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化講座︱科學不是通向美好未來的途徑

2020-12-05 澎湃新聞
北京︱記錄,用口述歷史的方式

時間:

9月5日(周六)13:30-16:30

地點:

西城區馬連道路13號馬連道茶緣茶城B1-05看茶觀海茶莊二層會所

嘉賓:

餘海(新聞記者、攝影師)、王非(企業家、自由撰稿人、製片人)

能源為工業化的進行提供可能,也因此常常被稱作國家的命脈。新中國第一代石油工人在新中國的建立中毫無疑問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那麼在他們的經歷與記憶中,將會有怎樣精彩的故事呢?《光輝——為新中國第一代石油教育人造像》口述歷史項目組從2013年4月起對新中國第一批石油教育工作者進行口述歷史採訪。本次講座中將邀請該口述史項目的發起與參與人,與我們一同分享石油工人的故事。

北京︱媽媽我們去哪兒呢:田世虹《媽媽去哪兒》讀者沙龍

時間

9月5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17號好苑建國酒店1F雨楓書館

主講人:

田世虹(外交家、心理醫師、多重身份的跨界寫作人)

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熱播的背後反映出當下中國父親在兒童教育中的嚴重缺失。母親,在某種意義上,則扮演著雙重角色。媽媽帶著寶貝出去旅行,究竟會有怎樣的不同故事呢?一起來《媽媽去哪兒》沙龍聽作者分享她跟女兒之間的旅行冒險。

北京︱「科學怪人」系列線下活動Beta 0.1

時間:

9月5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海澱區杏石口路65號中間劇場

嘉賓:

徐來(果殼網總編輯、青年小說家)、Ent(果殼網主筆)、電子騎士(影評人)、陳楸帆(科幻小說作家)

瑪麗·雪萊,即詩人雪萊的妻子,創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這部著名的小說講述了科學家弗蘭肯斯坦如何創作一個生物,卻又被生物所困所惑,最終與生物一同走向滅亡的悲劇故事。創作者的名字常常被用來指稱他的創造物,在英文中Frankenstein,這位科學家的名字,也特指那些毀滅創作者之物。那麼,如何創造出一個不會殺死自己的怪物?一起來圍觀幾位科學達人和科幻愛好者的分享會。

北京︱魯迅塑造和塑造魯迅

時間:

9月5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海澱區五道口華清嘉園15號樓2010室706青年空間

嘉賓:

李靜(文學評論家、劇作家)、解璽璋(著名文藝評論家)

一個歷史夾縫中備受煎熬的魯迅,一個您從未認識的魯迅,會是什麼樣?魯迅這個讓中國人永遠愛、永遠痛、永遠繞不過去的複雜形象,兩位名家將如何解讀?共識網線下讀書會特邀著名文藝評論家、歷史學者解璽璋與《大先生》一書作者李靜,一起共讀「大先生」!

北京︱科學不是通向美好未來的途徑
時間:

9月6日(周日)14:00-17:00

地點:

通州區宋莊鎮小堡尚堡藝術區B-106蜜蜂書店

嘉賓:

田松(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教授)、周立(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什麼是美好未來?如何定義?為什麼科學不是通向美好未來的途徑?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惑,那麼一起來聽科學文化人關於科學的反思。

北京︱忽必烈——變遷中的人物

時間:

9月7日(周一)15:30-17:30

地點:

海澱區北四環西路33號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二樓協同交流報告廳

嘉賓:

Morris Rossabi(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歷史學特聘教授)

羅茂銳(Morris Rossabi)是《忽必烈可汗:他的人生與時代》(Khubilai Khan:His Life and Times)一書的作者,同時也是漢學研究中關於元史的重要學者。在本次講座中,他將主要關注忽必烈在蒙古人由徵服者轉變為統治者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忽必烈對推動中國藝術、手工業、農業與商業的發展所起的作用。

上海︱再返馬來亞:歷史與認同

時間:

9月2日(周三)18:30-20:30

地點:

楊浦區定海港路252號定海橋互助社

主講人:

梁捷(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師)

梁捷說:「探討馬來西亞政治社會現狀時,必須回溯它以及周邊國家的歷史,梳理脈絡,重構大量被壓抑和被遮蔽的歷史。同時,我們也必須從中國學者多不熟悉的族群政治入手,充分探討各個族群在國家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華人一直是馬來歷史和現狀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馬來華人也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中國和整個東南亞歷史。所以對馬來和馬來華人的經驗研究,意義絕不會局限於馬來。」那麼,馬來研究究竟能為我們理解中國以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提供怎樣的經驗和借鑑呢?

上海︱沒有因哪有果

時間:

9月5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浦東新區富城路99號震旦博物館一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

杜可風(香港電影攝影師)

出色的攝影不單單是對光與影的良好把握,更體現著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微妙關係。大牌導演的御用攝影師究竟是怎樣與拍攝者相處,又是怎樣理解攝影和藝術呢?杜可風將帶來「沒有因,哪有果」這頗具思辨味道的演講。

上海︱情境主義實驗藝術一席談

時間:

9月6日(周日)14:00-17:00

地點:

浦東新區世博大道1929號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

嘉賓:

朱國華(華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吳冠軍(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姜宇輝(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黎小鋒(紀錄片導演、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情境主義國際(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1957-1972,簡稱SI)是20世紀中後期歐洲非常重要的一個社會文化思潮。它是直接影響到歐洲現當代先鋒藝術和激進哲學話語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母體。在法國1968年的『紅色五月風暴』中,情境主義作為一種批判的藝術觀念在西方近現代歷史進程中第一次成為所謂新型『文化革命』的戰鬥旗幟。」看完這段介紹仍然是一頭霧水,足以說明這個主義對我們而言太過陌生,那麼,不妨去講座學習一下這麼重要的文化思潮。

上海︱王家新詩歌朗讀交流會

時間:

9月6日(周日)14:30-16:30

地點:

長寧區淮海西路570號F座民生現代美術館

主講人:

王家新(詩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詩經》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言簡意賅地概括了詩歌的所有現實和非現實意義。那麼,詩歌在當下的意義也一樣沒有變嗎?一起來王家新教授詩歌朗讀交流會。

廣州︱另一個時空的語言——廣府祠堂裝飾

時間:

9月4日(周五)15:00-17:00

地點:

越秀區北京路314號聯合書店五樓UN Space

主講人:

梁敏言(華南理工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碩士)

置身於陳家祠中難免有種時空穿越的感覺,那些叫不上名的建築詞彙好像比英文距離還遙遠。我們到底該怎樣品味和體會傳統社會的物與精神?一起來聽關於廣府祠堂的裝飾。

杭州︱湧現巨人的時代——漫談文藝復興

時間:

9月3日(周四)20:00-21:30

地點:

上城區之江路558號

主講人:

張毅(資深藏家、媒體人)

歷史課本上的文藝復興我們大概並不陌生,「是歐洲歷史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也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更是人性從盲從神性到開始懷疑的一個分界」。可是收藏家眼中的文藝復興會有怎樣的不同呢?一起來聽資深藏家漫談文藝復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文化講座|聽伊莎貝爾·於佩爾讀杜拉斯
    ,甚至我們開始相信未來本應屬於中國。本次活動,趙教授要做的不是傳授藝術,講解形式的知識,而是洗掉社會環境強加於自然人生的間離隔閡,讓感官赤裸的我們,回歸原本肢體的醒悟。本次講座從地理、人文、經濟和未來展望四個方面介紹一個真實的非洲。
  • 踏前人足跡 創美好未來|楊煥明和徐濤兩院士來樂中講座
    楊煥明院士是我校校友,回到母校心情非常激動和愉悅,他講座的題目是《人類未來的食物》。楊院士從「基因、基因組、基因組學」的概念入手,結合具體生動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實際,讓深奧的概念通俗化。介紹了生命的連續性即遺傳,生命的多樣性即變異。舉例說明為什麼本是同根生的樹,樹上的葉子每一張都不一樣,這就是生命的多樣性。
  • 一周文化講座|錢理群:我們今天為什麼需要魯迅
    本次講座,陳志強教授將結合專業知識為大家講解古典文化在中世紀的傳承。當小熊遇見了小兔,每一天開始有了新的期待,當小兔愛上小熊,她開始發現生活中更多的美好。那些關於等待、遇見、陪伴的美好,都定格在這本漫畫書裡。遇見你真好,想陪你到終老。7月9日,讓我們跟隨白峻也,認真對待每一位出現在身邊的你愛的和愛你的人,更熱切地擁抱生活吧。
  • 一周文化講座|《星球大戰》如何徵服全宇宙
    去年美國電影票房創新高,但水準平平,故沒有鶴立雞群的「奧斯卡絕對冠軍」,小金人花落誰家,本次講座將對一些主要獎項作權威預測。,介紹航母的發展史及乾貨船的發展歷程,在艦船事業中的探索、創新,一起去打造「海洋強國夢」的美好未來。
  • 一周文化講座│故鄉如何影響一個作家的寫作
    走進筆和墨構建的奇妙世界,體味中國文化和藝術中流動的生命性。工作,租房,通勤,大選,假新聞,富二代,學區房,天才班,中學生的經典教育,三俗無比的電視真人秀……在日常中祛魅異國文化,透視移民生活的常識與平常心。
  • 一周文化講座∣是我們拯救鄉村,還是鄉村拯救我們?
    未來,整個城市從智能交通到能源管理,從政府財政到醫療體系、工商系統都將產生一系列的變革。而商業的營銷模式,未來創業的發展方向又將受到怎樣的影響?大數據究竟可以用來做什麼?是一種新的數據處理方法,還是商業運營中更加科學、智能的一種體現?
  • 一周講座概覽
    講座須知《一周講座概覽》向您推介下一周北大主要的講座信息。為踐行一流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責、促進教育公平的社會責任,北京大學的講座資源向社會免費開放。由於不同講座針對對象不同、教室或會議室容量有限,請大家服從講座組織者的安排,有序參與講座,保證講座過程中的安靜、禮貌和對演講者的尊重。
  • 一周文化講座|一份來自中關村的筆記:他們的故事平靜而閃光
    本次講座,周乾將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為大家深入分析紫禁城古建築的營建思想與文化。8月6日晚,北京青年報「青睞」系列講座,特邀古琴文化研究學者吳寒老師,為我們講述中國歷代文人與古琴的故事。敏感地抓牢從現實到語言的虛實光譜裡每一個可能的冷點,打出一連串噴嚏(讓評論者為噴嚏的強度和爆發力歡呼吧),流出各種顏色的鼻涕(讓讀者浸淫在這些分泌物中吧,哪怕它們已偽裝成文字),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嗎?歡迎每一個來那行空間為我受冷風吹的你!給你們看我的座右銘:「好吃不過餃子啊,好冷不過鼻涕啊。」
  • 一周文化講座|《流浪地球》CG藝術家們創造的太空世界
    )、張小北(導演、影評人)、張苗(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總經理)、關雅荻(電影製片人)、朱進(北京天文館館長)這一次,三聲邀請到了著名科幻作家郝景芳、騰訊影業副總裁陳洪偉、未來事務管理局姬少亭、科幻冒險片《拓星者》導演張小北、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總經理張苗、電影製片人關雅荻、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等為中國科幻文化發展努力著的業內精英,共同探討中國科幻文化的現在與未來。
  • 一周文化講座|城市針灸:如何進行小尺度的城市空間幹預
    應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邀請,「德國最善辭令的音樂經紀人」(《柏林日報》)貝爾特霍德·賽裡格將來到北京舉辦講座,介紹音樂產業中最為重要的方方面面。講座結束後,他還將和中國DJ張有待一道,探討音樂產業的最新商業模型,分析音樂巡演、唱片公司、版權和贊助領域的運作模式,展望中歐兩地音樂產業的未來。
  • 一周文化講座│白先勇細說《紅樓夢》:以小說還原小說
    近年來,隨著文獻學、考古學和藝術史等領域取得的長足進展,我們對西夏王國的歷史和文明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發現好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裡,其實包含了西夏人的巨大貢獻。本講座以經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為案例,探討中國少數民族特別是西夏党項人對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的貢獻。
  • 一周文化講座|世界閱讀日:生活需要什麼樣的閱讀?
    主要從事隋唐五代史、敦煌學、科舉史、童蒙文化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童蒙文化史研究」。本次講座,金瀅坤教授將結合他的專業知識為聽眾講解唐五代童蒙教育中的經典教育。哲學不是大話空話,而是生命到了一定階段真實的需要。哲學體現了人類精神的超拔和靈魂的提升,標誌著人終於明白生命不等於生計。本次講座,張汝倫教授將結合他的為學與為人,為我們講述讀書與人生的關係。上海│科拉快跑!
  • 一周文化講座│本土賽博朋克:從旺角黑夜到瀋陽街頭
    李開復老師深度為你解析人工智慧時代未來十年大趨勢,讀懂全球人工智慧未來版圖,理解科技對全人類顛覆式影響,面對創造與破壞並存的人工智慧革命。本次講座大家將在兩位重磅人物的解讀與對話中穿越歷史時空,觀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航空影像,更探秘它們背後的故事。
  • 一周文化講座︱賈伯斯的日本廚師:匠人精神與日本料理
    本次講座就請他給大家講講明清皇宮檔案。到盧梭、拜倫和夏多布裡昂等浪漫主義者筆下,鄉愁從空間上的思念鄉關,延伸為時間上的懷念逝去的美好時代,對一去不返的記憶中的「黃金時代」表露了思鄉般的憂愁和傷感。尤其是在新舊時代的大轉折時期,人們特別容易染上鄉愁般的懷舊之感;在新的機械化時代,從前的那種鄉土情感特別令人懷想。民國以來的許多作家筆下,都表露了一種浸透著鄉愁的懷舊之情,余光中、董橋和唐德剛等海外作家或學人中,文化鄉愁的情感特別明顯。
  • 一周文化講座︱逃離北上廣:一線的欲望和二線的願望
    「勞森伯格在中國」展覽期間,本講座試圖探討黑山學院對美國文化的影響,以及實驗性教育與藝術、生活的關聯,邀請藝術家劉卜華、邱志傑等人展開對話,深度分析黑山學院所代表的「自由態度」、「實驗精神」和「生活藝術」。其中,劉卜華以《黑山學院的24年》為畢業論文從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畢業。
  • 【6.10—6.16】一周講座概覽
    講座須知《一周講座概覽》向您推介下一周北大主要的講座信息。為踐行一流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責、促進教育公平的社會責任,北京大學的講座資源向社會免費開放。由於不同講座針對對象不同、教室或會議室容量有限,請大家服從講座組織者的安排,有序參與講座,保證講座過程中的安靜、禮貌和對演講者的尊重。
  • 一周文化講座│我們為什麼要呼救——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在世界博物館日前一周,我們將通過喜劇、謠言、奇異事件、家、動物、電影、玩具這七條記憶線索,尋找人與物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最有生命力的集體回憶。本次講座將通過回望千年臥佛寺、櫻桃溝的變遷,在歷史的流動中,尋找人文的記憶。
  • 一周文化講座∣日本是中國之藥?
    本期講座將闡述從崑腔到亂彈再到皮黃形成的過程,簡明敘述其發展的歷史背景與形成的諸多因素,使聽眾對京劇的誕生與發展有比較系統的了解。北京∣劉心武VS張頤武:人生,何以至此?本次講座,邀請到旅日詩人田原,以谷川俊太郎為中心,講講日本當代的詩歌及翻譯。
  • 一周文化講座│吳冠軍:2017熱點事件的「冷」思考
    本次講座,他將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美國魯賓音樂評論教學體系;音樂會評論三要素;中英美樂評價值觀異同;如何與樂評人共事;漢英樂評範文分析等。,提出對人文世界的關注、強調文化差異性等,是田野工作的選擇標準和取向。
  • 一周早報 | 寒潮來襲!陪伴BNUer的不只有暖氣,還有一周精彩講座!
    ■ 信息速遞⭐【講座】中國電視內容生產的潮流與趨勢⭐【講座】中外文核心期刊與投稿指南⭐【講座】螢光方法在生物學中的應用⭐【講座】基本水文功能的基巖地質控制⭐【講座】企業管理系講座之資源匱乏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講座】視頻剪輯入門——以會聲會影為例⭐【講座】「Face to Face」心理文化節老年心理主題講座⭐【資訊】北京市第十三中學分校⭐【資訊】廣東廣雅中學多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