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盧梭在20世紀的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地位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人們面對他的繪畫作品只是限於「天真」、「稚拙」的理解。但是不斷尋找藝術生存之路的藝術家們無論如何不能相信一個晚年開始作畫,從未進過任何專業藝術學校,完全屬於自學成才的人,以天真的風格掀開了藝術史嶄新的一頁——現代藝術篇章。盧梭在繪畫中的地位反映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個時間段上。
亨利盧梭 《夢》204.5 X298.5cm 1910.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藝術家們改變了文藝復興時期對自然的高超模仿,這樣的改變源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法國大革命廢除了種種追逐理想效果的唯美之作,完全進入到了理性化的時期。當面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作品時,一部分藝術家提出了疑問,難道推動人類藝術創造的精髓只是純技藝的高超模仿嗎?因此他們大膽的中斷傳統。其後果使藝術家察覺到了「自由」的空氣,從達維特、戈雅等藝術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們已經開始行動了,起點便是題材的變化。然而疑惑並沒有徹底的解決,「自由」只限於思考而並非徹底的行動,因為物質生活的巨大限制使藝術家們不得不去迎合公眾的胃口。
亨利盧梭 《瀑布》 1910
亨利盧梭 《陽光下的森林》
藝術一旦有了某種目的,那麼真誠的抒發內心的情感與個性是不可能做到的。英國詩人和神秘主義者威廉·布萊克是繼文藝復興之後第一個「自覺的」反抗傳統標準的藝術家。隨後藝術家們就一直遵循著這條理性之路,超理性的分析繪畫語言導致前面的路更加迷茫。當亨利·盧梭的作品出現在其他大師作品中間時,就會深刻感受到眼前清晰起來,使人們從理性的狀態剎那間回到感性世界,從繪畫語言到現實生活完全融入到內心的情感當中,這是一種永恆的「內在精神」。可以說盧梭是繼印象派之後第一個在「無意識」狀態下否定了傳統,正是這種無意識為他之前的藝術家們提供了答案。
亨利盧梭 《叢林漫步》 60 x 70 cm 布面油畫 1890
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是盧梭繪畫的高潮期。他在繪畫中的地位在此時展現出來。然而人們看到的成就者只有塞尚、凡高和高更。凡高與塞尚都有意識的拋棄「模仿自然」已達到繪畫的目的。而高更則是把「野蠻藝術」進行到底,並且引發了一場趣味革命。正是在此時,人們發現了亨利·盧梭。
亨利盧梭 《飢餓的獅子》 1905
亨利盧梭 《異國情調的風景》162 x 130 cm
與主導繪畫命運的探索者不同,他沒有研究光影規律,也沒有深究藝術的本質,而是以想像的表現方法描繪自己平凡的生活。從他的作品中我們確實相信他的繪畫技法是與以往畫家無法比擬的,似乎丟失了油畫本身具有的藝術感,丟失了對繪畫形式的複雜揣摩,用一種簡單的、誠實的、出自本能的內心符號轉化成外在的繪畫形式。盧梭是從心靈出發的而並非用實驗的方法去理解繪畫,正是他在創作中把握了直接表達真實情感的方法,所以他的創作在眾多大師作品中顯得格外突出。真實情感的表達不僅是盧梭繪畫的核心,而且也是過去和現在每一個人內心的共鳴,這就是盧梭繪畫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