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化講座|錢理群:我們今天為什麼需要魯迅

2020-12-04 澎湃新聞
北京│回顧與前瞻——新詩寫作的問題與可能性分享會

時間:

7月7日(周五)19:00-21:00

地點:

海澱區善緣街1號立方庭

嘉賓:

商偉(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杜氏中國文化講席教授)、翟永明(詩人)、冷霜(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7月7日,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杜氏中國文化講席教授商偉、中國著名當代女詩人翟永明,以及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冷霜將做客哥倫比亞大學全球中心。屆時,三位將就新詩寫作的問題與可能性進行討論。活動結束後,翟永明老師還將為其詩集《隨黃公望遊富春山》籤售。

北京│從梵谷的絢麗到當代藝術

時間:

7月7日(周五)19:00-21:00

地點:

西城區德勝門內大街55號舒世學堂

主講人:

王建南(大學教師)

自19世紀後半葉,以莫奈為首的「印象派」,開創了西方繪畫的新世元,隨著人們對這種繪畫風格的逐漸接受,印象派繪畫也成為了西方藝術史上新的經典、新的威權。於是,打破這一切,成了後面的畫家新的追求。從梵谷時代的絢麗多彩,藝術的世界是如何走向了蒼白,王建南老師為我們解讀,從梵谷到當代藝術。

北京│古典文化在中世紀的傳承

時間:

7月8日(周六)9:30-11:30

地點:

西城區文津街7號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臨瓊樓二層

主講人:

陳志強(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陳志強,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世界史學系主任和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拜佔廷歷史與文化、世界中古史、歐洲史、基督教史等;著作有《拜佔廷學研究》、《拜佔廷帝國史》、《巴爾幹古代史》、《拜佔廷帝國通史》,曾獲得希臘議會通過的由希臘總統和外交部長籤署的「最高文學藝術獎」金質勳章。本次講座,陳志強教授將結合專業知識為大家講解古典文化在中世紀的傳承。

北京│貴胄凡塵:愛新覺羅家的末代鐵帽子王

時間:

7月8日(周六)9:30-11:30

地點:

朝陽區東三環南路88號首都圖書館A座一層多功能廳

主講人:

楊紅林(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二部副主任)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一首著名的《烏衣巷》極富深意地道出了一代代帝王家族的興衰更迭和那些天潢貴胄的最終歸宿。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主人,愛新覺羅皇族同樣也未能超脫這種宿命。三百年間,從努爾哈赤起兵到宣統遜位,大清王朝的主人經歷了太多太多的繁華磨難、榮辱辛酸。而作為愛新覺羅家族最顯赫的勢力,十二家鐵帽子王的末世命運無疑更為典型。在時代的劇烈變遷中,曾經的貴胄跌入凡塵,留給後人的只有無盡的感慨。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回顧那一段令人唏噓的歷史。

北京│李大釗在北大圖書館

時間:

7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東城區廣渠門內大街16號環境大廈一層北京50書店

嘉賓:

李建生(李大釗之孫)、王波(北京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

2017年是李大釗同志逝世90周年,李大釗同志是我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同時他在北大圖書館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北大圖書館完成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本次活動採用主題講座與現場互動形式,配以「李大釗在京津冀的光輝足跡」主題展覽及小型書展(含經典研究論文)。

北京│雲想衣裳花想容——中國古代服飾與妝容文化漫談

時間:

7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朝陽區東三環南路88號首都圖書館A座二層報告廳

嘉賓:

李匯群(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暮煙深處(文學博士)

本期講座,《湮沒的時尚·雲想衣裳》、《湮沒的時尚·花想容》的兩位作者——李匯群與暮煙深處,將攜新書做客首圖講壇,講述中國古代服飾與妝容的歷史與文化:峨冠、羽衣、深衣、澤衣、霓裳、寶帶、錦褲、素襪、纖履,條分縷析繽紛華服;洗面、護膚、傅粉、畫眉、腮紅、唇彩、花鈿、護手,面面俱到妝容全程。講座現場更有北京漢服社的古代服飾展演與解說。

北京│「達意」與「傳情」——現代譯製電影工作漫談

時間:

7月8日(周六)14:00-17:00

地點:

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6號中電信息大廈一層易舍咖啡

主講人:

吳凌雲(配音演員)

影視翻譯不同於一般的文本翻譯,必須具備準確、精簡、口語化的特質,在完成「準確、達意」的譯稿後,還需要經過將外語對白配成中文這一創意過程。譯稿既要符合配音口型的要求,也要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同時還需要對一些文化差異進行本地化處理,且要具有藝術表現力,以期達到配音工作的要求,口型稿的翻譯可以說是在影視譯製過程中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文化常常存在差異,影視翻譯也存在不可譯的情況,那麼譯製工作者如何在「達意」與「傳情」中做出取捨呢?本期邀請到中國著名配音演員吳凌雲作為主講嘉賓,與大家共同探討、分享經驗。

北京│關熙潮對話澈言:《這世界正在遺忘不改變的人》

時間:

7月8日(周六)14:00-18:00

地點:

海澱區海澱圖書城西大街35號3棟1F言幾又書店

嘉賓:

澈言(作者)、關熙潮(作者)

關熙潮、澈言攜新書《這世界正在遺忘不改變的人》做客言幾又書店,二人將聊聊關於這本書創作的前後故事,以及分享一點寫作經驗。

北京│《當我開始與世界獨處》新書分享會&籤售會

時間:

7月8日(周六)14:30-16:30

地點:

大興欣寧街15號西紅門薈聚中心三層言幾又書店

主講人:

周宏翔(暢銷書作家)

青年暢銷書作家帶著學生離經叛道的周校長和你暖心訴說——23個青春故事×23段人生經歷×23篇靈魂傾訴×23種孤獨理。世界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可怕,日子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孤單,一個人也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糕。

北京│《在彼此身上創造懸崖》新書發布會

時間:

7月8日(周六)14:30-16:30

地點:

朝陽區望京中環南路1號社科院研究生院D座2層單向空間

嘉賓:

王家新(詩人)、冷霜(詩人)、陳家坪(詩人)、趙曉輝(詩人)、王東東(詩人)、張光昕(批評家、文學博士)、陳輝(出版策劃)

《在彼此身上創造懸崖》選取北京青年詩會13位具有代表性詩人的詩作,編選從詩人整體創作面貌著眼,力爭體現每位詩人創作的突出特點和尖端水準,兼顧體現詩人抱負的中長詩創作。詩選在展現每位詩人獨特個性的同時,或可顯示出當代詩某種值得關注的詩學面貌,在各青年詩人群落中,區別於精緻的學院樣式或口語詩,表現為在語言自覺和對現當代詩歌技巧研習基礎上,與社會生活的深切接觸與激烈碰撞,以及詩歌對於時代矛盾衝突的關切、介入和批判。

北京│陳曉明主講託翁《哈吉穆拉特》

時間:

7月8日(周六)14:30-17:00

地點:

東城區永定門東濱河路18號永定門公園內佑聖寺

主講人:

陳曉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

做客本期「名家講經典」第六場的嘉賓,是著名文學評論家、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陳曉明老師,他將在十月文學院(佑聖寺)與各位文學愛好者暢聊託爾斯泰名篇《哈吉穆拉特》。

北京│我們今天為什麼需要魯迅

時間:

7月8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海澱區王莊路1號清華同方科技廣場D座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

主講人:

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期,國人的精神追索也面臨著新的轉變與統合。魯迅以及他所倡導的思想,是我們這個民族近代以來獨樹一幟的具有原創性與民族性的精神瑰寶。究竟,魯迅及其精神,對於當下尤其是新一代讀者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在本次講座以及新作《魯迅與當代中國》中我們將看到,錢老依然用他不曾改變的深刻與尖銳,迫切疾呼以魯迅精神指引現實路徑;並用他不甚嫻熟的溫柔與關懷,讓魯迅「潤物細無聲」般融入年輕人的內心。

北京│民謠與孤獨

時間:

7月8日(周六)19:30-21:30

地點:

海澱區海澱圖書城西大街35號3棟1F言幾又書店

主講人:

劉昊霖(獨立音樂人)

他是劉昊霖,一位才華出眾的原創音樂人。他的音樂創作風格多元,又帶有非常濃鬱的個人風格。將他的歌單聽一遍下來就像吃了一顆百香果,城市民謠的清新、懷舊流行的滄桑、爵士藍調的慵懶柔情、說唱搖滾的硬朗帥氣等百變韻味在耳邊流連,聽了就停不下來啊。7月8日,我們一起來聽聽劉昊霖的民謠與孤獨。

北京│文本之「內」與文本之「外」——從文獻到文本研究的反思

時間:

7月9日(周日)9:30-11:30

地點:

西城區文津街7號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臨瓊樓2層

主講人:

孫少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古代學術史上的一個基本事實是:從口傳、甲骨、金石、簡帛到紙張、電子載體,只要具備了聲音、文字、圖像的任何一種形式,就會將讀者納入其所要表述的文本世界,最終使得後世研究者糾結於故事真偽、文字異同等問題,而較少關注在此基礎之上形成、存在於文本之外的「文化」、「文明」層次的事情。本次講座,孫少華將重點關注文本之外的事情,進行從文獻到文本研究的反思。

北京│遇見你真好——白峻也新書見面會

時間:

7月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海澱區海澱圖書城西大街35號3棟1F言幾又書店

主講人:

白峻也(漫畫家)

暖男漫畫家白峻也暖心力作《遇見你真好》傾情上市,這是一本關於小熊和小兔日常生活的暖心繪本。當小熊遇見了小兔,每一天開始有了新的期待,當小兔愛上小熊,她開始發現生活中更多的美好。那些關於等待、遇見、陪伴的美好,都定格在這本漫畫書裡。遇見你真好,想陪你到終老。7月9日,讓我們跟隨白峻也,認真對待每一位出現在身邊的你愛的和愛你的人,更熱切地擁抱生活吧。

北京│一起聊聊那些讀過的經典

時間:

7月9日(周日)14:30-16:00

地點:

東城區東四九條88號共享際5Lmeet·未讀Club

嘉賓:

劉默(圖書編輯)、郭宇萌(圖書編輯)

經典的定義有很多種,為什麼讀經典的理由無數個。但名人力薦,媒體熱推,時光穿越,口碑流傳,不及你的一句:我喜歡。經典的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段嶄新的歷程,書中的故事和那段時間你的生活,相互交織。因為你的變化,重讀經典似若初見,新意萌生。因為這樣的連接,那些你讀過的書中,總有一本對你來說是特別的,難忘的。7月9日,帶上這本書——你眼中的經典,我們一起聊聊閱讀和經典背後的故事。

北京│當代「利瑪竇」在中國——對話奧地利古典語言學家雷立柏

時間:

7月9日(周日)15:00-17:00

地點:

朝陽區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樓單向空間

嘉賓:

雷立柏(古典語言學家)、劉麗華(新星出版社副總編輯)

400多年前,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利用五年時間到達中國,餘生未歸;400多年後,在一個極為相近的起點,雷立柏前往中國求學,就此紮根。如今雷立柏已在北京生活20年,早已成為「世界公民」和中西「文化橋梁」。他喜歡騎著自行車穿梭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忽悠公交車售票員自己是從新疆來北京賣羊肉串的;他熱愛北京,可以列舉出101個外國人應該喜歡中國的理由。雷立柏將拉丁語、古希臘語和古希伯來語稱為他的愛人。他在中國教授這三種語言十幾年,在人大開設拉丁語、古希伯來語等課程。在雷立柏看來,北京沒有被充分表達,只有了解古典語言,才能夠真正了解中國歷史。7月9日,奧地利古典語言學家雷立柏將與我們共同探討多種語境中的北京、多元文化視角下的當代中國。

北京│千年雅樂——尺八的前世今生

時間:

7月12日(周三)14:00-16:00

地點:

朝陽區朝陽路首創愛這城甲2號院9棟6單元1002室

主講人:

張聽(尺八演奏家)

尺八雖起源於中國,但20世紀以後,是通過日本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展成多元化、國際化的樂器,而在它的故鄉中國,已經幾乎被遺忘。國際研究領域也習慣性地把尺八稱為「Shakuhachi」(「尺八」日文發音),它和古書上提到的「尺八」信息含量是有一定區別的,就像現在全球風靡的體育項目足球(Football)和起源於中國的「蹴鞠」也不完全等同,但也不無關係。本次講座張聽老師為我們講述尺八的歷史文化及身世離愁,現場更會有機會聽到老師的尺八演奏!

上海│柏林蒼穹下的21張臉孔——從《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談德國歷史文化

時間:

7月7日(周五)19:00-21:00

地點:

虹口區公平路18號8棟嘉昱大廈一層建投書局

嘉賓:

傅敬民(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上海翻譯》執行主編)、方旭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李乃清(媒體人)、胡桑(同濟大學中文系教師)

人類一直在探索建立自己的巴別塔,可到底什麼樣的城才是理想的城?一座城市的興衰背後蘊藏著人類政治、哲學、文明的玄機。建投書局·上海浦江店自7月起將開啟城市傳記系列,第一期就從《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這本書開始,談談德國歷史文化。

上海│深雙@上海:城市共生

時間:

7月7日(周五)19:00-21:00

地點:

黃浦區花園港路200號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嘉賓:

侯瀚如(策展人、藝術批評家)、劉曉都(藝術家)、馮原(中山大學教授)、馮路(建築師)、鳥頭(攝影組合)、楊振中(藝術家)、石青(書法家)等

7月7日,UABB與PSA合作推出上海推廣會第一站:深雙@上海:城市共生。活動由本屆總策展人侯瀚如、劉曉都,城市建築板塊分策展人馮原、馮路以及上海地區參展人鳥頭、楊振中、石青等主講,介紹本屆深雙中關於藝術與城市生活主題的策展內容及項目等。

上海│網際網路與電影節,是互掐還是共舞?

時間:

7月7日(周五)19:30-20:30

地點:

浦東新區陸家嘴富城路99號震旦博物館一樓報告廳

嘉賓:

劉海波(上海大學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常務副院長)、葛穎(電影學教授)

過去,看電影還是一件很講究的事。今天,網際網路時代下,每個人都是媒體觸角,網絡的快速和多渠道傳播讓電影節變近了,但當魚龍混雜的信息如潮水般湧來,優劣難辨,似乎又讓我們與電影節原有的質感更遠了。7月7日,兩位「鹽說人」——劉海波和葛穎,一位是國內唯一一所好萊塢電影工業範式的電影學院,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常務副院長,另一位是被影迷稱為「行走的電影百科全書」、拆解戲說電影20多年的資深影評家,將一起看看國內外電影節,近幾年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都有哪些變化、趣聞和尷尬。

上海│移山心力傾築漫畫經典 言傳身教融匯大愛情懷——憶父親張樂平

時間:

7月8日(周六)9:30

地點:

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正門四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

張慰軍(張樂平之子)

三毛,那寥寥幾筆、那三根活潑的頭髮,是許多人童年回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上世紀30年代頑皮的三毛,上世紀40年代從軍和流浪的三毛,以及後來獲得了新生活的三毛,每一個形象都深深刻畫在經歷過那些歲月和追溯過那些歲月的人的心上。三毛的創作者,張樂平先生畢生從事漫畫創作,畫筆生涯達60多個春秋。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他是中國當代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值此《三毛流浪記》發表七十周年之際,特別邀請張樂平先生的幼子張慰軍來講述「父親張樂平」,共同回顧這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前輩。

上海│多面龍門——不僅僅作為石窟存在的古代遺址

時間:

7月8日(周六)10:00-12:00

地點:

浦東新區陸家嘴富城路99號震旦博物館一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

李瀾(龍門石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精美的佛教造像只是龍門區域所包含的古代遺存的一部分,長期以來,石窟的外部結構及其與周邊環境的關係並沒有得到特別的重視。近年來,相關學者對以龍門東、西兩山石窟為中心,輔以周邊的寺院遺址及其他非佛教遺蹟開展了綜合研究,並結合其與歷代洛陽城的關係,對洞窟的選址、造像題材的選擇、周邊寺院的建立乃至古代洛陽交通的發展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闡釋。本次講座,龍門石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瀾將著眼於龍門石窟的多個角度,考察其在宗教信仰、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多重功能。

上海│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文化沙龍:香港的叮叮車

時間:

7月8日(周六)13:30-15:00

地點:

黃浦區淮海中路282-283號香港廣場南座中庭

主講人:

彭翌駿(上海復星投資總監)

1904年,叮叮車在香港開始運行,到今天已經113年了。叮叮車,又叫雙層有軌電車,是一種目前全世界只有香港才有的交通工具,由於開車時會發出「叮叮、叮叮」聲,故人們叫它「叮叮車」。叮叮車行駛的路線是香港最繁華的商業中心,途經西環、上環、中環、灣仔、維多利亞港……除了是港島北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還是外地旅客的著名景點之一。去年,「叮叮車的拆與否」又成了熱點話題,作為香港最年長的交通工具,陪伴港人走過了艱難和輝煌的一百年,如今卻也暴露出種種的問題。想聽前香港電車公司親自講講這個故事嗎?

上海│主動進化

時間:

7月8日(周六)13:30-18:00

地點:

長寧區虹橋路1650號上海國際舞蹈中心

嘉賓:

尤瓦爾·赫拉利(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John Hopcroft(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汪建(華大基因董事長)、許田(耶魯大學遺傳學系副主任)、蔡金青(佳士得中國區主席)、李天飛(學者)、光子(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劉潤(潤米諮詢董事長)、甘劍平(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王淮(線性資本創始人)、車品覺(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專家合伙人)、周濤(電子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

我們正每天生活在這巨大的夢想當中……稍等,也許這只是——「夢」?編織這張巨大夢網的,正是人工智慧。這是一張人類將無法穿透的夢網,因為加速編織這張巨網的AI,正通過更強更快的算法、更高效更複雜的深度學習,如無數雙眼睛般觀察你、學習你、逐漸了解你。「擁有了自主意識的人工智慧終將替代人類麼?」是掙脫這張巨網,還是成為巨網之中的棋子?7月8日,我們來聽聽《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的回答。

上海│小鎮青年與隱秘鄉村——我們書寫的這個時代

時間:

7月8日(周六)14:00

地點:

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

鄭在歡(作家、音樂人)、魏思孝(作家)、張敦(作家)、趙志明(作家)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原本活躍在鄉鎮之間的青年們漸漸在我們的主流視野裡消失了,大量的小鎮青年湧向城市尋找機會,而他們的聲音,卻像是失語者一樣,慢慢地隱匿進了時代的洪流裡。本期思南讀書會將邀請四位嘉賓將以「小鎮青年與隱秘鄉村」為題,從他們在自身寫作的經歷出發,來討論重塑小鎮青年形象以及對於該如何描寫我們逐漸遠離的鄉村等一系列的創作經驗。

上海│埃勒裡·奎因的推理藝術

時間:

7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長寧區天山路356號長寧區圖書館8樓

主講人:

劉臻(推理小說推廣人、譯者)

知名偵探小說作家和研究者弗朗西斯·M.裡維斯所著《奎因的推理藝術》是一本野心勃勃的研究作品,著作試圖呈現埃勒裡·奎因的一切,解讀這位偵探小說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巨人。本次推理讀書會繼續邀請推理小說推廣人劉臻先生,為大家詳談《奎因的推理藝術》,以及關於奎因小說的解讀與研究。

上海│都市女性的「圍城」——「雙城系列」首發式

時間:

7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福州路465號上海書城

嘉賓:

唐穎(作家)、陳村(作家)、張怡微(作家)

2017年6月,上海作家唐穎的「雙城系列」小說三種——《阿飛街女生》、《初夜》、《另一座城》由浙江文藝出版社靚麗呈現。唐穎小說的現代氣息直通當下,所以她能擁有許許多多的青年讀者,著名青年作家張怡微說:「在中學的時候我就非常喜歡唐穎,收有很多版本的唐穎作品。」7月8日下午,在福州路上海書城新書發布廳,我們將邀請作者唐穎、著名作家陳村、青年作家張怡微就雙城故事、女性成長、都市文學等話題展開對談。

上海│黑科技與未來生活

時間:

7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徐匯區漕溪北路396號匯智大廈一樓樂家藝術廊

主講人:

徐泯穗(資深科技領域投資人)

Roca樂家上海藝術廊將攜手澎湃新聞,於7月8日舉辦「黑科技與未來生活」藝術商學院系列講座,本次活動將由一級市場資深科技領域投資人——徐泯穗先生擔任主講嘉賓,講述當代最前沿的黑科技,未來科技與產品設計的關係,和你一起暢聊黑科技與未來生活!

上海│喧譁與低語:聲與影的迭奏

時間:

7月8日(周六)14:00-18:00

地點:

浦東新區世博大道1929號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

嘉賓:

姜宇輝(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鄧悅君(藝術家)

本次對談中,藝術家和哲學家試圖圍繞正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透明的聲音》展覽展出的兩件作品的創作理念,進一步思索聲音在當代實驗藝術之中的關鍵作用。思想與影像彼此激發,賦予作品以一種拓展性的意義靈韻。

上海│營山造海:《營山造海-香港建築1945-2015》分享會

時間:

7月8日(周六)14:30-16:30

地點:

虹口區哈爾濱路129號半層書店

主講人:

薛求理(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7月8日下午,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半層書店與同濟大學出版社「光明城」共同邀請著名建築學者薛求理老師蒞臨,與眾書友共讀他的著作《營山造海-香港建築1945-2015》。薛老師將重點分享香港與上海在建築上的交集,以及1950年代的重建和公共屋邨的發展,並討論香港現代歷史、探索大中華建築設計之演進和滬港兩地提攜交流等話題。

上海│誰的杜伊諾,怎樣的裡爾克?泛歐文化環境中的裡爾克解析

時間:

7月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6樓多功能廳

嘉賓:

劉皓明(瓦莎大學教授)、劉震(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研究員)

每個藝術家都是時代的產物,但是他們對各自時代的反映方式卻各不相同。作為歐洲十九世紀末、世紀之交文藝思潮的寧馨兒,裡爾克代表了那個時代最時髦的藝術時尚。7月9日,讓我們同《裡爾克<杜伊諾哀歌>述評》的作者劉皓明教授一起來討論泛歐文化環境是如何培養出了奧地利大詩人裡爾克的吧!

上海│新電影的舊情懷

時間:

7月9日(周日)15:00-17:00

地點:

浦東新區金科路2889弄長泰廣場B座一樓言幾又書店

嘉賓:

程青松(導演、編劇)、張大磊(導演)、秦曉宇(導演、詩人)

導演張大磊的《八月》一舉奪下第53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詩人暨導演秦曉宇的《我的詩篇》,獲頒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紀錄片、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紀錄電影獎。兩位備受矚目的當代導演分別拍出了帶有個人色彩的故事,飽含對舊時代的遐想追憶,以及直面詩意的返真記錄。程青松作為電影編劇、導演、影評人,將如何解讀電影中的青春感及舊情懷?又會挖掘出哪些影像背後的深層寓意?7月9日,現場給你答案!

廣州│天黑前的故事

時間:

7月7日(周五)19:30-21:30

地點:

天河區天河路232號二樓西西弗書店

嘉賓:

走走(小說家)、舊海棠(小說家)

走走出生於1970年代末,國內頂級文學刊物《收穫》雜誌著名編輯,小說家,著有長篇小說《房間之內欲望之外》、《我快要碎掉了》,中短篇小說集《哀慟有時 跳舞有時》、《天黑前》、《棚戶區》等。舊海棠出生於1970年代末,小說發表於《收穫》、《十月》、《人民文學》等雜誌。7月7日,兩位小說家齊聚西西弗書店,與讀者暢聊天黑前的故事,分享她們在寫作中的趣事。

廣州│漫畫家暖暖:逃離北上廣去畫畫,新書連馬薇薇都點讚

時間:

7月8日(周六)19:00-21:30

地點:

天河區天河南一路92號204不一樣BOOKSHOP

主講人:

暖暖(漫畫家)

暖暖是中國第一個旅行漫畫作家,曾被《奇葩說》金句女王馬薇薇傾力推薦。她自學畫畫六年,放棄高薪工作,從職場女性專為自由創作人,反而更忙了。暖暖很想擁有慢下來的生活,可惜她身在生活節奏急速的大城市。於是,暖暖決定逃離北上廣,只為了畫畫。7月8日,暖暖帶著她的逃離北上廣畫畫故事來到「不一樣書式咖啡廳」,本分享會適合人群:不正經的人;年輕人;旅行愛好者;窮遊一族;有趣的人;和所有想來的人。

廣州│農林上路模範住宅區的前世今生

時間:

7月9日(周日)15:00-17:00

地點:

越秀區北京路314號聯合書店

嘉賓:

孫海剛(廣州市嶺南建築研究中心規劃師)、施雨君(廣州市嶺南建築研究中心規劃師)

今天在農林上路一帶聚集有大量的紅磚別墅,是廣州「東山洋房」的代表區域。這些洋房建於民國時期,屬於當時的「模範住宅」。其中模範住宅區農林上路14號,一座始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西合璧式洋房,於2014年被評為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2016年之前還荒廢頹敗的它,經過為期一年的修繕,如今展示出煥然一新的民國風採。本周日下午,廣州市嶺南建築研究中心規劃師、《羊城晚報》特約撰稿人孫海剛和廣州市嶺南建築研究中心規劃師施雨君,帶大家探尋這些民國「模範住宅」的歷史,講述這棟老房子重生背後的故事。

廣州│大醫之道 仁者之心——我眼裡的臨終關懷服務

時間:

7月13日(周四)19:00-21:00

地點:

天河區花城大道87號高德置地廣場春廣場B座12樓

主講人:

楊佳鑫(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

這個世界最無法否定的規律就是人最終都是要離開這個塵世的。當面對生死的時候,我們能想像到自己會做出何種選擇嗎?如果只是人生修行,那完全可以自己決定,但親人的生死歷練卻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不過我們仍希望他們能夠安心或者至少能有一些不那麼痛苦的走法。這堂課,我們將從人文醫學的專業角度,帶大家深度了解臨終關懷對末期病人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醫患關係觀念,如何做好臨終照護。

深圳│是野史也是故事:《黃金時代》的三個番外篇

時間:

7月8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南山區文昌南街4號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北區B3棟東側502有方空間

主講人:

宋瑋(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博士)

為什麼僅4000多萬人口、從1975年才結束獨裁統治的西班牙,在建築領域上能取得如此多令人嘆服的成績?作為國內第一本較為全面介紹西班牙當代建築《黃金時代——西班牙當代建築全景》一書的作者,畢業於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的宋瑋,將在有方從平行於其個人著作內容的另一個角度對西班牙現當代建築做一次切片式的解讀,以期在有限的時間裡為大家帶來一次別樣的西班牙「建築野史」之旅。

深圳│內家武術與傳統文化

時間:

7月9日(周日)16:30-18:30

地點:

福田區福中一路2001號深圳圖書館南書房

主講人:

李存義(河北大架形意拳傳人)

中國的傳統內家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究竟與傳統文化有哪些淵源關係?傳統武術究竟是粗陋無文的舊時代武士的創造,還是深深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碩果?作為一種健身和自衛的方法,在今天這個充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武術、瑜伽術以及現代健身和塑形方法等形形色色的選擇下,它獨特的價值和功用具體體現在哪裡?又能給予我們身體和精神上帶來哪些改變?再者,武術教育是否應該作為今日青少年教育的一部分,本期主題活動,我們一同來探討。

深圳│我想講一個故事:花城出版社「銳·小說」分享會

時間:

7月9日(周日)20:30-22:00

地點:

南山區文昌南街4號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北區A5棟120

嘉賓:

走走(小說家)、舊海棠(小說家)、陳再見(作家)

有人來自上海巨鹿路675號,那兒幾乎是全中國的寫作者都嚮往的文學殿堂……有人說,到了三十歲,她的生活再無路可走,擺在她面前的只剩下了寫作這條路,不然真就到了要去做包子賣……八年後,她成為《收穫》、《十月》的創作紅人……有人來自海陸豐地區——廣東的「西西里島和科西嘉島」,槍戰、毒戰在他的作品中斷然不是獵奇……他們都是國內青年寫作者中的實力派,他們背後又有如何動人的故事?7月9日,一起到現場聽一聽!

杭州│絲路佛教:粟特人的貢獻——石窟、獅子、大象、七寶

時間:

7月8日(周六)14:00-17:00

地點:

下城區中山北路581號西湖文化廣場6號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

主講人:

毛銘(敦煌研究院博士)

粟特人在中亞故鄉主要信奉拜火教,但是在五到八世紀歐亞絲路上為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本講討論三個問題: 1、粟特人形象在印度阿旃陀、中亞巴米揚、克孜爾、敦煌、雲岡石窟;2、粟特人對曹衣出水佛像藝術的傳播;3、粟特人帶來的物質文化:獅子大象、佛教七寶。

杭州│梵天東土、並蒂蓮華講座專場

時間:

7月8日(周六)9:30-11:30、7月9日(周日)9:30-11:30

地點:

下城區中山北路581號西湖文化廣場6號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三樓報告廳

主講人:

吳文成(臺北市鹿野苑藝文學會會長)

400-700年是中印兩國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印文化交流最活躍和重要的時期。本次展覽選擇這300年作為展覽的時代斷面,從中印兩國的歷史發展狀況看雕塑藝術的發展。本次活動中,吳文成老師還專門準備了印度佛像的起源與發展、中國南北朝佛像賞析兩場講座。

西安│說不盡的《白鹿原》

時間:

7月8日(周六)14:30-16:30

地點:

碑林區長安北路18號陝西省圖書館二層報告廳

主講人:

馮希哲(西安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

馮希哲,現為西安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陝西作家創作研究基地副主任、陳忠實當代文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近年主要從事陝西地域文學與文化研究,先後出版《走近陳忠實》、《現代價值觀與當代文學批評》等著述七部。本次講座,馮教授將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入解讀陳忠實的著作《白鹿原》。

南京│博物館的正確打開方式:沈辛成《紐約無人是客》新書分享會

時間:

7月8日(周六)19:00-20:30

地點:

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主講人:

沈辛成(非業餘博物館愛好者)

看不懂博物館,真的是你的錯麼?好的博物館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說話?未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博人才?來一場紐約的博物館神遊之旅,看看能給我們帶來何種啟示。7月8日,讓我們跟隨走訪全美八十餘座博物館、曾服務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沈辛成的腳步,一起逛遍紐約的博物館。

鄭州│了解家園的方式是出走——《迷失印度》新書分享會

時間:

7月8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中原區建設路秦嶺路大摩西元廣場三樓東側紙的時代書店

主講人:

陳湘鵬(作家、藝術評論家、繪本插畫家)

恆河、泰姬陵、鹿野苑、德裡、瓦拉納西……這是一部印度民眾心靈變遷的短史記!Tutu車噩夢、空洞而亮晶晶的黑眼睛、花花綠綠汙水橫流的街道、助人為樂不計報酬的店員……這是一本印度社會生活發展的寫真集!7月8日,讓我們一起跟隨陳湘鵬,從文化的引力中逃離出來,由表及裡地觸及印度這片熱土,享受迷失,尋找落點。

鄭州│《回首一笑七十年》——武俠影后鄭佩佩讀者見面會

時間:

7月9日(周日)19:30-22:00

地點:

中原區建設路秦嶺路大摩西元廣場三樓東側紙的時代書店

主講人:

鄭佩佩(演員)

她是《大醉俠》裡的「金燕子」,她是《唐伯虎點秋香》裡的「華夫人」,她是《臥虎藏龍》裡的「碧眼狐狸」,她是《楊門女將》裡的「佘太君」,她,是鄭佩佩。她的新書《回首一笑七十年》完整記述了其七十年的人生經歷。7月9日,鄭佩佩攜新書來到鄭州,與讀者、影迷分享從出生、童年、演戲、婚姻,到學佛、重出江湖,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人生。

瀋陽│《我口袋裡的星辰如沙礫》韓松落新書分享籤售

時間:

7月9日(周日)13:00-14:00

地點:

鐵西區興華北街158號華潤萬象匯L2層

主講人:

韓松落(作家)

《我口袋裡的星辰如沙礫》是一部小城青年的突圍史,是韓松落第一部談及個人成長的散文集。青春的迷惘與困境,青春的突圍與破冰,譜寫出一曲動人的青春之歌。7月9日,韓松落攜新書來到瀋陽,與讀者分享成長的快樂與悲傷。

瀋陽│「九層妖塔」背後的歷史秘密

時間:

7月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大東區小東路9號中街大悅城D館四層4½街區噹噹閱界書店

主講人:

張松(記者)

《三燕尋蹤》不但出現了三燕歷史的風雲變幻,講述了三燕王朝的歷史貢獻,追尋了慕容王陵和後人的行蹤,披露了眾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玄機,而且詳細揭示《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的原型、《盜墓筆記》中的九層妖塔、主導北魏改革的馮太后、澤被嶺南的冼夫人、爭議不斷的高力士的歷史真相……7月9日,遼瀋晚報社主任記者張松攜新作,與讀者分享「九層妖塔」背後的歷史秘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編者按】2014年12月,北大教授錢理群宣布「告別學界」、「告別青年」。今年7月,收錄錢理群最近兩年在民間讀書會上講讀《野草》和魯迅雜文的演講文字由中華書局出版,並邀錢理群精選、附錄部分魯迅作品的原文。新書《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是錢理群宣布「告別」之前的最新著作。
  • 錢理群:大學最基本的任務 是培養「和諧的人」
    錢理群先生主張,年輕人就該做夢,就該理想主義,因此他戲稱自己為一個「老理想主義者」。 CFP供圖因為年輕,所以夢想。「早熟」在錢理群看來是未老先衰。CFP供圖  錢理群先生三年時間傾心撰寫的《夢話錄》,針對當下中國社會轉型的大問題、大是非,提出制度建設、文化建設、價值建設、生活建設等四大主張,顯現了一個人文思想家的深刻洞識與全局性關懷。  為何是夢話?錢老主張,年輕人就該做夢,就該理想主義,因此他戲稱自己為一個「老理想主義者」。
  • 一周文化講座︱科學不是通向美好未來的途徑
    本次講座中將邀請該口述史項目的發起與參與人,與我們一同分享石油工人的故事。、劇作家)、解璽璋(著名文藝評論家)一個歷史夾縫中備受煎熬的魯迅,一個您從未認識的魯迅,會是什麼樣?為什麼科學不是通向美好未來的途徑?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惑,那麼一起來聽科學文化人關於科學的反思。
  • 一周文化講座|世界閱讀日:生活需要什麼樣的閱讀?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深扒一下這位「多重人格「的醫學高手和科普段子手。漢學家、翻譯家、作家)、劉明清(出版人)、戴濰娜(《光年》主編)、榮挺進(魯迅文化基金會學術部部長)詩歌,作為永恆的時尚,引領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在歷史的眼光裡,呈現出一種逝去的文明方式,其公共性需要再次被擦亮。
  • 一周文化講座│我們為什麼要呼救——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在世界博物館日前一周,我們將通過喜劇、謠言、奇異事件、家、動物、電影、玩具這七條記憶線索,尋找人與物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最有生命力的集體回憶。對於這一書寫策略的梳理,有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太史公自序》,乃至《史記》全書的立場與語言風格。本次講座,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程蘇東將為我們詳解「詭辭」以見義——司馬遷的書寫藝術。
  • 魯迅哲學的核心概念是什麼呢?是反抗,是反抗絕望的哲學
    晚年的魯迅猶如陷入受虐妄想症的精神病人,充滿恐懼和仇恨,靠話語海洛因苟延殘喘。」魯迅的七條遺言被朱大可總結是魯氏仇恨政治學七項基本原則。朱大可把魯迅的決絕態度看作是仇恨政治學,很顯然上綱上線,意識形態的語言風格妄下結論。朱大可嚴重誤讀魯迅。魯迅為什麼不寬恕?
  • 一周文化講座∣是我們拯救鄉村,還是鄉村拯救我們?
    歷經千年風霜的文化遺產,幾世紀以來不斷豐富的藏品,令這座位於塞納河左岸、巴黎第六區的博物館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本次講座,邀請到該館館長講述這座與巴黎一樣古老的博物館的故事。作為詩歌譯者,詩歌的形式、結構、功能都是譯者需要思考的。此外,詩歌意蘊的多義性,也要求譯者是個有較強審美能力和闡釋能力的讀者。本期講座正值3月21日世界詩歌日前夕,上海翻譯家協會的三代詩歌譯者齊聚一堂,將向廣大愛好者講述他們在與譯詩相處那些日子裡的點滴感受。
  • 一周文化講座:封面到底聽誰的|大衛·克裡斯蒂安|封面|君特...
    我們普通人為什麼有必要學習大歷史?大歷史所講述的起源故事與我們有什麼關係?相信很多剛開始接觸「大歷史」這個概念的朋友,心中都有諸如此類的疑問,別著急,這次,大歷史學派開創者大衛·克裡斯蒂安教授即將親自來為我們解答,帶著你的「十萬個為什麼」來參加吧!
  • 一周文化講座︱李銀河與作家陳雪談我們的情愛、身體與性
    在這個上線第一周的周末,讓我們相聚,和策劃人梁文道先生一起看看理想,談談《一千零一夜》。6月23日,單向空間邀請到了歐陽應霽和任長箴導演,和我們聊聊他們「尋找原味」的故事。今天,張岱年先生的弟子、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與李存山教授一道,為我們解讀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談一談社會當下中國傳統文化批判與傳承的議題。
  • 一周文化講座│故鄉如何影響一個作家的寫作
    提到日本攝影為什麼就會提到挑釁?它為什麼重要?本次活動,我們邀請到引進多本日本攝影讀物的亞紀畫廊臺北負責人黃亞紀女士帶你深度解讀日本攝影和挑釁背後。而光社自開展以來,從荒木經惟到森山大道,為什麼是這樣的選擇?從收藏角度有怎樣的考量?光社創始人王珺先生也將與你分享。
  • 一周文化講座|聽伊莎貝爾·於佩爾讀杜拉斯
    本次講座,鄧教授將結合專業知識為我們講述洪昇《長生殿》的微言:董小宛入清宮。本次講座,我們有幸邀請到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教授、國家一級演員、工京劇武生趙永偉,他將詳細講解《慶賞昇平》的武生形象。本周日,火爆的走進敦煌系列講座又來啦,劉曉波老師將為我們詳細介紹佛教造像及石窟,大家一定不能錯過。在本周的講座中,劉老師將為我們分享:1、講解敦煌石窟的經變繪畫;2、對比的來看敦煌與新疆、內地的相應題材。北京│歷史可以這樣寫嗎?
  • 錢理群:北大等在培養利己者
    [提要]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在一次專題研討會上語出驚人:「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我所有小說加起來,不如魯迅一個中篇小說
    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故鄉》,相信不少80、90後,對當時語文課本裡「月光下的閏土和猹」,對魯迅先生的文筆一定印象深刻。但對於00後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他們讀過、理解過的儼然減少了。這並不怪學生和老師,而是在源頭上——教材編撰時,教育工作者有意地「去魯迅化」。
  • 一周文化講座|《星球大戰》如何徵服全宇宙
    2月24日下午,毛丹青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將做客建投書局·上海浦江店,與您一起聊聊「日本文化與我們的認知」,在一個個習焉不察的生活細節裡,感知日本文化。2月份在美國被認為是黑人歷史月,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慶祝和接受文化差異的機會。我們的演講者將會告訴大家他們希望中國人對非裔美國人有一個怎樣的了解,也會回顧非裔美國人在美國的歷史,還會討論非裔美國人對人們日常生活的貢獻。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寫童年樂趣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倫理道德的,有《二十四孝圖》;指出中國人劣根性的,有《阿Q正傳》;追悼革命烈士,讚揚革命精神的,有《紀念劉和珍君》;反封建禮教、堅持文化改革的,有《狂人日記》和《孔乙己》;歌頌仁人義士俠義精神的,有《鑄劍》。
  • 為紀念魯迅先生改名,景觀和文化相結合,是青島旅行的目的地之一
    公園是城市景觀的門面, 所有城市無論規模、經濟高低,都有幾個那樣環境優美的公園景點, 公園作為最常見的景觀,可能非常普通, 不僅是花草樹木的堆積,也是放鬆的娛樂場所, 但是今天筆者介紹的青島這個公園有著「最有特色的臨海公園」的美稱,是位於市南區萊陽路附近的魯迅公園。
  • 一周文化講座|一份來自中關村的筆記:他們的故事平靜而閃光
    本次講座,周乾將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為大家深入分析紫禁城古建築的營建思想與文化。8月6日晚,北京青年報「青睞」系列講座,特邀古琴文化研究學者吳寒老師,為我們講述中國歷代文人與古琴的故事。但是它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乃至第三次工業革命過程中為什麼又相對落後了?技術對經濟的作用以及金融對經濟的作用的核心載體是什麼?本次講座從現代公司制定的建立和發展來反思工業革命的歷程,特別是結合講座者在歐美跨國公司十年的工作體驗,探討現代社會公司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
  • 一周文化講座∣日本是中國之藥?
    自從乾隆五十年徽班進京,逐漸形成了徽漢合流,並吸納了北方的高腔等藝術形式,在道鹹時期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皮黃」,也就是今天的京劇。本期講座將闡述從崑腔到亂彈再到皮黃形成的過程,簡明敘述其發展的歷史背景與形成的諸多因素,使聽眾對京劇的誕生與發展有比較系統的了解。北京∣劉心武VS張頤武:人生,何以至此?
  • 一周文化講座︱逃離北上廣:一線的欲望和二線的願望
    「勞森伯格在中國」展覽期間,本講座試圖探討黑山學院對美國文化的影響,以及實驗性教育與藝術、生活的關聯,邀請藝術家劉卜華、邱志傑等人展開對話,深度分析黑山學院所代表的「自由態度」、「實驗精神」和「生活藝術」。其中,劉卜華以《黑山學院的24年》為畢業論文從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