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

2021-01-08 道谷智慧生活

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一)

老沙

念過中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逍遙遊》,只是你不一定記得這是莊子寫得。

莊子,就是「莊生曉夢迷蝴蝶」的那個莊子……

印象裡,他就是那個睡一覺,夢醒後,就搞糊塗是自己夢裡變成了湖北,還是自己就是蝴蝶,還處在變成人的夢中……

更或許,你和我一樣早就忘記了《逍遙遊》寫了什麼。

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複習一下,於是就搜索複習了一下。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兩個燒烤架……

哈哈,有點意思!

原來《逍遙遊》說的是這個啊! 莊子真是個藝術家、美食家啊!(難怪還寫了庖丁解牛的故事)

我打開萬能的B站,裡面有不少文學教授、哲學教授、北京臺灣名師教談《莊子》。

我痛快的聽了兩圈,居然老師們居然沒有一個求「下次一定」的,有點奇怪。

更奇怪的是,我重新認識了莊子。

莊子,大家都說他是個寓言師,給後人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寓言。在我看來,就相當於魯迅先生一樣,把很多故事寫進文章,傳達九州後代。莊子的故事,在當時應該很時髦,很華麗,更是容易為世人所信服。

後世的人,就說他愛編故事,杜撰了一些名人故事。在我看來,他不過是把那些故事當芻狗,在故事裡裝進他的哲思精髓,傳到後世。 或許那些故事,原本就是別人訛傳,傳到他耳朵裡,他就當真了呢。

他再把故事傳給後人,而後人怎麼使用故事,他就不在乎了。比如,「鯤之大,一鍋燉不下……」比如朝三暮四,大家都用來形容變臉怪,老變主意。

莊子說的是:飼者問猴子,早上給你三升鬥,晚上四升,怎麼樣?猴子抗議。飼者說:好的那現在就給你四升,晚上再三升吧?猴子很開心。

看到猴子開心,都覺得它們智商低,誰不大笑?!

直到講故事的人,提醒你:你公司每個月給你2k工資,年終發5w,你願意嗎? 當然開心,月入不夠交水費,誰會開心?抗議!

於是公司人力改成:每個月發5k工資,年終再發2w,願意嗎? 這樣好像舒服點了。

生而為人,愚蠢且累。於是有人倒灌了故事,把朝三暮四的意思引導向了三心兩意之處,盡遮了人心的羞愧,歷代也都默然認可。

於是,有人提到「朝三暮四」,你會想到朝秦暮楚、心懷不定的小人,而不會聯想到莊子提醒的「人類也可能是傻猴,你也是人」。

有的人,拼了命的用青春去拼搏奮鬥、加班掙錢,卻忘了看一眼飼者手裡的那袋米,屬於他的到底是多少?拿青春和身體去拼搏後,總量有沒有變多,有沒有變少?

莊子是一名師者。他寫了《逍遙遊》,卻沒有起篇名。 古人或許覺得起篇名太奇怪了,我想表述、教授知識,為什麼要先匡好定義再寫說?什麼都定型定音,細枝末節都確定並且標準化了,那還有多少引導的「道」義?輪扁斫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一次備課試講的時候,我想從《逍遙遊》裡,找尋莊先生寫文章的思路。我苦苦思索很久,也沒有很大收穫。只是覺得他寫得鯤鵬的故事很有節奏,循序漸進。裡面的蟬、鳥雀、蟪蛄、大樹以及先前名人的故事,不過是為了協助他表達的框架。

註:莊子(子,大概就是上世紀尊稱「先生」,《魯(迅)先生(文集)》,在估計為《魯子》,姓魯的太多,就叫《魯迅子》……《莊子》時髦的叫法可以叫做《莊周先生文集》《著名大師莊周先生文集》)

在寫鯤鵬的變化時,有節奏的變化,有高,有遠。於是後人起名為《逍遙遊》,然後課文的節選,也在逍遙部分,就戛然而止了。我一看原文,後面還有整整一半的文字呢!

古代的紙那麼貴,不應該說竹子那麼貴,或者說筆墨汗青費時又費勁,惜字如金的莊先生,怎麼會白費一半筆墨寫無用的東西呢?

後面還有「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這個故事剛好是篇幅的中間部分,也是轉折部分,從這起,莊子不再繼續延進鯤鵬的故事,而升華道家的心寬,談論有無用至用。

從這來看,《逍遙遊》改成《鯤鵬遊》也未嘗不可啊!

我看了好多遍,逐漸覺得他並不是要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大道理。這個大道理是用來嚇人的。他要說的是「朝三暮四」之類的,通俗易懂,讓你受用千年,卻又不敢直視的哲思。

反覆研讀,有句話烙進了我的腦海:許由說的「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人的一生,和動物無差別。用物質去觀察動物的表現,和用虛擬的心理感受(如金錢、地位、美醜、好壞等心理感受,甚至最低到冷熱酸甜飽飢等觸覺感受)去探索人自己內心的表現,不都一樣嗎?

鷦鷯安家,選一大片林子,其實也就居住一個枝頭。但沒有林,它住的枝頭,就成了寡枝,沒有了鷦鷯生活的意義。

偃鼠飲河,濤濤大河,它也就最多喝了飽腹。但是它還是要到河邊飲河,麼有大河,它喝不到安心的水,但是汪汪大河,卻只能飲到滿腹,裝不下了。

人心也是如此。

得此道,復觀 鯤鵬與鳥獸人魚,不都如此嗎?

心的解脫放下,那麼仙山的仙人,不都是心靈灑脫,物外天下,不關心你房價、肉價……

觀之有無之用,林於巢一枝頭,飲河之於滿腹,有用無用,聯繫在一起,密不可分。我們常見有,忘記無;常見天下之大無處落腳,卻忘記隻身只需一巢。

相關焦點

  • 莊子名著《逍遙遊》
    《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此文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極,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徒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的誇張描寫。創寫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想和。
  • 北冥沒有大魚,也沒有海棠,有的是莊子逍遙的道家人生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出自《莊子》的開篇《逍遙遊》。今天,我就和大家談談《逍遙遊》中,莊子的人生觀。先說說莊子是何許人也。莊子,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同樣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與老子並稱老莊,他在老子哲學的基礎上又有所發揚,雖也主張道家思想,但與傳統的道家思想又有所不同,獨稱莊學。
  • 莊子《逍遙遊》中的巨鳥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一個遠古巨鳥,其名為鵬,說這隻鳥大到「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飛起來,扶搖而上九萬裡的高空。這隻鳥是真的嗎?遠古是否真的有過巨鳥?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飛行動物,叫風神翼龍。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
  • 把逍遙遊的每一段都連貫起來,就能清楚的明白莊子的思路
    如果是已經熟悉了莊子逍遙遊的讀者網友們,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有讀者網友對逍遙遊還不是很熟悉,也沒有關係,就請先看看我們以前的幾篇文章,等到對逍遙遊的每一段文字意思都比較了解之後,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相信會有「更上一層樓」的感覺。
  • 淺談《莊子》:逍遙遊
    《莊子》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據說原有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內容包含了哲學、政治、社會、美學等諸多方面。其作者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老莊」。相傳莊子曾隱居南華山,亦埋葬於此。
  • 莊子《逍遙遊》開篇為什麼要說鯤鵬?這麼多年才明白,原來如此!
    莊子的《逍遙遊》很多朋友都讀過,其開篇就講了鯤鵬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海最深的地方,有一種魚,他的名字叫鯤。這個鯤,非常的大,不知道有幾千裡那麼大。這個叫做鯤的魚,還能變化成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這個鵬有多大呢?同樣是不知道有幾千裡那麼大。
  • 關於莊子「逍遙遊」思想的兩點淺見|讀《微觀國學》有感
    一、先有所成,再逍遙遊莊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為後世留下了《莊子》這樣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畢竟「人無完人」,莊子的一生也不是無可挑剔的;尤其是當我們學習莊子的「逍遙遊」思想時,更是要小心對待,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則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逍遙的人生誰都嚮往,但那是有條件、有代價的。
  • 北冥有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趣談莊子的逍遙遊
    這是《莊子》內篇開篇的第一篇文章逍遙遊的首段,幾乎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它展示了一種恢弘闊遠的氣勢,且挾帶一個廣闊無邊的意境。逍遙遊是悠閒自得、無拘無束暢遊自然和社會的意思。這也是莊子哲學思想和人生觀的一方面。這段古文的意思翻譯過來即為: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巨大,不知有幾千裡。變化成鳥,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幾千裡。振翅奮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朵。
  • 公園偶遇鷦鷯 周末不妨學學它喧囂裡覓嫻靜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百明近日,記者在公園偶遇一隻鷦鷯( jiāo liáo)。晨曦中,它站在松枝上愉快地鳴叫,高高翹著小尾巴,迎接著光明溫暖的到來。逆光之下,全身鍍了一圈金邊,淡紅的小爪子也變成半透明,很可愛。
  • 明知「逍遙遊」不能實現,還對莊子的文章評價那麼高,為什麼?
    是的,他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即使是神人也要遵循宇宙萬物的規律,也要把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這也是一種「待」,也是一種依賴啊。莊子的逍遙遊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實現的。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突然,我想起了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描寫的一棵「無用之」樹:有這麼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這棵大樹生長在人來人往的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它一眼。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棵樹對人類沒有用處,從而不會遭到人類刀斧的砍伐,也就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了。
  • 境界和智慧,不會嫌大,只會嫌小,莊子的逍遙遊如是說
    莊子在逍遙遊中,用大鵬鳥的寓言故事,給了我們一個無比廣大的意境,用廣大的意境來擴大我們的心量,又指出心量、境界、智慧都是越大越好、越高越好,又用了堯讓天下和姑射山神女的故事,表示了道是真實不虛的,把自己修養到道的境界是可以實現的,又用了堯見姑射山四子的故事,說明學道並不是一件吃虧的事情,學道並不是失敗挫折之人的心靈雞湯,而且有了道就一定能有大用,不可能學了道而沒有用
  • 莊子與你論逍遙,老莊道學中庄子的戲份有多足?
    論起莊子的逍遙,不免涉及到「道」的含義,古往今來,人就沒有停止對「道」這一門學科的解讀,何為道?天理尋常為道,天時地利為道,順應世間萬事萬物為道,為天地人三才之道。對於老子而言,更講究的是天道的觀點,人道只是為了天道服務的,即人道必須建立在天道這一大循環中,準確就是隨從天道發展。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學者或從文本詮釋規範的角度,討論向郭與支遁對「小大之辯」的詮解是否符合《逍遙遊》文本的本義,進而討論向郭與支遁由此開闡出的「適性逍遙義」與「至足逍遙義」,是否符合莊子「逍遙遊」的本旨。或從解莊者的思想背景出發,探究向郭與支遁提出不同的「逍遙義」背後所受的社會歷史思想環境的不同影響。
  • 米蘭·昆德拉的「齊物論」比莊子晚來了上千年
    莊子者,天地間一大牧人也;莊子書,山川間一大牧歌也。中國文化中有一種深深的牧歌情結,而莊子便是這種牧歌文化的形上學奠基者。莊子「衣裘褐,食杼慄,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山木》),與獸同群,與鳥同列,他拒絕王侯將相之聘,寧願在天地間作一個逍遙的大牧人。
  • 莊子:真正成熟的人,放得下生活的羈絆,懂得做減法人生
    《莊子·逍遙遊》中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只能佔其中一枝;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也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這是莊子的哲學智慧:生活,其實不需要過多的物質。
  • 《莊子》講了7個動物段子,代表你身邊的7種人
    在《莊子·逍遙遊》中,講了一個大鵬與學鳩的故事。大鵬身負垂天之翼、心懷青雲之志,它一心想要飛往南方的天池。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大鵬付出了很多努力。當這件事傳到學鳩與蜩的耳中後,它們不由得笑了起來。鷦鷯在茂林中築巢,只需佔用一根樹枝就夠了;鼴鼠到河邊飲水,只不過喝飽肚皮就夠了。我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足,您還是請回吧!」面對名利,許由不動如山。他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既然已經擁有了這山清水秀,又何必貪求那功名利祿。
  • 何為逍遙,莊子認為那是絕對的自由,可絕對的自由又是什麼?
    莊子就有自己的看法。莊子是戰國中期的一位思想家,他出生在宋國。這個宋國就位於現在的河南省,傳說這個宋國是商朝的後裔。因為商朝被紂王抹黑的很嚴重,所以當他們的封地在宋國的時候,他們不被其他國家的人所認可,所以就編了很多的寓言故事去嘲笑他們。可是莊子可不是那種被人當作愚蠢的人,他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莊子是在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 莊子20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不同於其他諸子百家的大成之作,《莊子》採用大量軼事與寓言故事,想像奇幻,結構靈活,意境開闊。而這20個成語正是《莊子》一書的精髓所在,窺一斑而知全豹。 莊子眼裡的養生就是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