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盧梭的繪畫在西方現代藝術史具有怎樣的意義?

2021-01-09 說說藝術

亨利·盧梭在20世紀的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地位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人們面對他的繪畫作品只是限於「天真」、「稚拙」的理解。但是不斷尋找藝術生存之路的藝術家們無論如何不能相信一個晚年開始作畫,從未進過任何專業藝術學校,完全屬於自學成才的人,以天真的風格掀開了藝術史嶄新的一頁——現代藝術篇章。盧梭在繪畫中的地位反映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個時間段上。

亨利盧梭 《夢》204.5 X298.5cm 1910.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藝術家們改變了文藝復興時期對自然的高超模仿,這樣的改變源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法國大革命廢除了種種追逐理想效果的唯美之作,完全進入到了理性化的時期。當面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作品時,一部分藝術家提出了疑問,難道推動人類藝術創造的精髓只是純技藝的高超模仿嗎?因此他們大膽的中斷傳統。其後果使藝術家察覺到了「自由」的空氣,從達維特、戈雅等藝術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們已經開始行動了,起點便是題材的變化。然而疑惑並沒有徹底的解決,「自由」只限於思考而並非徹底的行動,因為物質生活的巨大限制使藝術家們不得不去迎合公眾的胃口。

亨利盧梭 《瀑布》 1910

亨利盧梭 《陽光下的森林》

藝術一旦有了某種目的,那麼真誠的抒發內心的情感與個性是不可能做到的。英國詩人和神秘主義者威廉·布萊克是繼文藝復興之後第一個「自覺的」反抗傳統標準的藝術家。隨後藝術家們就一直遵循著這條理性之路,超理性的分析繪畫語言導致前面的路更加迷茫。當亨利·盧梭的作品出現在其他大師作品中間時,就會深刻感受到眼前清晰起來,使人們從理性的狀態剎那間回到感性世界,從繪畫語言到現實生活完全融入到內心的情感當中,這是一種永恆的「內在精神」。可以說盧梭是繼印象派之後第一個在「無意識」狀態下否定了傳統,正是這種無意識為他之前的藝術家們提供了答案。

亨利盧梭 《叢林漫步》 60 x 70 cm 布面油畫 1890

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是盧梭繪畫的高潮期。他在繪畫中的地位在此時展現出來。然而人們看到的成就者只有塞尚、凡高和高更。凡高與塞尚都有意識的拋棄「模仿自然」已達到繪畫的目的。而高更則是把「野蠻藝術」進行到底,並且引發了一場趣味革命。正是在此時,人們發現了亨利·盧梭。

亨利盧梭 《飢餓的獅子》 1905

亨利盧梭 《異國情調的風景》162 x 130 cm

與主導繪畫命運的探索者不同,他沒有研究光影規律,也沒有深究藝術的本質,而是以想像的表現方法描繪自己平凡的生活。從他的作品中我們確實相信他的繪畫技法是與以往畫家無法比擬的,似乎丟失了油畫本身具有的藝術感,丟失了對繪畫形式的複雜揣摩,用一種簡單的、誠實的、出自本能的內心符號轉化成外在的繪畫形式。盧梭是從心靈出發的而並非用實驗的方法去理解繪畫,正是他在創作中把握了直接表達真實情感的方法,所以他的創作在眾多大師作品中顯得格外突出。真實情感的表達不僅是盧梭繪畫的核心,而且也是過去和現在每一個人內心的共鳴,這就是盧梭繪畫的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從現代到當代—西方現代藝術的「藝術客體」觀念轉化
    文\李笑男在藝術史研究者的視野中,西方現代藝術涉及1860年代的法國藝術至一個世紀後的美國藝術的全過程。查理斯•哈裡森(Charles Harrison)的《現代主義》①一文中,將藝術史上的現代主義歸結為三個不同層面的含義。首先,現代主義是用來區分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的西方文化特徵,即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進程中人類經驗機制的轉變。
  • 什麼是後現代藝術
    回到架上藝術讓我們首先簡要回顧一下西方現代藝術史特別是藝術非架上化的歷程。人們將後印象主義畫家塞尚稱為「現代藝術之父」,現代藝術史就是從他開始寫起的,然而這位老實巴交、不善言辭的法國人所發動的只是一場畫布內的革命,他要造反的對象是西方傳統繪畫的寫實主義。這場革命經由野獸主義、立體主義的不斷推進,直到抽象主義出現,可以說是大功告成了。
  • 計算美學前沿速遞:用資訊理論「重新發現」風景畫藝術史
    導語美術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不同年代和流派的繪畫作品,在組織架構上,是否有著相似之處?2020年10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論文中,研究者通過資訊理論和網絡分析,對來自61個國家,1476名畫家總計14912幅西方風景畫的研究,證實了該假說。
  • 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廢墟中的詩人」基弗...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安塞爾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畫家,雕塑家,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對二十世紀末的世界文化產生了重要意義。他的作品常以宗教聖經、北歐早期神話、煉丹術、華格納的音樂和對納粹的諷刺等德國的文化歷史為主題。
  • 馮雪:藝術檔案與美術博物館的藝術史建構
    作為激進的社會思想運動在藝術史領域的某種體現4,新藝術史學者著手處理一系列與學科方法、途徑以及研究對象和範疇相關的問題,他們試圖將研究的視野拓寬到歐洲中心之外的地域,把更廣闊的視覺圖像納入研究的對象範疇,尤其重視與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符號學和結構主義哲學等的融通,從而構建一種具有跨越性的視覺藝術史研究方法論。
  • 從神聖到情色:西方藝術史中的浴女圖
    那些出現在藝術作品中的浴女,或化身為聖經故事中的貞節烈女,或以藝術家情人的身份出現,構成了一條從神聖到情色的藝術史之路。那些出現在藝術作品中的浴女,或化身為希臘神話中的仙女和聖經故事中的貞節烈女,或以藝術家情人的身份出現,她們或坐或臥,或單獨出現或群聚,或在自然風景中的開闊水邊,或在不可能出現第二者的私密浴室裡,構成了一條從神聖純潔到情色肉慾的藝術史之路。
  • 60幅大師之作訪滬 看文藝復興後西方藝術流派變遷
    原標題:一展縱覽「西方繪畫500年」 60幅大師之作訪滬 再現文藝復興後西方重要藝術流派變遷文藝復興後,西方誕生了哪些重要藝術流派?莫奈為何偏愛睡蓮?塞尚繪畫中「傾斜的」「結構式的」筆觸萌芽於何時?正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行的「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藏品展」,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西方藝術史的獨特視角。展覽精選16世紀至20世紀的60幅經典作品,以時間為敘事主線,以流派為發展形態,串聯起西方美術500年。
  • 10分鐘讀懂世界藝術史
    注意詞語區分,現代藝術之後,就不再用「美術」,而是用「藝術」,因為繪畫、雕塑等「美術」只屬於古典美術的範疇,但現代藝術已經不再局限於繪畫、雕塑等狹義的「美術」範疇,而繪畫、雕塑等狹義的「美術」也已經不屬於現代藝術範疇。(巖畫是常見的原始美術形態,兒童畫、農民畫和精神病人的畫就屬於原始美術。)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而在中國,普遍來說,在科技與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大眾對西方哲學還缺乏了解。所以請李猛老師首先談談西方哲學對現在的中國社會有怎樣的意義。李猛:我在課上也對學生們講過這個問題,中國對西方哲學思想的關注,主要是因為中國進入了現代社會。
  •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中的智識傳統
    也就是說,早期西方藝術概念的語義範圍指向的是技藝,而非現代意義上的獨立的自成體系的「美的藝術」概念。在技藝性的概念內涵下,柏拉圖將τέχνη界定為各類專業知識,其核心要素是各專業的原理和邏各斯。如在《伊安篇》中,柏拉圖強調誦詩的技藝和御車的技藝不同,並指出「區分技藝的標準在於,一門技藝是關於某一類事情的知識,另一門技藝是關於另一類事情的知識。另外,柏拉圖又強調技藝又是受普遍性知識的統攝的。
  • 繪畫材質的表現與作用,物理特性以顏料、媒介劑、基底材料等為例
    國內外文獻研究現狀關於繪畫材質方面的研究主要還是建立在對繪畫材料研究的基礎上。國內的專家及學者主要有任戩的《西方繪畫材料研究》,全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西方繪畫材料,對油畫布、基底製作方法和油畫的媒介劑進行詳細的論述。第二部分是以國籍劃分為標準的名家傳記,詳細介紹了藝術家使用的繪畫材料及創作過程,對於學習與借鑑歐洲傳統繪畫技法具有重要意義。
  • 投資和收藏現代藝術品需要怎樣就能獲得高回報?
    原標題:投資和收藏現代藝術品需要怎樣就能獲得高回報?義大利收藏家貝利尼曾說過:「世界上只有藝術品是最有價值的,股票的平均增值率是40%,而藝術品的增值率是95%。就像在二戰期間,德國人利用戰爭,拿走了大部分的藝術品,因為他們懂得,藝術品是無價之寶。」
  • 對話|日本西洋美術館館長:浮世繪、型紙如何影響了西方藝術
    在此之前,「融合的視界——亞歐經典版畫展」國際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行,來自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馬淵明子女士在接受「澎湃新聞·古代藝術」分享了孕育日本主義(Japonism)的浮世繪版畫、繪本、型紙,以及日本主義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
  • |繪畫|藝術|古典主義_網易訂閱
    才能具有如此大的魅力  成為古往今來影響最深遠的藝術流派  。。。    但是  沒有量變的積累就沒有質變的爆發  作為西方藝術史最偉大的變革  印象派究竟顛覆了什麼?  讓傳統繪畫忍無可忍  卻又義無反顧的攀上藝術史的巔峰?
  • 西方藝術史中那一抹鮮豔的紅
    原標題:西方藝術史中那一抹鮮豔的紅
  • 關於馬列維奇至上主義繪畫風格的追溯
    馬列維奇在零形式中易容,從零走向創作,即走向至上主義,走向新的繪畫形式即無對象的創作。作品《白上白》的問世標誌著至上主義走向極致,而之前對他不同時期至上主義繪畫作品風格的探索,此作品意義得到進一步升華。這種更為單純和理性的幾何式抽象繪畫對抽象藝術,乃至現代的藝術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 佟德志: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在邏輯
    本文即試圖從權力與權利兩個維度來勾畫現代西方政治話語框架形成的歷史及其內在的邏輯。 一、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基本框架 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依託於近代西方兩種對立的政治運動。時至今日,權力與權利仍然是西方政治理論研究的兩個維度,也是理解西方政治實踐的兩條線索。 除去這些經典的憲法性文件,西方現代最有影響的政治學理論著作也基本圍繞著權利與權力展開。例如,有「資本主義聖經」之稱的《政府論》其基本觀點不外乎兩條:「第一,政府的目的是保護私有財產;第二,最好的政府形式是議會具有最高主權的制度。」[2]人們的對話亦圍繞著這兩個主題展開。
  • 西方極簡藝術史:不同文明的神話故事有著相同的內在邏輯
    西方文明最重要的兩個源頭是古希臘文明和希伯來文明,它們都是源自於神話的。我們今天去歐洲旅遊,看到前人留下的這些藝術精華,他們的創作題材也大多來自於神話。但是如果我們把希臘神話的維度再拔高一點,單就「神話」這個詞來思考。它對於整個人類的藝術來講,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其實,世界各地的早期藝術也基本上都是從神話而來,可以說讀懂了神話,就讀懂了小半部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