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大學最基本的任務 是培養「和諧的人」

2020-12-03 搜狐網

  錢理群先生主張,年輕人就該做夢,就該理想主義,因此他戲稱自己為一個「老理想主義者」。 CFP供圖

因為年輕,所以夢想。「早熟」在錢理群看來是未老先衰。 CFP供圖

  錢理群先生三年時間傾心撰寫的《夢話錄》,針對當下中國社會轉型的大問題、大是非,提出制度建設、文化建設、價值建設、生活建設等四大主張,顯現了一個人文思想家的深刻洞識與全局性關懷。

  為何是夢話?錢老主張,年輕人就該做夢,就該理想主義,因此他戲稱自己為一個「老理想主義者」。先生總結道:「我最感欣慰的是,自己的人生三部曲都發展得比較完整、充分:學生時期夢做得最徹底,工作以後現實和夢的矛盾特別尖銳,晚年的夢依然做得徹底,實現起來卻更為從容。這應該是我最基本的人生和治學經驗。」對於當今青年而言,這本書可謂提供了一個最切實的指引。

  書摘

  大學最基本的任務

  是培養「和諧的人」

  文/錢理群

  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更不能成為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

  愛因斯坦

  上大學到底要幹什麼?這裡我要引述大家都十分敬仰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更不能成為「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

  這句話說得很深刻,也很尖銳。大多數同學上大學的目的,大概都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專業人才,學有專長,因此獲得一個較好的職業,既有利於自己的發展,也可以報效父母。應該說,這樣的求學目標並不錯,不僅滿足父母,也符合國家對你們的要求。但這樣的認識並不全面,這也是愛因斯坦所要強調的:大學並不只是一個知識的傳授所、職業的培養所,它的最基本的任務和職能是培養「和諧的人」。這就是說,專業知識、技術固然不可缺少,但人的精神、品格更重要,因為知識技術是要人去駕馭的。如果一個人掌握了眾多的知識,技術也很高明,但人不好,或缺德,沒有良知,或沒有獨立性,甘當奴才,那充其量不過是愛因斯坦所說的「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敗,恐怕也是個人的最大失敗,大概也不是你們的父母所期待的吧。

  這是一個重要的提醒:上大學,不僅要求知識,學技術,還要培育自己的人文關懷。所謂「人文關懷」,就是要關心人之為人的精神問題,注重自我和他人的精神成長。具體地說,就是要思考、探索「人生目的,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世界應建立起怎樣的合理健全的關係」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進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信念,以至信仰,為一輩子的安身立命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要不斷地開拓自己精神的自由空間,陶冶性情,鑄煉性格,在發展個人愛好、興趣中充實與發展個性,提高精神境界,開掘與發展想像力、審美力、思維力與創造力。這樣,才能使自己最終成為愛因斯坦所說的「和諧的人」。

  當下中國年輕一代最大、最根本的問題,是生活沒有目標

  對「80後」、「90後」的年輕人社會上有各種議論,我不贊成誇大你們的問題,我曾說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問題,要相信每一代人都能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並順利地接班,上一代人沒有必要過分擔憂和幹涉。但你們自己,卻應該正視自己的問題。

  於是,就有同學問我:你認為我們的問題是什麼?我經常只說一點:據我的觀察與了解,當下中國年輕一代最大、最根本的問題,是生活沒有目標。你們在中學階段,似乎是有明確的目標的,就是要考上大學;現在,你們如願以償地成了大學生,在最初的興奮過去以後,就產生了失去目標的迷茫。當然,有人又會給自己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例如出國留學、考研究生等等,但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因為所謂「生活目標」,本質上是一個「信仰」的問題。在大學期間,確實需要為自己的信仰奠定基礎,以確立一生發展的目標和動力,也即尋找安身立命之處。這才是大學最應該解決的問題,大學最基本的任務。

  自由地讀書,自由地思考

  有同學可能要問:在大學階段,應該如何去為確立自己的信仰做準備,奠定基礎呢?

  我通常的建議有二。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要「自由地讀書,自由地思考」,這是大學得天獨厚之處,也是大學生應該緊緊抓住不放的,所要做的兩件大事。信仰,不是冥思苦想出來的,而應該建立在人類文明的精神資源的廣泛吸取基礎之上。大學階段的自由讀書,應該有兩方面,一面是古今中外的基本經典的精讀,那裡集中了我們民族與人類文明的精華,要儘可能讀熟讀透,數量則不必太多;另一面則是儘可能廣博地泛讀,如魯迅所說,要特別讀專業外的書,好讀書而不求甚解,讀多了自然觸類旁通。自由閱讀之外,還要自由思考,不要先入之見,不要迷信任何權威,要不拘一格,不受羈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對一切都要提出「為什麼」、「對不對」,並且隨時寫下自己的思考、心得、發揮和疑問。如此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必有收穫。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必然發現和你「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大師,就可以集中精力,讀其全部作品,並進行一定程度的專門研究,以作為你一生治學和做人的基本精神支柱。大學期間除讀書之外,還要適當地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最好利用假期到社會底層,特別是農村去志願服務,這對你了解中國國情民意,大有好處,這也是為學、做人的基本功。有了這兩個基本功,你的一生就有了「底」,也就不會枉費大學時光了。

  今天的中國需要大講

  精神超越物質的夢話

  文/錢理群

  我每一次演講,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應該向青年講什麼?我又能講什麼?據說當下中國校園裡的講座,和我所熟悉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大不相同。那時候演講、討論的,都是關於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時代重大問題以及人生選擇這一類的大話題。但現在這些話題都不合時宜了,一切都「與時俱進」了。「如何就業,怎樣攻關」,就成了大學校園裡的熱門話題。太嚴肅的、理想的演講,已經沒有聽眾了。

  我相信這樣的說法,我也看清了,我的演講,不可能、也不應該面對所有的青年,只能是能夠不同程度上引發共鳴的青年,大體上就是魯迅所說的「醒著」的或希望「醒著」的,「要前進」的青年,用我的說法,就是新一代的理想主義的青年。我的每次演講,上百人的聽眾中如果有三五個人聽進去了,我就很滿足了。

  在確認了演講對象以後,我當然還是延續八十年代的話題,言說世界、國家的大事,大問題,講人生、理想。這些精神性話題,在八十年代是普遍關注的公共話題,再自然不過;但到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新世紀,卻成了不合時宜、不切實際的「夢話」了。我卻明知如此偏要講,因為這正是當下中國的問題所在:經濟的發展並沒有帶來精神的高揚,卻陷入了物質主義、實利主義、消費主義、虛無主義、犬儒主義的泥坑,造成了精神的危機。

  缺什麼就應該講什麼:今天的中國正需要大講精神,說超越於物質的夢話。而且在我看來,青年時期就是應該「做夢」,講理想、價值、彼岸世界、終極關懷的年代,現在的年輕人的「早熟」其實是未老先衰,是一個不健全的人生,為他們補課,應該是我們這些做教師、學者的成年人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相關焦點

  • 錢理群:北大等在培養利己者
    [提要]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在一次專題研討會上語出驚人:「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 大膽直言的北大教授:國內大學培養了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除了過硬的專業知識外,一個真正的人才還應該是一個樂於奉獻,願意為了自己的國家而付出的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可是當今教育的悲哀之處在於:國內的大學卻培養出了一大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甚至讓前北大的教授錢理群在公眾場合大膽直言訓斥!
  • 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編者按】2014年12月,北大教授錢理群宣布「告別學界」、「告別青年」。今年7月,收錄錢理群最近兩年在民間讀書會上講讀《野草》和魯迅雜文的演講文字由中華書局出版,並邀錢理群精選、附錄部分魯迅作品的原文。新書《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是錢理群宣布「告別」之前的最新著作。
  • 培養什麼人 怎樣培養人 為誰培養人
    原標題:培養什麼人 怎樣培養人 為誰培養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
  • 北大教授:中國大學培養的都是精緻利己主義者,雙商高,善偽裝
    人性從來都是十分複雜的話題,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生來都是獨一無二,所以人心也成為了最難以揣測的部分。所以,最難學懂的只有人心,它的難度就像世界上無法找到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之前,網絡上曾經出現一個名詞,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讓我們對於利己主義有了新的認識。我們想要對於人性有著更為深刻的認知,只有通過與各種不同的人去交流,才能對人性得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判斷,也讓我們明白真誠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 彩虹小馬:和諧任務玩不了怎麼辦 彩虹小馬:和諧任務黑屏閃退解決...
    導讀:最新手遊彩虹小馬:和諧任務吸引了大批玩家進駐遊戲,有些玩家下載安裝遊戲之後會遇到閃退或者黑屏的一些小問題導致遊戲玩不了,都在問小編彩虹小馬:和諧任務玩不了怎麼辦,想知道這款遊戲黑屏閃退解決方法,今天小編就來說一下彩虹小馬:和諧任務黑屏閃退解決教程,教各位玩家遇到這款遊戲黑屏閃退的所有解決方法技巧以及
  • 我們最該重修的課,就是語文
    更可怕的是,學了那麼多年語文,多數人的語文水平卻不過關。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許紀霖認為,我們的語文教育制度在理論上存在誤區:「中小學語文教育不僅是教學的問題,也是我們整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上的問題;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整個現代教育制度的問題,只不過在語文教育這個最具有人文性的學科上表現得最突出罷了。」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 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服務於和諧社會的途徑
    一個團體或社會,雖然其成員的思想各有差異,從事不同的社會活動,但是必須有基本的倫理價值觀和團體精神,才能保證團體的生命力與社會的動態的穩定性。所以,道德、宗教、人文等精神所提供的超越性價值,可以引導人們在物質利益之外尋求生活的價值、生命的意義,超越個人私利的局限,認同社會普遍的道德規範,形成最基本的公共精神。
  • 發展批判思維是教學的基本任務
  • 錢理群|擔憂「革命勝利了,知識分子卻毀滅了」是世界知識分子歷史...
    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逃脫時代的「改造」與浩劫。而今反思,他們在一個新生政權摸索前行時的思考與記錄,卻孕育著今日中國觀念、體制、心理、話語方式等等諸多方面的重要命題;他們歷經滄桑又必須堅守的東西,則是今日彌足珍貴又稀缺的知識分子精神能量。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錢理群教授就作家廢名於1949年的一封「上書」所著文章。
  • 我們的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原標題:我們的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當前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自2014年起,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上海市率先發起的中國高等教育綜合體制改革,力爭使一部分中國高校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大學改革的關鍵之一,是建立健全人才培養的體系,特別是適合中國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訪雲南大學校長林文勳代表:培養一流大學師資
    【代表委員面對面】  光明日報記者 任維東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啟動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雲南大學校長林文勳代表認為,在建設一流大學的新形勢下,培養和造就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既是雲南大學一流大學建設的需要,也是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趙旻[摘  要]「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立足中國大地,辦社會主義大學,必須抓住培養什麼人的問題,謀劃設計和把握大學的治理結構、教學體制、辦學定位和服務面向;要始終用「培養什麼人」的問題拷問和校正辦學的目標和方向。
  • 新時代大學英語教改面臨三大轉型任務
    筆者認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急需總結經驗與教訓,著手實施三大轉型任務。  改革開放40年來,大學英語教學是中國外語教育最有特色的一個領域,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會在高等教育階段如此重視並普遍開展英語教學。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投入與受眾之多,都堪稱世界外語教育史之最。在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實際肩負著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國際化的重任,同時也是人力資源規劃與發展中提升人才國際素養的基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