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筆者對《蚱蜢:遊戲、生命與烏託邦》產生興趣的原因有二:1、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2、更是一本關於遊戲的書。因工作性質和遊戲高度相關,加上哲學教育的求知慣性使然,筆者在尋找閱讀材料時發現鮮少有關於遊戲理論1的文章。如同書中的介紹,如果不是中文翻譯本的出現,也許筆者一輩子沒機會認識舒茲,更沒有機會一探舒茲和維根斯坦對於遊戲定義的對話。遊戲在多數人眼中僅是一種娛樂,甚至「勤有功,戲無益」深植在許多長輩心中,讓不常接觸遊戲的大眾對熱愛遊戲的玩家帶有負面的評價。
本書《蚱蜢:遊戲、生命與烏託邦》的主題是遊戲,而作者伯爾納德.舒茲對遊戲的態度卻非常正向——他認為人類在玩遊戲時展現的態度是達到理想國不可或缺的要素。此篇書評儘量以不破壞讀者的閱讀樂趣為主,故在寫作時,筆者避免直接說明並分析作者的章節內容,僅從理論基本架構和背後可以引發的後續探討為主。對於書中較艱澀的論證和作者舒茲定義的術語,請務必先閱讀書中的推薦序三和導讀部分,讓你可以更輕鬆享受本書螞蟻們對話之中的邏輯攻防,也希望你看完此篇評論後能夠激發起你對舒茲的好奇心,進而購買閱讀。
是結束,也是開始
正在看此篇文章的你,不知道對伊索寓言中的螞蟻與蚱蜢熟不熟悉呢?在寓言中,螞蟻們為了預防寒冬來臨,每天不斷辛苦工作儲存糧食,而大蚱蜢整天唱著歌,於是在冬天只能挨餓,乞求螞蟻的存糧,體會未雨綢繆的重要性。在舒茲的著作《蚱蜢:遊戲、生命與烏託邦》中,主角是同樣的蚱蜢和螞蟻,但卻有不同的結局;舒茲將故事帶到了蚱蜢將死的一幕:螞蟻環繞在大蚱蜢周圍看著它死去,然而蚱蜢並不後悔,因他從自己的夢境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其他生物都相同—— 每一個活著的生物,其實都是大蚱蜢;認真的工作,其實是進行一場精緻的遊戲!
蚱蜢死了,但他的話語仍環繞在螞蟻史蓋普克斯和普登斯的腦海裡。當它們重新思考大蚱蜢的生活方式,得到的結果卻令兩蟻都驚呆了!
舒茲建構的遊戲觀
舒茲的《蚱蜢》一書可粗略分成幾個部分:藉由史蓋普克斯的口中回憶蚱蜢的對話,逐步建構出一套遊戲的哲學理論;他的出發前提有以下幾點:1、遊戲中,玩家選擇了低效率的方法達成目的。2、遊戲的規則和目的不能被分開。3、遊戲規則限制了遊戲的方法。4、為了讓遊戲進行,玩家必須接受規則。5、接受規則的目的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玩遊戲。
以打保齡球為例,可以比較容易理解舒茲的前提。保齡球的比賽規則為:參加者手持保齡球,在球道規定的紅線前將球從手中送出,讓保齡球於球道上滾動,並擊倒儘可能多的球瓶,獲得最高分的選手獲勝 。在比賽中,玩家只能使用保齡球擊倒球瓶,不能採取其他方式,比如走到球道終點用手撥倒所有球瓶;參加比賽的玩家都必須同意這一項規則才有辦法開始比賽;比賽選手在遊戲規則中使出渾身解數,即便知道自己在最後可能不會獲勝。
從這些前提,舒茲主張一項活動成為遊戲的充分且必要條件必須包含四項元素:一、目標;二、達成目標的方法;三、規則;四、遊戲態度。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說明即是:玩遊戲,是指參與者自願遵守規則,使用規定的方式克服非必要的障礙。
剝洋蔥的對話錄
如果你對哲學分析熟悉的話,可能會聽過分析哲學的文章就如同剝洋蔥,從定義出發,逐步分析每個概念和背後可能遭遇的問題。本書中的大蚱蜢,或者說是舒茲本身,提出的遊戲觀點並非馬上被螞蟻接受。從第三章節開始,螞蟻針對大蚱蜢所提出的遊戲元素一一做出攻擊。雖然以可愛的動物為主角,你仍可發現《蚱蜢》一書中的結構十分嚴謹且嚴肅,透過層層分析,進入如同迷宮般的論證,讓你在閱讀時欲罷不能,深怕一恍神就再也無法走出迷宮,只能從頭開始挑戰。
本書的趣味之一,在於所有的主要章節皆是由對話體書寫。說到對話體,哲學上最有名的著作便是柏拉圖的《對話錄》,篇章中借著蘇格拉底和他人的對話進行哲學辯證,相較於一般枯燥乏味的哲學論文,對話體的形式可以讓讀者感覺到貼近生活,並從日常生活的例子得到哲學洞見。《蚱蜢》採取了相同的方式,但主題都只圍繞在遊戲上。是否通篇皆以遊戲為主的對話錄會太過乏味?筆者可以告訴你的是,舒茲在寫作上固然是分析哲學的路線,在書中所使用到的例子卻都是小時候或者是現在仍在玩的遊戲,搭配各種奇妙的狀況,讓筆者在閱讀不時哈哈大笑,讚嘆舒茲的幽默。
與維根斯坦的遊戲對決
在談論舒茲的遊戲理論時,似乎不得不聯想到二十世紀的分析哲學家維根斯坦。維根斯坦主張:遊戲之間無法被共同的特質所連結,也因此遊戲無法被定義。舒茲的主張似乎反對維根斯坦的說法:「玩遊戲,就是自願接受挑戰去面對非必要的障礙。」筆者認為舒茲的說法並無法反駁維根斯坦。如果讀者們仔細閱讀舒茲的論證,會發現舒茲在建構的是一套關於玩遊戲的理論,而不是關於遊戲的理論;打保齡球和保齡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的主體是保齡球的參與者,而後者卻是保齡球本身。
換個角度來說,舒茲想要說明維根斯坦的看法是錯的,但舒茲提出的說法所分析的都是從玩家出發,雖然找出了玩家進行遊戲的充分必要條件,卻仍舊沒辦法反駁維根斯坦的「遊戲無法被定義」,因為維根斯坦的出發點是遊戲而非玩家。筆者可以想像維根斯坦聽完舒茲的論述以後,和舒茲握手道:「的確進行遊戲時,參與者會展現出共同的態度,但遊戲本身仍然無法被定義,有的僅有相似的性質。」
結語:生命中的美好
在《蚱蜢》正文的最後,螞蟻和大蚱蜢談到了烏託邦的核心:假如每個理想中的生命都是豐衣足食請無憂無慮,那麼唯一剩下可做的事情,便是玩遊戲;玩遊戲,是人類存在的理想。當筆者在桌上遊戲店內書寫本篇文章時,有五位玩家正在隔壁進行電力公司。不同於一般遊戲,電力公司要求每位玩家必須仔細計算手上的金錢,可以購買的資源,手中掌握的發電廠數量,以及對手建造新發電廠的預算。
如電力公司類型的歐式桌上遊戲也許最符合《蚱蜢》中大蚱蜢夢境的描述。大蚱蜢認為,工作其實是精緻的遊戲;以此說法來看電力公司,玩家在遊戲中如同機器人仔細地計算開發成本和回饋,還要注意對手的營運策略......複雜的計算讓遊戲不僅僅是遊戲,更像現實中產業互相競爭的縮影!差別在於,玩家們願意遵守遊戲規則,讓每個人得以公平競爭,這不就是舒茲所要表達的,遊戲態度的美德嗎?
回到一開始的前言,大多數人認為遊戲僅僅是一種娛樂,然當代遊戲業蓬勃發展,不只數位遊戲讓玩家有越來越逼真的感官享受,其他種類如桌上遊戲,密室脫逃... ...也如雨後春筍般帶來更多新奇且變化的玩法;隨著世界越來越進步,遊戲業越來越蓬勃發展,人類遊戲的選擇越來越多,玩的時間也越來越多,現實早和遊戲密不可分,甚至遊戲和現實的界線早已模糊不清。是否如蚱蜢所預言的,世界正朝著烏託邦前進?
誰能夠想像,一直被教育忽視的遊戲在現代會成為經濟來源、生活重心什至是教育方法?《蚱蜢》第一次出版為1978 年,當時的民眾,還有哲學家,對遊戲的想像仍然停留在運動、圍棋......相較一本由小出版社出版的遊戲哲學書,維根斯坦的理論才是當前的火熱議題。一本二十世紀被低估的哲學書,因為出版時想法太過前衛而不被重視,但在當代的藝術理論和遊戲環境之下,《蚱蜢》所捍衛的價值觀死而復生了!
如果你喜歡哲學,請你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書中的論證嚴謹,值得細細品味;如果你喜歡遊戲,請你閱讀這本書,你會喜歡書中的遊戲辯論,天馬行空卻樂趣十足;如果你像筆者一樣喜歡遊戲又喜歡哲學,請你務必閱讀本書,你會體會書中的遊戲精神,那不時出現在生命中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