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的「齊物論」比莊子晚來了上千年

2020-11-29 上海觀察

莊子者,天地間一大牧人也;莊子書,山川間一大牧歌也。中國文化中有一種深深的牧歌情結,而莊子便是這種牧歌文化的形上學奠基者。莊子「衣裘褐,食杼慄,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山木》),與獸同群,與鳥同列,他拒絕王侯將相之聘,寧願在天地間作一個逍遙的大牧人。距莊子時代兩千多年後的當代西方,致力于田園牧歌描寫的米蘭·昆德拉寫過這樣一段話:「《創世紀》的開篇寫道,上帝造人是為了讓人統治鳥、魚、牲畜。當然,《創世紀》是人寫的,而不是一匹馬寫的。因此,並不能完全斷定上帝是真的希望人類統治其它生物。更有可能是人類發明了上帝,以便使其篡奪來的對牛馬的支配權合乎神聖法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可以說,這是當代西方文學家的「齊物論」,如果昆德拉讀了莊子的《齊物論》,想必會驚嘆千古之上的知己罷!

東晉高僧之盾說:「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鯤鵬。」(《世說新語》)莊子高慧,他在北溟裡牧放大魚,在高空中牧放大鵬,在洞庭之野牧放雀鳥,在草澤之地牧放雉雞……莊子牧放的遠遠不止這些,據筆者不完全統計,莊子書中提到的魚鳥蟲獸大至有這些:水族有魚、鯤、鮒、鰷、鰍、蛙、龜、鱉、蝌蚪;飛禽有鵬、斥鵪、學鳩、鳧、雀、異鵲、黃雀、鵷鶵、鷧鴯、鶴、鵠、烏鳶、大雁、雉、鷦鷯、鵪鶉、鷙、鳳;走獸有:豬(豕)、牛(犢)、羊、馬(驊騮、騏驥)、犬(狗)、狸狌、偃鼠、虎、狼、豹、狐、龍、驪、狙、麋、鹿;蟲類有蝴蝶、蟪蛄、蜩(蟬)、蚊、虻、蜂、蚋、蝨、蝸、蚿、夔、商蚷、螻蟻、螳螂、蛇(姑且以之為蟲類)。莊子,這天地間的大牧人,山川大地在他眸子裡流眄,百萬群生在他筆下婉轉,他欣賞著這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任他的詩心化筆牧放,「禽獸可系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馬蹄》)。莊子是不可一世的牧人,他的牧場是不可一世的大地天空,他牧養的眾靈自然也能大滿四野、驚鶩八荒。這裡的鯤魚不知有幾千裡之長,這裡的鵬鳥不知有幾千裡之廣,莊子在他的牧場裡曾釣過一隻大魚:「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於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錎沒而下,騖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裡。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製河以東,蒼梧已北,莫不厭若魚者。」(《外物》)這條魚之大,光魚餌就需要五十頭豬,大魚釣上來後,大半個中國都吃魚吃膩了!莊子之為大牧人,能牧放天地山川,能牧養鯤鵬龍蛇,一方面在於他胸次之大,他的胸次正涵養包容著這天地間的一切,此所謂「以道觀之,物無貴賤。」(《秋水》)一方面在於就在於他懂得大自然萬物的生存之道:「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宥》)在宥即自由自在,一任萬物逍遙自放。

莊子之牧,是不牧之牧,莊子的先師老子就說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只是,莊子比其師更有了幾分詩人氣質,對大千萬物更多了幾分熱情,這種熱情不是儒墨的仁義之情,而是詩人對大千萬物的純粹之情,這個牧人如此可愛,他曾牽過一隻受傷的小鹿玩耍,他曾好奇地爬到樹上去看過剛剛孵出的雛兒;他的牧場裡有一群心愛的野雞,每天在沼澤裡覓食,莊子對它們的一啄一飲的姿態非常欣賞:「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養生主》)草澤覓食雖然艱辛,但卻擁有了最寶貴的自由;籠中鳥雖然錦衣玉食,卻失去了廣闊的天地,後人黃梨洲寫過一句詩「野鶴無糧天地寬」,大概源乎此。魯侯養了一隻海鳥,「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所養可謂厚矣,這隻鳥卻悲哀欲絕,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莊子感嘆說:「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鰍鰷,隨行列而止,逶迤而處。」(《至樂》)後者正是莊子牧養萬物的方法。如此,萬物莫不在其牧場,此牧場承載著一切有情無情。莊子便是這個牧場的主人,他高深莫測的大道還原為天地群生的自在遊放,而他就在其中逍遙自得。

莊子一生只做過漆園吏這樣的小官,其實正如後代的阮籍作步兵校尉是為了喝酒,恐怕莊子在漆園裡當官也因為深愛著那片豐茂的漆樹林吧,而且這個微官不影響他「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刻意》)。漆樹林裡,有鷦鷯飛來飛去,林邊的小河,有野鼠在飲水,莊子悠然而思,寫下一句詩:「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逍遙遊》)世人不知此理,每天汲汲乎功名利祿,「君乎,牧乎,固哉」。一隻鵪鶉鳥在林梢飛過,想必是到林後的野谷叢中覓食了罷,莊子又寫了一句詩:「鶉居而鷇食,鳥行而無彰。」(《天地》)人應該像鳥一樣活著。一隻白鵠在頭頂翱翔,一隻烏鴉在林枝小憩,莊子感嘆了一句:「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天運》)鵠那白色的羽毛不是洗出來的,烏鴉那黑色的羽毛也不是染黑的。白鵠之白與烏鴉之黑都是大千世界美麗的色彩,是天地大化對他們情有獨鐘的玉成。一隻鶴鳥在藍天中引吭高歌,幾隻鳧鳥在水中嬉戲,莊子說:「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駢拇》)這段話大意是說,鳧鳥的腿短,但並沒有不足之感,續長則堪憂;鶴鳥的腿雖然很長,卻也不是多餘的,截短則會生悲。一切眾生皆天完具足,長者自長,短者自短,莊子的齊物哲學就在這鳧遊鶴鳴地詩情畫意中得到了印證。那一天,莊子在漆樹蔭下睡著了,不遠處,是他的牛和馬在吃草,他醒來後,分不清自己和牛馬有什麼區別了:「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應帝王》)牧場裡的牛馬是自由的,牧場的主人是逍遙的,在這個層面上,人、牛、馬沒什麼區別,牛馬無心的吃他們的青草,牧人無心的在牧場上散步,莊子於此了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齊物論》)。

仲夏的百草園,鮮花豐美,蝶蜂飛舞。這一次,莊子在他的牧場裡看到了驚險的一幕,螳螂在捕蟬,一隻黃鳥卻在後邊盯著螳螂,垂涎欲滴。莊子悲嘆了一句,即使簡單的牧場裡卻也有這麼驚險的情景,何況人世間呢?於是,他想到楚狂接輿,想到了他那一首涼入心底的輓歌:「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人間世》)這是一部「滿紙荒唐言」的《莊子》極沉痛之處。「世喪道矣,道喪世矣,道與世交相喪矣」(《繕性》),莊子的逍遙遊中有多少無奈多少悽涼!莊子心熱眼冷,所識既深,卻到底是看穿放下,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楚王聘他為相,他拒之千裡,在「留骨而貴」與「曳尾於塗」的兩難選擇中,莊子選擇了後者。宋人曹商替主出使秦國,「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列禦寇》),從莊子前招搖過市,莊子卻視之為「舐痔」之徒,說「子行矣」(閣下趕快走開吧),莊子蔑視之狀溢於言表。天下與我莊子無關,功名富貴與我莊子無關,仁義道德與我莊子無關。與我有關的只是我莊園世界的有情生靈,以及承載生靈的大地與天空。

有酒姑且一醉,有夢姑且一睡。於是,這個牧人做了一個世界上最美的夢:「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齊物論》)莊子把自己和自己莊園裡的蝴蝶混為一談了。他分不清到底是蝴蝶夢到了我莊子,還是我莊子夢裡變為蝴蝶了。周與蝶化,與物為春,是哲人的境界,更是詩人的妙心。與莊子文風相似的尼採曾這樣形容過哲學:「哲學僅是一抹和煦的陽光呀!我在這陽光裡接近自己特有的、無憂無求的崇高性了?抑或只是植物繁茂、百花爭妍之湖岸巖石上空的一隻蝴蝶孤寂的迷醉?無心過問這也許僅為一天光陰的生命,也無心過問夜間於我帶翅的病體太寒?」(《尼採遺稿選》)莊子在夢裡迷蝴蝶,尼採在醉中迷蝴蝶,一隻蝴蝶翩翩起舞,莊子,尼採以及世界一切都隱退了。在莊子哲學裡,蝴蝶是道體的化身,大道從高深莫測的形上學裡升華為一隻飛舞的精靈;在尼採看來,傳統希伯來高高在上的上帝已經死了,飛舞的蝴蝶才是讓他感動的流淚的上帝:「在我這愛生命者看來,我覺得蝴蝶,肥皂泡和一切在人間的與它們相似之物,最了解幸福。當查拉斯圖拉看見這些輕狂、美麗而好動的小靈魂,他便要流淚而歌唱起來。我只能信仰一個會跳舞的上帝。」(《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莊子與尼採都把最高的哲學意象寄託於蝴蝶,拋開他們哲學敘事的層層理障和種種不同,他們筆下的蝴蝶都是對自由的隱喻。試問,於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中,難道還有比自由更高的價值嗎!

相關焦點

  • 《莊子·齊物論》莊子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和「齊物論」是莊子最為著名的兩篇,逍遙遊關於人生態度的闡釋,而齊物論是關於道家辯證思維的闡述。接下來,我們來分享莊子在「齊物論」中的思想。我會用兩篇文章為大家解讀。
  • 莊子的野馬,可不是野生動物的馬,這個字二千年來都錯了
    《莊子》從「北冥有魚」到「去以六月息者也」,講的是魚鳥的碩大、天地的廣闊,以及意境的廣大,莊子把我們的意境拉大之後,就開始講具體的道理了。《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馬,百度百科解釋為:雲霧之氣變化騰湧成野馬的樣子。
  • 《莊子·齊物論》:極致的美學都帶著踏實的厚重
    逍遙莊子的《逍遙遊》最為宏大恣肆,而緊接著的《齊物論》最美、最深、也最難懂,尤其到了「莊周夢蝶」真的是美輪美奐。《齊物論》怎麼才能看明白?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只看《齊物論》肯定看不明白,因為前面還有《逍遙遊》。《大學》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順序安排自有其意義,所以就更不能單單抓住某一點置喙。
  • 莊子:紅塵滾滾萬物不齊,是非榮辱困擾於心,不如讀讀齊物論
    因此,莊子的《逍遙遊》,其實講的是他的人生觀。莊子希望用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超越生活的一切束縛,達到心靈上絕對自由,這就是逍遙遊。《逍遙遊》體現的是莊子的人生觀,而《齊物論》則是莊子的認識論。我們知道,認識論決定人生觀,也就是說,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式。
  • 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那麼,《齊物論》就是在《逍遙遊》的基層邏輯上,進一步系統論證了「認知局限」的錯誤因由、邏輯,並為此找到解決這些錯誤因由、邏輯的答案。在《齊物論》,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渾然一體的,事物之間在根本上並沒有彼此之分,而且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 與丫頭讀《莊子》9,齊物論之形如槁木,龜息功
    丫頭:上一篇名字是「逍遙遊」,我大概能理解,這一篇叫「齊物論」是啥意思啊?我:「齊物論」重點是「齊物」,莊子他老人家認為世間事物、規則、思想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沒有主觀上的高下大小之分,應以清風拂大崗,明月照大江的心態去齊同對待。
  • 張永義|《齊物論》的義理脈絡
    《莊子注》,文津閣四庫全書抄本二、傳統的解釋對於上述疑問,崔大華《莊子歧解》列出了三種答案,可供我們參考:1.言,指上文言無是非;是,指俗言有是非。相與為類,謂皆未免於有是非。郭象稱「齊是非」本身只是一種「寄言」、無心之言,可以有效地把莊子的立場和世俗的成見區別開來(「大不類」)。因此,表面上的自我遣破,其實也是對自己說法的一種辯護。
  • 《莊子·齊物論》篇九:莊周夢蝶,似我非我
    突然醒來,自己分明就是僵臥在床上的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做夢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了莊周?莊周與蝴蝶必定有所分別的。這種現象就叫物化。莊子齊物論篇,講了彼於此,彼與此包含了很多,如是與非,真與幻,左與右等等。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今天分享莊子的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感悟和學習聖賢的智慧。一、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人的壽命大多不過幾十年而已,雖然有時會感覺時間漫長,但相對於無限的時空而言,其實是很短暫的,就如白駒過隙一般,剎那間而已。二、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莊子的《莊子》最為難懂,其中最為難懂的莫過於內篇的《逍遙遊》《齊物論》和外篇的《秋水》了。這三篇體現了莊子最為重要的哲學思想。《逍遙遊》闡述了莊子的逍遙理想。莊子說人只有擺脫物質和欲望以及心靈的糾纏,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像「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才能達到「無所待」的境界。
  • 《莊子》經典名言10則,讓人深思的經典哲理!
    《莊子》經典名言10則,讓人深思的經典哲理!一、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出自戰國·莊周《莊子·德充符》。德會長存,形體會喪失。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道與言是相輔相成的概念,任何道都是客觀存在的,道往往被小的成就所遮蔽,言論常常被浮華的詞語所隱沒。如果以小小的成功遮蔽「道」,如果以虛榮之心隱沒「言」,那麼人們就會遠離正直和道義,並最終遠離成功。三、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一群人在人家夢裡打來打去,有意思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夢裡花落知多少。美夢成真。其實,剛才說的全是夢話。 其實今天要說的「莊子」,並不是遊戲中的莊子,而是王者榮耀手遊「莊周」的原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總之一句話:榮耀玩莊周,猥瑣發育,別浪!
  • 《莊子》名言集錦——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莊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代表人物,主張清靜無為,天人合一,和老子並稱為「老莊」,兩人一起被尊為道家之祖。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莊子》的經典名言:一,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8期:《資治通鑑》周紀之物我兩忘的莊子;探尋「道」的宇宙奧秘
    就全球文化的傳承來說,不論是老子莊子還是跳躍到千年後的王守仁魯迅,亦或是遠在西方的蘇格拉底、伊拉斯謨、拉伯雷、布魯諾、斯賓諾莎、伏爾泰、萊辛、託馬斯潘恩等等。 他們的存在在向我們詮釋一個真理,那就是批判的思想永不湮滅,文化永不消亡,即便歷程是痛苦的,長期的,但值得我們等待。
  • 《莊子》名言8句,令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莊子》,又名《南華經》,大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是由莊周及其後學所著。莊周,是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是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揚者,世人尊稱為莊子。《莊子》的思想高深玄妙,博大精深,並不容易理解,所以末學也只能以管窺天,略談一下自己的些許感悟。一、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 《莊子》7個成語,人生7大智慧
    莊子,想像豐富,上窮碧落下黃泉,無所不至。莊子,行為灑脫,言語流暢,逍遙至極,又浪漫至極。後人評價《莊子》其書:「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領悟莊子智慧的人,往往為之手舞足蹈,讚嘆不已,而又受用不盡!
  • 《莊子》的《秋水》篇,主張人性應向自然復歸,富有文學意味
    但一個民族的文化畢竟是多元的、複雜的,在先秦諸子裡莊子橫放傑出,不像儒、墨那樣總是把目光牢牢地限定在對宗法社會秩序的維護上,而總是全力把人們的思緒引向更為廣闊的自然,進而用自然否定社會,否定社會對人的異化,也使人的眼界、胸襟為之一新。而《莊子》裡的《秋水》篇,則把這種人性應向自然復歸的主張體現得最為形象,極富有文學意味。
  • 《莊子》中關於猴子的寓言三則
    莊子擅長拿身邊的動物植物來舉例子,這樣總結出的思想更貼近大自然的運轉規律。拿猴子來和人的性格、習慣作比較,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的了,當然他是在利用故事來闡述人世的道理。《莊子·徐無鬼》中吳王渡過長江到達的山嶺上有很多猴子,猴群看見他們的隊伍四處逃散躲了起來。但有一隻猴子留了下來,它很從容的上下跳來跳去,在吳王面前彰顯它的靈活。吳王用箭射它,他敏捷的把箭接了下來。於是吳王下命令叫來跟隨的人一起射箭,把猴子射死了。這個故事講的是要去除傲氣,即使有很大的才能,也要學會收斂鋒芒,不要過於彰顯自己。
  • 莊子20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不同於其他諸子百家的大成之作,《莊子》採用大量軼事與寓言故事,想像奇幻,結構靈活,意境開闊。而這20個成語正是《莊子》一書的精髓所在,窺一斑而知全豹。
  • 莊子《齊物論》,人類定義這個世界,命名萬物,但卻被萬物所迷
    這篇《齊物論》實在太好,太妙,其中思想之深邃,可供人領悟一生,正如「齊物」二字,向萬物看齊。我們「人」也是萬物中的一員,萬物在變化,我們人也在變化,並且「人」身為萬靈之首,對這個世界作出了非常豐富的解釋,對萬物進行了定義,以抽象的概念來解釋這個世界,從各個概念之中尋求形體上的寬慰以及心靈上的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