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方藝術史中那一抹鮮豔的紅
在古代,紅色象徵財富和地位,是古代貴族青睞的顏色。
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歐洲工匠和商人們致力於尋找持久飽和的色彩。染工們則嚴格保守染色的秘密,他們用樹根和樹脂來製作令人滿意的黃色、綠色和藍色,從紫色海蝸牛體內提取為帝王製作衣服的紫色,但如何配製鮮豔的紅色仍然是個不解之謎。
多年來,歐洲最常見的紅來自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紅」,它提取自茜草的根部。但歐洲染工們並不滿足於「土耳其紅」,不斷進行新的試驗。他們曾試圖用牛糞、腐臭的橄欖油和公牛血的混合物來提取紅色,也嘗試過用巴西紅木、紫膠蟲和地衣作為提取物,但結果都不盡如人意。
16世紀以前,對於歐洲王室和貴族而言,獲取紅色的途徑太少了,要麼是一種叫「聖約翰草」的芳香植物,要麼用亞美尼亞紅,即一種用玄武土、赭石等礦物染料合成的紅色。不管哪一種,製作過程都非常勞民傷財。
貴族們不斷斥巨資以尋求更加鮮豔飽和的紅色,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在阿茲特克帝國的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城(即今日的墨西哥城)發現了那醉人的胭脂蟲紅。
胭脂蟲紅是從雄性胭脂蟲體內提取的一種天然色素,色調呈粉紅至紫紅,可以用來製造緋紅色染料。據墨西哥織染專家分析,早在公元前2000年,墨西哥南部的中美洲人就開始使用胭脂紅蟲提取紅色用於染料。當地的土著居民擁有養殖胭脂蟲的成熟技術,它們被廣泛應用於製作染料、顏料,甚至是藥物。
當西班牙殖民者抵達特諾奇蒂特蘭城時,紅色無處不在。偏遠村莊的居民用胭脂紅蟲和紅布向統治者上貢。西班牙殖民者們很快意識到胭脂紅蟲的財富價值。
果然,歐洲染工一接觸到胭脂蟲,就無比興奮,因為胭脂蟲紅的染料效力是聖約翰草的10倍,一盎司的產量是亞美尼亞紅的30倍。最難能可貴的是,這是他們所見到的最耀眼、最完美的紅色。16世紀中葉,胭脂蟲紅已經在歐洲廣泛使用並成為最賺錢的商品之一,到1574年,胭脂蟲紅貿易額已經超過15萬英鎊。
魯本斯的畫作《伊莎貝拉·勃蘭特》體現了胭脂蟲紅豐富的可塑性。伊莎貝拉身後的牆壁被描繪成深紅色,端坐的伊莎貝拉仿佛置身於微弱的光環中,她手中的《聖經》更是呈現出胭脂蟲紅的精緻細膩。在魯本斯高超的畫技下,畫中的一切栩栩如生。
直到19世紀中葉,胭脂蟲紅才被合成染料替代,但印象派畫家們仍然繼續使用這種紅。高更、雷諾瓦和凡·高的畫作經分析都曾運用過胭脂蟲紅。雷諾瓦的肖像作品像魯本斯的一般鮮活,但作為印象派畫家,他的肖像畫融入了抽象的筆觸。而高更擅用顏色,尤其是用紅色來突出畫面中的重點。
(責編:王鶴瑾、魯婧)