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廢墟中的詩人」基弗...

2021-01-08 藝術寶庫美術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

安塞爾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畫家,雕塑家,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對二十世紀末的世界文化產生了重要意義。

他的作品常以宗教聖經、北歐早期神話、煉丹術、華格納的音樂和對納粹的諷刺等德國的文化歷史為主題。他的非定型藝術大量運用非傳統的繪畫材料與媒介,使用樹脂、稻草、粉煤灰、粘土、乳膠、蟲膠、石頭、模型、照片、版畫、沙子以及鉛鐵鋁等金屬元素,跟厚厚的油彩堆積在一起,把畫面上的材質轉化為內容、精神。大量通過各種藝術表現手段將物質符號轉化為視覺衝擊,給人以心靈震動之感。巨大的作品尺寸、暗色的材質、複雜的肌理和晦澀的主題,作品充滿張力,透出一股強烈的歷史重量感,給人以震撼的視覺衝擊力和壓迫、沉重的感覺。

基弗的藝術形式廣泛,繪畫、行為、攝影、綜合材料、裝置和雕塑,抽象和具象相結合,滲透著對歷史及文化的深刻反省和思考,充滿強烈而憂鬱的美感以及德國歷史意義。戰後的德國幾乎就是一片滿目瘡痍的大廢墟,饑荒、瘟疫、廢墟、屍體、砂礫,戰敗國的內心複雜情緒,被摧毀的信仰,整整一代德國人的內心也成為了廢墟。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基弗,作品中有很多殘餘、廢墟、灰燼的烙印,有「成長於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之稱。

《回歸》

《冬季景觀/冬日景象》1970年

《森林中的人》 1971年

代表作品有《多瑙河之泉》、《佔領》、《赫爾曼之役》、《沉睡的布倫希爾德》、《紐倫堡》。需要讀懂他的畫,得先對德國的神話和歷史有些了解。

基弗也是博伊於斯的學生,同老師一樣,基弗也努力正視納粹時期的恐怖,他們同被視作"德國罪行的考古學家"。基弗通過用繪畫來重新界定整個德國歷史與文化的發展,並且希望為德國理想主義療傷,助其復興。但是,他極力避免當下的社會問題,也沒有政治野心。

1969年,基弗從事過行為藝術,他身穿納粹軍服,舉著右臂高呼勝利口號(納粹分子招呼用語,在當時屬於非法行為),在許多歐洲城市裡讓人給他拍照。他想用這浩大的帶有征服意味的「佔領」計劃喚醒人們不想再正視的記憶,反省、剖析揭露人們的靈魂深處,「治療」德國人民的「集體健忘症」。

《佔領》攝影

基弗的作品都引起了人們對納粹歷史的注意,然而,人們無法判斷他對納粹的真實態度是批評還是同情。他畫了大量被劫掠地區現已成為廢墟的紀念性建築,它們都在戰後清除納粹的活動中被炸毀或燒毀。這些土地是德國的土地,是產生過浪漫主義文化傳統的土地,焚燒過的土地也會讓人聯想起播種之前的燒荒——對新的生長的期待。

《馬奇西斯》1974年

《紐倫堡》上面寫著:"紐倫堡-節日-草地",讓人聯想到諸如中世紀紐倫堡的歌唱大師以及華格納為他們寫的歌劇(這正是希特勒的喜好之一),以及二戰後在此召開的戰犯審判。

《紐倫堡》 1982年

基弗是位擅長描繪陰暗調子的風景畫家,畫面色彩基調以灰暗幽深為主,表現的是大自然的荒蕪場面,帶有神秘主義和濃厚的象徵含義。他延承了弗裡德裡希(西方藝術史:19世紀德國美術-早期浪漫主義風景畫家代表大衛·弗裡德裡希【63】)的表現主義精髓,善於用濃稠的顏料在畫布上製造豐富的效果,傳遞對傳說、大地、森林的熱愛。

《帕西法爾1》是一個全木質結構的小木屋內部,暗黃的木質原色加上黑色的木紋肌理,整幅畫凝重深沉。畫面的三分之二都是地板,支撐房屋的縱深牆面將觀者的視線引入正前方的空間,那兒有一張白色木架嬰兒床和玻璃窗。

《帕西法爾1》1973年

《帕西法爾2》1973年

《帕西法爾3》1973年

《父親允諾我的一把劍》講述了《尼伯龍根的指環》中的故事,戰神沃坦給他的兒子西格蒙德一把戰無不勝的寶劍,但是兒子卻用這把劍惹禍上身而死。沃坦毀掉了這把劍,卻被他的孫子尋找到了它並重鑄成一把新劍,預示了新一輪的戰爭悲劇,就像二戰前的德國軍隊。

《父親允諾我的一把劍》水彩畫,1974年

《尼祿描繪》1974年

《野生的皇帝/狂野的帝王》1975年

《煉丹爐》中,陰暗蒼涼的天空下,有一個納粹時期的柱廊建築,斑駁的畫面左上角寫著「Athanor」,這是中世紀鍊金術所用的熔爐,象徵著摧毀納粹主義的熔爐。從中可以看出,基弗作品中的文字是對圖像的解讀,以一種線索的方式闡釋這作品的微妙內涵。如他所說:「文字被用來刺激觀眾,它打開了記憶的另一個精神層面。」

《煉丹爐》

80年代後,基弗做了很多有關猶太教文化的作品。如《逃亡埃及》、《紅海》、《海獅行動》、《耶路撒冷》、《瑪格麗特》、《金髮的瑪格麗特》、《蘇拉密斯》等系列作品。

《天梯》

《耶路撒冷》

《世界之樹/生命之樹》1980年

著名的德國猶太詩人保羅·策蘭(Paul Celan,1920-1970年)的詩歌對安塞爾姆·基弗作品主題的表現影響很大,他通常會以策蘭的詩歌為作品命名或是作為展覽主題,如「獻給策蘭」的展覽。在他的幾幅作品中使用策蘭《死亡賦格》中的詩句和名字。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個在納粹集中營中無名的猶太人從第三方視角回憶的「死亡」經歷。詩中用兩種不同顏色頭髮的女子向人們揭示兩種不同的人生命運。

《沉睡的布倫希爾德》1980年

《內部》1981年

《瑪格麗特》這幅畫創作靈感取自保羅·策蘭的詩歌《Todesfuge》,描繪集中營被解禁的場景:「馬格瑞特金色的頭髮/蘇拉密特灰色的頭髮/我們在空氣中挖造了一個溝塹/那只不過是我們還沒有擁抱的空隙」。基弗用灰白的枯草上閃爍的灼熱的蠟燭隱喻瑪格麗特,她代表的是德國女性。以德國山野景色和麥秸暗喻二戰後贖罪的同時又勃發著希望的德意志民族。

《瑪格麗特》1981年

《你的金色頭髮,瑪格麗特》1981年

《瑪格麗特,你金色的頭髮》

《名歌手》1982年

1980年代,基弗對舊照片進行再創作,採用「鍊金術」式的方法,使用泥土、鉛、乾草等材料,通過建築、宇宙學、神秘主義等主題,思考時間和存在,引發人們對民族當下與過去歷史的反思。他最喜歡的材料就是鋁和稻草,因為鋁在鍊金術裡代表精神,稻草是生命輪迴的象徵。

《每個人都在他自己的蒼穹下》

《未知的傑作》1982年

《命運之神》1983年

《蘇拉米斯》蘇拉米斯是猶太聖歌中所羅門所追求的女性,策蘭將其視為猶太人的代表。畫面上黑暗幽閉的恐怖城堡令人感到壓抑恐懼,一如當年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囚禁於納粹的集中營,象徵著猶太民族的悲劇命運。

《蘇拉米斯》1983年

《撒拉弗》1984年

《紅海》1985年

《齊格弗裡德的艱難的布倫希爾德》1988年

《齊格弗裡德忘記布倫希爾德》1989年

《容器的破碎》用重達6800公斤的鉛製成的書,將一具高達4.8米的鐵製書架塞得滿滿的。書架的下方是滿地的玻璃碎屑,狼藉不堪。背後的牆上有三道用木炭畫出的弧線。

《容器的破碎》1990年

《兩河流域》1985年

《莉莉絲在紅海》 綜合材料,1990年

《夜晚的命令》1996年

《星空隕落Sternenfall》鑽石,顏料,1999年

《年輕時代的毛》2000年

《讓百花齊放》2000年

《讓千朵鮮花盛開》

《奧地利的伊莉莎白》

《植物的秘密生活》2004年

《黑色王冠》2006年

《耶穌家譜》木板綜合材料,2006年

《耶穌家譜》2010年

《冬》2010年

《不孕的風景》2010年

《極光》2017年

《名歌手》

《大都會歌劇院》

《海邊的波西米亞》

《密雲》

《來自奧斯卡·王爾德》水彩畫

《尤斯塔斯》水彩畫

表現主義的畫家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

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油畫家 A·R·彭克的原始抽象符號【129】

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最重要的畫家之一 馬庫斯·呂佩爾茨【129】

西方藝術史:新表現主義畫家西格瑪·波爾克 藝術界的鍊金師【129】

相關焦點

  • 專家談德國表現主義詩歌:借鑑了圖景拼貼方法
    蒙克推動了德國表現主義的興起。  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流派首先誕生於繪畫領域,該流派反理性、反規則,重個性、重主觀表現,期望以藝術的方式反抗僵死的傳統,重建新的社會規則。具體而言,表現主義繪畫呈現出一種狄奧尼索斯式的特徵:用色大膽強烈、圖像扭曲變形、圖景隨意拼貼、畫面空間混亂無序,這正是19世紀末西方社會普遍焦慮情緒的外化顯現。然而,一切藝術媒介都具有內在相通的思維基礎。
  • 當代藝術界為何偏愛德國藝術?
    然而,近年來德國藝術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戰後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到到德國統一後的萊比錫畫派,從戰後的繪畫大師們到新的觀念、行為藝術家在最近幾年都引領當代藝術潮流,拍賣行情也持續上漲,不斷成為媒體上的熱點話題。當代藝術界對德國藝術的偏愛,特別是對德國具象繪畫的推崇,成為一個格外引人注目現象。
  • 小央美美術:烏克蘭至上主義倡導者、幾何抽象派畫家,馬列維奇
    在工作中,他們聯繫現代的機械文明,開始探索自己將要發動的大規模造型活動,這就是「構成主義」新觀念的起端。十月革命前,俄國的美術界受到西方現代派運動的啟迪,在藝術探索上表現得非常活躍。如拉裡奧諾夫在實驗「光輻射主義」,馬列維奇在創造「至上主義」等等。十月革命勝利後,這些俄國現代藝術流派的成員都滿腔熱誠地歡呼革命的到來。革命結束了原來的藝術集團,他們又重新把它們集結起來。
  • 西方藝術史中那一抹鮮豔的紅
    原標題:西方藝術史中那一抹鮮豔的紅 16世紀中葉,胭脂蟲紅已經在歐洲廣泛使用並成為最賺錢的商品之一,到1574年,胭脂蟲紅貿易額已經超過15萬英鎊。   魯本斯的畫作《伊莎貝拉·勃蘭特》體現了胭脂蟲紅豐富的可塑性。伊莎貝拉身後的牆壁被描繪成深紅色,端坐的伊莎貝拉仿佛置身於微弱的光環中,她手中的《聖經》更是呈現出胭脂蟲紅的精緻細膩。在魯本斯高超的畫技下,畫中的一切栩栩如生。
  • 從神聖到情色:西方藝術史中的浴女圖
    那些出現在藝術作品中的浴女,或化身為聖經故事中的貞節烈女,或以藝術家情人的身份出現,構成了一條從神聖到情色的藝術史之路。那些出現在藝術作品中的浴女,或化身為希臘神話中的仙女和聖經故事中的貞節烈女,或以藝術家情人的身份出現,她們或坐或臥,或單獨出現或群聚,或在自然風景中的開闊水邊,或在不可能出現第二者的私密浴室裡,構成了一條從神聖純潔到情色肉慾的藝術史之路。
  • 亨利·盧梭的繪畫在西方現代藝術史具有怎樣的意義?
    亨利·盧梭在20世紀的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地位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人們面對他的繪畫作品只是限於「天真」、「稚拙」的理解。但是不斷尋找藝術生存之路的藝術家們無論如何不能相信一個晚年開始作畫,從未進過任何專業藝術學校,完全屬於自學成才的人,以天真的風格掀開了藝術史嶄新的一頁——現代藝術篇章。
  • 俄羅斯畫家謝爾蓋·道茨:用藝術透視心靈科學
    原標題:俄羅斯畫家謝爾蓋·道茨:用藝術透視心靈科學  新華網北京6月19日電(記者程雲傑 趙葳)受老子「大方無隅」的思想啟發,俄羅斯藝術科學院院士謝爾蓋·道茨在2013年創作了一幅名叫《局部缺刻黑方塊》的畫作,該作品19日在北京舉辦的其個人畫展中亮相。
  • 至上主義大師畫家——馬列維奇
    至上主義大師畫家——馬列維奇馬列維奇是幾何抽象藝術的先驅和俄國至上主義的鼻祖,本文梳理了其至上主義繪畫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他的至上主義繪畫風格的形成經歷了早期作品的印象派面貌、中期作品的立體主義及未來主義的特徵、直至最後形成「白底上的黑方塊」這樣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 60幅大師之作訪滬 看文藝復興後西方藝術流派變遷
    正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行的「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藏品展」,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西方藝術史的獨特視角。展覽精選16世紀至20世紀的60幅經典作品,以時間為敘事主線,以流派為發展形態,串聯起西方美術500年。
  • 安塞姆·基弗與我們之間隔了多少個西方神話?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是德國新表現主義流派中的代表人物,藝術史告訴我們他的很多作品跟宗教、神話有關,可是有什麼關聯呢?作品中的隱喻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我們來說太過晦澀了,所以今天小講堂選擇了幾幅正在央美展出的作品,還原到它最初的神話之中——縱使作品的隱喻已經脫離神話很遠,但背後的神話終究是我們進入基弗的入口。
  • 看西方版畫家筆下的乾隆,北大呈現館藏版畫十二年
    根據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所說,歐仁·德拉克洛瓦是「古今社會中最富有創意的畫家」。德拉克洛瓦生動地描繪了莎士比亞的作品,尤其見於《哈姆雷特》石版畫系列。其創作的《浮士德》作品,被歌德稱讚道:「德拉克洛瓦在某些圖中已經超越了我對浮士德的理解。」
  • 十位著名視覺藝術家轉向極簡主義謎題海報
    re:design為維米爾設計的極簡主義海報在英特網基因工廠裡,極簡主義絕對是一座金礦。設計師們用極簡主義的海報把一切可能想像的事物、把複雜的哲學簡化為抽象的形狀,電影成為偶像級收藏,童話變成替代的敘述性圖像。現在,藝術史也變得簡單起來。
  • 藝術不但表現出心靈自我認識的程度,也表現出這種自我意識的提醒
    1.瓦薩裡:藝術史寫作的開創雖然西方藝術史學界傾向於將現代意義的藝術史學科的建立放在19世紀的德國,並且,直到17、18世紀歐洲的學院裡才開設了藝術理論的課程,但是,在西方藝術史研究領域,16世紀的義大利藝術家瓦薩裡(Giorgio Vasari,1511-74)經常被看作第一個藝術史家,因為他撰寫的《著名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傳記》(Le vite de' piu eccellenti
  • 「黑」在中國美學中,是藝術技巧的挑戰者
    20世紀初,到了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及俄羅斯「至上主義」奠基人卡司米爾·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時,黑色已被完全解放,從傳統繪畫中的「配角」一躍成為了畫家們試圖挑戰的重要主題。
  • 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海德格爾(1889—1976年)海德格爾(1889—1976年),全名馬丁·海德格爾,20世紀德國最有創見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存在主義哲學之父。20世紀30年代,納粹法西斯登上德國政壇後,在長達五年的時間內大肆迫害德國大學教師。期間海德格爾卻帶領960名教授公開宣誓支持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政權,並加入德國納粹黨,一度擔任弗萊堡大學的校長。1945 年二戰結束之後,海德格爾因此受到審查並被禁止授課,這也成為他一生都抹不去的汙點。此後,直到1951 年才恢復授課,並於1959年退休。
  • 計算美學前沿速遞:用資訊理論「重新發現」風景畫藝術史
    導語美術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不同年代和流派的繪畫作品,在組織架構上,是否有著相似之處?2020年10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論文中,研究者通過資訊理論和網絡分析,對來自61個國家,1476名畫家總計14912幅西方風景畫的研究,證實了該假說。
  • 淺談西方女畫家以中年女人形體油畫,寓意豪放的母性情懷
    01-09 09:12:02 來源: 壹防範 舉報   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幾年的徳國表現主義繪畫
  • 極簡主義,先減掉不重要的90%,拋開枷鎖回歸本真
    西方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使人們對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產生各種的情感,有憂慮、反思甚至反對。藝術不再從大自然和古典的人文主義中取材,轉化對形式的關注——此時,藝術不再有高雅和低俗之分,沒有絕對中心和權威。極簡主義就誕生於這樣的背景之下,其理念是以簡單的邏輯和形體,從形式語言上面反對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形式。到了20 世紀80 年代,極簡主義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
  • 蒙克《吶喊》中的人物原型是什麼?新發現讓人意想不到
    《吶喊》是19世紀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種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精疲力盡我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方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卻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一百多年過去了,愛德華·蒙克的《吶喊》中痛苦咆哮的人臉仍然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