如,以及由一切存在都具足的本原性的真如,來證成一種根本性的自由。第二個思路是通過無盡緣起,來證成根本性的平等。這兩個思路都和他對語言的排遣密不可分。自由平等的哲學建立是在本體論的證真、認識論的遣名的互證中不斷展開的。太炎先生在將莊子與唯識的會通中,在莊佛互證中,構建出他自己的一個相當整齊的思想體系。

2、現實關切 

另一方面,自由平等指向的是切近的現實關懷。太炎先生寫《齊物論釋》之時,正是他在日本主持《民報》,進行大義凜然的反清排滿革命之時。在排滿革命中,很多革命者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太炎先生的齊物哲學也不例外。但有意思的是,他在反清排滿的背景下,又對於帝國主義的文化政治侵略具有一種高度的自覺。他反思什麼呢:

「然始創自由平等於已國之人,即實施最不自由平等於他國之人。在有政府界中言之,今法人之於越南,生則有稅,死則有稅,乞食有稅,清廁有稅,毀謗者殺,越境者殺,集會者殺,其酷虐為曠古所未有,是曰食人之國。雖蒙古回部曾未逮其豪毛。此法蘭西非始創自由平等之法蘭西邪?」

他說西方的自由平等是雙標,他說:「今法人之於越南,生則有稅,死則有稅,乞食有稅,清廁有稅,毀謗者殺,越境者殺,集會者殺,其酷虐為曠古所未有」,這就是法國。他對此沉痛追問:「此法蘭西非創自由平等之法蘭西邪?」所以,太炎先生在反清的背景下,對於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對於全世界各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有一種極其痛切的現實關懷。《齊物論釋》對文明論,對文明等級以及基於文明等級的文化殖民,反思是非常痛切的。

所以,《齊物論釋》的思想主旨具有雙重的突破性:既突破傳統,建立現代價值,對於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階級壓迫,有一種強有力的革命精神;同時又特別強調中國的文化獨立,批判西方來維護文化獨立。前者是現代性的,後者則具備後現代的反思性。二者呈現出豐富的張力。套用政治話語來說,他具有一種中西、古今之間的雙重思想突破,這種突破與反帝反封的雙重時代擔當密不可分,和他對文明論的反思密不可分。

二、訓詁與遣名

接下來從兩個角度,展現齊物論釋中的方法特點。首先探討小學。太炎先生的工作分成三個層次:首先,他用一種語文學的方式,或說文字訓詁的方式,來貫通《齊物論》與唯識的義理。這也是太炎先生「訓詁通義理」的具體展現。其次,傳統小學從經學的附庸成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是從太炎先生始,他最先提出中國語言文字之學。太炎先生提出中國語言文字之學的時間,就是他思考撰寫《齊物論釋》的時間,所以《齊物論釋》中也蘊含了他的中國語言文字學思想。最後是從訓詁到遣名,就是「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終」。

我們先看第一個層次。《齊物論釋》中說:

「詳佛典說,第八識為心體,名阿羅邪識,譯義為藏,亦名阿陀那識,譯義為持。莊子書《德充符》言「靈府」,卽阿羅邪;《說文》:「府,文書藏也。」府、藏同義。《庚桑楚》言「靈臺」,卽阿陀那。臺本訓持,見《淮南注》及《釋名》。此靈臺者,許叔重、郭子玄皆說為心,《釋文》:「靈臺,謂心有靈智,能任持也。」

《齊物論釋》第一章第一節的關鍵問題是證成阿賴耶識。先證明八識是存在的,這是唯識的基本工作。從語根上講,阿賴耶識有兩個常見的名相,一個是阿羅耶,也就是阿賴耶,語根意義是藏,能藏種子,另一個是阿陀那,語根意義是持。《莊子》中講心的表述是靈府、靈臺。太炎先生從訓詁上講,「府,文書藏也」,「臺本訓持」,意義相通。這是傳統的訓詁之法,但背後指向的是義理,他用這種傳統的訓詁之法來證成《莊子》中有八識,將莊子和唯識學會通。面對他這種訓詁,一方面要看它是否合乎於理,即是否符合語言事實;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關注到訓詁和義理之間的互證,即在訓詁和義理的關聯中,他是如何構建自己的哲學體系的。這是語文學的層面。

其次,《齊物論釋》中蘊含著太炎先生對於語言文字學的深入。比如,他在《齊物論釋》中反思:語言的性質是什麼?語言的類型是什麼?語言和思維的關係是什麼?辭義有什麼類型?訓釋有幾種類型?語言是特殊性還是普遍性的,是民族性的還是任意性的?詞源、詞根意義和詞彙意義有沒有區別?等等。這些思考和他的小學著作相互呼應,成為他建立中國語言文字之學的理論基礎。

「蓋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乃合《齊物》之意。」

「徒以跡存導化,非言不顯,而言說有還滅性,故因言以寄實,卽彼所云: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

無論語文學還是語言文字學,這是一種建構,它和前面說的「理絕名言」存在一個張力,所以分析名相始,一定要落實到排遣名相終,一定要理絕名言,「離言說相,離文字相」。語言文字的背後是意識、思維,所以要「離心緣相」。排遣了語言文字乃至於背後的人的理性意識思維,才能夠指向畢竟平等。「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是《大乘起信論》中的說法,它直接指向的就是真如。《大乘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一方面排遣名相,一方面自如地運用名相,探討名相之理,如何理解二者之間的張力,如何理解它們的統一關係?這是齊物哲學中對於語言反思的一個重要視角。太炎先生界定語言的根本屬性是「還滅性」,他的語言哲學受到佛教對語言態度的深刻影響。

梁真諦著,高振農譯《大乘起信論校釋》,中華書局1992年版

在關注《齊物論釋》的語言世界時,出現了三個層次:首先是語文學,訓詁的層次。第二是語言文字學,他對語言的學理構建。第三是語言哲學。中國近代以來的語言哲學受西方語言哲學的影響太大,但畢竟是兩種語言文字形態,兩種文化傳統,從中國自身的語言和語言研究傳統出發,來構建獨具特色的語言哲學,是《齊物論釋》的一個重要工作。

三、經典與突破

太炎先生是如何立足於傳統來構建《齊物論釋》的思想體系,又是如何突破傳統?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說:一方面,《齊物論釋》的義理說解源自於經典世界的積澱生成。太炎先生的很多思考和中國的現實密不可分,但又充分指向中國的歷史傳統和歷史問題,所以看太炎先生要有一種古典關切,歷史的反思。在經典世界的積澱生成中,在古典和新義的融會中,《齊物論釋》體現出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文化蘊藉。另一方面,齊物哲學中的思想闡發,又充分超越了經典的闡釋傳統,在舊說和新解的張力中,體現出銳意風發的思想突破。比如《齊物論釋》中有很多地方和郭注、成疏不一樣,和經典唯識學也有很多地方不一樣。這兩方面,一方面是從中國古典來理解太炎先生的深度,另一方面是從齊物哲學和古典的對比來把握他的突破。這兩個角度都脫離不了他的經典世界和齊物哲學的關聯與對比。

《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06年版

舉個例子:

「雲行雨施,則大秦之豪喪其誇,拂菻之士忘其奡,衣養萬物,何遠之有。」

齊物哲學對文明論的反思,涉及到中西文化的關聯問題。那麼這種批判和反思會不會導致新的對立?會不會把一種新的價值標準駕於文明論之上?太炎先生《齊物論釋》自身的批判性,有沒有對更深刻的反思?就要細讀文本。這裡用了一個「喪」和「忘」,二者的互文就指向了「吾喪我」。郭注是用「忘」來解釋「喪」。這裡的「喪」不是對「我」的否定,因為否定了「我」,「吾」就無法獨存,這裡的「喪」是對偏執的遺忘和消解,從而回歸一種整體性。太炎先生用喪、忘表明,《齊物論釋》對文明論的批評不是一種非此即彼的激烈否定,不是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逆襲,而是在齊物的平等中消解任何一種文明,既消解西方文明也消解東方文明的自我中心和傲慢,它指向的是世界文明的多元共存。

再如:

「夫其所以括囊夷惠,炊纍累周召,等臭味於方外,致酸鹹於儒史,曠乎未有聞焉。」

炊纍出自《莊子·在宥》,郭象註:「若遊塵之自動」,是一種萬物自然而然運動生發的狀態。它形象表達出太炎先生對社會建設的理解——良好的社會秩序是自然的升發,是「不齊而齊」的自主運動。

以上是從經典的蘊藉中去理解太炎的思想。此外,太炎先生還有一些地方和經典傳承、經典論述明顯不同,這些不同也是我們理解齊物哲學和《齊物論釋》問題的生根點,為什麼不同,原因何在?舉個例子: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

「代」,在莊學傳統中基本解釋為變化,但太炎先生將它解釋為時間:「節序遞遷,是名為代」。這裡就有他的創造,也和他構建的哲學體系有關。《齊物論釋》第一章第一節,就是證成法相唯識。法相是什麼?就是心物存在的類別。大乘唯識中《百法明門論》講「五位百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應行法,無為法。在《齊物論釋》中第一章第一節中,太炎先生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用訓詁和其他方法來證成阿賴耶識;第二是證成色法、外在的世界是唯識所生;第三是證成心和心所法,即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唯識的。最後用「日夜相代乎前」證明時間也是唯識。時間屬於心不相應行法,他以時間為代表證明心不相應行法和第八識的關係。這個結構和經典唯識學很像,就是先證成唯識,然後再證成法相唯識。在這樣一個哲學框架的背景中,他把「代」解釋為時間。所以他和舊說不同的地方,是我們理解他思想體系和思想特點的一個角度。

評議討論

戴海斌:

孟琢教授是治傳統語言學、文獻學、章黃學術的專家,深有造詣。 特別值得介紹,他現在主持北師大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也有「章黃學術」的公眾號,大家可以關注。「章黃學術」,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學術史名詞,或是學術研究關心的對象,但對孟老師可能不盡然,北師大的語言文字學有歷史傳統和深厚積澱,經歷幾個世代,都有代表性學者和研究,孟老師相對年輕的一代學者,也是章黃學派的傳人,正在做著對以章太炎、黃侃為殿軍的乾嘉學派經學、小學和文學傳統加以繼承與發展的工作。

《<齊物論釋>疏證》在2019年出版。去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也是《齊物論釋》定本刊印100周年,太炎誕辰150周年,孟老師做了這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提供了《齊物論釋》一個新釋本。太炎本人《齊物論釋》極為看重,認為是「一字千金」的著作,後世對「齊物」思想也有極高評價。但形成對比的是,學界對《齊物論釋》的解讀、研究和闡發不足,同樣,這樣高明的思想又為何在現實歷史中迴響寥寥?這些問題,當然有各種原因和歷史背景。但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齊物論釋》實在難讀!太炎書難讀,《齊物論釋》難讀之尤!這個《疏證》,就是孟老師以「以小學通義理」的看家本領(用太炎話說,語言文字之學是「一切學問之單位之學」)做的一個工作。我對語言訓詁是十足的外行,不能贊一詞。這個書詳密疏證、調停諸家,至少給我一個好用的、起碼稍稍看得懂的本子。這一工作的價值首先值得討論。

再有,在文本背後,我們可以發現,章太炎寫《齊物論釋》有持續的寫作、修訂、刊刻定本的過程。從章太炎在「蘇報案」後的1906年出獄東渡,開始佛學轉向,算到1919年正式定本,有十三年時間。這個過程,中間經歷了反滿革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也是孟老師說的「中國歷史發生根本改變的13年」。太炎寄托在這個書裡,有許多「古典關切」、「現代關切」,這些思想遺產對於後世、當代的意義,也值得好好討論。

所以,這次邀請了語言、歷史、哲學、思想各方面研究的專家,希望從多角度來理解太炎學術,並探索後續的研究方向。組織這個討論,我還有一點私心。復旦大學歷史系是章(太炎)、康(有為)學術研究起步比較早的學術機關,也可謂章學重鎮。從周予同先生的經學史脈絡下來,朱維錚先生、姜義華先生都是大家,在太炎研究和文獻整理兩方面,做出過極多成績。我們有這個研究傳統,現在也有學生繼續在做這方面研究。當然,當代風氣多變,學術升降也很正常,太炎研究目前好像稍顯式微。我本人不在章太炎研究的學門之內,但我也希望能夠紹介前沿的、好的研究,通過這樣直接的討論,促進敝系的章太炎相關研究,對正在為此努力的同學們有一點刺激和鼓勵,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朱維錚、姜義華編注《章太炎選集(注釋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周展安:

我首先談對《齊物論釋疏證》這本書的認識。我知道孟琢兄在做這個事情,現在終於看到書,是非常興奮的。當時想到:中國人也有自己的《齊物論釋》疏證之作了。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據我粗淺了解,1981年日本的荒木見悟先生寫了《齊物論釋疏證》, 1984年高田淳先生出版《辛亥革命與章太炎的齊物哲學》。比較下來,我認為孟琢兄的《齊物論釋疏證》最詳盡。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這本書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以太炎解太炎。他對太炎著作非常熟悉。對於太炎很多不受人重視的文章,也可以信手拈來。第三點,孟琢兄對太炎齊物哲學思想的理解。章太炎在世時,對自己的學問特別自信也特別看重的,相對於小學來講,可能更是他的哲學。太炎佛學不是一般的佛學,他和同時代的佛學,包括和佛典的很多闡釋是有差異的,這個差異並非是他沒讀懂,或讀錯了,而是他自己就是要這麼闡釋。張志強老師也曾指出過這一點,就是章太炎要借他對佛典的闡釋,來表達他自己的哲學。

荒木見悟『斉物論釈訓註』(圖片由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生陳希攝影、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生歐陽清提供)

  

高田淳『辛亥革命と章炳麟の「斉物」哲學』(圖為復旦大學姜義華教授藏書,復旦大學博士生歐陽清提供)

接下來就孟琢兄講座及其著作中涉及到的問題,我簡單談四點:

第一點是如何理解平等?我同意孟琢兄講座中對於平等之於太炎思想重要性的強調。要稍加補充的是,平等在章太炎的論述裡,或許可以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常見的在啟蒙運動脈絡中的平等。這在太炎論述中有諸多展現,比如他對秦制的研究,對五朝法律的研究,對中國歷史上均田制、土地制度的研究,他認為裡面都有平等的東西。這是一個層面,它可以和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由平等」來作關聯性的解說。另一個層次是《齊物論釋》中講的平等,這個層次要比前一個層次更高,是佛學意義上的平等。佛學裡有很多和「平等」有關概念,比如平等智、平等性智等。什麼是平等智、平等性智?就是轉化第七末那識得到的智慧,即觀一切法都是平等,世界萬法沒有自性,沒有自己的規定性。所以,平等在佛典裡面有更複雜完整的說法,叫平等一如、平等性智,平等是這個脈絡中一個比較簡化的說法。

第二點是關於真諦和俗諦的關係。我也同意孟琢兄所說的真諦和俗諦不一不二的關係。我想稍為補充的是:在一不一不二、假實相蕩的真和俗相互內在的關係之下,在這個前提底下,恐怕還要再認識一點,就是真諦和俗諦的地位有不平衡性。它體現在哪裡呢?在《齊物論釋》中,太炎論到最後,講到寧可去做所謂的「一闡提」,即不能成佛的人,完全執著在此世的人,當他講到這個程度,實際上他的腳已經更多站在俗諦意義上。這也是為什麼他闡發了對「眾同分」的理解。《齊物論釋》中,章太炎在論述真諦時,始終是在和俗情、俗諦、邊見、倒見的糾纏中展開。也就是說,真諦必須用一種內在化的視野去看,真諦就是諸多邊見、倒見相互激蕩的結果。這是我要講的不平衡性。這在理論上既有唯識宗,也有真心系比如《大乘起信論》的影響,特別是《起信論》中關於染淨種子互燻的理論,太炎受其影響很大。

第三點是太炎的佛學解莊。太炎以佛學解莊的脈絡比較複雜,能把這一點解明已經不容易。可是我們還要反過來問:太炎和唯識學的區別在哪裡?太炎在《齊物論釋》裡面,特別重視唯識宗和華嚴宗,他本人的論述和一般的華嚴經典、唯識經典的區別在哪裡?我覺得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他在佛典闡釋上有非常多的突破。他對唯識宗,對陳那、世親、護法的東西,其實都有批評,這在《齊物論釋》中還少,在他和學生吳承仕的通信中更多。第二個層面,我覺得尤其重要,他在《齊物論釋》裡面展示出來的不是純粹的理論構造,而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中介,那就是他對現實的關切。他的以佛解莊不是純粹的思想史或學術史意義的,必須要聯繫到整個近代史的廣闊圖景。他在《齊物論釋》裡面特別展示出對於經學、進化論、文明論包括文明論背後的所謂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政治潮流的關注。

最後一點是,很多人在闡釋太炎的齊物哲學時,會說太炎思想有多元主義傾向,甚至發展出多元平等這樣的概念。這個恐怕也需要商榷。剛才說《齊物論釋》是立足於現實,而現實就是當時中國是一個非常弱的狀況,別人不僅要打你,而且要把打你正當化,背後是文明等級論這樣一套話語的操控。也就是說,太炎是在站在一個弱者、抵抗者的位置上來寫《齊物論釋》的。而一個特別在弱勢位置上展開的思考,是不太可能發展出一套非常從容的多元平等、或多元主義的話語,這套話語本身更多屬於勝利者的言說,而不是抵抗者的言說。這是其一。其二,多元平等裡面,如果說太炎肯定了多元,就是多個自我規定性。而齊物哲學最根本是講「喪我」,就是要破掉規定性,所以不可能停留在多元這個層次上。我們或許不能說章太炎反對多元平等,但是多元平等絕不是他的終極視野。

董婧宸:

《齊物論釋》這部著作,可以視為章太炎國學研究的最後一塊「版圖」。太炎1906年東渡日本,1908年開始國學講習會,講授《說文解字》《爾雅義疏》《文心雕龍》《莊子》諸書。《齊物論釋》前後的寫定,卻經過了漫長的過程。最初,章太炎撰成的只有解析訓詁、辨析疑義的《莊子解故》,1910年《齊物論釋序》刊載,1912年出版頻伽精舍本《齊物論釋》,至1919年,包含初本、定本的《齊物論釋》才最終刊行。章太炎對齊物哲學的討論,一直綿延到他講授《莊子》的十年之後。而最終呈現給我們的《齊物論釋》和《定本》,體現為章太炎以「釋」的文體,疏通《齊物論》的文本,並有前後初本、定本的思想變化,構成了一個內在「復調」、思想層次豐富的著作。《齊物論釋》乃以佛解莊,又和章太炎身處的歷史環境有緊密聯繫,解讀和還原有一定的難度。我從幾個角度,來談一談我對《齊物論釋疏證》的體會。

章太炎流亡日本時期像

一、語文學的工夫

《疏證》在「語文學」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具體包括文本注釋、以章解章、初本定本比勘等諸多內容。

1、文本注釋

朱維錚、姜義華先生的《章太炎選集》中,已有對《齊物論釋自序》的注釋。兩位先生是我們崇敬的前輩學者,《章太炎選集》是太炎研究的經典之作,也是我們進入章學世界的重要階梯。但如果強加對比的話,也能看到《疏證》的一些具體的進步。

其一,字詞。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字義的注釋準確。字詞理解不準確,容易對整篇主旨產生偏微。如《齊物論釋自序》:「常道不可以致遠,故存造微之談。」《選集》注「造微」為「虛構的微言」。《疏證》注,「造微,進於精微」。從義項看,「造」當為達到,釋「造」為「虛造」,小誤。二是字詞指向的明確。在詞義理解準確之外,對文本中有具體指向的含義,要認識準確,否則容易造成篇章的誤讀。如:「等臭味於方外,致酸鹹於儒史。」《選集》:「方外,世外。」《疏證》:「現實世界之外,謂佛學也。」方外為世外,固不誤,但更準確的說,世外當指佛學,而非泛指。

第二,句讀。《章太炎全集》中,《菿漢微言》亦與《齊物論釋》密切關係。或因關涉佛典,或因未解篇章,《全集》在《齊物論釋》《菿漢微言》中,在個別處存在破句。《疏證》在這方面做了一些糾正工作。

第三,典源。章太炎熔裁經典,語言蘊藉。但這也意味著索解不易。要把握章氏的主旨,需要準確抓住典源。如《齊物論釋自序》:「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文王明夷」出自《周易·明夷》。「仲尼旅人」,說孔子流離失所。但這句在《自序》中要表達什麼意義?那就要找到典源,說明含義。《疏證》指出,章氏此言,出自《周易·文言》王弼注,其主旨是「內文明而外柔順」,指向的《齊物論釋》中的明真通俗。

第四,章句。真正好的「章句」,不應該是「章句小儒,破碎大道」,而是在離章辨句時,溝通全篇,把握主旨。如《疏證》在疏解「止足不可以無待」時,指出此下三句,為莊子勝老、墨、儒三家之處,較好地闡明了前後的論證脈絡。這一工作也貫穿於《疏證》全書。

綜上,《疏證》在文本注釋方面,做了很多基礎的工作,或可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便利。

2、以章解章

《疏證》的「以章解章」,一方面體現在援引章氏語言文字考證的著作,說明《齊物論釋》中「分析名相」時的語言依據。例如,《齊物論》「與接為構,日以心鬥」,章氏在《齊物論釋》中,以《庚桑楚》「知者,接也」「知者,謨也」為中介,溝通了《齊物論》中的「接」與佛教名相中觸、受等的關係,這與傳統的解釋有所不同。接為什麼能和觸、受聯繫在一起?《疏證》:「《文始》以謨與模、摹、慕諸字同源,為規摹形象之義」,從章氏的詞源考證出發,《疏證》補充說明了「謨」與規模的詞源特點。通過對詞源的勾連,更好地幫助今人理解章太炎新解的背景和思想。

另一方面,「以章解章」也體現在援引章氏《國故論衡》《菿漢微言》等書,來補充說明章氏的學術觀點。以典故為例,《齊物論釋·釋篇題》:「雲行雨施,則大秦之豪喪其誇,拂菻之士忘其傲,衣養萬物,何遠之有。」「雲行雨施」典出《易·文言》:「雲行雨施,天下平也。」這裡,「雲行雨施」不能從字面意義解讀,而是和下文「天下平也」聯繫在一起,章氏藉此表達《齊物論釋》的平等觀念。《疏證》引《菿漢微言》:「雲行雨施而天下平,故《齊物論》者,天下之鴻寶也。」這樣,把典源、典面和章太炎的解釋運用,都比較充分地揭示出來,對理解章氏的思想旨趣有所幫助。

3、版本比勘

《齊物論釋》一書存在著前後的版本變化,體現出章氏學術思想的前後發展。《疏證》做的另一方面工作,就是比較初本、定本的版本異同,並簡要揭示其中反映出的學術思想的變化。前後相同,《疏證》中就用「定本同」加以說明;前後有殊,《疏證》則分列不同的版本,並對其中涉及的字句、名相、主旨差異加以梳理,呈現出豐富的思想動態變化。

二、文本的張力

《齊物論》是《莊子》中的一篇,《齊物論釋》又是章太炎在援佛入莊,闡釋《齊物論》並闡明章太炎齊物哲學的一部著作。從《齊物論》到《齊物論釋》再到《齊物論釋丁本》,其中是有豐富的張力的。從《莊子解故》序言看,章太炎的學術資源,在語言文字方面,既有經典的郭象注、陸德明音義、成玄英疏,又有洪頤煊、王念孫、俞樾、孫詒讓等清人考證。在佛學思想方面,又有唯識和華嚴兩大宗。在《齊物論釋》中,哪些是章太炎繼承前人學術,那些是章太炎開啟新詮?《疏證》在這些方面,作了很多細緻的爬梳工作,並以此為基礎,要言不煩、簡明扼要地勾勒出章太炎的思想。這些工作不僅為今人提供了基礎讀本,也可能對我們進一步去理解章太炎的思考,會有一定的推進。

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從古代以來的疏證,本身也有一定的體式和規則。《疏證》作者關於章太炎學術思想的全面討論,恐怕既不可能、也不必然體現在《疏證》之中。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章太炎在近代學術史上的意義和價值,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我也期待著包括作者在內,各位同道一起努力,能有不斷的突破。

歐陽清:

因為我正好在作《齊物論釋》的博士論文,孟老師的《齊物論釋疏證》的出版對我來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必備參考書,節省了我很多文獻檢索、以及爬梳文義的時間,所以我首先要感謝孟老師。在孟老師的書出版之前不久,章太炎弟子繆篆《齊物論釋注》得以影印出版,但繆注十分繁瑣,反而不便於理解文義。孟老師的《疏證》相對繆注來說,更加刪繁就簡,便於學者閱讀和利用。其次,在每一章節之前,皆有本章文旨的概括,梳理思想脈絡,可謂便利導讀。再次,在註疏中,《疏證》還注重「以章注章」,對章太炎先生其他著作的相關之處,也詳加徵引,據以互證,探求淵源,從而展現出《齊物論釋》的思想統攝。

我想從學術史的角度,談一談《齊物論釋》作為章太炎諸子學研究的一面。孟琢老師提出以「三個世界」,小學世界、經典世界、思想世界為基本路徑來研究和解讀《齊物論釋》,我讀過之後頗受啟發。但在《前言》當中,孟老師似乎對三個世界之間的邏輯關係並未有所梳理。章太炎在《國故論衡·文學總略》中說:「文字初興,本以代聲氣,乃其功用有勝於言者。言語僅成線耳,喻若空中鳥跡,甫見而形已逝,故一事一義得相聯貫者,言語司之。及夫萬類坌集,棼不可理,言語之用,有所不周,於是委之文字。文字之用,足以成面,故表譜圖畫之術興焉,凡排比鋪張,不可口說者,文字司之。及夫立體建形,向背同現,文字之用,又有不周,於是委之儀象。儀象之用,足以成體,故鑄銅雕木之術興焉,凡望高測深不可圖表者,儀象司之。」也就是我們表達的途徑有言語、文字、儀象,其作用各有不同,而文字的作用最為獨至。言語通過音來表意,然而無體無形,出口即逝,只能表達一事一義,因此說言語成線。文字以形體表音、義,有跡可循,且合形、音、義三者於一體,為文辭之本;文字敷衍而成文章,文章匯成文獻,可以展現社會歷史之平面,故說文字成面。文物立體,形象直觀,故說儀象成體。但是文物本身無法說話,如何確定文物的信息,仍要依靠文獻的記載。因此,言語、文字、儀象,其用雖各有不同,但只有文字,承載形、音、義三者,超越時空,其功用雖然有不周,但最為獨至。因此章太炎以為,董理小學,要以韻學為候人、而且要堅持字本位。1906年章太炎在其演講《論語言文字之學》中,主張把傳統小學改稱為語言文字學,並認為小學語言文字學是一切學問之基礎。孟琢老師序言中也講到,對《齊物論釋》小學世界的疏證是基礎。

其次,從生成過程來說,思想產生在前,語言文字的表達在後,二者的共同載體則是「文本」。因此對研究者而言,文獻、文本的校勘是基本前提,語言文字的訓詁是核心關鍵,由此通往思想的世界。小學——文學——思想的世界得以打通。但從作者角度說,其實只有一個世界,就是作者的思想世界。莊子的思想世界、墨子的思想世界。因此,對研究者來說,小學、文學與思想三者之間,必然是能夠貫通的邏輯關係。

林少陽:

首先我想講,孟琢老師的《齊物論釋》的注釋,在我看來是第一本系統的注釋,在此之前系統的注釋是沒有的,這是第一本。所以在任何意義上,這是章學研究的一個很大貢獻。在孟琢兄系統的注釋這本書之前,有這兩位老先生做過相關的工作,剛才展安說的1984年是第二本,是高田淳先生的著作。第一本,嚴格講是以雜誌連載方式出現的,是荒木見悟在九州大學學報時的一個訓讀本。日本的訓讀是按照日本傳統閱讀中國古文的習慣,把文言文的讀音標出來,也算是一個最低限度的翻譯。所以,荒木見悟這些連載論文是把以日文閱讀的部分標出來。因此,對於要閱讀、理解《齊物論釋》這本書,固然有一定的幫助,但其實我個人認為也沒有特別大的幫助。當然荒木先生是大學者,對章學是有所推動的。真正對它作註解、作解讀的是高田淳先生的書。我第一次見孟老師,問他知不知道日本這兩位已故學人著作,他說不知道,也就是說他完全按照自己的學養、自己的感悟去解讀。這是了不起的工作。我想將來如果再把《齊物論釋》國際化,翻譯成英文,孟琢老師的這個《註疏》和日文的高田淳先生的翻譯,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孟琢老師這個書對於章太炎的國際化、以及承接之前的學術譜系,我想是有他的貢獻。

第二,孟琢兄講到樸學跟佛學、莊學的對話,我很同意,我想稍為補充一點,它既是樸學跟他所理解、所重新建構的佛學、莊學之間的對話,同時也是跟他所吸收接納的包含德國觀念論、馬克斯穆勒的語言哲學等在內的這些西方學術的對話。章學以小學為始基,以傳統學術融合西方之學,無論對傳統還是對西學,都是批判性重構的學術,所以一般傳統「國學」的概念,在他的框架裡面是否適合,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因為與一般未必是批判性重構傳統學術的人相比,他的獨特性是明顯的。章太炎的這種佛學模式,我想是和他通過日本接觸的東京大學佛學群體有很大關係。最早東京大學開佛學課,是因為德意志觀念論,日本人覺得我們東亞有一個完全不輸於西方、類似的「哲學」體系。所以張志強老師有一句話我很是共鳴,他說:章太炎是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哲學真正的起源。其實這方面在英語學界,也已經有了幾篇論文,我想將來孟琢跟他們的對話也會非常有意思。西方學者更會習慣於強調章太炎與西學關聯的部分,這也會帶來新的貢獻。

林少陽著《鼎革以文——清季革命與章太炎「復古」的新文化運動》,收入「章學研究論叢」

張鈺翰:

大概因為我是《齊物論釋疏證》這本書的責任編輯,這兩年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策劃出版了一套「章學研究論叢」,所以戴老師讓我介紹一下相關的情況。

第一,孟老師做這個書非常不容易,我們17年認識,那時他就在做這個工作,到2019年底書出來,前後至少花了三年時間,給未來的《齊物論釋》研究做了一個奠基性的工作,這在現在的學術界是非常難得的——當然我對學術界的了解非常有限而且片面。

第二,書裡面「隱藏」了很多非常好玩的地方。比如說作者簡介裡面有一句「喵星人」,還有像「琥珀與貓毛可摩擦生電,以吾小咪隨求驗之,屢試不爽」,還有其他一些地方等等。這裡特別體現了孟老師對學術的理解,不是把學術作為一種純客觀的「對象」,而是把它內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誠然,學術很崇高,很莊嚴,但學術也沒那麼嚴肅,不必板著面孔,而是鮮活的,與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的。

第三,這本書名叫「疏證」,主要以訓釋文字為主,但其中也在闡發義理。前言裡面也提到,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也是名為疏證,本質在談義理。《齊物論釋》特別援據佛家的唯識學,為什麼?章太炎在《論諸子學》裡面說,中國之學其失在於「汗漫」,他引唯識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唯識學是佛學之中最講邏輯的,他要借這個邏輯嚴密的體系救他所謂中國學問「汗漫」之失。章太炎對中國之學這個批評對不對、他自己在建構體系方面是否完成,還可以討論,但是他這種體系化的、會通中西的努力,也是今天構建中國義理系統的基本路徑,是不容抹殺的。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章學研究論叢」的相關情況。「論叢」從2016年章太炎逝世八十周年時開始,先出了章念馳先生編、著的兩種作為紀念,2017年《章太炎全集》出齊之後,每年都會有幾種新著出來,至今已經出版了11種。這是一套開放的叢書,有合適的質量高的著作,我們還會收進去,一直出下去。算是我們打造章學出版重鎮的一個重要方面。

《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編

就近些年的章學研究來說,據我個人有限的觀察,有這麼幾個比較顯著的傾向:

一個是章太炎生平、交遊、著述本身的考釋。這其實已經持續了幾十年,大的方面好像都很清楚,但是細節部分,還是有很多可以追究的地方。這些年有新材料不斷被發現,比如說經常有章太炎的書信現身於拍場,還有對過去材料的細讀,都可以發掘出很多新的認識,這方面像戴海斌老師、董婧宸老師都有文章。

另一個是對章太炎受日本以及通過日本接受西方的影響,章太炎與日本人、其他亞洲人的交往,還有從整個亞洲的視角去看待章太炎,這方面研究越來越深入。在這方面比較突出的學者,大多有日本的學術背景,或者是在日本的學者,如坂元弘子、小林武,林少陽、彭春凌,相對來說大陸的學者在這方面略顯薄弱。

還有一個特別突出的是,學界對章太炎的思想包括對《齊物論釋》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章太炎思想的當代價值的思考,這反映出章太炎學術和思想的生命力,說明章太炎可以作為我們思考現實與未來的一個重要起點。當然,這種章太炎熱,跟康有為熱有點不一樣,就是大部分首先還是基於學術立場的,不是為某些現實目的張目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文化講座︱李銀河與作家陳雪談我們的情愛、身體與性
    北京︱品質生活的五個真相時間:6月23日(周二)15:00-17:00地點:朝陽區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樓嘉賓:歐陽應霽(漫畫家、文字創作者)、任長箴(>       講座將從尤那·弗萊德曼的建築理念與作品,尤其是那「移動建築」出發,來漫談歷史上曾變成過建築的妖怪,以及具有「妖怪」屬性、程度、功能的建築。
  •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本次講座由東漢史學術研討會召集人趙國華教授主持。主講人臧知非教授(右)和主持人趙國華教授(左)戰國士人的思想共性:追求聖王之治戰國時期的士人們體現的是孔子所提出的「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的傳統精神,這可以作為當時士政關係的歷史依據和理論依據。
  • 駐馬店市第十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宣講團第三期學生講座
    駐馬店網訊(記者 周濤 通訊員 陳淑平 魏澤萍  文/圖)為了進一步加強學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 一周文化講座︱科學不是通向美好未來的途徑
    北京︱記錄,用口述歷史的方式時間:9月5日(周六)13:30-16:30地點:西城區馬連道路13號馬連道茶緣茶城B1-05看茶觀海茶莊二層會所嘉賓:餘海(本次講座中將邀請該口述史項目的發起與參與人,與我們一同分享石油工人的故事。
  • 北大滙豐講座 | 徐高:決定中國經濟的思想線索
    【MBA中國網訊】耦耕讀書會之十六決定中國經濟的思想線索活動詳情2018年09月26日19:00-21:00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335教室主辦方:經濟金融網、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MBA項目講座嘉賓徐 高
  • 講座︱張旭鵬:全球思想史的興起與作為「織工」的歷史學家
    思想史這門學科從歐洲思想史向全球思想史的轉變,一方面有全球化、全球史等外在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其內在的發展邏輯。2020年7月9日晚,由華東師範大學世界歷史研究院和華東師範大學全球思想史中心主辦的「全球思想史2020年暑期系列講座」第一場「全球思想史的興起:基於《現代歐洲思想史》和《再思現代歐洲思想史》兩部文集的考察」在線上進行。
  • 講座︱張倩紅:猶太人何以在上千年的流散中保持民族認同?
    張倩紅教授在講座現場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關係以色列位於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之處,國土面積僅有2萬多平方公裡,人口846.2萬,其中75%為猶太人,20%為阿拉伯人。以色列的地緣環境非常惡劣,周圍都是阿拉伯國家,其中只有埃及和約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係。以色列幾乎沒有任何資源,近幾年才發現了天然氣。
  • ...成長的天空——記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逸夫小學
    在11月20日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我市逸夫小學榮獲「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是此次我市唯一一所獲得該項殊榮的學校。近日,記者走進逸夫小學,探尋該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如此出色的秘笈。陽光德育銀行走出德育新路徑在教室裡,學生們人手一本陽光存摺,大家正數著存摺上積攢的陽光幣,比一比、賽一賽,看誰的幣更多。
  • 讓每一束花朵盡情綻放—延安實驗小學男女性別平等專題講座
    延安實驗小學十分重視在學校領域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我們一起把男女性別平等教育帶進校園、帶進課堂、帶進思想。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延安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心理諮詢中心主任——石梅,她分別為延安實驗小學六年級的男生、女生帶來性別平等專場講座。
  • 《甜蜜蜜》詞作者莊奴逝世︱十年又十年,逝去的是時間,不變的是情長
    《甜蜜蜜》詞作者莊奴逝世︱十年又十年,逝去的是時間,不變的是情長 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11 19:36:48
  • 「同心明眸」送健康青少年愛眼護眼知識健康講座走進昆明中華小學...
    &nbsp&nbsp&nbsp&nbsp中華小學學生聽取眼科健康知識講座。民進昆明市委 供圖&nbsp&nbsp&nbsp&nbsp來自昆明普瑞眼科醫院的小兒眼科副主任醫師袁湘華,為三年級8個班的200餘名同學帶來了一場生動有趣的眼科健康知識講座,教孩子們怎樣正確愛護眼睛,做自己眼睛健康的責任人。
  • 講座回顧|林德宏:現代理論物理學的哲學思考
    2019年10月9日,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榮譽資深教授林德宏老師為南大學子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講座。林老師的講座題目是「現代理論物理學的哲學思考」,講座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潘天群老師主持。現代物理理論是相對經典物理理論來說的。
  • 澆花澆根,育德育心,孝義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取得新成效
    2018年以來,孝義市委、市政府在上級文明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加強組織領導,全方位打造特色工作品牌,從建立育人機制、豐富教育內容、整治育人環境等方面入手,積極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作用,努力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再上新臺階。
  • 一周文化講座︱逃離北上廣:一線的欲望和二線的願望
    「CIDEG文庫」最新出版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思想:蒸汽機、產業革命和創新的故事》,作者威廉·羅森講述的故事既關乎引發工業革命的那些人,又牽涉推動工業革命發展的機器,即蒸汽機。本次講座,讓我們聆聽他對經典戲劇和當代戲劇的解讀。
  • 研讀經典著作 傳承「紅船精神」——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
    研讀經典著作 傳承「紅船精神」——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青年骨幹教師經典著作研讀培訓班側記 2014-01-10 來源:社科司   2013年12月15日,在舉國同慶「嫦娥三號」落月夢圓這一特殊日子裡,來自全國各地多所高校的近百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齊聚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浙江嘉興。
  • 講座預告 | 李猛 政治作為天職:韋伯思想百年後
    北京大學公共政策講壇第130期MPA公共管理實踐應用專題系列講座之八李猛政治作為天職:韋伯思想百年後講座時間2020年5月30日 18:40——20:40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與倫理學、社會理論、早期現代哲學和古希臘哲學,特別著眼於現代政治、道德與社會思想的形成和演變。2015年出版研究現代自然法學說的專著《自然社會:自然法與現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翻譯布迪厄、吉登斯、米德等人的專著。發表有關亞里斯多德、奧古斯丁、馬基雅維利、笛卡爾、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研究論文多篇。
  • 「世界思想寶庫鑰匙叢書」出版,以批判性思維解讀經典著作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日前出版的漢英雙語版「世界思想寶庫鑰匙叢書」力圖通過對經典學術著作的解析,讓讀者以新的角度看待人文學科的經典著作,從而培養學術研究中最重要的能力——批判性思維。「世界思想寶庫鑰匙叢書」涵蓋11個學科門類,首批推出100種,解析的著作有哲學領域的伊曼努爾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心理學領域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社會學領域的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學領域的亞當斯密《國富論》、人類學領域的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以及對現代女性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的貝蒂弗裡丹的《女性的奧秘》和維吉尼亞伍爾芙的《一間自己的房間
  • 航天小學舉行科普知識進校園知識講座
    水母網11月27日訊(通訊員   單釔陳 )科技創新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掌握了核心技術,就是掌握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希望同學們從小立志,為我們國家和民族而努力學習,煙臺航天小學邀請校外輔導員為學生進行了科普知識講座。
  • 打開你的心靈窗戶 ——白塔區實驗小學舉辦心理健康講座
    (遼陽市白塔區實驗小學) 為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學生的心理調控能力,近日,白塔區實驗小學邀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徐豔玲和徐夢茹兩位老師來到實小為六年級學生做心理健康講座 活動中,學校聘請徐夢茹老師為實驗小學校外輔導員
  • 民盟獅子山支部赴市新橋小學開展科普講座活動
    12月1日下午,民盟獅子山支部前往市新橋小學開展科普講座活動。支部盟員、市郊區政協委員丁弘傑為該校「走進新橋礦,共同識寶藏」科技實踐活動小組做了「我們身邊的礦產知識」專題講座,支委彭玉凡和盟員潘國平全程參加了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