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大同:李山實驗室裡的生物「烏託邦」理想和實踐

2020-11-27 中國網

李山作品《偏離》,綜合材料(60件),2017 年。圖片來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文/張婷

時間:2017年8月25日。坐標: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

博物館大廳裡「飛翔」著60件以藝術家李山自己的矽膠模型軀體和樹脂蜻蜓結合的長達2米的「蜻蜓人嵌合體」,兩層展廳內以生物「基因敲除」技術而改變了顏色和性狀的一千盆水稻及一千株玉米正在恣意地抽著穗苗,近十組以繪畫、數碼圖像、裝置、影像等媒介傳達的生物藝術方案和逾百件詳細的讀書筆記、手稿以及文獻,綜合呈現了李山二十多年潛心於生物藝術領域的研究和創作成果。

李山作品《偏離》局部,綜合材料(60件),2017 年。圖片來源:張婷

1953年4月25日,年輕的美國科學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在英國《自然》雜誌聯合發布DNA(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模型,從此科學進入分子生物學的黃金時代。遺傳和變異的謎團因此解開,改造甚至全新設計生命性狀的可能,不再僅僅被封存於人類回首遠古的神話和志怪小說,或者遠眺未來的科幻作品和遊戲場景的集體想像當中。2003年,《自然》雜誌在DNA結構發現50周年特輯中曾提道,「沒有什麼分子像DNA那樣動人。它讓科學家著迷,給藝術家靈感,向社會發出挑戰。從任何意義說,它都是一種現代的標誌。」對於藝術家而言,探索生命內核的靈魂源頭,也經由哲學和美學思想的湧動,進入了分子微觀世界的舞臺。正如李山在2013年接受Artnet專訪時提到,「我相信如同霍金(Stephen Hawking)和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一樣去改變傳統思考方式,如格雷戈爾·約翰·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一樣去探索未知的勇氣,同樣是打開所有偉大藝術的兩把鑰匙。」

埃及獅身人面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漢畫中鱗身蛇軀的伏羲女媧形象。圖片來源於網絡

《山海經》異怪設計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遊戲《異形》。圖片來源於網絡

李山作品《寫入》截圖,360度環幕影像,3分鐘,2017 年。圖片來源:張婷

1997年,美籍巴西裔藝術家愛德華·卡茨(Eduardo Kac)創作了作品《時間膠囊(Time Capsule)》。卡茨通過將一枚晶片植入左腿內,來觸發物理切入與人類作為生物記憶宿主的命題。《時間膠囊》由植入晶片、照片、直播電視、網絡廣播、交互遙控晶片掃描儀、遠程資料庫幹預和其他展示元素所組成。在作品完成過程中,卡茨首次使用了「生物藝術(Bio Art)」這一概念。維基解密對於「生物藝術」的定義,則是根據活體組織、細菌、有機體和生命進程,通過科技手段,包括基因工程或克隆等分子生物技術所完成的藝術創作。2000年,卡茨將水母的綠色螢光基因編入兔子基因,創造出一隻綠色螢光蛋白兔《阿爾巴(Alba)》,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有生命的生物藝術品,以此開啟了通過克隆綠色螢光蛋白基因而製造合成發光系統的螢光生物生態學。

愛德華·卡茨作品《時間膠囊》植入過程圖和X射線下的晶片(下圖),1997年。圖片來源於網絡

愛德華·卡茨作品《綠色螢光蛋白兔阿爾巴》,2000年。圖片來源於網絡

愛德華·卡茨作品《第八天(The Eighth Day)》中的螢光鼠和魚,2001年。圖片來源於網絡

1995年,中國當代藝術家李山在一次偶然的生物學閱讀中了解到,生命體並不建立在化學物質或分子結構之上,而是基於一種簡單純粹的信息層,即生命現象作為數字信息層級串,表象體現是基因密碼的載體。從此,「85新潮美術運動」的幹將李山和「89現代藝術大展」的參展藝術家李山蛻變為生物藝術家李山,全力投入生物藝術的實驗和研究創作。他的第一件方案作品《閱讀No.98-1》創作於1998年,算是中國生物藝術的第一次探索。李山認為,生物藝術不能簡單地看作與生物科技的功能性訴求而進行跨界,不能從傳統藝術美學的角度來界定,也不能透過玄學神靈或詩意的角度去進行判斷和描述,更不能以客體體驗的方式的感受。科學家們對於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和轉基因的實踐多出於服務人類的科技生產和軀體健康,以人類作為目標主體的功能性和實用性目的,任務是挑選和創造出所謂更優秀的基因。生物藝術首次以比科學家更具想像力的創作方式,向大眾進行生物工程學的知識普及,同時也從文化寬容度的角度去刺探人類思想,拷問人類生命邊緣的認知方式,思索基因層面上重新進行文化建構以及無限表達的自由可能。人類在歷史長河中一直在不斷尋找自我,一旦將人類機體破解為「一群湧動不息的細胞組」並安放在顯微鏡下,從更恢弘的視角來審視自我,從此人類將與萬物平等,生命由此而大同。生物藝術家針對於生命主題的研究和創作拋開了人類至上主義,給予地球全部生命體以平等的尊重,是穿行在宏觀和微觀之間的大自由觀。評論家高名潞曾說,「李山對於生物實驗的激情投入如同信奉一種另類性宗教。宗教始於人,但不能囿於而人。生命意識來自人,但是生命不僅僅屬於人。...但這種自我升華並非來自莊子時代對「天道」的崇拜,相反來自李山對生命的純物質性本質-基因變異的徹底臣服:基因變異的生物性本質是至高無上的,它比任何「道」都要真實,無論是天道,王道或者人道都是人類自己編織的人文真理。」這其實和愛德華·卡茨在1999年的轉基因作品《創世紀(Genesis)》對生物學、信仰文化、信息交互、道德體系及網際網路之間的微妙關係進行探討不謀而合。在這件作品中,卡茨對《聖經·創世紀》中寫到的一句話「使人類掌控海洋中的遊魚、天空中的飛禽,以及大地上運動的所有生物」中所暗示神賦予人類至高權力進行質疑,並利用摩爾斯電碼技術和DNA轉譯技術來進行基因合成創作。

愛德華·卡茨作品《創世紀》,1999年。圖片來源於網絡

隨著對生命奧秘的了解的深入,用基因幹預來突破種間壁壘,實現生物遺傳性狀的重組,而人類如何理智地控制改造自然的衝動並安全地運用科學技術,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倫理問題。基因歧視、基因隱私、基因鴻溝、複製人、生物武器等話題,無不體現當今社會對於生命科學推進的擔憂。隨著克隆羊「多莉」的問世,人工支架耳朵安置進老鼠身體的移植技術不斷發展,乃至澳大利亞藝術家斯迪拉克(Stelarc)花費10年時間在自己手臂上移植的耳朵《手臂耳(Ear on Arm)》,人類在推進科技發展的進程中已經顯現出強勢基因幹預的指徵。配合此次李山的展覽,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電報》通訊8月刊也發起了一次有趣的調查問卷。首當其衝的問題是:「...地球上的生物遵循自然法則優勝劣汰;人類通過基因幹預,篩選出更『傑出』和優化的、對人類有益的品種。在你看來,這對自然的一種補充,是僅僅加快了自然進化的步伐,還是一種不可逆的幹擾?」針對這個問題,李山說:「自然其實一直在操控生命的演化。基因這一塊,即使人類不參與,大自然也一直在參與。物種的演化是一個大的趨勢。人類幹預牽扯到的是倫理問題,但如果大自然一直在做的事,人類參與也未嘗不可。」

斯迪拉克和他的作品《手臂耳》。圖片來源於網絡

移植了人工支架耳朵的活體老鼠。圖片來源於網絡

《X》,生命體(白水稻),2017年。圖片來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李山在作品《塗抹--1》前講解創作理念和技術背景。圖片來源:張婷

李山在紙本作品《轉譯的錯誤》前講解創作理念和技術背景。圖片來源:張婷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曾在2016年2月2日科學版中的一篇署名為 Stacy Liberatore的文章「研究人員展示人類祖先如何在食用中讓蔬菜水果產生巨變」(What fruit and vegetables SHOULD look like: Researchers show how dramatically man has changed everything from the banana to the watermelon since our ancestors first ate them),以大量例證闡釋了人類從一萬兩千年前的農業發展之初沿革至今,從雜交培育到基因改造,對農作物進行堅持不懈的主動幹預,造就了當今社會的「味美多汁」的主流食物標準。從最早於一萬年前的野生香蕉,到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畫家喬凡尼·斯坦奇(Giovanni Stanchi)創作於十七世紀中葉的靜物畫中所顯示出的野生西瓜,食物的形態變化足以顛覆現代人的認知。1980年代,當研究人員發現將特定的DNA片段在有機體之間轉移,可以從基因層面操控生物的終端性狀,直到1994年美國考爾基公司(Calgene)研製的莎弗番茄(Flavr Savr tomato)作為第一種轉基因食物而投放市場,人類對於植物基因改造的進程從未停止。李山的作品《塗抹》1和2便是以自立1號稻和玉米為實驗物種,通過表現遺傳基因的修飾來修改植株顏色和性別表情。李山認為,生物藝術與表觀遺傳關聯的意義,在於它告訴我們,一個生命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只要給它提供一個可以隨機表達的語境,在這一點上只有生物藝術可以做到。除此之外,它還告訴我們,人類還沒有一個終極的定義。

野生香蕉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喬凡尼·斯坦奇的靜物畫中有西瓜的局部。圖片來源於網絡

《塗抹--1》,生命體(水稻),2017年。圖片來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塗抹--2》,生命體(玉米),2017年。圖片來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覽討論會上,學術演講嘉賓和聽眾對於涉及基因編碼轉譯和幹預的討論以及疑問此起彼伏,學術主持高名潞認為,藝術歷來是一種充滿挖掘和發現的視覺智慧和思維。生物藝術並不是一個題材,而是給藝術打開了一個窗口,從而擺脫了其對於傳統的人文主義、現實主義、形上學、玄學等關注點,從而進入探討生命密碼的科學領域。從生物學的角度去反思人類的未來,對於藝術界來說也無疑是一場棒喝。追求生命大同和自由編碼的憧憬,正在李山終年如一日的實踐進程中,向著生物「烏託邦」的終極理想而奔跑。

展覽討論會(從左至右):陳克勤、高名潞、李山、高嶺、項苙蘋。圖片來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展覽海報。圖片來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1月26日。


相關焦點

  • 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李山:1998年初,我在紐約完成了生物藝術方案《閱讀》,此前做了近6年的準備工作,除了知識的準備,對生命是什麼、語言如何操作等問題也必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明確的做法。《閱讀》方案應該是生物藝術史上第一個藝術方案,也是藝術家首次以分子生物學思想為指導做出的方案。
  • 和賈布看展|李山生物藝術展:藝術家的任性,細思極恐
    這個展覽便是他與世人分享他的探索成果:人類21世紀的生命科學、生物醫藥技術、克隆技術、生物科技,與藝術創作、藝術想像、藝術創造性,與藝術家所代表的人類的情感是怎樣連結的。今年75歲的李山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一般用兩個標籤來快速定義他早年的江湖地位:「85新潮」的重要參與者,最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PSA李山個展現場上世紀90年代中期,李山開始了對生物藝術的思考、研究與實踐。
  • 李山生物藝術展:藝術家的任性,細思極恐
    賈布:他以科學家的姿態和藝術家的任性,進入到基因層面去改寫生命體(喜布文化創始人、策展人、特展研究專家)你必須充分認識到這個事情的嚴重性:這不是藝術家借用基因和生物的概念去搞藝術,他的重點不是用電腦特效或高仿真模型做出光怪陸離的奇特生物。
  • 【絕對藝術】李山:「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機會」
    :「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機會」 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即將展出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中,涵括兩件活體生命的生物藝術創作、近十組以繪畫、數碼圖像、裝置、影像等視覺表達形式進行的生物藝術方案,同時涵蓋逾百件手稿和文獻記錄,以多視角、多維度呈現藝術家二十餘年在生物藝術領域的研究探索和思考路徑。
  • 生物藝術之後:學科化與新實踐
    在這樣一個生物藝術的世界裡,張平傑是一個重要的評論兼創作者,在2007年他與李山合作了《南瓜計劃》在上海展出,這是一個與科學家合作的項目,也是國內第一個展出以生物基因工程為技術的生物藝術,變異出來的南瓜從外形到色彩都離開了原來形色。當然這是李山已經實現的作品,還有不能實現的方案。
  • 生物藝術:「隨機」的造物表達
    從抽象繪畫到政治波普,早先李山的創作和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彼此見證。但1993年之後,他另闢蹊徑,將藝術思考和生命科學相結合,進入生物藝術這一全新領域。   生物藝術,究竟是藝術還是生物科學本身?   從2000年出現的世界上第一個生物藝術品螢光兔子「阿爾巴」,到李山的生物嵌合體「蜻蜓人」,生物藝術品不再是一幅畫、一座雕塑,活生生的生物也可以成為藝術。
  • 以《天台愛情》為例,解讀周杰倫的烏託邦理想
    故事裡有青澀懵懂的愛情,有生死與共的兄弟義氣、也有患難與共的街坊義氣、這群生活在底層的人物,在大家看不見的天台用力的生活著,雖然貧窮,但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快樂和美好。這部影片是周杰倫的烏託邦理想,是他心底的柔軟和美好,是他歷盡千帆之後依然保持初心和純淨的佳作,今天本文將從色彩應用、電影音樂、主題呈現來分析《天台愛情》,解讀周杰倫的烏託邦理想。
  • 揭露宇宙:烏班圖——人類的大同未來
    在這裡有這樣的人士,他們認為伴隨地球生命誕生與滅絕的的步伐人類也將消亡這並不是人類的命運。我們要向前發展,超越我們的地球起源,並在宇宙中建立繁榮的文明。有些人已經秘密地實現了這一設想,而其他人則被轉移到了技術依賴於資源日益減少的處境。現在衝突肆虐,是否只為精英隊伍保留這些進步,還是與全人類分享這個力量,迎來一個和平的意識進步的新時代。
  • 藝術家李山:我寂寞了二十年
    李山和張洹,兩個旅美當代藝術家(上海、紐約兩頭跑)許多年前在飛機上相遇,聊起生物學,甚歡,從此交好。有一天,作為行為藝術家的張洹對醉心於生物藝術的李山講起第一次看到他那些照片作品時的激動:「看青蛙的時候,哦操太漂亮了,灰灰的底子,兩個眼睛特別奇怪……有點像人的屁眼。」李山道:「啊別瞎說,那是我的嘴。」
  • 烏託邦小史:是未來藍圖還是空中樓閣?
    他廢除了普遍存在於各個工廠裡的懲罰制度,強調人性化管理,根據工人在工廠裡的表現,將工人的品行分為惡劣、怠惰、良好和優質等四個等級,並將這個評級用不同顏色的木塊標記出來,讓所有人都能看到,以此營造相互激勵的氛圍。同時,歐文也主張個人不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擔負全部的責任,個人所處的環境極其重要。
  • 因遊戲而偉大:《蚱蜢:遊戲、生命與烏託邦》
    前言筆者對《蚱蜢:遊戲、生命與烏託邦》產生興趣的原因有二:1、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2、更是一本關於遊戲的書。因工作性質和遊戲高度相關,加上哲學教育的求知慣性使然,筆者在尋找閱讀材料時發現鮮少有關於遊戲理論1的文章。如同書中的介紹,如果不是中文翻譯本的出現,也許筆者一輩子沒機會認識舒茲,更沒有機會一探舒茲和維根斯坦對於遊戲定義的對話。
  • 【PSA展訊】生物藝術是什麼?來看看這個展你就知道了
    ▲李山,《閱讀系列》方案,2008年,布面丙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圖片由藝術家惠允作為國內生物藝術的創始者,李山對於生物藝術的定義為「將生命作為使用材料而構建生物本身。……藝術家根據轉基因原理和基因製造原理,製作藝術方案,然後按照基因工程的運作方式,構建帶有生物性狀的藝術作品,被稱為生物藝術。」簡而言之,生物藝術是對生命的另一種發現與思考。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李山開始進行生物藝術的創作。1998年初,當時身處紐約的李山完成了首件生物藝術方案——《閱讀》,設想創作一種既非魚也非蝴蝶的生物。
  • 「生物藝術」登陸蓉城 藝術家成了「科學怪人」?
    影、單頻道錄像等,均為李山近年來在「生物藝術」領域的探索。遊走在科學倫理邊緣「生物藝術」大約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藝術家通常與科學家合作,根據生命科學的相關原理設計方案,構建帶有生物性狀的藝術作品,探索生命形式的更多可能性。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藝術具有以下的特徵:改造生物材料,使之改變原先固有的外形和行為;非常規甚至顛覆性地使用生物工具;在常規或非常規環境下,創造或者改造有生命的有機體。雖然簡短,但是其中有一個關鍵詞,那就是「生命」,生物藝術是建立在生命上的藝術形式。具體來說,它是以生物為屬性和原料進行創作,或者改變一個物種的器官,或者創造一個擁有新特質的生命。而這裡的「生命」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從一個細胞到哺乳動物,它全部涵蓋。
  • 25宇宙的死亡警示(老鼠宇宙-烏託邦-自然選擇-生命的意義)
    【圖片來自Pixabay】今天大白熊要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實驗室裡的故事這個實驗的結果竟然如此出乎意料,烏託邦不僅沒有帶來人口的爆炸增長,反而導致了種群滅絕,不禁引發了關於生命意義的思考——生命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BioArt)是一種以生物組織,細菌,活體和生命進程為對象的藝術實踐,藝術家藉助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生物組織培養技術,克隆等在實驗室或者畫廊以及藝術家工作室製作生物藝術作品。而具體生物藝術或轉基因藝術是如何開始的,以及如何被納入到新媒體藝術領域的,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有著不同的解釋。
  • 歐寧:烏託邦鄉愁——社群實驗與鄉村建設
    ,如果有可能,甚至還希望回到類子宮環境,也就是不用與外界發生聯繫的生命前期體驗。在軸心時代,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伯羅奔尼撒戰爭後希臘文明衰敗的不滿,他希望用「哲人王」的賢人政治來替代失敗的民主;老子「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遠徙」的「小國寡民」社會,莊子「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的「至德之世」,孔子「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孟子「死徒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井田制」,均是對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亂世的建言。
  • 老鼠的烏託邦實驗
    假設在有限的空間裡,人口密度不斷增加,最終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一位生態學動物行為學家進行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老鼠烏託邦實驗,或許這個實驗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考。實驗就是把老鼠放在一個空間有限,但是擁有無限供應水和食物,沒有天敵,沒有自然災害,也沒有疾病的理想樂園裡,最終會出現什麼結果?他將4隻老鼠放入了這個近乎完美的環境裡。一開始,老鼠的繁殖能力是相當的驚人的。當到了第315天的時候,老鼠數量已經達到了620隻。整個空間開始變得擁擠。
  • 烏託邦實驗室——藏身之所
    烏託邦實驗室最近完成了這棟房子,它有一個黑色的庭院,叫做藏身之所,位於中國上海。It cost six years to finish the project. It was a small museum, a library, a showroom, a clubhouse, or a home.
  • 「科研實踐活動」刻下特別的生命記號
    上高中時我經常參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組織的科研實踐活動。該俱樂部是由60多名院士與科學家聯名倡議並發起,由北京青少年科學基金會、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中國科學院科普領導小組、中國科協青少年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等單位主辦的。兩年多在實驗室進行研究的經歷,在我的生命中刻下了特別的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