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命藝術(仿生藝術)——案例分析

2020-11-23 中國網

文|張海濤

 

人工生命

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A-Life):也稱為智能體(Agent),是指利用一定的算法以及相關的軟硬體所創造出的有類似於人或動物等其他生物的行為的作品。

人工生命是對生物進行模擬仿製的科學研究領域。它於1987年由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小組所創建。在隨後的年月裡,人們對這一領域越來越感興趣:國際上各種人工生命研究小組不斷出現,這一領域派生出許多相關會議;1993年論述人工生命的專門期刊出版發行。被包括在最初的研究小組內的一些科學家已經發展出小型的國際團體。

人工生命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具有自主性(automatic)和交互性(interaction),它們能夠與人類進行交互式的交流,能夠根據周圍的環境變化做出相應的反應。這裡所說的環境包括內環境與外環境,內環境指一個智能體周圍的其他同類的智能體,而外環境則是指整個人工生命系統之外的影響因素。

人工生命藝術

距1987年人工生命自我宣稱的開端不久,藝術家開始應用其技術。它最早的採用者是有跨學科興趣的藝術家,擁有技術方法和概念想法的計算機科學家逐漸介入關於人工生命的實驗。William Latham和Karl Sims是這些藝術家中傑出的代表;他們的作品在高級文化協會裡展出,也參加了90年代早期的新媒體藝術巡迴展。它證明了人工生命和藝術創作結合的可行性及其部分潛能,並激發了其他藝術家在數字媒體領域鑽研的興趣。從此以後接受人工生命概念及技術的藝術家不斷增多。在當代文化方面甚至在當代藝術實踐中,人工生命藝術保持著「邊緣」藝術的地位,它已經被視為新媒體藝術實踐中一個活躍的門類。出版物如Leonrdo和包括Ars Electonica在內的節日已經為人工生命藝術開闢了空間。1999年以Life 2.0之名開創了一年一度的人工生命藝術競賽。

藝術家可以創造出有趣的智能體,與人類進行各種有趣的互動交流。另一方面,藝術家也可以通過人工生命來表達某種情感,例如法國藝術家Gerard Boyer的作品《Machine Palmipede》,通過創造了一個廢物一般可憐的機器生物,反應了自己對生命與人工生命之間的介限的思考,以及對現代技術產生的一些廢物的反思。

人工生命還有一個用途就是在電影與遊戲中,通過設定虛擬的演員實現一些人類不容易演出的情景,或設定虛擬的遊戲角色與人類在虛擬世界中進行交流。

在反映人工生命科學的寬泛性和多樣化的過程中,人工生命必須用多種形式完成反映多種意圖和想法的作品。這一領域早期作品聚焦於單一關鍵過程——人工進化——及其在創造藝術作品方面的應用。在隨後的時間段裡,藝術家開始在各種形式的新媒體作品中(如數字圖像、動畫、可交互式安裝和CD-ROM等),採用其他元素和形式:生態系統模擬、細胞自動機和行為和機器人學。

案例一:餵養虛擬生物

任天狗Yy-Ncchs.nds電子寵物 網絡下載遊戲

主人先去「狗狗飼養場」領買不同品種的狗進行餵養或共同餵養,領養後可長期護理:

可取名、餵食、遛狗(散步)、玩耍、參加比賽、撫慰。經心餵養便會長大,和真狗品性極似,若不撫養會導致寵物死亡。

1、聲控取名,領養後取名長期呼喊狗將默認其名,一呼其名,便聽話靠近;

2、散步中可拾禮物與其它狗玩耍;

3、參加比賽如飛碟可得獎金;

4、經心餵養給主人帶來快樂和成就感。

 

 

未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越來越淡漠,情感不真實與信譽缺失形成的人與人不確定關係,使後人類精神虛空而物化加劇,琴、棋、書、畫在90後新新人類都開始陌生,很多人將時間打發在網絡、時尚、娛樂等虛擬物質追求上,不關心政治,不關心大事件,對於娛樂遊戲倍加喜歡,後人類對於傳統餵養花鳥蟲魚開始淡化,在網絡上尋求另一種領養和餵養方式,把電腦當成一個生物園區,餵養虛擬生物而達到精神補給,未來兒童成人化、網絡人群陌生化、丁客家族和單生貴族時尚化都會增劇這種餵養方式。我們更大膽的設想未來陌生的「兒童」之間或單身貴族之間,丁客家族之間,同性之間,近親之間、二奶之間的曖昧地在網絡上性行為並領養、餵養一個或幾個虛擬的「孩子」,組建第二虛擬家庭尋求虛擬情感,將又是一個怎樣的構想?

人工生命發展一定時期是否會造成身份的不確定和真假難辯的地步?不可而知。

人造自然現象(彩虹、霧、雪)、人工魚、機器植物、人造機器人……人類已初步實現其基本形態,單獨研究它們,卻發現其功能還需更進一步發展,但是這已是人類走出的一大步。

對於技術研究,是科學家艱苦鑽研的成果,藝術家更感興趣的是現今科技最大化情況下,對未來的設想,會對未來產生什麼效應、感覺,實施作品時怎樣與科學家最大化的合作。

假設我們未來虛擬一個人工的社區、村落,它們會怎樣發展,以一個什麼狀態出現,和人類的關係怎樣?當然人工社區、村落近期必定需人類介入,因為目前它們還不能進化、遺傳、自理、生存,因為它們沒有自己的能源,沒有能力自己開發這些東西,那麼人工社會便是以「為人民服務」為目的出現,成為人的附屬物,成為人類的夥伴或奴隸,它們需要人類餵養、指令。

人工魚,具有「人工生命」特徵,例如人工意圖、習性、感知、動作、行為:激發尋食、進食行為、逃避被捕,這些特徵也引發出我們對他們存在意義的思考,人們研究它最終想幹什麼?是觀賞?娛樂?幫助人類捕魚?……還是只是研究者開發對未知領域的興趣,實現它們開發的欲望。人們因為求知而痛苦,也因為其而興奮這是人類生理和心理潛在的動力。人工魚的功能必將是為人們服務,對於人工魚本身若放入真實生物世界,它有不食魚餌、逃避被捕的技能這樣它必定沒有自然食物鏈一說,沒有能力產卵、繁殖,也沒有達爾文進化論一說,這是一個超自然的現象。

如果人工魚的功能問題給了我們啟示,最低限度可以供人類觀賞,幫助人們捕魚,供人娛樂、遊戲和激發人的感覺快感,那麼生命水池也有其功能。機器人孕婦則可以做為普教的示範或培育嬰孩;機器植物可以迎賓,也可以讓人娛樂;機器美女可以待人接物,可以成為性夥伴(補給單身男士或已婚男士的性快感)甚至可以做家務;造糞機器可以施肥、餵蒼蠅……這樣的設想對嗎?如果沒有用我們花那麼多錢幹什麼呢?不知道,未來不可而知,我想更重要的讓人工生命成為人類的朋友,和諧相處。

案例二:靠吃蒼蠅獲得能量的機器人

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科學家研製的EcoBot II機器人,是一種能通過生物電化學電池溶解蒼蠅來發電作為能源的機器人。它使用城市汙水作電池填充劑,汙水中一種特殊的酶會分解覆蓋蒼蠅全身的角質,從而獲得簡單的醣類物質,這些醣類物質參與細菌的新陳代謝,結果產生自由電子,使汙水中含有的硫酸鹽離子變成硫化物離子,硫化物離子會遷移至陽極,這一作用過程結果在陽極與陰極之間形成電勢差。

安裝有8個生物電化學電池的EcoBot II機器人能以10釐米/小時的速度移動。每12分鐘機器人能積聚到足夠的能量移動2釐米。在每個電池中「餵」一隻蒼蠅,可使機器人移動5天。

EcoBot II

關鍵詞:有機物與無機機器的關係轉化,能量轉換

無機機器靠有機蒼蠅的溶解獲取能量產生動力的研究是一個重大的研究課題,這種特殊的能量轉換,使一個有智能的生物悲劇性地被無機機器「吃」掉,並獲取生命動力,未來機器人越來越先進,很多能力已超過人類的能力範圍,它們甚至達到智能化應變能力,我們設想著未來的機器人自主進食、自主繁殖,靠食生物為生,如抓取蒼蠅、牲畜、野生動植物轉換為自己的能量,這種銅頭鐵臂在沒有其它思想情況下,象動物似的以捕食獲取欲望和快感,那會不會也是人類的災難,這些機器甚至與人類搶奪食物,甚至靠吃人獲得能量,那將是人類的災難。

那只是最壞的設想,在古代的人們怎麼也沒想到今天的世界的模樣,但人類的發展可能最終自己也無法控制局面。然而若我們給機器人設計程序,固定靠人餵食蘿蔔、白菜,餵食蒼蠅獲得動力,服務人類,也是一個美好的設想,因此好壞機器人在創造時一定要象我們培育兒童一樣,儘早給它們灌輸善良正義的程序,把它們培育成對人類有用的人才,「讓人類控制海洋的魚、天空中的飛鳥,以及所有生活在地球的生命」《創世》。這樣才能避免《變形金剛》中壞金剛與人類好的機器人搶奪宇宙能量的情景。

案例三:額外耳朵

澳大利亞藝術家Stelarc的作品「額外耳朵」(The EXTRA EAR)是使用藝術家前臂的皮膚組織培養製造的,並使用矽填充物使皮膚擴展,形成用於外科手術中塑造耳朵的皮膚,然後植入了藝術家的左臂上,他曾經設想將這個耳朵移植到右耳邊上,但由於手術會太危險而放棄了。

這個耳朵內置安裝了無線藍牙麥裝置,可以讓Stelarc通過這個「額外耳朵」同遠處的人通話。

額外的耳朵

額外耳朵(盲人、科技好處、美觀的變化)

如果說整形豐胸成為熱潮,重塑人類自然形象是為了自信、美麗,而且吸引異性眼球,那麼整形的目的非常明確。額外的耳朵培植於左臂上,或者更為可能的是左右耳旁增加一個耳朵,且不說其功能怎樣,看上去異常而怪異。

人類一切設計創造,都考慮到實用和美觀(如:建築、工業造型、服裝、環境藝術等),額外的耳朵的功能性不用質疑,為了同遠處人通話、接聽或移植給聾啞人醫治病人,接聽必然非同平常,會聽得更遠,更清楚。我們小時候看的一個動畫片虛擬了美國西部警察抓匪徒的故事,那位警官每到危急關頭,便化身為具有特異功能的人(如西曼、奧特曼、超人、蜘蛛俠也是此類情節):具有「鷹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的超人,因此戰無不勝,我們兒童時代的記憶裡,成人為我們設計的故事永遠是美好、正義的,永遠勝利,沒有悲劇的概念。

額外耳朵的實驗,當然也是為了創造超人,創造特異功能為醫學、戰爭各種領域服務,這也是人工仿生學的重要意義。人類受動植物各種功能的啟發而發明了許多重要的技術:如魯班受植物齒狀葉啟發而發明鋸子,人類受蝙蝠啟發發明了聲納技術,受蜘蛛線的特徵啟發則被開發用於製造高效能防彈衣等,醫學上則應用仿生原理製造人造器官如「額外的耳朵」、「仿生視覺」。「鷹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的警察在未來可能真的會實現,(聾啞人也不再存在)這樣的技術當然不能落在匪徒手中,那將又是一場紛爭和較量。

對於(藝術)仿生的異化特點,在視覺上必定會「不美觀」讓人不舒服,然而未來人類的審美和時尚是怎樣狀況我們不可預知,但在歷史和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審美趣味也在發生著變化:中性、異妝、自虐……各處另類個性形象越來越成為時尚,傳統唯美則被新人類淡化,在未來審美標準可想而知。

其實歷史也是這樣:唐朝肥胖為美,清朝小腳畸形美,當今服飾也越來越開放大膽,審美多元標準共存,誰能保證未來多一個耳朵會遭人唾棄,說不定在未來四個耳朵也會成為一種時尚。

 

張海濤

2008年四月於宋莊

相關焦點

  • 預告| 美愈益心藝術心理治療案例展和研討會
    「美愈益心」藝術心理治療案例展就是對近年來我校嘗試以藝術為主要載體,運用藝術心理治療的理念和技術進行教育教學、開展社會實踐的一次總體回顧。讓我們履行新時代賦予藝術的職責,明白心靈的最高旨意!這一年齡的青年離開家庭,但是並未完全進入社會……指導老師:李佳佳,中國美術學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教師,博士。案例四:來自東方的微笑——治癒美術作品分析作者介紹:張家瑋,原名張可立,2018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美術教育系獲碩士學位,導師李勇先生。
  • 藝術評論家張海濤:人機合一的藝術媒介 | CCF-GAIR 2020
    在此基礎之上,張海濤按包括機器智能藝術、計算機智能藝術:數字虛擬藝術、人工生命遊戲、移動媒體藝術、數字遙在藝術在內的不同藝術類型展示了來自國內外眾多知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比如人工仿生藝術家 Stelarc 的作品《額外耳朵(第三隻耳)》、「共生體 A」研究小組的腦機結口作品《半存活藝術家》、智能遊戲藝術家 Will Wight 的作品《模擬市民》、肯·戈德堡的作品《遠程花園》、Max
  • 生命與藝術
    往時,生命用石壁,紙筆,瓷瓦,金屬,布泥,帶有功利性,目的性的存留傳揚的物品藝術,承載的精神藝術;隨著生命的發展,到其利用設備拍攝的對象,影視裡反映的現象,對自然生命的感悟,或以精緻設計的結構或以自然主義的描繪形式承載著。種種現象,種種形式,亦揭示了生命存在的軌跡。隨著現代藝術的不斷發展,生命對藝術的承載的本質不曾變化,承載的空間越發寬泛跳脫。
  • 西方生物藝術簡史(1933-2018) ——新倫理藝術運動(上)
    生物藝術是一場國際化的藝術運動,也是當代藝術脈絡下發生與發展起來的科技藝術,他與插電的數字虛擬藝術、人工仿生藝術、物理轉換藝術一起成為新型的實驗藝術或未來藝術的類型。由於生物藝術的生命元素為碳水化合物構成,因此也被稱為不插電的溼媒介藝術。因時代的發展,科技介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生物藝術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BioArt)是一種以生物組織,細菌,活體和生命進程為對象的藝術實踐,藝術家藉助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生物組織培養技術,克隆等在實驗室或者畫廊以及藝術家工作室製作生物藝術作品。而具體生物藝術或轉基因藝術是如何開始的,以及如何被納入到新媒體藝術領域的,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有著不同的解釋。
  • 柔術:生命的藝術,生生不息!
    本文「柔術:生命的藝術,生生不息!」由「小熙聊人文」原創獨家首發!關於本文話題:萬千世界中,我們可以擁有的有很多,其中最寶貴的一件是生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的不同,每一個人都在彰顯著自己小小的光芒,我們都在發著光。今天我們要聊到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人體的藝術,柔術。
  • 藝術源於生命的感動
    沈光偉先生生於文化底蘊深厚、藝術氛圍濃鬱的山東省濰坊市。幾十年來,以悉心察物為筆,人文情懷為墨,倡導畫作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身心與自然萬物融和,醉心於花鳥世界,創作出了一系列個性鮮明、富於生命張力的作品。
  • 「我是科學家」演講:分享科學與藝術交融案例
    活動現場,演講嘉賓分別從科技傳承傳統文化、科學成果可視化、幾何機器人、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幕後故事和教AI進行藝術創作等角度,分享了科學與藝術交融的精彩案例與科學故事。米海鵬認為,樂隊表演看點除了機器人高藝術水準的表演外,還有人與機器人的互動。「我會用一些心理學方法,比如說後臺遙控或者預先設置橋段,營造出人與機器人『交流』的感覺。」此外,能展現花瓣開合的《木蘭》和賦予材料生命性格的《鉎命》也傳遞了相似的創作理念。  「我覺得科學之美應該能能夠激發人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 生物藝術——一場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疫情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科學,生物與藝術,科學的藝術的結合再次成為關注焦點。本文以分析荷蘭科學文化藝術的重要推手——測量公社為例,帶你走進未來藝術的最前沿。藝術家倫勃朗的《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局部及其中描述的場景,恐怕是荷蘭最早的生物科學藝術合作
  • 神奇的生命:自然靈感啟發下的仿生建築 
    經過億萬年來的選擇與進化,生命體以一種最為合理方式存在於自然之中。迄今為止,尚未有任何人工製品能超越自然的造物。   07   「非-人類花園」生物數字雕塑   法國/ecoLogicStudio   該展覽是由Marie-Ange Brayer和Olivier Zeitoun共同策劃的Mutations-Créations系列展覽中的一部分,旨在對生命體和人工生命進行追溯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與藝術,看似兩個完全不沾邊的領域,當它們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日,「當生命本身成為藝術——李山藝術展」在成都K空間舉辦,國內生物藝術的先行者向觀眾展示了這種新的藝術形式,生物藝術憑藉著其獨特的表現力與極大的爭議性,引來無數關注與討論。什麼是生物藝術?
  • 什麼是生物藝術
    作者:謝晨亮來源:知乎生物藝術是一種用生命組織、細菌、活體或生命過程來進行的一種藝術性實驗。
  • 生物學如何成為一種藝術媒介?
    我在北京798藝術區策劃的展覽「準自然——生物藝術、邊界與實驗室」正是對(生物)技術如何與社會、藝術相結合的一次案例闡釋。出於對技術影響社會的敏銳感知,歐美的部分藝術家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基於生物技術的藝術嘗試。這一趨勢在2000年左右得到了爆發性的呈現,本次展覽所展示的三位藝術家,其作品都是在千年交替之間贏得了廣泛的關注。
  • 植物牆與藝術元素的絕妙搭配,造就有生命的牆上藝術
    如今,除了利用植物本身的自然形態打造垂直綠牆外,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在垂直綠牆上加入一些美學藝術元素,讓植物牆更具藝術化、多樣化。綠牆+logologo與垂直綠牆是最常見的搭配方式。枯木逢春,枝繁葉茂,通過藝術的呈現方式,與綠色植物的層疊搭配,象徵著生命的力量,也喻示著自然帶給人的無限驚喜。垂直綠牆可以加入的藝術元素有很多,但並不是越多越好,打造垂直綠牆時需要考慮藝術元素的實用性與空間環境的融合性,使其在垂直綠牆的搭配上呈現錦上添花的效果。
  • 生物藝術是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藝術家倫勃朗的《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局部及其中描述的場景,恐怕是荷蘭最早的生物科學藝術合作了(原標題《荷蘭:生物藝術是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聚光燈投射在杜爾博士和已被處死的罪犯上,博士一手操控著肌腱,另一手示範著手部肌肉如何運作;付費進來的觀看者們表情不一,
  • 景觀攝影:美化生活,仿生建築工藝(塑石藝術)也登大雅之堂
    塑石藝術,也有人稱為仿生工藝、環境藝術;是指那些利用現有的鋼材水泥等建築材料,模仿樹木、石頭、假山、稻草房等等的建築造型。帶有一定的藝術性,施工人員也要有一定的美術造型功底。上圖為賀州大桂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售票處,因為是森林公園,所以建築外型塑成了一段大樹。
  • 未來人工智慧將與人工生命融合
    仿生獸 我們的學術領域很自然地與生物學和化學重疊,但還包括計算機科學、天體生物學、物理學、複雜系統、網絡科學、地質學、進化科學、生命起源研究,當然還有人工智慧和動物行為研究。我們的標語是,「生命本該如此。」
  • 生物+藝術=什麼?值得深思的藝術
    達文西 勒達與天鵝但當「放蕩不羈」的藝術與爭議不斷的生物技術組隊後,常常會挑戰社會和人體禁忌的極端;其面臨的倫理挑戰正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這種爭議中,不禁會問,這種藝術形態究竟從何而來?西方的生物藝術理論家比較一致地認為,生物藝術與西方美學乃至西方文化有著深厚淵源,這直接導致了生物藝術的最終產生。
  • 纖維藝術的「材美工巧」
    參展的纖維藝術作品不僅成為藝術家精神世界的再現,凝聚著藝術家的人生閱歷和生活故事,且由於纖維藝術是材料應用的藝術,天然的、人工的材料成為含義豐富的語言,表達著藝術家的觀點和態度,科技元素的融入更是推動了纖維藝術的發展。
  • 心靈海蓋婭創辦人、生命藝術家:王婷瑩解讀生命藝術的真諦
    >記者:你好王老師,歡迎您接受採訪,請簡單介紹一下生命藝術?嘉賓:天賦才華的極致叫生命藝術。就像有一些人可能對於金融是天賦,他事實上可以把金融來到網際網路的時代,甚至物聯網的時代,我們期待提升到一個高度叫心聯網的時代。這個世界跨國籍,跨種族,跨文化的交融它的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藝術,就是透過心的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