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周六)13:30-16:30
地點:西城區馬連道路13號馬連道茶緣茶城B1-05看茶觀海茶莊二層會所
嘉賓:餘海(新聞記者、攝影師)、王非(企業家、自由撰稿人、製片人)
能源為工業化的進行提供可能,也因此常常被稱作國家的命脈。新中國第一代石油工人在新中國的建立中毫無疑問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那麼在他們的經歷與記憶中,將會有怎樣精彩的故事呢?《光輝——為新中國第一代石油教育人造像》口述歷史項目組從2013年4月起對新中國第一批石油教育工作者進行口述歷史採訪。本次講座中將邀請該口述史項目的發起與參與人,與我們一同分享石油工人的故事。
北京︱媽媽我們去哪兒呢:田世虹《媽媽去哪兒》讀者沙龍9月5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17號好苑建國酒店1F雨楓書館
主講人:田世虹(外交家、心理醫師、多重身份的跨界寫作人)
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熱播的背後反映出當下中國父親在兒童教育中的嚴重缺失。母親,在某種意義上,則扮演著雙重角色。媽媽帶著寶貝出去旅行,究竟會有怎樣的不同故事呢?一起來《媽媽去哪兒》沙龍聽作者分享她跟女兒之間的旅行冒險。
北京︱「科學怪人」系列線下活動Beta 0.19月5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海澱區杏石口路65號中間劇場
嘉賓:徐來(果殼網總編輯、青年小說家)、Ent(果殼網主筆)、電子騎士(影評人)、陳楸帆(科幻小說作家)
瑪麗·雪萊,即詩人雪萊的妻子,創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這部著名的小說講述了科學家弗蘭肯斯坦如何創作一個生物,卻又被生物所困所惑,最終與生物一同走向滅亡的悲劇故事。創作者的名字常常被用來指稱他的創造物,在英文中Frankenstein,這位科學家的名字,也特指那些毀滅創作者之物。那麼,如何創造出一個不會殺死自己的怪物?一起來圍觀幾位科學達人和科幻愛好者的分享會。
9月5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海澱區五道口華清嘉園15號樓2010室706青年空間
嘉賓:李靜(文學評論家、劇作家)、解璽璋(著名文藝評論家)
一個歷史夾縫中備受煎熬的魯迅,一個您從未認識的魯迅,會是什麼樣?魯迅這個讓中國人永遠愛、永遠痛、永遠繞不過去的複雜形象,兩位名家將如何解讀?共識網線下讀書會特邀著名文藝評論家、歷史學者解璽璋與《大先生》一書作者李靜,一起共讀「大先生」!
北京︱科學不是通向美好未來的途徑9月6日(周日)14:00-17:00
地點:通州區宋莊鎮小堡尚堡藝術區B-106蜜蜂書店
嘉賓:田松(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教授)、周立(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什麼是美好未來?如何定義?為什麼科學不是通向美好未來的途徑?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惑,那麼一起來聽科學文化人關於科學的反思。
北京︱忽必烈——變遷中的人物9月7日(周一)15:30-17:30
地點:海澱區北四環西路33號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二樓協同交流報告廳
嘉賓:Morris Rossabi(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歷史學特聘教授)
羅茂銳(Morris Rossabi)是《忽必烈可汗:他的人生與時代》(Khubilai Khan:His Life and Times)一書的作者,同時也是漢學研究中關於元史的重要學者。在本次講座中,他將主要關注忽必烈在蒙古人由徵服者轉變為統治者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忽必烈對推動中國藝術、手工業、農業與商業的發展所起的作用。
上海︱再返馬來亞:歷史與認同9月2日(周三)18:30-20:30
地點:楊浦區定海港路252號定海橋互助社
主講人:梁捷(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師)
梁捷說:「探討馬來西亞政治社會現狀時,必須回溯它以及周邊國家的歷史,梳理脈絡,重構大量被壓抑和被遮蔽的歷史。同時,我們也必須從中國學者多不熟悉的族群政治入手,充分探討各個族群在國家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華人一直是馬來歷史和現狀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馬來華人也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中國和整個東南亞歷史。所以對馬來和馬來華人的經驗研究,意義絕不會局限於馬來。」那麼,馬來研究究竟能為我們理解中國以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提供怎樣的經驗和借鑑呢?
上海︱沒有因哪有果9月5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浦東新區富城路99號震旦博物館一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杜可風(香港電影攝影師)
出色的攝影不單單是對光與影的良好把握,更體現著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微妙關係。大牌導演的御用攝影師究竟是怎樣與拍攝者相處,又是怎樣理解攝影和藝術呢?杜可風將帶來「沒有因,哪有果」這頗具思辨味道的演講。
9月6日(周日)14:00-17:00
地點:浦東新區世博大道1929號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
嘉賓:朱國華(華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吳冠軍(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姜宇輝(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黎小鋒(紀錄片導演、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情境主義國際(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1957-1972,簡稱SI)是20世紀中後期歐洲非常重要的一個社會文化思潮。它是直接影響到歐洲現當代先鋒藝術和激進哲學話語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母體。在法國1968年的『紅色五月風暴』中,情境主義作為一種批判的藝術觀念在西方近現代歷史進程中第一次成為所謂新型『文化革命』的戰鬥旗幟。」看完這段介紹仍然是一頭霧水,足以說明這個主義對我們而言太過陌生,那麼,不妨去講座學習一下這麼重要的文化思潮。
9月6日(周日)14:30-16:30
地點:長寧區淮海西路570號F座民生現代美術館
主講人:王家新(詩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詩經》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言簡意賅地概括了詩歌的所有現實和非現實意義。那麼,詩歌在當下的意義也一樣沒有變嗎?一起來王家新教授詩歌朗讀交流會。
廣州︱另一個時空的語言——廣府祠堂裝飾9月4日(周五)15:00-17:00
地點:越秀區北京路314號聯合書店五樓UN Space
主講人:梁敏言(華南理工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碩士)
置身於陳家祠中難免有種時空穿越的感覺,那些叫不上名的建築詞彙好像比英文距離還遙遠。我們到底該怎樣品味和體會傳統社會的物與精神?一起來聽關於廣府祠堂的裝飾。
9月3日(周四)20:00-21:30
地點:上城區之江路558號
主講人:張毅(資深藏家、媒體人)
歷史課本上的文藝復興我們大概並不陌生,「是歐洲歷史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也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更是人性從盲從神性到開始懷疑的一個分界」。可是收藏家眼中的文藝復興會有怎樣的不同呢?一起來聽資深藏家漫談文藝復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