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中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只能佔其中一枝;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也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
這是莊子的哲學智慧:生活,其實不需要過多的物質。
當物慾難平,一味索取時,人生反受其累。
人之所以有很多不快樂,有嫉妒、不滿等情緒,很大的原因是物慾太強,想要的東西太多。
真正成熟的人,放得下生活的羈絆,懂得做減法人生
《莊子》中有一句話叫「壽則多辱」。講的是古時,堯帝到華地視察。當地的官員為堯祈福說:「希望你能獲得很多男孩,獲得豐厚的財富。」但是,堯帝拒絕接受這種祝福,他對官員們說:「男孩子多了,操心的事情便會接連不斷出現。錢財豐厚了,麻煩的事情就會多起來了。活的時間越長,遭受恥辱的機會也一定更多。」這的確是一種高見。
「人生減省一分,但超脫一分。」在人生旅程中,如果什麼事都減省一些,便能超越塵世的羈絆。一旦超脫塵世,精神會更空靈。簡言之,即一個人不要太貪心。
就好像《莊子》之中所說的「呆若木雞」的狀態,以混沌淡然之心處世,以無情無欲之念去面對世間的所有,這種狀態才是真正的超脫。
人們無論做什麼事,均有不得不增加的傾向。其實,只要減省某些部分,大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倘若這裡也想插一手,那裡也要兼顧,就不得不動腦筋,所以,只要凡事稍微減省些,便能恢復本來的人性,即「返樸歸真」。
總把幸福的希望寄託於外物的滿足之上,但最後的結果不但未能如願,還給自己增加了更多的苦惱和內心負擔。
1845年,梭羅跑到瓦爾登湖邊上,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獨居了2年2個月。
他說:「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這種理念,和莊子「大道至簡」的思想不謀而合:簡單到極致,就是大智;簡單到極致,就是大美。
因為真正的幸福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有一份知足常樂的心性,看到身邊的美好,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當下的幸福,一味地去追求好高騖遠未曾滿足的欲望。
現代社會中,人們為了金錢、權位、名聲而整日拼搏勞碌,時刻處於一種十分焦慮的狀態。如果追逐不到,常常會痛苦萬分,乃至一蹶不振。
而一個人只有節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不再汲汲於求、患得患失,才能讓心靈真正地沉靜下來,享受生命的幸福與安寧。
人生要學會做減法,放得下生活的羈絆,日常中減少交際應酬,避免不必要的糾紛;減少口舌,少受責難;減少判斷,減輕心理負擔;減少智能,可以保全本真;
不去減省而一味地增加的人,可謂作繭自縛。
如果你現在承擔了太多的生活壓力,不妨學學莊子,做一些生活上的減法。
我推薦大家讀《老子·莊子》這本書,它包含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收錄解說了逍遙遊、齊物論、駢拇、馬蹄、庚桑楚,徐無鬼等經典名篇。本書全注詮釋經典,彩圖全解,生動形象地介紹莊子中的哲學智慧。
正如梭羅所說:一個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
只需59元,讓你感受古人文化,領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點擊下方連結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