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先生主張,年輕人就該做夢,就該理想主義,因此他戲稱自己為一個「老理想主義者」。 CFP供圖
因為年輕,所以夢想。「早熟」在錢理群看來是未老先衰。 CFP供圖
錢理群先生三年時間傾心撰寫的《夢話錄》,針對當下中國社會轉型的大問題、大是非,提出制度建設、文化建設、價值建設、生活建設等四大主張,顯現了一個人文思想家的深刻洞識與全局性關懷。
為何是夢話?錢老主張,年輕人就該做夢,就該理想主義,因此他戲稱自己為一個「老理想主義者」。先生總結道:「我最感欣慰的是,自己的人生三部曲都發展得比較完整、充分:學生時期夢做得最徹底,工作以後現實和夢的矛盾特別尖銳,晚年的夢依然做得徹底,實現起來卻更為從容。這應該是我最基本的人生和治學經驗。」對於當今青年而言,這本書可謂提供了一個最切實的指引。
書摘
大學最基本的任務
是培養「和諧的人」
文/錢理群
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更不能成為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
愛因斯坦
上大學到底要幹什麼?這裡我要引述大家都十分敬仰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更不能成為「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
這句話說得很深刻,也很尖銳。大多數同學上大學的目的,大概都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專業人才,學有專長,因此獲得一個較好的職業,既有利於自己的發展,也可以報效父母。應該說,這樣的求學目標並不錯,不僅滿足父母,也符合國家對你們的要求。但這樣的認識並不全面,這也是愛因斯坦所要強調的:大學並不只是一個知識的傳授所、職業的培養所,它的最基本的任務和職能是培養「和諧的人」。這就是說,專業知識、技術固然不可缺少,但人的精神、品格更重要,因為知識技術是要人去駕馭的。如果一個人掌握了眾多的知識,技術也很高明,但人不好,或缺德,沒有良知,或沒有獨立性,甘當奴才,那充其量不過是愛因斯坦所說的「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敗,恐怕也是個人的最大失敗,大概也不是你們的父母所期待的吧。
這是一個重要的提醒:上大學,不僅要求知識,學技術,還要培育自己的人文關懷。所謂「人文關懷」,就是要關心人之為人的精神問題,注重自我和他人的精神成長。具體地說,就是要思考、探索「人生目的,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世界應建立起怎樣的合理健全的關係」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進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信念,以至信仰,為一輩子的安身立命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要不斷地開拓自己精神的自由空間,陶冶性情,鑄煉性格,在發展個人愛好、興趣中充實與發展個性,提高精神境界,開掘與發展想像力、審美力、思維力與創造力。這樣,才能使自己最終成為愛因斯坦所說的「和諧的人」。
當下中國年輕一代最大、最根本的問題,是生活沒有目標
對「80後」、「90後」的年輕人社會上有各種議論,我不贊成誇大你們的問題,我曾說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問題,要相信每一代人都能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並順利地接班,上一代人沒有必要過分擔憂和幹涉。但你們自己,卻應該正視自己的問題。
於是,就有同學問我:你認為我們的問題是什麼?我經常只說一點:據我的觀察與了解,當下中國年輕一代最大、最根本的問題,是生活沒有目標。你們在中學階段,似乎是有明確的目標的,就是要考上大學;現在,你們如願以償地成了大學生,在最初的興奮過去以後,就產生了失去目標的迷茫。當然,有人又會給自己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例如出國留學、考研究生等等,但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因為所謂「生活目標」,本質上是一個「信仰」的問題。在大學期間,確實需要為自己的信仰奠定基礎,以確立一生發展的目標和動力,也即尋找安身立命之處。這才是大學最應該解決的問題,大學最基本的任務。
自由地讀書,自由地思考
有同學可能要問:在大學階段,應該如何去為確立自己的信仰做準備,奠定基礎呢?
我通常的建議有二。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要「自由地讀書,自由地思考」,這是大學得天獨厚之處,也是大學生應該緊緊抓住不放的,所要做的兩件大事。信仰,不是冥思苦想出來的,而應該建立在人類文明的精神資源的廣泛吸取基礎之上。大學階段的自由讀書,應該有兩方面,一面是古今中外的基本經典的精讀,那裡集中了我們民族與人類文明的精華,要儘可能讀熟讀透,數量則不必太多;另一面則是儘可能廣博地泛讀,如魯迅所說,要特別讀專業外的書,好讀書而不求甚解,讀多了自然觸類旁通。自由閱讀之外,還要自由思考,不要先入之見,不要迷信任何權威,要不拘一格,不受羈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對一切都要提出「為什麼」、「對不對」,並且隨時寫下自己的思考、心得、發揮和疑問。如此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必有收穫。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必然發現和你「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大師,就可以集中精力,讀其全部作品,並進行一定程度的專門研究,以作為你一生治學和做人的基本精神支柱。大學期間除讀書之外,還要適當地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最好利用假期到社會底層,特別是農村去志願服務,這對你了解中國國情民意,大有好處,這也是為學、做人的基本功。有了這兩個基本功,你的一生就有了「底」,也就不會枉費大學時光了。
今天的中國需要大講
精神超越物質的夢話
文/錢理群
我每一次演講,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應該向青年講什麼?我又能講什麼?據說當下中國校園裡的講座,和我所熟悉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大不相同。那時候演講、討論的,都是關於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時代重大問題以及人生選擇這一類的大話題。但現在這些話題都不合時宜了,一切都「與時俱進」了。「如何就業,怎樣攻關」,就成了大學校園裡的熱門話題。太嚴肅的、理想的演講,已經沒有聽眾了。
我相信這樣的說法,我也看清了,我的演講,不可能、也不應該面對所有的青年,只能是能夠不同程度上引發共鳴的青年,大體上就是魯迅所說的「醒著」的或希望「醒著」的,「要前進」的青年,用我的說法,就是新一代的理想主義的青年。我的每次演講,上百人的聽眾中如果有三五個人聽進去了,我就很滿足了。
在確認了演講對象以後,我當然還是延續八十年代的話題,言說世界、國家的大事,大問題,講人生、理想。這些精神性話題,在八十年代是普遍關注的公共話題,再自然不過;但到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新世紀,卻成了不合時宜、不切實際的「夢話」了。我卻明知如此偏要講,因為這正是當下中國的問題所在:經濟的發展並沒有帶來精神的高揚,卻陷入了物質主義、實利主義、消費主義、虛無主義、犬儒主義的泥坑,造成了精神的危機。
缺什麼就應該講什麼:今天的中國正需要大講精神,說超越於物質的夢話。而且在我看來,青年時期就是應該「做夢」,講理想、價值、彼岸世界、終極關懷的年代,現在的年輕人的「早熟」其實是未老先衰,是一個不健全的人生,為他們補課,應該是我們這些做教師、學者的成年人的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