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極致的美學都帶著踏實的厚重

2020-11-29 徙竹散人
逍遙

莊子的《逍遙遊》最為宏大恣肆,而緊接著的《齊物論》最美、最深、也最難懂,尤其到了「莊周夢蝶」真的是美輪美奐。有了這個底子再看前幾年被捧上天的《盜夢空間》不免有些大驚小怪。

《齊物論》怎麼才能看明白?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只看《齊物論》肯定看不明白,因為前面還有《逍遙遊》。《大學》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順序安排自有其意義,所以就更不能單單抓住某一點置喙。

《逍遙遊》就是要拿掉腦子裡的「時間」和「空間」概念——你說你大,有比你還大的;你說你小,有比你還小的;你說你那時間長,有比你還長的;你說你那時間短,有比你還短的。

覺性

所以,根本就沒有大小長短,放到無限中去,一切都是相對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齊物」就齊了一半,只要心中存在個「比」就會沒完沒了。

「比」是因為見識不夠,以至於對眼前的所見所聞大驚小怪,行得淺自然不厚重,不厚重自會輕浮,輕浮則必不會踏實,不踏實則生機心。

吾有詩云:

幾多靈山幾多仙,幾隱飛流幾隱潭。幾重深淵幾重龍,幾處蛙鳴幾處禪。

哪裡有什麼氛圍,哪裡就會存養什麼。《齊物論》的上半段全部在說「都是自找的」,到了最後「夢蝶」處等於是說這些「自找的」都是人跟自己玩的把戲。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蝴蝶是各人眼中的蝴蝶,但各人也是其它東西眼裡的蝴蝶,也許我們在其它東西的眼裡不叫蝴蝶,但意思就是那個意思。

當莊子分不清自己是人還是蝴蝶的時候就是迷失,莊子稱之為「物化」,物化成什麼就會拘於什麼,無論是人還是蝴蝶都不再自由,所以,重點並不在「物化」成什麼,而在於「物化」本身,然而莊子卻是在審視自己,從而擺脫了「物化」的束縛,亦即孔子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不禁令人讚嘆該篇名為《齊物論》,這是多美的角度。

人既然迷失於「物化」,就不要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你不看深淵時深淵自然不在,跟王陽明的「看花說」是一樣的,只是角度不同。

可以把自己看作一個嚴防死守的系統,只要自己放開哪裡的防禦哪種東西就會進來,進來以後會反過來進一步撕開防禦,所謂「千裡之堤潰於蟻穴」,而「道不遠人」也是如此,只要自己把那個契合處打開,道自然也會進來。

所以,成功是自己能敞開,那一切都會自然而然,《易*乾卦*文言》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去抓個什麼不是抓不住什麼,而是只能得到抓住的那麼點什麼,那點什麼就成了天花板。

真正考驗自己的是敢不敢開,開得夠不夠大,所謂「學佛乃大丈夫事」,打開即是邁出舒適區和安全區,那種不確定性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落魄者並非是因為承受的太多而落魄,恰恰相反,是因為能承受的太少,能承受的太少是因為把責任看成了權利和義務,那自然做一點就要兌現一點,把一切都看成是交易,才會出現「費盡心力也養不出感恩的孩子和孩子成績好是最好的投資」這種調調。

拿功利心做功利事功利又會是什麼呢?破魔寶典《楞嚴經》所謂「煮沙成飯」,這就是荒唐。

《易*坤卦*象辭》所謂「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個「厚」字不是白寫的,沒有責任感是無論如何也厚不起來的。

責任

責任感幾分,痛苦就減輕幾分,權利義務一分清就傷感情,一傷感情「戒慎恐懼」就下線,人就沒了底線,孔子所謂「民免而無恥」——不闖紅燈不是因為這樣危險,而是因為罰款,不酒駕也不是因為這樣不對,而是抓到要坐牢。

既然沒有覺得自己不對,那禁令對自己來說就是立場問題,是別人跟自己對著幹的問題,也就更不可能杜絕了,只不過一被抓住又沒有不後悔的,這就是典型的騙自己。

從這第一步錯開始,後面會步步錯,表相上彈壓永遠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就是說問題的出發點就已經錯了,又能得到什麼答案呢,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本身就很說明問題,是發問的問題,這就是所謂「問題即答案」的真意。

老子云:「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問題之下潛伏著動機,所以答案就在自己的動機裡,而莊子則很含蓄委婉而又不失美感告訴我們,那是「夢」。

節奏

杜甫詩云: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詞就是韻律,韻律就是節奏,節奏就是合頻,合頻就是道,與天地滄桑同頻共振之人即是道人。

故從詩詞入,便是一朝夢醒處。

相關焦點

  • 《莊子·齊物論》莊子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和「齊物論」是莊子最為著名的兩篇,逍遙遊關於人生態度的闡釋,而齊物論是關於道家辯證思維的闡述。接下來,我們來分享莊子在「齊物論」中的思想。我會用兩篇文章為大家解讀。
  • 米蘭·昆德拉的「齊物論」比莊子晚來了上千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可以說,這是當代西方文學家的「齊物論」,如果昆德拉讀了莊子的《齊物論》,想必會驚嘆千古之上的知己罷!東晉高僧之盾說:「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鯤鵬。」那一天,莊子在漆樹蔭下睡著了,不遠處,是他的牛和馬在吃草,他醒來後,分不清自己和牛馬有什麼區別了:「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應帝王》)牧場裡的牛馬是自由的,牧場的主人是逍遙的,在這個層面上,人、牛、馬沒什麼區別,牛馬無心的吃他們的青草,牧人無心的在牧場上散步,莊子於此了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齊物論》)。仲夏的百草園,鮮花豐美,蝶蜂飛舞。
  • 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那麼,《齊物論》就是在《逍遙遊》的基層邏輯上,進一步系統論證了「認知局限」的錯誤因由、邏輯,並為此找到解決這些錯誤因由、邏輯的答案。在《齊物論》,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渾然一體的,事物之間在根本上並沒有彼此之分,而且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 莊子:紅塵滾滾萬物不齊,是非榮辱困擾於心,不如讀讀齊物論
    因此,莊子的《逍遙遊》,其實講的是他的人生觀。莊子希望用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超越生活的一切束縛,達到心靈上絕對自由,這就是逍遙遊。《逍遙遊》體現的是莊子的人生觀,而《齊物論》則是莊子的認識論。我們知道,認識論決定人生觀,也就是說,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式。
  • 與丫頭讀《莊子》9,齊物論之形如槁木,龜息功
    丫頭:上一篇名字是「逍遙遊」,我大概能理解,這一篇叫「齊物論」是啥意思啊?我:「齊物論」重點是「齊物」,莊子他老人家認為世間事物、規則、思想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沒有主觀上的高下大小之分,應以清風拂大崗,明月照大江的心態去齊同對待。
  • 張永義|《齊物論》的義理脈絡
    《齊物論》是《莊子》書中最難理解的一篇。除了下語奇特、陳義過高外,文章的結構不明也是造成理解困難的重要因素。正如宣穎所說:「聖賢經籍,雖以意義為重,然未有文理不能曉暢而意義得明者。」[1]所以,古代注家和不少當代學者都曾耗精費力,嘗試疏通其文理,他們的很多說法如「物化」與「吾喪我」互相呼應,「萬竅怒號」對應於機心重重等,對於理解全文宗旨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筆者在閱讀過程中,覺得有一段話對於理解全文的結構頗為重要,特申說如下,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 《莊子》經典名言10則,讓人深思的經典哲理!
    《莊子》經典名言10則,讓人深思的經典哲理!一、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出自戰國·莊周《莊子·德充符》。德會長存,形體會喪失。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道與言是相輔相成的概念,任何道都是客觀存在的,道往往被小的成就所遮蔽,言論常常被浮華的詞語所隱沒。如果以小小的成功遮蔽「道」,如果以虛榮之心隱沒「言」,那麼人們就會遠離正直和道義,並最終遠離成功。三、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 《莊子·齊物論》篇九:莊周夢蝶,似我非我
    莊子齊物論篇,講了彼於此,彼與此包含了很多,如是與非,真與幻,左與右等等。萬物本渾然一體,卻因人有了思想而產生了是非,將萬物之本性又賦予了人的屬性,使得本性撲朔迷離,人人徘徊於表象之間。作為人,自然都會做夢,莊子亦不例外,莊周夢蝶是意義很深刻的一段,我只能是管中窺豹,儘可能表述所能表述的,總感覺有一些沒說出來,但不知從何說起,如何表達,只能淺顯的說一下。莊子認為究竟是自己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自己?由此而延伸的是,我們夢醒的時候是現實,還是夢中才是現實?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今天分享莊子的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感悟和學習聖賢的智慧。一、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人的壽命大多不過幾十年而已,雖然有時會感覺時間漫長,但相對於無限的時空而言,其實是很短暫的,就如白駒過隙一般,剎那間而已。二、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莊子的《莊子》最為難懂,其中最為難懂的莫過於內篇的《逍遙遊》《齊物論》和外篇的《秋水》了。這三篇體現了莊子最為重要的哲學思想。《逍遙遊》闡述了莊子的逍遙理想。莊子說人只有擺脫物質和欲望以及心靈的糾纏,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像「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才能達到「無所待」的境界。
  • 康德美學思想方法的啟示:人類的認識為什麼離不開辯證思維?
    康德美學(《判斷力批判》)是康德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探討了美的問題(自然美、藝術美)。在康德看來,美的事物的性質很特殊,需要運用特殊的思想方法才能揭示真相。這是康德美學辨證法的來源。在西方文化中,辨證思維不是主流,西方主流思想方法是邏輯思維(又叫理性思維),或叫亞裡斯多德的三段論式思維。
  • 為什麼招蜂引蝶的都是C羅、莊子、納博科夫這些男人?
    遠早於瓦爾登湖畔的梭羅,中國的莊子早早就把蝴蝶入夢。在《莊子·齊物論》裡,莊子說,「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到了晚唐,以愛情詩聞名的李商隱更是把莊子和蝴蝶的故事入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 莊子:真正成熟的人,放得下生活的羈絆,懂得做減法人生
    《莊子·逍遙遊》中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只能佔其中一枝;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也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這是莊子的哲學智慧:生活,其實不需要過多的物質。
  • 莊子的野馬,可不是野生動物的馬,這個字二千年來都錯了
    《莊子》從「北冥有魚」到「去以六月息者也」,講的是魚鳥的碩大、天地的廣闊,以及意境的廣大,莊子把我們的意境拉大之後,就開始講具體的道理了。《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馬,百度百科解釋為:雲霧之氣變化騰湧成野馬的樣子。
  • 《莊子》名言集錦——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莊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代表人物,主張清靜無為,天人合一,和老子並稱為「老莊」,兩人一起被尊為道家之祖。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莊子》的經典名言:一,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莊子》名言8句,令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莊子》,又名《南華經》,大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是由莊周及其後學所著。莊周,是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是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揚者,世人尊稱為莊子。《莊子》的思想高深玄妙,博大精深,並不容易理解,所以末學也只能以管窺天,略談一下自己的些許感悟。一、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第二節 莊子的「齊物論」 莊子把老子的思想發展到以個人本我、本真與自由為價值取向的一種內在精神生命的追求,並對我國傳統文化人的心理性格產生過重大影響。 二、經驗知識的人為性、主觀性辨認 莊子的「齊物論」,不僅致力於暴露經驗事物的相對性,不確定性以引出「齊物」之論,更且致力於暴露經驗知識的相對性、不確定性而引出齊同種種物論。
  • 《莊子》的《秋水》篇,主張人性應向自然復歸,富有文學意味
    但一個民族的文化畢竟是多元的、複雜的,在先秦諸子裡莊子橫放傑出,不像儒、墨那樣總是把目光牢牢地限定在對宗法社會秩序的維護上,而總是全力把人們的思緒引向更為廣闊的自然,進而用自然否定社會,否定社會對人的異化,也使人的眼界、胸襟為之一新。而《莊子》裡的《秋水》篇,則把這種人性應向自然復歸的主張體現得最為形象,極富有文學意味。
  • 道家經典《莊子》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你悟透人生,看懂世事!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道家經典《莊子》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你悟透人生,看懂世事!1.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把逍遙遊的每一段都連貫起來,就能清楚的明白莊子的思路
    如果是已經熟悉了莊子逍遙遊的讀者網友們,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有讀者網友對逍遙遊還不是很熟悉,也沒有關係,就請先看看我們以前的幾篇文章,等到對逍遙遊的每一段文字意思都比較了解之後,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相信會有「更上一層樓」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