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機場引入了與機場渾然一體的公共空間藝術設計,把機場變成了一座「美術館」。
《瞭望東方周刊》特約撰稿馬宜超│北京報導
大興機場的公共藝術作品《禪境》(圖片源自中央美術學院官網)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於2019年9月25日投入運營,一時間,這座全球最大的單體航站樓、最大的空港樞紐、預計年客流吞吐量1億人次的巨型工程,以其超大的體量和滲入每個細節的科技含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與助力北京正式進入「雙樞紐時代」同樣引人矚目的,是大興機場引入了與機場渾然一體的公共空間藝術設計,把機場變成了一座「美術館」。
用藝術的語言對話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公共藝術的整體規劃由中央美術學院擔綱,旨在將多元化的現代藝術形態,全方位地與機場的功能性空間融合。它打破了傳統美術館的藩籬,將藝術「鑲嵌」在了人流聚集的通道和公共區域,使之成為機場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展覽部負責人薛天寵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這個藝術計劃希望通過中國最優秀的藝術家和他們的審美語言,向世界傳遞中國在新時代的「文化自信」。
新機場是北京面向世界的又一「窗口」,無聲地承載了與來自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進行「對話」的職能。藝術這一無國界的語言形式,在給人們帶來感官樂趣的同時,也巧妙地進行了中華文化的軟性展現。
位於機場三層南指廊庭院「中國園」的一組石凳作品《石徑》,借藝術家徐冰創造的英文方塊字書法,隱藏了南宋詩人朱熹的《觀書有感》一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和英文的字母書寫在這裡得到交融,用一種別樣的「英文字謎」形式,既保留了中國文化的古典韻味,又用國際化的語言實現了溝通。
現代的數位技術更是賦予了藝術更加生動的展現形式。
位於二層國際到達通道處的《歸鳥集》是藝術家費俊創作的一組數字藝術作品。中國宋代花鳥畫作為視覺語言,意在以形態各異的動態「飛鳥」迎接遠道而來的賓客,同時蘊藏歸鳥回鄉之意。
它更是一組互動影像裝置:當你途經帶有感應器的屏幕,鳥兒會起飛跟隨著你,若你停下來,鳥兒則會聚集在你的身邊。畫面也會實時接收氣象數據,並隨之產生變化——樹枝會因颳風而搖擺,花園會因下雪而披上白衣。因系統與機場航班起降數據實現了互聯,每當航班起飛或降落,就會有一隻鳥兒帶著這架飛機的航班號飛入畫面。遇到起降高峰期,屏幕上還會出現眾鳥飛舞的場景。
據悉,大興機場公共藝術的二期規劃中,還將建起以一個公益型專業美術館為核心、以兩個關聯藝術空間和多個藝術展品點為延展的藝術平臺,開展藏品活化、國際交流、公共美育活動等,進一步營造一個公共、開放、共享的「天空美術館」。
事實上,很多國家的機場裡,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帶有鮮明特色和主題的元素去裝點公共空間。比如美國舊金山國際機場,融入了圖書館和博物館建築,讓愛書人的旅途也有書香;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將景觀花園「種進」了航站樓,讓旅途的疲憊在自然的芳香中消散。這些獨具個性的機場也為其所在的國家贏得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薛天寵認為,自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學說至今,美育培養仍然為民眾所需要;「美育」不僅是美術藝術欣賞水平的提升,更是建構一種開放包容、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在人員密集的機場裡選擇用藝術貫穿公共空間,也是一種面向公眾的「美育」。
愛的表達隨處可見
購物中心、商業街、機場、火車站、圖書館、公園……公共空間因人類的活動被創造,首先是功能性的,又因為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漸漸被賦予了更多的精神意義。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被寄予了「國家和城市文化名片」的厚望,正是因為公共空間往往直觀地表露了一個城市、一種文化獨特的性格;它仿佛是有生命的,聲形並茂地向人們傳遞城市的精神。
關於「愛」的表達在大興國際機場公共藝術空間裡隨處可見,其中,兩個功能性藝術裝置格外引人注目。
位於機場三層南指廊端頭的大型作品《愛》採用不鏽鋼和綜合材料製作,以多種語言寫成的「愛」字組合為一個心形懸掛於廊頂。它傳遞著中國面向世界的第一聲溫暖的問候——「愛」無國界,它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位於機場二層西南指廊端頭的動態裝置《花語》則採用金屬機械、彈力纖維織物製作,每個電機驅動的「花朵」都可以隨著音樂的律動優美地開合,根據日照變化,花開大小也會實時發生改變,起到自動調節室內光線的作用。宛如真實花朵的開放,也像是對往來的各國旅客綻放的友善表情。
公共空間的「性格養成」,讓城市有了「人格魅力」。
公共空間的人文精神
丹麥建築師揚·蓋爾和拉爾斯·吉姆松在其合著的《公共空間·公共生活》一書中,探討了哥本哈根城市中公共空間的質量與城市生活的特色是如何相互關聯的。
他們在研究中發現,哥本哈根自20世紀60年代起,便在「努力造就以人為本的城市」:通過對步行道的建設、長凳的增加、戶外咖啡館的打造,讓居民能夠「在城市裡停留,觀望、坐下來享受城市」;將購物中心、工作場所、娛樂區域等巧妙地編織進公共空間中,從而讓人們越來越願意置身於城市,交流、漫步、感受生活,整個城市也因「人」的逗留,愈發顯得生氣勃勃。
「『公共藝術空間』應該指面向更廣闊的、深入到更多群眾生活的環境中的、具有藝術精神指向性的區域。」薛天寵這樣理解當代具有人文意義的公共空間。他認為:「中國目前亟待開發的公共藝術空間應該是在社區、街道、交通樞紐等百姓生活的環境中。」
建設「人文機場」是此次「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公共藝術整體規劃」項目的核心,而公共藝術正是其中的重要載體。大興國際機場的公共藝術,試圖向公眾傳遞的也正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特質——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代表了源發地人民多彩的性格,既有文化傳承,也有對未來世界的美好暢想。
正如位於機場三層國際出發處的動態裝置作品《時間之花》所表達的情境: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扇頁像指針一樣隨時間的流轉而轉動,代表不同時區的「時間之花」錯落分布,共同組成了一個展現世界時間的「時間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