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白熊要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實驗室裡的故事,但它更像一個充滿警示的寓言。
1968-1970年,美國動物行為學家John B. Calhoun(1917-1995)在馬裡蘭州普爾斯維爾市(Poolesville,Maryland,USA),對圈養的老鼠進行了一項行為研究實驗,被稱為「齧齒動物烏託邦計劃」(Rodent Utopia Project),這個實驗場所被John命名為「25號宇宙」(Universe 25)。
John設置了一個擁有邊長9英尺(2.7m)正方形底座,4.5英尺(1.4m)高的大型實驗設施,放入8隻白鼠(4雄4雌),並為它們提供永遠充足的食物、水源、住所,希望它們可以繁殖出一個種群,數量持續增長最終突破極限。
現在想像一下,如此大的烏託邦,究竟能容納多少只白鼠呢?
根據John的經驗和從前多次實驗的統計估算,巢穴可以容納3840隻,水源可以支持至少6144隻,食物可以支持至少9500隻。
一對白鼠一次能夠生產12 -14隻幼鼠,妊娠期19-21天,幼鼠6-7周後可達到性成熟。按照白鼠的繁殖速度,應該很快就會人滿為患。
而實驗結果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只增加到了2200隻。期間,他們建立了社會秩序,在內部和外部都產生了派系,交配很快就完全停止了。
在這之後就是無法阻止的死亡,直到白鼠數量降低到只有幾隻時,本以為還有可能重新繁育出下一代,但這些白鼠已經年邁到無法生育了,最終是無法阻止的種群滅絕。
這個實驗的結果竟然如此出乎意料,烏託邦不僅沒有帶來人口的爆炸增長,反而導致了種群滅絕,不禁引發了關於生命意義的思考——生命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引源:《Death Squared:The Explosive Growth adn Demise of a Mouse Population》 Behavioral Systems, Laboratory of Brain Evolution & Behavior,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9000 Rockville Pike, Bethesda, Maryland 20014, USA.
在科幻電影《超體》(英文名《Lucy》)中有過這樣的表述:
大白熊是很認同這個觀點的——生命的意義是贏得更多的時間。作為一個三維生物,時間是很好的度量衡,而生物都在為了獲得更多的時間而努力著。
如果生命的目標是贏得更多的時間,那麼首先就要活著,而只是活著還不夠,要活得更好,或者讓後代和種族能夠活的更好,以便得到更多的時間。
而人類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獲取更多的時間變成了人生追逐的方向,因此也有了個體的目標——傳遞信息。
生命只能佔據有限的時間,但個體留下的思想可以轉化成信息永遠留在這個世界上。
同時也由此演變出進化的方向——永生&繁殖。
關於由於環境惡劣而選擇永生,在《三體》中有很形象的比喻,一個外星種族——三體人。
由於三體人生存的星球繞著3顆太陽運動,其變化程度複雜到至今地球人都無法計算其規律。
導致三體人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可以想像一下天空中同時有三個太陽的夏天。
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三體人進化出了脫水的能力,可以排除體內全部水分進入類似休眠的狀態,待到相對溫和的時期(比如天上只有一個太陽的時候)再獲得水分而復甦,同時三體人的壽命也變得很長很長。
而在「25號宇宙」中起初的是很適宜繁殖的,不但吃穿無憂,住所綽綽有餘,而且沒有天敵,但人口在達到一定程度後沒有繼續增長,既然底層需求都得到了滿足,那麼究竟是什麼讓環境變得不再適合繁殖?
關於不再繁殖,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社會責任的缺失。
原本白鼠們是在自然環境中是很難活到老年的,同時因為倖存率低,這也讓白鼠們進化出了短周期的生育,同時生育數量較多。
原本的雄鼠的社會責任是保護後代和族群,但在這樣一個烏託邦裡,不再需要保護,雄鼠們失去了原本生存的價值,而無處發洩的精力演變成了對內的暴力,讓社會動蕩不安。
同時,隨著個體壽命的大幅度提升,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不需要靠傳遞信息,依然可以獲得更多的時間。
而且這個變化來的過於突然,並不像在自然界中需要幾萬年的演變與進化。
個體生存變得如此容易,突然使得繁殖變得不再重要,反而導致了群體的衰亡。似乎底層需求的過度滿足,變成了社會問題的源頭。
正應了孟子的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逐步提升,人類壽命也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
還好,人類除了生存需求還有很多高層次的需求,但越是發達國家生育率就越低的也是事實。
尼採說人生本來是無意義的。叔本華說人生實如鐘擺,總是在痛苦與倦怠中徘徊。
如何為本無意義的世界創造一種有說服力的意義呢?周國平說可以通過尋找意義的過程讓無意義變得有意義。
人生沒有目的,只有過程,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虛無的。——人的情況和樹相同。它愈想開向高處和明亮處,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處,向深處,向惡——千萬不要忘記。我們飛翔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 眼中的形象 越是渺小。
——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馬克思·韋伯(Max Weber)
活在幻想裡是一個遠遠較為輕鬆的選項,唯有這樣,才能讓一切痛苦有意義。
——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由此產生了宗教、哲學、藝術,為人生增添意義,戰勝悲觀主義的力量。同時人類的社會更加複雜,也有更多的社會壓力。
但人生即使有了意義,就可以讓人類這個種族一直存在下去麼?
難道是人類進化的過快,而無法適應自然麼?
還是這本來就是寫在基因裡的程序?
或者是自然選擇的一部分??
意義還重要嗎??
什麼是意義???
後記:
在此,回到園長大白熊公眾號的初衷,希望留下更多故事,因為故事是人類在沒有文字時就已經發覺的可以長時間傳遞信息的手段,甚至可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因為有了故事才有了當今繁榮的人類文明。
關於生命、人生這類大話題,如果你仍有疑問,不妨看一看這尼採的這本書——《悲劇的誕生》。本書從論述希臘悲劇的誕生入手,展開對藝術和美學的看法。對日神和酒神精神深入探討,從痛苦中尋找生命的美好。
【作者公眾號:園長大白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