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化講座│白先勇細說《紅樓夢》:以小說還原小說

2021-01-07 澎湃新聞
北京│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文化與生活——《文藝復興三傑》新書分享會

時間:

4月13日(周五)19:30-21:00

地點:

朝陽區建國路87號北京SKP大廈4F

嘉賓:

肖鷹(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徐水平(中國國家畫院美術師)

文藝復興是一個註定要改變世界的年代。4月13日晚,我們邀請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肖鷹、中國國家畫院美術師徐水平,圍繞《文藝復興三傑》暢談這一偉大時期的藝術、文化與生活,揭開有關文藝復興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北京│一本書背後的多重人生

時間:

4月1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東城區王府井大街36號涵芬樓書店

嘉賓:

劉玥(作者)、雙翅目(作者)、朱一葉(作者)、鄧安慶(作者)、翼走(作者)

「名校收割機」學霸在矽谷寫言情、具有雙翅目捕捉和解剖技能、背鍋穿越亞非大陸、從事木材加工行業、在當鋪工作見慣賭鬼和敗家子……這些形形色色的「職業」似乎與傳統意義上的寫作者無法掛鈎,但劉玥、雙翅目、朱一葉、鄧安慶和翼走這五位豆瓣閱讀作者卻用真實的人生經歷證明,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經歷恰恰會催生源源不斷的寫作靈感。五位作者的最新作品是豆瓣閱讀從2017年啟動的「方舟文庫」系列首批推出的五本圖書,4月14日,在活動現場,作者們也將與讀者分享這五部作品誕生背後的故事。

北京│日常之鍊金術士——在小說中捕捉城市的秘密

時間:

4月1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東城區美術館后街77號77文創園·無用空間

嘉賓:

暴力倉鼠(作者)、貝客邦(作者)、石黑曜(作者)、蜂王茶馬(作者)

城市蘊藏無數秘密。有真實發生的故事,也有流傳於街巷的奇人異聞。中學時代那個最沉默的同學去了哪裡?末班地鐵裡的魅影飄向哪兒?你是否曾循著隱秘的蹤跡,去探尋過平凡生活背面豐富綺麗的底色呢?畢竟都市生活是需要勇氣的,擁擠的生存空間,滿溢的日程表,我們需要施展一點戲法,乘著幻想上升滑翔,重獲眼中的靈光。而小說家們,就是城市裡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的鍊金術士。4月14日,我們邀請了四位豆瓣閱讀徵文大賽獲獎作者,聽聽他們是如何從小說中捕捉城市秘密的。

北京│「犬儒主義「的人生觀

時間:

4月1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朝陽區西大望路甲21號朝陽合生匯2層中信書店

嘉賓:

馬曳(作者)、Autumn(作家)

4月14日,我們有幸邀請到馬曳女士做客中信書店·合生匯店,為讀者分享《三萬英尺》的「犬儒主義」的人生觀,告訴你一個「時而飛升三萬英尺,時而落入一地雞毛」的真實世界。

北京│摩登再現:老上海的裝飾字

時間:

4月14日(周六)14:00-16:30

地點:

東城區五四北大街1號中國美術館文創中心三層

嘉賓:

周博(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仇寅(方正字庫設計總監)、郭毓海(方正字庫字體設計師)

從1919年到1955年的三十多年時間裡,時代的變遷給設計從內容到形式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國現代字體設計經歷了從萌芽到發展成熟的階段。民國時期,特別是1930年代的美術字,如同一抹亮麗的晨輝呈現在二十世紀中國走向現代的歷程中。周博運用現代設計的視角,通過對七十多本頗為罕見的字體書籍的重新整理、編輯和研究,再現了中國現代文字設計的光輝成就和文化軌跡。方正字庫的設計總監仇寅則會從方正字庫現在正在進行的一些具有民國風的創意字體出發,談談民國美術字的新生路徑,從設計的角度如何做到復刻新意。

北京│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系列演講:以小說還原小說

時間:

4月14-15日14:00-17:00

地點:

朝陽區建國路6號郎家園6號院郎園VINTAGE·虞社演藝空間

主講人:

白先勇(作家)

第一場主講白先勇個人最喜歡的《紅樓夢》女性角色之一尤三姐。白先勇認為,尤三姐的寫法,程乙本遠比其他版本出色,通過這個人物,可仔細對比程乙本與庚辰本的差別所在。第二場主談後四十回的文學意義。白先勇認為後四十回絕對是曹雪芹的原作,但有遺失,程偉元搜集後四十回遺稿,與高鶚共同修補而成。白先勇將從賈寶玉的大紅鬥篷與林黛玉的染淚手帕出發,解讀他對於後四十回的理解。通過這兩場講座,我們將看到一位當代華語世界最優秀的小說家,如何通過文學的視野、小說的手法,理解曹雪芹這位幾百年前中國偉大的小說家和《紅樓夢》這部文學巔峰之書。

北京│從星球大戰到常德米粉

時間:

4月14日(周六)14:00-17:00

地點:

朝陽區金臺西路17號朝陽區文化館西側下沉庭院斑馬書店

主講人:

圖賓根木匠(影評人)

在電影學博士之前,圖賓根木匠是學了法律的,因此在他的學術背景中,開頭兒是法律,之後才被電影帶到了「正軌」。而多重的學術修養必然會給他的書寫帶來不同於其他影評人的特質,他會天然地以法律的視角思考電影,思考電影所反映的社會萬象。4月14日,圖賓根木匠將帶著他的新書《電影的真相》一起和大家聊一聊他心目中的電影。

北京│性別表達:在文學寫作和藝術寫作中

時間:

4月14日(周六)14:00-17:00

地點:

朝陽區崔各莊草場地紅一號院B2泰康空間

嘉賓:

周瓚(詩人、學者)、童末(人類學工作者)、王煒(詩人、文學評論者)、翟晶(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桑田(編輯)

寫作即是所有性別的共同工作。而我們又是如何通過寫作來互見彼此?這裡顯然需要一種深入表達。作為展覽「制性造別」系列工作坊的開場,泰康空間邀請五位寫作者,以詩歌、小說、藝術研究與批評等不同文體中的性別意識為共同話題,分享他們有關性別的書寫與表達,嘗試用語言去探測、交匯不同經驗領域之間的空隙。

北京│我在出版業這十年

時間:

4月14日(周六)14:30-16:30

地點:

東城區美術館后街77號77文創園·本土一間

嘉賓:

陳曉暉(湛廬文化創始人)、韓志(未讀創始人)、路金波(果麥文化董事長)

你想過在一個行業,堅持10年嗎?10年後,你還和當初入行時一樣嗎?笨手笨腳、衝動莽撞或信心滿滿,還是已經逃走?如果你在出版行業待10年,會為這個世界帶來多少本書?失敗和成就感對等嗎?你還能再走10年嗎?無論你是決心繼續堅持,或是撐不下去準備離開,或是既不能走,也看不到希望,或是剛剛入行,懷疑自己盲目自信,興奮之餘又感到迷茫,我們都希望你來聽。做書者說035期:我在出版業這10年——從無名新人到資深出版人,我到底幹了什麼?希望你在別人10年經驗裡,找到自己的答案。

北京│從包浩斯到亞洲戰後設計對西方現代性的接納與反思

時間:

4月14日(周六)16:00-18:00

地點:

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創意廣場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

嘉賓:

海琳娜· 卡普科娃(日本早稻田大學博士)、蘇其塔· 巴拉烏布拉曼彥(印度德裡阿姆班德卡大學博士)、雷吉娜· 比特納(德紹包浩斯基金會學院博士)、許平(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

包浩斯自誕生之日起便以其國際化的定位,與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保持著對話與交流:無論是在歐洲還是亞洲、非洲、北美或南美,20世紀初形形色色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都與普世性的理念緊密結合。本次研討會將聚焦戰後亞洲國家對包浩斯理念的接納與反思問題:雷吉納·比特訥博士將概述亞洲國家與包浩斯理念之間的對話;蘇其塔· 巴拉烏布拉曼彥博士將從城市規劃、住宅設計以及產品設計三個角度呈現印度在脫離殖民之後的現代設計進程,並闡釋包浩斯及設計在其現代化進程中起到何種作用;海琳娜· 卡普科娃博士將著重介紹日本在二戰前後對包浩斯的理解發生轉變的歷史背景,探究包浩斯理念如何被廣泛應用於日本的多個領域;許平教授將以中國為例,闡釋包浩斯如何在不同文化語境傳播中被重新闡釋和轉譯。

北京│從皇宮到博物院,大事件與精神遺產

時間:

4月14日(周六)19:00-20:30

地點:

海澱區王莊路1號清華同方科技大廈D座1層三聯韜奮書店

嘉賓:

吳十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李文儒(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4月14日晚,故宮學學者吳十洲教授與故宮原副院長李文儒先生將邀您一起暢談從皇宮到博物院的百年滄桑,追思與銘記那些百年曆程中的大事件與精神遺產。

北京│年輕的傳統——中信書店《念想》新書分享會

時間:

4月15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朝陽區東大橋路9號僑福芳草地購物中心LG2-05中信書店

嘉賓:

李曉林(復古繪畫師)、相輝(設計師)

「不落傳統,不媚現代」,這是曉林和相輝在爭論中達成的共識。民俗中蘊含的傳統之美不是說教,而是一種存在於現在快速生活的新生。它們從古至今,形在變,魂兒未變,透著一股子古人極客的酷味兒。那麼,研究傳統的東西人們就會回去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傳統美意未曾離開,它們就在我們身邊,待我們去發現。4月15日,兩位嘉賓將和我們一起尋找傳統的氣息。

北京│《老子傳》新書發布會

時間:

4月15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朝陽區東三環南路88號首都圖書館A座二層報告廳

嘉賓:

餘世存(詩人、學者)、顏強(媒體人)

《老子傳》充滿了靈性和想像力,它並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歷史作品,更像是一部小說。本書以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混合形式敘述中國先哲的人生心路、還原歷史,將老子的一生串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歷程。關於老子與孔子、萇弘、常樅、秦佚、楊朱、周王室的關係,作者餘世存都交待得合理而平常,從語言、習俗、禮樂、天下變遷等方面部分還原了先秦的歷史;通過講述老子的愛情、友誼、教育、仕途人生,探索《道德經》思想的緣起和發展。此次活動將會由本書作者餘世存老師與嘉賓顏強老師共同探討《老子傳》與《道德經》故事。

北京│西夏藝術對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的貢獻

時間:

4月15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西城區文津街7號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臨瓊樓2層

主講人:

寧強(考古學家、藝術史家)

西夏(1032-1227)是在中國西北地區由党項族人創建的王國,北邊是更加強大的遼帝國(907-1125),東南方是興旺發達的宋朝(960-1279),而西邊則是大戈壁隔絕之外的西域。近年來,隨著文獻學、考古學和藝術史等領域取得的長足進展,我們對西夏王國的歷史和文明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發現好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裡,其實包含了西夏人的巨大貢獻。本講座以經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為案例,探討中國少數民族特別是西夏党項人對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的貢獻。

北京│從故事到電影——豆瓣短片計劃

時間:

4月15日(周日)14:00-17:00

地點:

東城區香河園路1號當代MOMA北區T4座百老匯電影中心3號廳

嘉賓:

耿軍(導演)、李玥禧(導演)、王立凡(導演)、鄒橋(導演)、鹿仙貝(作者)

本次活動將展映豆瓣短片計劃的五部短片,它們大多由豆瓣閱讀作者的原創故事改編而成,也有青年導演的原創作品。導演們如何評判一部作品是否適合拍成電影?文字到影像的轉變過程中,情節和人物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改編過程中有怎樣的難點與樂趣?原作者們會如何看待新鮮出爐的影片?我們邀請了多位參與豆瓣短片計劃的導演與豆瓣閱讀作者,他們將在映後分享中,談談關於原創和改編的那些事。

北京│中國式孤獨——劉震雲、牟森談《一句頂一萬句》

時間:

4月15日(周日)14:30-16:00

地點:

西城區西長安街2號國家大劇院

嘉賓:

劉震雲(作家)、牟森(導演)

《一句頂一萬句》是劉震雲的長篇小說,被稱為「中國版《百年孤獨》」,文學批評家張清華評價說:「《一句頂一萬句》是一曲生存的悲歌,一部命運的戲劇,一曲婉轉悽涼的民間詠嘆調,一部題旨與敘事完全統一的『炫技』之書,一部充溢著生命的大悲涼和生存的真荒誕的小說。」話劇版《一句頂一萬句》將於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上演之際,本場特別邀請到《一句頂一萬句》原著作者劉震雲,和導演牟森做客經典藝術講堂,與觀眾一起解讀這三代中原人自我救贖的歷程。

北京│小確傷的一代——《緩緩穿過人群》新書會

時間:

4月15日(周日)14:30-16:30

地點:

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朝陽大悅城5F單向空間

嘉賓:

柯勇(作者)、胡赳赳(主編)、孫初(藝術家)、昆鳥(詩人)、楊沐(獨立唱作人)

本次單向街活動以「小確傷的一代」為主題,來探討當下青年中廣泛存在的一種亞文化現象。這個亞文化現象以青年作者柯勇的新書《緩緩穿過人群:小確傷的一代》為標本,來描述那些「細小而確實的傷感」。我們邀請到四位嘉賓共同談論這一主題。同時,活動還邀請到同樣是1980年代出生的具有小確傷氣質的唱作人楊沐,為我們現場彈唱代表性的作品。

北京│佛教義學:立場,方法與源流

時間:

4月15日(周日)15:00-17:00

地點:

西城區東福壽裡3號阿含書齋

主講人:

周貴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佛教義學作為「基於佛教本位的學問」,也就是「佛教自己的學問」,包括各種側面、層次及方式,其開展可稱為「佛教義學活動」,又可稱為廣義的佛教義學研究。佛教正法的全面復興必定有賴於佛教義學的相應開展,故而必須深刻反思現代佛教學問的性質問題,以保證佛教義學在佛教界以及社會公共學問空間的重新定位與出場。4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周貴華將結合自己的研究為大家深入講解佛教義學。

北京│《一句頂一萬句》中的一千零一夜

時間:

4月15日(周日)19:00-21:00

地點:

朝陽區建國路6號郎家園6號院郎園VINTAGE·虞社演藝空間

嘉賓:

劉震雲(作家)、史航(編劇)

劉震雲在《一句頂一萬句》中寫過很多小人物,寫的是他們心中的寂寞與孤獨,寫的是他們的「心事」,是他們之間的「說得著」與「說不著」。生母與女兒說不著,繼父與養女卻說得著,趕車的與賣豆腐的說不著,縣長與男旦卻說得著。當人與人之間「說不著」的時候,心事竟能築成一座奧斯維辛,直逼得人落荒逃離,浪跡千裡,尋往心安之地。在這部精彩的小說即將被曾享譽國際的導演牟森搬上話劇舞臺之際,我們舉辦這場對談會,邀您走進《一句頂一萬句》中的世界,聆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的一千零一個故事。

北京│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輕——《粉墨》新書首發

時間:

4月15日(周日)19:00-21:00

地點:

朝陽區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單向空間

嘉賓:

張天翼(作家)、文珍(作家)、李敬澤(文學評論家)

4月15日,作家張天翼攜新書《粉墨》蒞臨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與讀者分享她對北漂生活和故鄉的感悟。此外我們還邀請到老舍文學獎得主文珍、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和張天翼一起聊聊那些「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輕」:令人啼笑皆非的租房經歷、漸行漸遠的故鄉、急速老去的父母、理想與世俗的碰撞。

上海│林峰:戲在鼓中尋

時間:

4月13日(周五)19:00-20:30

地點:

黃浦區重慶南路308號大隱精舍

主講人:

林峰(鼓師)

舞臺上的電閃雷鳴或溫柔婉約,全憑鼓師手上的板和鼓鍵子,一板一眼細心雕琢。若無鼓師,臺上即便雷霆萬鈞的驚險場面,抑或是你儂我儂柔情蜜意的浪漫,都會變得平淡乏味,節奏全無,宛如流水散沙。聽懂鑼鼓方懂看戲,崑曲劇場的美學風格與鑼鼓兩者關係密不可分。4月13日晚,來自上海崑劇團的國家一級鼓師林峰,將與觀眾細說崑曲鑼鼓的奧妙,並現場演奏,帶領我們從另一角度進入中國戲曲世界,讓我們一起來體驗戲在鼓中尋。

上海│《再見可愛陌生人》:導演蔡崇隆電影講座

時間:

4月14日(周六)13:30-15:30

地點:

楊浦區長陽路1568號復地四季廣場11號樓二樓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

蔡崇隆(導演)

4月14日下午,執導越南移工題材紀錄片《再見可愛陌生人》,並獲得桃園電影節市民獎的臺灣導演蔡崇隆將在上海舉辦電影講座,和大家聊一聊他心目中的紀錄片。

上海│聊聊讀書這件事——生命中那些被閱讀點亮的時光

時間:

4月14日(周六)13:30-15:00

地點:

長寧區長寧路1191號來福士購物中心B1言幾又書店

主講人:

止庵(作家)

4月14日下午,周作人、張愛玲研究者止庵做客言幾又,攜新書《如面談》與你聊聊讀書與生活,分享他的私藏讀書心得,以及閱讀這件事的長遠意義。

上海│語言奇觀與透明之塔——胡小遠《玻璃塔》新書分享會

時間:

4月1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

胡小遠(作家)、程德培(評論家)、章德寧(出版人)、程紹國(媒體編輯)

《玻璃塔》是胡小遠的長篇小說新作,講述了初出校門涉世不深的女律師蘇貞妮,受命為神秘犯罪嫌疑人辯護,光怪陸離懸念叢生的故事逐次展開,詭異的窺視與誘捕構築成無數個陷阱,世事恩怨糾結出難以破解的秘密,留待智性閱讀者的漸次破解。小說恣意鋪陳歷史演進的狂波大浪,用幾近顛狂的語言搭築出恢弘場景,現實與魔幻多重交織紛雜絢麗,尖銳地展現了人性內部以及人與自然間與生俱來的矛盾、對抗與重建。人物個人敘述角度的多稜轉換與不確定性,使通往謎底的路徑和空間極度擴張,延綿成紛雜多重的意義世界。

上海│一部虔誠的小說——《雙身記》新書閱讀分享會

時間:

4月1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門3樓音樂欣賞室

嘉賓:

張叔強(夏威夷大學教授)、羅崗(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朱琺(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講師)

這是神書《哈扎爾辭典》作者帕維奇的一部兼具愛情與宗教雙重主題的小說。21世紀的人應如何對待自己的第二個身體——「靈性的身體」?去世後,他自己會不會出現在第二個身體中?死後還能不能與妻子交流?帕維奇與夫人交流種種想法,雅絲米娜請求他把這部小說作為禮物送給她,作為對她愛情的信物,並希望這部小說有個幸福的結局。4月14日下午,譯者、夏威夷大學教授張叔強,華師大中文系教授羅崗和上師大古籍研究學者朱琺,與讀者相約上海圖書館音樂欣賞室,帶領讀者領略塞爾維亞國寶級作家帕維奇匪夷所思的文學世界。

上海│清代禮儀之爭與外交趣話

時間:

4月14日(周六)14:00-16:30

地點:

靜安區延安中路816號解放日報社A層2樓

主講人:

王開璽(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處於強盛期的清王朝,在與周邊國家的宗藩關係問題上,最初採取的是靜待各國來歸的無為政策;但自乾隆後期、嘉慶時期開始,隨著與西歐、俄羅斯等國交往的增多,理念上的矛盾衝突倍加凸顯,禮儀之爭苗頭初現,隨之愈演愈烈。但正是在這種磨合與碰撞中,雙方逐漸彼此適應,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對接方式。4月14日,著名清史研究學者、北師大歷史教授王開璽,做客第十七期上觀讀書會,攜新作《清代的外交與外交禮儀之爭》,與您分享清代禮儀趣話,探討這段歷史留給今天的經驗與教訓。

上海│扎哈·哈迪德與至上主義:建築與繪畫的迭奏

時間:

4月14日(周六)14:30-16:00

地點:

浦東新區祖衝之路2277弄1號昊美術館·設計中心3F圖書館

主講人:

姜宇輝(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在哈迪德的建築理念和至上主義畫風之間,我們理應拾取種種尚待引申的線索,沿循著大師的啟示,去進一步敞開空間哲思的韻律與向度。本次講座之中,我們試圖澄清一個看似常見的認同,即哈迪德與至上主義之間的一個明顯共通恰在於回歸空間本體,進而呈現出原初的動態形貌。深入繪畫與建築的細節,我們將質疑「抽象,扭曲,碎片,流動」這四重特徵,以另一重視角敞開哈迪德的空間玄想的內斂光暈:那或許並非僅僅是空靈的夢境,而更接近渦旋的深淵。

上海│風笛聲中的魔法——蘇格蘭作家見面交流會

時間:

4月14日(周六)19:30-21:00

地點:

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

克萊兒·麥克福爾(作家)、路易斯·韋爾什(作家)、周嘉寧(作家)

來自蘇格蘭的兩位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Claire McFall)與路易斯·韋爾什(Louise Welsh)將在思南讀書會上與青年作家周嘉寧和上海的讀者們共同討論「圖書與讀者」的話題。麥克福爾所著的《擺渡人》系列作品是中國的暢銷書之一,問世以來銷量已近百萬冊;韋爾什的處女作《剪輯室》也是一部多次獲獎的優秀犯罪小說。4月14日晚,三位作家將一起分享自己對作家身份的探討,好的文學作品如何達到無國界,文學作品與讀者的關係等話題的思考。同時,麥克福爾還將在活動上舉辦《擺渡人》叢書籤售會。

上海│藏書的樂趣

時間:

4月15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6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

拓曉堂(藏書家)

拓曉堂先生組織籌辦了中國第一場真正合乎國際規則的古籍善本拍賣會,親身經歷了古籍拍賣市場的建立,見證了古籍拍賣市場的起起伏伏。此次,拓先生帶著他的最新著作《嘉德親歷:古籍拍賣風雲錄》,與讀者朋友們面對面分享藏書所能帶來的樂趣,以及在這二十多年古籍拍賣過程中,他所親自經歷的那些驚心動魄的現場,和他所經眼的海內外珍貴善本背後的故事。

上海│扎哈·哈迪德與當代首飾設計的對話

時間:

4月15日(周日)14:30-16:00

地點:

浦東新區祖衝之路2277弄1號昊美術館·設計中心3E圖書館

主講人:

孫捷(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與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雙聘教授)

本次講座核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首飾,定位在中國」,孫捷教授將從中國首飾的歷史出發,延伸到首飾的象徵以及其在社會歷史演變中的地位;第二部分:「設計在當代,首飾在當代」,在當代背景下,設計不僅為解決社會基礎問題,也為美學或功能問題而服務的,孫捷教授從面對未來首飾的暢想上延伸到扎哈在當代首飾設計中起到的代表性意義,以及首飾未來發展的新趨勢。

上海│豐子愷藝術四書:西西弗書店分享會

時間:

4月15日(周日)15:00-17:00

地點:

普陀區中山北路3300號上海環球港4樓西西弗書店

嘉賓:

鍾霞(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教授)、顧晨曦(專欄作家)、牛瑞華(出版人)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曾言:「教授成為名教授,有兩個階段:一是,講義當著作;二是,著作當講義。」豐子愷先生的教學和創作生涯亦是如此。「豐子愷藝術四書」之《認識繪畫》、《美的情緒》、《認識建築》皆源於此。本次新書分享會,三位嘉賓將攜新書與大家分享「豐子愷藝術四書」出版的始末。

上海│撿來的瓷器史——探尋在窯燒裡千年的秘密

時間:

4月15日(周日)15:00-17:00

地點:

靜安區南京西路1601號芮歐百貨4層鍾書閣

主講人:

塗睿明(陶瓷文化研究者、作家)

《撿來的瓷器史》是著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作家塗睿明所著,從偶然撿到的古瓷碎片中,發現中國瓷史的重要瞬間,用一本書回答「景德鎮何以成為瓷都」。4月15日下午,塗睿明老師講述顛覆你認知的瓷世界,帶你探尋在窯燒裡千年的秘密。

上海│飲食男女,金石並蒂——《潘金蓮的餃子》新書發布會

時間:

4月15日(周日)15:30-17:30

地點:

徐匯區衡山路880號衡山·和集

嘉賓:

李舒(作家)、戴敦邦(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食色,性也!一部《金瓶梅》,有人見世俗,有人見人情,有人見風土,有人見限制級。對於好美食的人來說,《金瓶梅》裡的吃喝最迷人。這次,楚塵文化聯合蘇州誠品、南京先鋒、上海衡山和集三家書店,邀請到了本書作者李舒、插畫作者戴敦邦等多位嘉賓,和我們聊一聊關於《金瓶梅》的吃與「痴」。

廣州│紀念扎哈·哈迪德:離開的與留下的

時間:

4月13-15日19:30-21:30

地點:

天河區天河路228號正佳廣場四樓Hi百貨1200Bookshop

嘉賓:

黃捷(廣州大劇院中方設計團隊總負責人)、郭振江(建築師)等

2016年3月31日晚間,網上傳來扎哈病逝的消息,這並不是愚人節前的玩笑,整個世界瞬間陷入悲慟。4月1日,很多人前往廣州大劇院,悼念這位建築界女王。廣州大劇院這座聞名於世的建築物,正是扎哈·哈迪德在中國的第一個作品,扎哈與中國的真正聯結是從廣州開始的。在扎哈·哈迪德兩周年祭的今天,我們將邀請廣州大劇院中方設計團隊總負責人黃捷講解「扎哈·哈迪德的作品是如何建成的」,邀請曾任職於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的郭振江分享其在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工作的經歷,我們還將與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的師生一起舉辦「扎哈·哈迪德主題分享」。同時,我們也將推出新書《扎哈·哈迪德全集》。

廣州│《峰迴路轉》新書分享會

時間:

4月14日(周六)14:30-16:00

地點:

天河區珠江東路16號高德置地冬廣場4層聯合書店

主講人:

卓韻芝(作家)

香港作家卓韻芝,以13歲之齡參與商業電臺主持工作,其個人節目創當年收聽率新高,並創作《芝See菇Bi Family》廣播劇,先後成為電影導演、編劇,並為香港史上首位於大型場地演出棟篤笑之女藝人。新書《峰迴路轉》是卓韻芝行旅書寫又一章,以四段異國遠足之旅跳接一堆有待確認關連的過去,以回顧的方式調查上路的原因,探索聯繫我們跟異域之間的引力。這部精心編寫的作品,幽默而鋒利,沉重而瀟灑,彷如一場異域旅行,如俄羅斯娃娃逐層打開。4月14日,讓我們以她的視角重遊舊地,打開她一堆有待確認關連的過去。

廣州│風車如何轉動——文學的日蝕影像

時間:

4月14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MU35號方所

嘉賓:

黃亞歷(導演)、馮原(中山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臺灣地區已經曆日本殖民統治近40年。1933年,楊熾昌、李張瑞等六人成立了文學團體——風車詩社,他們追求文學與美的純粹性,在美學感性上有著超前的敏銳度,但這也使得與當時臺灣地區文壇的主流想法有所偏倚,導致詩社刊物《風車》在發行四期後以廢刊黯淡收場。2011年,導演黃亞歷在準備自己的一場演講材料時,無意中搜索到了關於這段歷史的資料,這成為《日曜日式散步者》拍攝的源頭。4月14日,導演黃亞歷、馮原教授將做客方所廣州店,回溯風車詩社掀起的前衛浪潮,用詩讓詩人重生。

武漢│不在梅邊在柳邊——《在柳邊:花兒與少年水彩古風技法》新書享讀會

時間:

4月14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江漢區京漢大道783號M+購物中心B1層西西弗書店

主講人:

日出的小太陽(插畫師)

日出的小太陽,知名古風插畫師,繪畫基礎紮實,擅長水彩插畫,在水彩表現技法方面做了許多嘗試,對於手繪花卉有著獨特的見解,筆下人物生動、自然,喜歡美好的事物和悠閒的生活。本次分享會,畫者將攜新書分享更多水彩表現的技法。

成都│解讀與翻譯之間——村上春樹作品《刺殺騎士團長》譯者林少華籤售會成都站

時間:

4月15日(周日)19:00-21:00

地點:

武侯區府城大道中段88號九方購物中心1-3樓文軒BOOKS一樓階梯活動區

主講人:

林少華(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翻譯家)

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二十多年間,四十三部作品,譯者林少華曾被村上春樹作品的出版方上海譯文出版社譽為「擔水上山的人」。村上春樹時隔七年的長篇巨著《刺殺騎士團長》是林少華先生肩上的第四十三擔水。那麼《刺殺騎士團長》到底在刺殺什麼?這個聽起來很推理風的名字,包含著什麼樣的懸念和意味呢?4月15日,林少華先生將做客文軒BOOKS·九方店,帶大家進入村上春樹所創造的文字世界,為大家揭開騎士團長的秘密。

成都│《雪落香杉樹》讀者沙龍

時間:

4月15日(周日)15:00-17:00

地點:

錦江區中紗帽街8號成都遠洋太古裡M68-70號方所

嘉賓:

周麗華(編輯、譯者)、熊裕(編輯、譯者)

《雪落香杉樹》記錄了一個在三角愛情裡不幸落單、承受著命運不公的人,最終卻公正而仁慈地拯救了他的一對傷害者的故事,引人反思生命中未獲成全的愛本應該如何被珍重。它通過一個年邁的智者之口對世人發出忠告:不要以被危害的想像給人定罪,不要因非理性的恐懼犯下平庸之惡。4月15日,方所成都店,《雪落香杉樹》的策劃編輯周麗華和譯者熊裕將與讀者面對面,一起聊聊這本書從選題到翻譯那些難忘的瞬間,也聆聽讀者們誦讀他們最喜愛的片段。

成都│這是一場怎樣的展覽?——關於當代攝影創作的探討

時間:

4月14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天府新區麓山大道二段18號麓山美術館

主講人:

孫可卿(藝術家)

本次活動,藝術家孫可卿將進行「這是一場怎樣的展覽?」為主題的講座。屆時,孫可卿將從攝影的發展歷程出發,探討傳統攝影與當代攝影的區別,以及當代攝影的意義與方式,並且就展覽「關於一條魚的記憶」分享創作歷程與心得體會。

深圳│城市空間與個人成長——《白石洲:深圳的中心與邊緣》青春分享會

時間:

4月15日(周日)14:00-17:00

地點:

福田區福華三路118號皇庭廣場B1層時間行者書店

嘉賓:

吳曉雅(作家)、馬立安(人類學家)、孔令軍

每個深圳客的心裡,都住著一個白石洲。這裡是很多人初來深圳的「第一站」,飯館、髮廊、旅店、市場,摩肩接踵,人聲鼎沸,沒有白天和黑夜。熱乾麵、炭燒蠔、麻辣燙、豬腳飯,五湖四海的背影,全國各處的鄉音,共同繪製了一版濃縮的「中國地圖」。有的人會來追憶過去,有的人離開後就不再回頭,迎新送故,不變如初。或許你已經不是原來的你,但白石洲還是那個白石洲。4月15日,《白石洲:深圳的中心與邊緣》新書發布請來時間行者分享你與深圳的成長印記。

杭州│心手合一·邊走邊畫

時間:

4月13日(周五)19:30-20:30

地點:

上城區中山中路59-69號南宋序集

主講人:

王曉林(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手繪作品展」於4月13日開展,屆時,王曉林將攜「阿醜」真身做客南宋序集,帶來「心手合一·邊走邊畫」分享會,講述他十年手繪的繪畫狀態與個中趣事。

杭州│聊聊讀書這件事——生命中那些被閱讀點亮的時光

時間:

4月15日(周日)13:30-15:00

地點:

江幹區新業路228號來福士購物中心B1言幾又書店

主講人:

止庵(作家)

4月15日下午,周作人、張愛玲研究者止庵做客言幾又,攜新書《如面談》與你聊聊讀書與生活,分享他的私藏讀書心得,以及閱讀這件事的長遠意義。

南京│兩晉風流的故事——劉勃《兩晉》新書分享會

時間:

4月13日(周五)19:00-20:30

地點:

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

劉勃(三江學院教師)、餘斌(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這是一個大分裂的時代,這是遊牧者的廣闊舞臺,儒學漸衰,玄學興盛,名士風流之雅韻,終抵不過胡人鐵騎的強悍。本周五晚,劉勃和餘斌兩位學者將來到先鋒書店,與讀者分享兩晉時期的烽火連天中仍恣意倜儻的名仕風流。

南京│當代詩的讀法問題

時間:

4月14日(周六)14:30-16:30

地點:

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

歐陽江河(詩人)、西川(詩人)

我們從當下出發,只要能夠進入前人的生死場,就會發現前人的政治生活、歷史生活、道德麻煩、文化難題、創造的可能性,與今人的狀況其實差不了多少。4月14日下午,歐陽江河和西川兩位詩人將來到先鋒書店,跟現場讀者共同探討當代詩的讀法問題。

南京│《潘金蓮的餃子》新書分享會

時間:

4月14日(周六)19:00-20:30

地點:

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主講人:

李舒(作家)

食色,性也!一部《金瓶梅》,有人見世俗,有人見人情,有人見風土,有人見限制級。 對於好美食的人來說,《金瓶梅》裡的吃喝最迷人。本書作者李舒和我們聊一聊關於《金瓶梅》的吃與「痴」。

鄭州│焦慮與新生——大國大城的發展戰略

時間:

4月14日(周六)19:00-21:00

地點:

金水區文化路2號松社書店

主講人:

陸銘(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我們一方面嚮往大城市豐富多彩、高品質的生活,另外一方面又認為大城市太大、人太多了,房價高、交通擁堵、環境汙染、下一代上學困難等等,有各種讓人難以忍受的城市病,大城市已經變得不宜居了。事實果真如此嗎?陸銘教授在《大國大城》這本書中用極為通俗的語言,讓我們明白:大家關於大城市的這些流行看法都錯了!作為一個大國,中國要發展大城市。4月14日晚,《大國大城》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陸銘就將做客松社書店,和到場讀者一起探討我們大城市的現狀和未來。

福州│林浦崖山見證宋朝之亡,崖山決戰前後都是中國

時間:

4月14日(周六)9:30-11:30

地點:

鼓樓區澳門路16號林則徐紀念館

主講人:

趙君堯(中國海洋文學網總編)

林浦村位於福州市區之南的城門鎮,歷史曾在此揭開了一段從林浦到崖山抗元歷史的最後篇章。本期講座將圍繞三個方面展開:林浦崖山見證宋朝落下殘陽如血般的歷史帷幕;為什麼陳寅恪說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崖山決戰前後都是中國的再認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文化需要在共鳴中升華
    最近一直在聽蔣勳老師的細說紅樓,聽完之後我覺得蔣勳老師講的可能更接近原著作者寫作的本意,當然我的觀點並不一定正確,但我的非常認同蔣老師對紅樓夢的理解,我覺得一個好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它不同於歷史記載,作者是通過其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者某些觀點,不僅僅局限於要還原當時的歷史,更多的是要表達作者的感情世界
  • 《紅樓夢》中對於古典小說的敘事創新以及對後世的意義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敘事小說的巔峰之作,憑藉著它的縱橫交匯的敘事結構,以人物限知的敘事為模式做基地實則運用全知敘事的敘事策略以及多變的敘述視角構成了其獨具一格的敘事審美體驗。一部融合寫實與寫意、社會現實與神話傳說於一體的小說,小說中的敘事時空是建立在現實世界的,但又大膽超越了具體現實。
  • 一周文化講座|一份來自中關村的筆記:他們的故事平靜而閃光
    本次講座,周乾將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為大家深入分析紫禁城古建築的營建思想與文化。8月6日晚,北京青年報「青睞」系列講座,特邀古琴文化研究學者吳寒老師,為我們講述中國歷代文人與古琴的故事。8月5日,「史學界福爾摩斯」李開元,重返秦國歷史現場,打撈歷史碎片,大膽推測、小心求證,復活被嚴重誤讀的秦國歷史,還原被歷史妖魔化的秦始皇,深度解密秦史失落的真相。
  • 小說改編影視劇 還原度越高越好嗎
    知名小說影視化過程中被「魔改」備受詬病,《終極筆記》則提出新問題:對小說還原度越高,未必一定更好。在一些觀眾和專業人士看來,改編自小說的影視劇仍應作為獨立的內容產品,不妨進行適當改編提升整體品質。莫一味迎合「原著粉」「本來以為又是一部山寨劇,沒想到沒啥流量明星的《終極筆記》越看越上頭。」
  • 痴情的翻譯家 世界的《紅樓夢》
    霍版《紅樓夢》裡面的詩詞,儘可能被還原成合轍押韻的英文詩詞。英文學術界對《紅樓夢》的評價,比較確鑿的介紹文章是閔福德先生2010年為喬利譯本新版寫的前言,大致能夠體現出當下歐美學術界對《紅樓夢》的概括性描述:《石頭記》,又稱《紅樓夢》,是中國傳統小說中最偉大的一部。
  • 痴情的翻譯家,世界的《紅樓夢》
    近日,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李晶,在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的「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中,分享了和《紅樓夢》相關的冷知識,比如它翻譯成了哪些語言,以及有哪些比較重要的譯本等等。
  • 大神玩家耗時三月,靠遊戲復原紅樓夢建築,網友:能造圓明園嗎?
    其中復原《紅樓夢》建築構造的作品,引發了很多玩家的關注。其實,關於想要打造這座紅樓的原因,還是要從他的童年說起。還處於幼年時期的WilliamC,在被窩裡偷偷地看完了一整本小說,自此復原出自己心中的紅樓,就變成了他一直以來的一個小願望。
  • 淺談「金瓶梅」這部小說對中國小說美學的貢獻!
    眾所周知可,《金瓶梅》這部小說一直以來都被長時間的列為禁書,就是因為它其中有大量的關於男女之間兩性關係的描寫,而《紅樓夢》也曾因為政治原因也被列為過禁書,但是這都不影響這些作品成為後來的傳世之作!呵呵……又扯遠了,今天不談《紅樓夢》只聊《金瓶梅》對中國小說美學的貢獻,那麼就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一,《金瓶梅》作為中國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白話小說在整個中國古代小說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
  • 草蛇灰線,伏脈千裡——細說《紅樓夢》裡的讖語運用
    在中國古典小說史上,《紅樓夢》堪稱一部空前絕後的描繪貴族世家的巨著,其人物關係之龐雜,情節結構之精彩,藝術手法之純熟,長久以來均為人稱道。其中蘊含多重的命意,存留無數值得探究的問題,使讀者難 「解其中味」。而讖語的應用,將宿命這一張大網,鋪張起來囊括住賈府這個簪纓大族,步步埋留下大廈將傾的跡象,引領讀者懷著一種對「宿命論」的共情認識,去見證一個世族的衰敗。
  • 細說辰東小說的三大套路,網友:終於知道他為什麼這麼能水了!
    辰東大神的小說向來以想像力豐富著稱,受到眾多書迷喜歡,特別是《遮天》《完美世界》《聖墟》組成的「遮天三部曲」更是受到廣大網友的追捧。不知道書迷們發現沒有,辰大神的作品有兩大特點:一個是能吹,另一個是能水。
  • 一周文化講座│吳冠軍:2017熱點事件的「冷」思考
    如果你是一位閱讀愛好者,這裡將有一場經典讀書會等著你,也是「東城100」在歲末為大家準備的思想福利——跟隨「閒話紅樓」專欄作家劉曉蕾重讀《紅樓夢》。,提出對人文世界的關注、強調文化差異性等,是田野工作的選擇標準和取向。
  • 《紅樓夢》為何那樣紅?
    對於中國人而言,四大名著耳熟能詳,而其中的《紅樓夢》更是大名鼎鼎如雷貫耳,其聲名自誕生之日起就經久不衰,時至今日依然散發著無與倫比的生命力。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周汝昌說:「它是我們中華文化史上的一部最偉大的著作。」吳世昌:「紅樓一世界,世界一紅樓。」
  • 一周文化講座│故鄉如何影響一個作家的寫作
    與同類題材的科幻小說相比,本書所有的想像均建立在作者紮實的專業背景上,設定嚴謹,細節均有堅實的古生物學依據。8月18日,我們請特邀主持及文學評論人斯庫裡,與邢立達一起探討狂想奔放的史前生活,帶領大家回到白堊紀時代,騎著恐龍縱橫四海。
  • 一周文化講座︱科學不是通向美好未來的途徑
    本次講座中將邀請該口述史項目的發起與參與人,與我們一同分享石油工人的故事。)瑪麗·雪萊,即詩人雪萊的妻子,創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這部著名的小說講述了科學家弗蘭肯斯坦如何創作一個生物,卻又被生物所困所惑,最終與生物一同走向滅亡的悲劇故事。創作者的名字常常被用來指稱他的創造物,在英文中Frankenstein,這位科學家的名字,也特指那些毀滅創作者之物。那麼,如何創造出一個不會殺死自己的怪物?一起來圍觀幾位科學達人和科幻愛好者的分享會。
  • 白金傑:讀小說,我們很「專業」——福建農林大學明清小說課程總結
    因此才有了「從『專業』視角解讀明清小說」的創意選題,即學生可以從自身專業出發,去發現明清小說中的相關元素,發表來自「專業」的見解。比起「民科」重災區的《紅樓夢》和老少鹹宜的《西遊記》,普通讀者對其他小說關注並不多。 選擇「老老實實摘抄類」作業的,大多是農林、社科類專業的學生,相對容易找到素材。以下僅例舉選題,代表案例見第二部分。
  • 《紅樓夢》被翻譯成了多少種語言 外國人如何閱讀和評價
    《紅樓夢》作為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古典名著,被翻譯成了哪些語言?有哪些重要的譯本?從世界文學史上看,這部作品有怎樣的地位?外國人如何閱讀《紅樓夢》?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特別邀請到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李晶分享了和《紅樓夢》相關的這些冷知識。
  • 《紅樓夢》|林黛玉如何英譯?
    《紅樓夢》作為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古典名著,被翻譯成了哪些語言?有哪些重要的譯本?從世界文學史上看,這部作品有怎樣的地位?外國人如何閱讀《紅樓夢》?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特別邀請到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李晶分享了和《紅樓夢》相關的這些冷知識。
  • 一周文化講座|錢理群:我們今天為什麼需要魯迅
    本次講座,陳志強教授將結合專業知識為大家講解古典文化在中世紀的傳承。講座現場更有北京漢服社的古代服飾展演與解說。本次講座,孫少華將重點關注文本之外的事情,進行從文獻到文本研究的反思。本次講座張聽老師為我們講述尺八的歷史文化及身世離愁,現場更會有機會聽到老師的尺八演奏!
  • 鮮花無數,海棠卻甚為獨特,透過《紅樓夢》,看海棠的文化寓意
    我國「海棠」文化源遠流長, 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詩經》以來, 多少詩人為了表達對海棠的喜愛之情, 將其注入筆端, 以海棠入詩, 留下了無數首旖旎美麗的海棠詩佳作, 令後人嘆為觀止。杜甫、蘇軾、陸遊等著名詩人, 均有海棠詩流芳後世。
  • 王建科:《金瓶梅》與明清家庭家族小說的敘事模式
    [1]家庭家族與元明清小說戲曲的敘事模式存在著血肉相連的緊密聯繫。一、中國社會的家庭家族及其表現中國文化是政治倫理型文化,它是一個有機整體。作為中國敘事文學之主體的古典小說戲曲,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形成的,因而必然染上中國文化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