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牆與藝術元素的絕妙搭配,造就有生命的牆上藝術

2020-12-05 綠雲智通

垂直綠化是與地面綠化相對應,在立體空間進行綠化的一種方式,是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築物或構築物立面攀附、固定、模塊、貼植、垂吊形成垂直面的綠化。

如今,除了利用植物本身的自然形態打造垂直綠牆外,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在垂直綠牆上加入一些美學藝術元素,讓植物牆更具藝術化、多樣化。

綠牆+logo

logo與垂直綠牆是最常見的搭配方式。嵌入的logo能與綠牆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主題,在視覺上給人一定的衝擊力,醒目絢麗。

綠牆+水景

流動的水,安靜的植物,一動一靜,詮釋了動靜結合的意境之美。

綠牆+樓梯

綠牆位於樓梯旁,裝飾了牆壁的同時,也使得整個空間更加生機盎然、豐盈有趣。上樓的時候有植物相伴,可充分感受「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愜意。

綠牆+門

出門即見花園,入門如進森林。綠牆搭配門框,既裝飾了門頭,又營造一種清新自然的的森系風格。

綠牆+家居用品

綠牆與家居用品相融合是未來一個大趨勢,這主要應用於室內空間。二者相互搭配在提升空間格調的同時還有利於調節室內小氣候,帶來更多清新空氣,有益於身體健康。

綠牆+立面鋼構

植物的質地柔化了呆板的鋼構立面,使得整個建築富有生氣和活力,同時保護了長期裸露在外的建築牆面,有利於延長建築壽命。

綠牆+枯木

草與木是最佳cp,綠色的植物和枯木相搭配,柔化了視覺空間。枯木逢春,枝繁葉茂,通過藝術的呈現方式,與綠色植物的層疊搭配,象徵著生命的力量,也喻示著自然帶給人的無限驚喜。

垂直綠牆可以加入的藝術元素有很多,但並不是越多越好,打造垂直綠牆時需要考慮藝術元素的實用性與空間環境的融合性,使其在垂直綠牆的搭配上呈現錦上添花的效果。

相關焦點

  • 室內植物牆藝術設計遵循哪些原則
    室內植物牆藝術設計需要遵循哪些原則呢?1、健康室內打造植物牆主要是為了人居的舒適性,健康功能通過植物的天然屬性來體現。它具備陶冶情操、調節人們的身心健康、緩解視覺疲勞等功效。在植物的選取上,需要充分考慮健康因素,為植物牆安排無毒無害的植物,同時需要控制面積和藝術形式,這樣才能打造健康的植物牆。
  • 生命與藝術
    生命的創造力源於主觀意識的能動性,生命創造藝術,某些是縹緲的感悟,例如一閃而過的思悟,有能力者記錄;某些是挺拔的實體,例如高聳的建築,設計的產物。或許會發出如此的疑問:人的生命能創造藝術,非人的其他的生命能否創造藝術?這依舊源於此在——人的主觀意識能動性的體現。從此方向出發,得到的結果是,其他生命「創造「的藝術是人對其二次思想創造所得的藝術產物。
  • 人工生命藝術(仿生藝術)——案例分析
    文|張海濤 人工生命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A-Life):也稱為智能體(Agent),是指利用一定的算法以及相關的軟硬體所創造出的有類似於人或動物等其他生物的行為的作品。人工生命藝術距1987年人工生命自我宣稱的開端不久,藝術家開始應用其技術。它最早的採用者是有跨學科興趣的藝術家,擁有技術方法和概念想法的計算機科學家逐漸介入關於人工生命的實驗。William Latham和Karl Sims是這些藝術家中傑出的代表;他們的作品在高級文化協會裡展出,也參加了90年代早期的新媒體藝術巡迴展。
  • 巖石藝術:刻在石頭上的人類記憶
    在考古學中,巖石藝術(rock art)是放置在自然表面上的人造標記,通常是垂直的石頭表面。現存的史前巖石藝術大多數是在洞穴或部分封閉的巖石掩埋體中發現的,這種類型又稱為洞穴藝術(carve art)或壁頂藝術(parietal art)。巖石藝術在世界上許多不同的國家地區都有存在,這些地方常常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 生物藝術是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各自都專注於各不相同的事情,微妙的差異彰顯著每個人的個性,一絲不苟的著裝象徵了專業人士的卓越,讓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這是一家促進科學、文化和藝術實驗互動的研究機構,位於原解剖劇院的第二層。建築頂部天花仍然保存著醫師公會的繪圖,牆上懸掛著《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的複製品(原作藏於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來自測量公社的盧卡斯·埃弗斯(Lucas Evers)在接受訪問時來到了這幅畫跟前道:「這大概就是荷蘭最早的生物科學藝術(Bio-Art)合作了。」
  • Baxter——義大利頂奢手工皮革藝術家居品牌,嵌入靈魂的低調,超越...
    1990年,Luigi和Paolo Bestetti兩位企業家在義大利創立了Baxter,它是一個以真皮為唯一軟包製作原料的家具品牌,遵循傳統手工工藝製造,不拘一格,超越平凡,打造世界上最奢華的真皮家居藝術。
  • 柔術:生命的藝術,生生不息!
    本文「柔術:生命的藝術,生生不息!」由「小熙聊人文」原創獨家首發!關於本文話題:萬千世界中,我們可以擁有的有很多,其中最寶貴的一件是生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的不同,每一個人都在彰顯著自己小小的光芒,我們都在發著光。今天我們要聊到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人體的藝術,柔術。
  •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成都元素亮眼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正在東郊記憶音樂公園舉行。此次雙年展以「延展智慧」為主題,呈現來自全球2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60位藝術家與小組的百餘件作品,涵蓋國際藝術展覽、藝術家駐地創作、音樂表演、水上藝術裝置等多個板塊。昨日,記者在東郊記憶音樂公園主展場看到,展覽吸引了大批藝術愛好者的關注。展品中,成都元素作品當仁不讓地成為觀眾追捧的對象。
  • 藝術源於生命的感動
    沈光偉先生生於文化底蘊深厚、藝術氛圍濃鬱的山東省濰坊市。幾十年來,以悉心察物為筆,人文情懷為墨,倡導畫作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身心與自然萬物融和,醉心於花鳥世界,創作出了一系列個性鮮明、富於生命張力的作品。
  • 遊覽德國西部極具特色的建築風景線,感受木頭與石材的搭配藝術
    我們穿行在德國的西部城鎮,一定會親眼目睹這裡的建築風格,感受木頭與石材的搭配藝術。接觸過德國建築的朋友都會有一種感受,德國人喜歡將蓋房子的材料漏在外部,大家能夠直觀的看得到房子的主體結構,這種方式造就了德式建築的主要風格。
  • 生物藝術——一場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疫情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科學,生物與藝術,科學的藝術的結合再次成為關注焦點。本文以分析荷蘭科學文化藝術的重要推手——測量公社為例,帶你走進未來藝術的最前沿。藝術家倫勃朗的《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局部及其中描述的場景,恐怕是荷蘭最早的生物科學藝術合作
  • 在紐西蘭「傳遞」中國當代藝術
    新華社惠靈頓2月20日專電(記者宿亮)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劉建華作品展「傳遞」20日在紐西蘭惠靈頓周邊小城下哈特的道斯藝術博物館開幕。當天,劉建華應邀與數十名當地學者和藝術愛好者「坐而論道」,交流作品的內涵,「傳遞」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全球化時代的思考。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藝術具有以下的特徵:改造生物材料,使之改變原先固有的外形和行為;非常規甚至顛覆性地使用生物工具;在常規或非常規環境下,創造或者改造有生命的有機體。雖然簡短,但是其中有一個關鍵詞,那就是「生命」,生物藝術是建立在生命上的藝術形式。具體來說,它是以生物為屬性和原料進行創作,或者改變一個物種的器官,或者創造一個擁有新特質的生命。而這裡的「生命」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從一個細胞到哺乳動物,它全部涵蓋。
  • 園林綠化職業技能競賽決賽在鵝嶺公園舉行 一批樹樁盆景和藝術插花...
    該項賽事旨在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藝的園林綠化高技能人才隊伍,助力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建設。「展示園林綠化技藝 助力城市品質提升」的大紅橫幅在鵝嶺之巔黃桷樹「樹王」下方的賽場周邊飄揚,格外引人注目。
  • 中國藝術大放異彩,包袋設計也來蹭熱度!「刺繡包」竟成最大黑馬
    其中,近兩年來最火爆的恐怕就是「刺繡」藝術了,精緻的圖案、絕妙的走針,都在吸引著設計師的目光。還有享譽世界的中國本土高定品牌「蓋婭傳說」,更是把刺繡藝術應用的爐火純青,在高定禮服中、成衣系列中、甚至是手袋系列中,都能看到精美的刺繡元素。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還有這一新興的藝術正在稱為熱點,同時它的基礎來自基於非藝術實驗室,或是更加大膽的觸及生命的秘密,所以它一方面有著新藝術的外衣,另一方面完全的離經叛道。據稱,這些南瓜自國外引種,並在上海農科院某位種植專家的幫助下,通過一些外界幹預手段進行藝術改造,然後選種、定型,以達到轉基因效果,並最終呈現出這種超越我們常識和認知範圍的南瓜新形態。生物藝術最終要呈現的是活的,有生命的作品。生物藝術正在悄悄地登陸中國。它誕生於實驗室或實驗基地,藝術家開始與新的合作夥伴——生物學家、植物學家等一起工作。
  • 冥想中的外星球的高級藝術
    冥想中的外星球的高級藝術在我還沒有開天眼的時候,我的冥想只能是處於深度思考狀態,而且都是在寧靜的環境中完成的。在冥想中我所看到的景象都是自己想出來的,想著想著,影像就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入了,而且很真實的存在,或許在宇宙中有某種力量在牽引著我的思維。
  • 貧窮藝術:動物、植物與礦物現身藝術世界
    這種能量一方面對應於來自大自然的基本物理能量[如重力或電流],另一方面指代人性的基本元素[如精力、記憶和情感]。「貧窮藝術」這一術語是熱那亞青年藝評家傑爾瑪諾·切蘭特(Germano Celant)在1967年9月提出的。他在為展覽「貧窮藝術-空間」(Arte povera–Im spazio)所撰述的第一篇圖錄文章中寫道:「所發生的…平凡已經進入藝術領域。
  • 大興機場的「藝術鑲嵌」
    藝術這一無國界的語言形式,在給人們帶來感官樂趣的同時,也巧妙地進行了中華文化的軟性展現。位於機場三層南指廊庭院「中國園」的一組石凳作品《石徑》,借藝術家徐冰創造的英文方塊字書法,隱藏了南宋詩人朱熹的《觀書有感》一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日本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藝術讓我明白了生死與眾生
    「我的生命也是一個點,是億萬粒子中的一點。斑點和網眼的詛咒,拉上魔法的簾幕, 用一種肉眼看不見的神秘力量將我包圍,我把一切都押在圓點上,想要跟歷史造反。」由於精神疾病的影響,草間彌生將極度重複擴展到雕塑和裝置藝術領域。有趣的是,這竟引領了未來美國波普藝術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