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藝術:動物、植物與礦物現身藝術世界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20世紀60年代末,一批主要工作於都靈、羅馬以及熱那亞、米蘭和博洛尼亞的義大利藝術家,開始一起展出他們的作品。這些藝術家堅決迴避鮮明的風格,把作品的非連貫性視為積極、正面的價值,創作出雕塑、攝影、裝置,以及行為藝術作品,與具有類似傾向的其它國際藝術家的作品齊頭並進——例如大地藝術、反形式、後極簡主義和概念藝術。這類作品逐漸以「貧窮藝術(Arte Povera)」為世人所知,其字面上的翻譯也就是「貧窮的藝術」,但並不是指作品材料的匱乏與簡陋。貧窮藝術迅速對西歐和美國的藝術家產生了影響,其深遠的震蕩至今在世界範圍仍能感受得到。

奧瓦尼·安塞爾莫(Giovanni Anselmo)、阿里吉耶羅·波提(Alighiero Boetti)、皮耶·保羅·卡佐拉裡(Pier Paolo Calzolari)、路西安諾·法布羅(Luciano Fabro)、詹尼斯·庫內裡斯(Jannis Kounellis)、馬裡奧·梅爾茲(Mario Merz)、瑪麗薩·梅爾茲(Marisa Merz)、吉裡歐·帕奧裡尼(Giulio Paolini)、比諾·帕斯卡裡(Pino Pascali)、吉賽帕·裴諾內(Giuseppe Penone)、米開朗基羅·匹斯多雷託(Michelangelo Pistoletto)、埃米利奧·普裡尼(Emilio Prini)和吉爾伯託·佐裡歐(Gilberto Zorio)都是與這次運動聯繫最緊密的藝術家,他們所關注的是藝術與生活,自然與文化的交接點。他們讓「原初」[1]能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實、自然地發生,而不是藉由表現、觀念或規範性的語言來傳達,試圖創造出一種對事物和空間的主觀理解。這種能量一方面對應於來自大自然的基本物理能量[如重力或電流],另一方面指代人性的基本元素[如精力、記憶和情感]。

「貧窮藝術」這一術語是熱那亞青年藝評家傑爾瑪諾·切蘭特(Germano Celant)在1967年9月提出的。他在為展覽「貧窮藝術-空間」(Arte povera–Im spazio)所撰述的第一篇圖錄文章中寫道:

「所發生的…平凡已經進入藝術領域。微小的東西開始存在,當然,是它強加給自己的。物質存在和人的行為已經成為了藝術…影劇院及視覺藝術維護著自己並非偽裝的權威…他們在探尋的過程中去除掉所有帶有模仿痕跡、表現手法或語言習慣的東西,來獲取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借用葛羅託斯基劇場的一個詞,我們可以稱之為『貧窮』。」[2]

貧窮藝術認為藝術與生活不是對立的。通過並置人造材料[霓虹燈管、玻璃、布料]與天然有機材料或元素[植物、動物、土、火、水],貧窮藝術家們將自然和文化恰當結合起來。這些材料為實在經驗的表達提供了一套非中介語言的新型符號系統,既不依賴於圖像象徵,又不通過言語傳達,既非隱喻又非抽象。雖然許多貧窮藝術家是從繪畫起步,但他們後來都超越了畫布,一方面是因為繪畫確定了某種特定表現形式的優勢,另一方面它也將視覺當成了認知的主要工具。然而,他們並不排斥傳統的技法——儘管包括皮埃羅·曼佐尼(Piero Manzoni)和伊夫·克萊茵(Yves Klein)在內的前輩藝術家們早已發起了「對抗傳統的戰爭」。

儘管直到1967年熱那亞La Berstesca畫廊舉辦「貧窮藝術-空間」展覽,貧窮藝術才形成確定的趨勢,但實際上,在之前許多重要藝術家的系列展覽中就能發現其源頭。藝評家卡拉·隆奇對它們都作過詳細的評述。「貧窮藝術-空間」的策展人傑爾瑪諾·切蘭特是第一個將這類作品稱為「貧窮藝術」的人。她將這次展覽分成了兩個部分,其中波提、法布羅、庫內裡斯、帕奧裡尼、帕斯卡裡和普裡尼的作品被列入「貧窮藝術」,而比尼亞迪(Bignardi)、塞羅利、塔奇(Tacchi)、曼伯(Mambor)和依卡洛的作品則被劃入「空間」。除了為該展覽撰寫圖錄文章,同年切蘭特還在新創刊的《Flash Art》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貧窮藝術:遊擊戰記錄》的文章。儘管參展藝術家都是獨立進行創作,並且也沒有什麼集體宣言,但切蘭特將他們集中到了一起,為理解貧窮藝術這一運動創造了框架。

1969年,切蘭特的著作《貧窮藝術》分別用英文、義大利文和德文出版,這標誌著該運動獲得了世界認可並具備了國際意義。在書中,他批評歐普藝術、波普藝術和極簡藝術的「客觀性」——因為它使得藝術與生活脫離,並強調有生命力的材料之重要性:

「動物、植物和礦物已經現身藝術世界。藝術家被它們的物理、化學和生物變化的可能性所吸引。他在重新了解自然變化的過程,不僅作為一個生命體,而且也作為奇幻、驚人事物的創造者。藝術家兼鍊金者用神秘的方式將生命物體組織起來。」

馬裡奧·梅爾茲於1954年舉辦了自己的首次個展,他展出的作品都是用厚塗的方法畫出的樹葉、動物以及來自於大自然的其他元素。梅爾茲自幼在都靈長大,大學時研讀科學與醫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曾因為參加反法西斯活動而被逮捕,在新卡塞裡(Carceri Nuove)的監獄中度過了一年,而在那裡他開始創造鉛筆不離開紙張的描畫方法。在被釋放後,他繼續將這些「連續素描」的方式運用到風景畫當中。梅爾茲的這種相互連接的流動創作方式,在其手寫的霓虹數字和單詞作品裡也依然可見,電流憑藉一種連續不斷的能量在各個標記間移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礦物顏料,藝術奇蹟,與君共賞
    《千裡江山圖》 這些精美的藝術品, 使用顏料均提取自礦物。 是礦物造就了如此光彩奪目, 鬼斧神工的藝術。
  • 枯木藝術:植物的另一種表達
    「莫莉和她的一家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枯木動物雕塑之一雕塑創作者詹姆斯·多倫·韋博希望通過這組枯木藝術創作,讓人們注意到植物與人類生存休戚與共,以藝術為語言,呼籲大家保護森林,愛惜地球資源。        撰文/攝影:本報記者李松齡        (「森林中國」全國林業新聞攝影大賽)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藝術家關注的是外形變化,生物學家關注的是內因變化這刺激而充滿活力的實驗「遊戲」——其中的大多數方案在現階段還無法實施,只有幾種可以實施的:如植物類、菌類、低等動物類,已有專家受藝術家委託,在實驗室或實驗基地進行。就植物類而言,要通過植物基因改變與重組,讓它發芽、成熟、結果……或許不是一、二代就能完成的;就動物類而言,要通過轉基因、基因合成等, 讓它孕育、誕生、成長;之後,才能看到方案預期效果。
  • 尚雯婕現身科技展 攜手先鋒藝術開啟音樂狂想
    舉報 近日,電子唱作人尚雯婕現身北京
  • 風靡ins超人氣巴西塗鴉藝術家現身復星藝術中心!
    風靡ins超人氣巴西塗鴉藝術家現身復星藝術中心!作為該藝術組合在中國首次美術館級大展,復星藝術中心將展出12組,約200餘件涵蓋大幅繪畫、藝術裝置、音視頻在內的多媒介作品,聚焦展現藝術家通過對潛意識充滿想像力的探索,挑戰藝術傳統,積極拓展藝術形態與社會邊界的創作實踐。
  • 「第五屆」植物藝術作品設計大賽決賽
    為進一步深化美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營造以美育人的校園文化氛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西農精神,11月17日,由校團委主辦,園林學院承辦的「第五屆」植物藝術作品設計大賽決賽在風景園林藝術學院A307報告廳舉辦。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藝術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如何?這種藝術形式是否被大眾所接受?它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期「藝視野」欄目,記者採訪了批評家、策展人高嶺,藝術家李山以及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數碼媒體工作室主任費俊,對生物藝術的概念進行解讀,對其發展現狀與爭議重點進行討論,帶大家一同走進生物藝術的世界。
  • 《動物世界》趙忠祥用電視藝術 敞開進入神秘自然世界的大門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央電臺播出了一組融教育性與趣味性於一體的節目《動物世界》(現已改名為(人與自然),頓時向廣大觀眾敞開了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門:獵豹那矯健優美如閃電的奔跑、蜂鳥那稍縱即逝的玲瓏身影、角馬遷徙時威武壯觀的場面、懶猴在熱帶雨林夜晚眨動的大大眼晴、西班牙山林的金雕、藍色海洋中通曉人意的海豚,遠遊三十年仍重歸故地的海龜…讓人目不暇接,滿足了各種觀眾的審美需要。
  • 西方生物藝術簡史(1933-2018) ——新倫理藝術運動(上)
    2018年1月24日,世界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誕生,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事實上,這期間也有很多學者曾嘗試克隆與人類更加接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1999年,俄勒岡國立靈長類研究中心Gerald Schatten教授成功用胚胎分裂的方式克隆出一隻恆河猴,但由於並未運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所以未引起廣泛關注。
  • 閒談「中國藝術對世界藝術的發展的貢獻」
    中國的藝術作品,對世界藝術發展的貢獻非常大,看一下類別吧。第一大類是以石刻石雕藝術為主。第二大類是以民間工藝為主的藝術作品。比如蘇繡、湘繡、蜀繡,粵繡。各種竹製編織,明代流傳下來的景泰藍,朱仙鎮木版年畫,各地的剪紙藝術,天津泥人張等等。還有景德鎮陶瓷,江南絲綢等等。這些民間工藝,有的純屬民間傳承,有的屬於政府官方鑄造,但也依靠民間。
  • 吳笛笛《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它不僅是縱深畫,還是多義畫:它在畫石頭,在畫苔蘚,在畫一張苔蘚-石頭畫,在畫一個物(石頭-苔蘚),也在畫一個生命(植物靈魂),在畫一個生命-物(植物-礦物),在畫這個生命-物的繪畫和裝置。同線一樣,植物的藤蔓總是保持著連續性,它們從不中斷。植物沉默,緩慢,但是,不依不饒,頑強擴張,它們的生命就是緩慢的線的延伸生命。儘管吳笛笛只是截取了藤蔓的片段(她的截取似乎是任意的,似乎只是要展示藤蔓線的驅動),但是,它只是伸展,而不移動。同動物相比,植物從不移動,它的全部存在性就在它本身的形式中體現出來。
  • 邪門藝術:合成動物標本
    米蘭藝術家Enrique Gomez De Molina 使用死去的動物,組合成各種從未存在過的新動物,這種獨特的藝術讓他名聲大噪,不過近日他卻因為自己這本獨門藝術而將面臨牢獄之災。雖然藝術效果是達到了,但卻可能造成了無辜動物的死亡。  Enrique Gomez De Molina 表示自己的確購買的瀕危動物的屍體,但自己也是想藉此提高人們對瀕危動物的認識。  據了解他的這一系列作品,目前已經在市面上賣到8萬美元一部的價格。
  • 生物藝術如何定義?五位專家學者為你分享生物藝術的前世今生!
    事實上,我最開始是從歷史語境的角度去考慮的,我認為任何藝術要建立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一個子的門類必須要有一個史前史和對史前史的追溯,所以我就開始追溯在生物科技出現之前有哪些形式上的表達,包括植物藝術、動物藝術等等。但是我在閱讀不同的藝術理論的過程中,我個人是受丹託的影響比較大,丹託說他要在歷史主義和本質主義中間找到一個協同建構的道路(中間的道路)。
  • 請用藝術為野生動物發聲
    請用藝術為野生動物發聲「保護野生動植物,維護生命共同體」野生動物藝術作品徵集活動  地球是無數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家園。世界自然基金會最近出具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顯示,全球野生物種種群規模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下降了2/3。更有專家預言,近四分之一的物種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 青少兒藝術科普展上看愛因斯坦親筆籤名,體驗科技與藝術的美
    圖說:愛因斯坦籤名傳記 官方圖愛因斯坦親筆籤名的傳記、被譽為中國「天學入門第一書」的明代古籍珍本《革象新書》、藝術與科學技術完美結合的「安徒生童話插畫師」的精美金屬版畫……這些珍貴的展品,昨天起在上海藝術品博物館舉辦的第三屆國際青少兒藝術科普展上展出
  • 【好書選讀】生物藝術( Bio Art)
    生物藝術(bio art)用來指藝術家用活體有機物質創作的藝術,這些有機物質同樣也是科學家所使用的:細菌、細胞株、分子、植物、體液和組織,甚至活體動物。對生物藝術的分類並無嚴格的定義;和任何藝術媒介一樣,關於某種材料和藝術實踐是否可歸入生物藝術這一種類的論爭一直存在,比如藝術家在使用生物材料時,材料是否必須是有生命的才能算是生物藝術。
  • 植物大師打造的有機藝術比雕塑還美,讓大自然主宰人類世界
    來自法國巴黎的藝術家Christophe Guinet有植物大師的稱號,這位來自法國的創意大師因他的植物藝術作品而為人熟知,因此又被人稱為「植物先生」。由於從小就出生在巴黎這個世上之都,所以他的藝術作品大多數都是將日常用品和流行文化元素相結合,體現出了大自然的內在美。由於非常的喜歡nike的鞋子,於是將大自然的各種東西和nike鞋子相結合創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 人工生命藝術(仿生藝術)——案例分析
    文|張海濤 人工生命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A-Life):也稱為智能體(Agent),是指利用一定的算法以及相關的軟硬體所創造出的有類似於人或動物等其他生物的行為的作品。人工生命藝術距1987年人工生命自我宣稱的開端不久,藝術家開始應用其技術。它最早的採用者是有跨學科興趣的藝術家,擁有技術方法和概念想法的計算機科學家逐漸介入關於人工生命的實驗。William Latham和Karl Sims是這些藝術家中傑出的代表;他們的作品在高級文化協會裡展出,也參加了90年代早期的新媒體藝術巡迴展。
  • 是巫術還是藝術——空前絕後的狩獵者藝術文化
    作為動物演化史上前所未有的狩獵者,克羅馬農人又以空前絕後的狩獵者藝術而聞名於世,距今約 3.5萬~ 2.9 萬年,因發現於法國奧瑞納洞窟而得名的奧瑞納文化,是克羅馬農人創造的晚期舊石器文化。該文化遺址不僅擁有先進的生產工具,還發現有手鐲、串珠項圈、垂飾、骨飾針等裝飾用品,更以人類最早成熟的藝術作品而聞名。
  • 巖石藝術:刻在石頭上的人類記憶
    縱觀人類進化史,從火的使用到電的發現,正是世界各地不同文字的記錄與保存,才造就了當今世界繁榮發達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國漢字的演化那早在文字發展之前,人類是通過什麼來記錄的呢?想必大家都會異口同聲: 石頭!在考古學中,巖石藝術(rock art)是放置在自然表面上的人造標記,通常是垂直的石頭表面。現存的史前巖石藝術大多數是在洞穴或部分封閉的巖石掩埋體中發現的,這種類型又稱為洞穴藝術(carve art)或壁頂藝術(parietal art)。巖石藝術在世界上許多不同的國家地區都有存在,這些地方常常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