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一)
老沙
念過中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逍遙遊》,只是你不一定記得這是莊子寫得。
莊子,就是「莊生曉夢迷蝴蝶」的那個莊子……
印象裡,他就是那個睡一覺,夢醒後,就搞糊塗是自己夢裡變成了湖北,還是自己就是蝴蝶,還處在變成人的夢中……
更或許,你和我一樣早就忘記了《逍遙遊》寫了什麼。
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複習一下,於是就搜索複習了一下。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兩個燒烤架……
哈哈,有點意思!
原來《逍遙遊》說的是這個啊! 莊子真是個藝術家、美食家啊!(難怪還寫了庖丁解牛的故事)
我打開萬能的B站,裡面有不少文學教授、哲學教授、北京臺灣名師教談《莊子》。
我痛快的聽了兩圈,居然老師們居然沒有一個求「下次一定」的,有點奇怪。
更奇怪的是,我重新認識了莊子。
莊子,大家都說他是個寓言師,給後人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寓言。在我看來,就相當於魯迅先生一樣,把很多故事寫進文章,傳達九州後代。莊子的故事,在當時應該很時髦,很華麗,更是容易為世人所信服。
後世的人,就說他愛編故事,杜撰了一些名人故事。在我看來,他不過是把那些故事當芻狗,在故事裡裝進他的哲思精髓,傳到後世。 或許那些故事,原本就是別人訛傳,傳到他耳朵裡,他就當真了呢。
他再把故事傳給後人,而後人怎麼使用故事,他就不在乎了。比如,「鯤之大,一鍋燉不下……」比如朝三暮四,大家都用來形容變臉怪,老變主意。
莊子說的是:飼者問猴子,早上給你三升鬥,晚上四升,怎麼樣?猴子抗議。飼者說:好的那現在就給你四升,晚上再三升吧?猴子很開心。
看到猴子開心,都覺得它們智商低,誰不大笑?!
直到講故事的人,提醒你:你公司每個月給你2k工資,年終發5w,你願意嗎? 當然開心,月入不夠交水費,誰會開心?抗議!
於是公司人力改成:每個月發5k工資,年終再發2w,願意嗎? 這樣好像舒服點了。
生而為人,愚蠢且累。於是有人倒灌了故事,把朝三暮四的意思引導向了三心兩意之處,盡遮了人心的羞愧,歷代也都默然認可。
於是,有人提到「朝三暮四」,你會想到朝秦暮楚、心懷不定的小人,而不會聯想到莊子提醒的「人類也可能是傻猴,你也是人」。
有的人,拼了命的用青春去拼搏奮鬥、加班掙錢,卻忘了看一眼飼者手裡的那袋米,屬於他的到底是多少?拿青春和身體去拼搏後,總量有沒有變多,有沒有變少?
莊子是一名師者。他寫了《逍遙遊》,卻沒有起篇名。 古人或許覺得起篇名太奇怪了,我想表述、教授知識,為什麼要先匡好定義再寫說?什麼都定型定音,細枝末節都確定並且標準化了,那還有多少引導的「道」義?輪扁斫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一次備課試講的時候,我想從《逍遙遊》裡,找尋莊先生寫文章的思路。我苦苦思索很久,也沒有很大收穫。只是覺得他寫得鯤鵬的故事很有節奏,循序漸進。裡面的蟬、鳥雀、蟪蛄、大樹以及先前名人的故事,不過是為了協助他表達的框架。
註:莊子(子,大概就是上世紀尊稱「先生」,《魯(迅)先生(文集)》,在估計為《魯子》,姓魯的太多,就叫《魯迅子》……《莊子》時髦的叫法可以叫做《莊周先生文集》《著名大師莊周先生文集》)
在寫鯤鵬的變化時,有節奏的變化,有高,有遠。於是後人起名為《逍遙遊》,然後課文的節選,也在逍遙部分,就戛然而止了。我一看原文,後面還有整整一半的文字呢!
古代的紙那麼貴,不應該說竹子那麼貴,或者說筆墨汗青費時又費勁,惜字如金的莊先生,怎麼會白費一半筆墨寫無用的東西呢?
後面還有「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這個故事剛好是篇幅的中間部分,也是轉折部分,從這起,莊子不再繼續延進鯤鵬的故事,而升華道家的心寬,談論有無用至用。
從這來看,《逍遙遊》改成《鯤鵬遊》也未嘗不可啊!
我看了好多遍,逐漸覺得他並不是要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大道理。這個大道理是用來嚇人的。他要說的是「朝三暮四」之類的,通俗易懂,讓你受用千年,卻又不敢直視的哲思。
反覆研讀,有句話烙進了我的腦海:許由說的「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人的一生,和動物無差別。用物質去觀察動物的表現,和用虛擬的心理感受(如金錢、地位、美醜、好壞等心理感受,甚至最低到冷熱酸甜飽飢等觸覺感受)去探索人自己內心的表現,不都一樣嗎?
鷦鷯安家,選一大片林子,其實也就居住一個枝頭。但沒有林,它住的枝頭,就成了寡枝,沒有了鷦鷯生活的意義。
偃鼠飲河,濤濤大河,它也就最多喝了飽腹。但是它還是要到河邊飲河,麼有大河,它喝不到安心的水,但是汪汪大河,卻只能飲到滿腹,裝不下了。
人心也是如此。
得此道,復觀 鯤鵬與鳥獸人魚,不都如此嗎?
心的解脫放下,那麼仙山的仙人,不都是心靈灑脫,物外天下,不關心你房價、肉價……
觀之有無之用,林於巢一枝頭,飲河之於滿腹,有用無用,聯繫在一起,密不可分。我們常見有,忘記無;常見天下之大無處落腳,卻忘記隻身只需一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