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逍遙遊」不能實現,還對莊子的文章評價那麼高,為什麼?

2021-01-08 虎哥語文

是的,他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即使是神人也要遵循宇宙萬物的規律,也要把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這也是一種「待」,也是一種依賴啊。

莊子的逍遙遊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實現的。畢竟,人是生活在環境中的,怎麼可能脫離環境獨立存在呢?你再牛,也得呼吸空氣啊。你再牛,也不能扯著自己的頭髮脫離地球啊。

雖然莊子的說法不科學,但是大家仍然對「逍遙遊」讚賞有加,因為它表達了大多數人的一種情緒,一種願望,一種想掙脫束縛獲得自由的衝動。

畢竟每個人都承擔著責任,小孩子要讀好書,成年人要養好家,而在讀書養家的過程中,就可能碰到各種困難和無奈,有時會感到痛苦和無力,就像汪峰唱的那樣:「現實就像一把枷鎖,把我捆住,無法掙脫。這謎一樣的生活鋒利如刀,一次次將我重傷。我知道我要的那種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狂風一樣舞蹈,掙脫懷抱。」

「逍遙遊」表達就是這種想要掙脫現實束縛的衝動啊。雖然人們所處的時代不同,國度不同,但那種被現實束縛的感覺卻是每個人都體味過的,所以千古而下,《逍遙遊》引起了人們廣泛的共鳴,受到人們普遍的讚譽。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說:「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一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表達的不正是這種暫時逃脫束縛的喜悅嗎?

相關焦點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莊子的三十三篇驚為天人的哲學著作,中心思想是人如何才能實現逍遙遊的問題。那麼,人到底如何才能實現逍遙呢?這要從莊子的經典之作《逍遙遊》開始講起。理解莊子的開篇之作逍遙遊,我們就能提綱挈領舉一反三,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了。
  • 莊子名著《逍遙遊》
    《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此文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極,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徒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的誇張描寫。創寫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想和。
  • 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
    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一)老沙念過中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逍遙遊》,只是你不一定記得這是莊子寫得。莊子,就是「莊生曉夢迷蝴蝶」的那個莊子……印象裡,他就是那個睡一覺,夢醒後,就搞糊塗是自己夢裡變成了湖北,還是自己就是蝴蝶,還處在變成人的夢中……更或許,你和我一樣早就忘記了《逍遙遊》寫了什麼。
  • 莊子《逍遙遊》開篇為什麼要說鯤鵬?這麼多年才明白,原來如此!
    莊子的《逍遙遊》很多朋友都讀過,其開篇就講了鯤鵬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海最深的地方,有一種魚,他的名字叫鯤。這個鯤,非常的大,不知道有幾千裡那麼大。這個叫做鯤的魚,還能變化成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這個鵬有多大呢?同樣是不知道有幾千裡那麼大。
  • 淺談《莊子》:逍遙遊
    《莊子》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據說原有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內容包含了哲學、政治、社會、美學等諸多方面。其作者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老莊」。相傳莊子曾隱居南華山,亦埋葬於此。
  • 關於莊子「逍遙遊」思想的兩點淺見|讀《微觀國學》有感
    一、先有所成,再逍遙遊莊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為後世留下了《莊子》這樣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畢竟「人無完人」,莊子的一生也不是無可挑剔的;尤其是當我們學習莊子的「逍遙遊」思想時,更是要小心對待,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則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逍遙的人生誰都嚮往,但那是有條件、有代價的。
  • 把逍遙遊的每一段都連貫起來,就能清楚的明白莊子的思路
    如果是已經熟悉了莊子逍遙遊的讀者網友們,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有讀者網友對逍遙遊還不是很熟悉,也沒有關係,就請先看看我們以前的幾篇文章,等到對逍遙遊的每一段文字意思都比較了解之後,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相信會有「更上一層樓」的感覺。
  • 莊子《逍遙遊》中的巨鳥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一個遠古巨鳥,其名為鵬,說這隻鳥大到「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飛起來,扶搖而上九萬裡的高空。這隻鳥是真的嗎?遠古是否真的有過巨鳥?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飛行動物,叫風神翼龍。
  • 北冥有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趣談莊子的逍遙遊
    這是《莊子》內篇開篇的第一篇文章逍遙遊的首段,幾乎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它展示了一種恢弘闊遠的氣勢,且挾帶一個廣闊無邊的意境。逍遙遊是悠閒自得、無拘無束暢遊自然和社會的意思。這也是莊子哲學思想和人生觀的一方面。這段古文的意思翻譯過來即為: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巨大,不知有幾千裡。變化成鳥,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幾千裡。振翅奮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朵。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突然,我想起了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描寫的一棵「無用之」樹:有這麼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這棵大樹生長在人來人往的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它一眼。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棵樹對人類沒有用處,從而不會遭到人類刀斧的砍伐,也就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了。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最後,「小大之辯」作為《逍遙遊》通篇的「主意」或「主線」,還起著總括《逍遙遊》全篇的思想主旨的作用。《逍遙遊》全篇的思想主旨,如「逍遙遊」之篇題所示,乃言如何實現無待的逍遙之遊。
  • 北冥沒有大魚,也沒有海棠,有的是莊子逍遙的道家人生觀
    看過電影《大魚海棠》的朋友,一定還記得裡面那條名叫「鯤」的大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出自《莊子》的開篇《逍遙遊》。今天,我就和大家談談《逍遙遊》中,莊子的人生觀。先說說莊子是何許人也。《莊子》是文言文,從表述上比《道德經》還要晦澀,我提煉一些其中的主要思想,用大白話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一下。本文主要聊聊《逍遙遊》。《逍遙遊》是《莊子》中的首篇,可見其地位。逍遙便是莊子的人生觀。怎樣的生活才算是真正的逍遙呢?
  • 莊子與你論逍遙,老莊道學中庄子的戲份有多足?
    鯤鵬被蜩與學鳩譏諷,逍遙遊中鯤鵬作為騰飛代表,立志九千裡而南為,飛不是偶然。但對於常年在地面這一小環篇逍遙遊為例,對道的佐證就有許多變化。首先是鯤鵬之說,依舊從道的角度來講,鯤鵬之大,扶搖而上,象徵著萬物之長境中生活著的蜩與學鳩,不免就是一種多餘的行徑。這就涉及到世界觀的轉化與對立程度。
  • 何為逍遙,莊子認為那是絕對的自由,可絕對的自由又是什麼?
    莊子擅長使用寓言,他喜歡通過寓言的形式來和別人說話。可以不用直接講大道理就能夠讓人聽懂,讓人能夠明白自己的錯誤在哪裡。而語言的諷刺效果也特別明顯。更能夠反映自己的思想。既然是使用語言,那麼浪漫主義的色彩肯定是有的。莊子在逍遙遊當中就提出了自己對自由的看法。首先開頭就用鯤來起興,他是這樣說的,北海有一條魚,叫做鯤,總有一天,他會化為一隻巨大的鳥。大到讓人吃驚。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莊子的《莊子》最為難懂,其中最為難懂的莫過於內篇的《逍遙遊》《齊物論》和外篇的《秋水》了。這三篇體現了莊子最為重要的哲學思想。《逍遙遊》闡述了莊子的逍遙理想。莊子說人只有擺脫物質和欲望以及心靈的糾纏,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像「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才能達到「無所待」的境界。
  • 境界和智慧,不會嫌大,只會嫌小,莊子的逍遙遊如是說
    莊子在逍遙遊中,用大鵬鳥的寓言故事,給了我們一個無比廣大的意境,用廣大的意境來擴大我們的心量,又指出心量、境界、智慧都是越大越好、越高越好,又用了堯讓天下和姑射山神女的故事,表示了道是真實不虛的,把自己修養到道的境界是可以實現的,又用了堯見姑射山四子的故事,說明學道並不是一件吃虧的事情,學道並不是失敗挫折之人的心靈雞湯,而且有了道就一定能有大用,不可能學了道而沒有用
  • 莊子的逍遙處世之法,三句常見名言,道出對快樂的啟示
    ——《莊子·內篇·逍遙遊》蟬和斑鳩想要起飛時就飛起來,碰到榆樹、枋樹就停留在其上,有時候力不能及,難以飛到,便落到地上而已。能像大鵬一樣高飛又如何呢,對於蟬和斑鳩來說,那並不是屬於他們世界裡的歡愉。生活中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身處何地,與誰相伴,擁有什麼,與外界條件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而在於我們的念想間。
  • 《莊子》十大經典名言,帶你體驗道家超然於物外的絕世逍遙!
    莊子在這裡提出了一種超塵拔俗的人格,即寵辱不驚,毀譽無意,對世間萬事萬物都等閒視之,只有達到了這樣的人格,那才是真正的逍遙人生!當然,古今中外都很難有人達到這樣的人格。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
  • 莊子的大鵬鳥到底代表什麼?其實,這是實現夢想的開始
    莊子的逍遙遊寫道: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這段文字的意思比較簡單,百度百科和古詩文網的翻譯都很不錯,這段話就是說:如果水不夠深,就浮不起一艘大船。
  • 《莊子》經典名言20句,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莊子長期在講學終生不肯與統治者合作,過著簡樸的生活,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吹呴呼吸,吐故納新。語出戰國·莊周《莊子·刻意》。呴:張口吐氣。張口呼吸,吐出身體內渾濁的氣體,吸入新鮮的空氣。這句話說明棄舊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